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反思小説

鎖定
反思小説泛指出現於1979年及1980年代初期一類小説。小説題材多為文革期間事件,通過這些歷史事件的變化過程,反思導致很多社會問題和個人傷痛的社會歷史原因。
中文名
反思小説
基    礎
傷痕小説
出現時間
1979年-1980年代初期

反思小説反思小説簡介

反思小説主要指1979至80年代初出現的對解放後幾十年曲折歷史和人的現實處境等進行反思的小説。它和傷痕小説的界限並不十分分明,且互有交叉。 反思小説是在傷痕小説的基礎上,對中國社會問題進行更深入的反思。小説不再像傷痕小説那樣直接展示個人所受的傷痛,而是較冷靜的審視和挖掘造成這些傷痛背後的社會、歷史原因。
這類小説由傷痕小説對“文化大革命”的否定和批判進一步延伸,擴大到審視和反思整個社會主義時期曲折的歷史,乃至民主革命時期就已出現的“左傾”錯誤,探討造成“文化大革命”浩劫的社會政治和心理原因,從審視歷史中反思教訓。 [1] 

反思小説起源

“反思“一詞,據説首次出現於英國哲學家洛克的著作中,他將"心靈內部活動的知覺",稱為"反思"。而在我國當代文學史上,這個詞卻具有特定的意義,即對文革、十七年以至更早的歷史事實進行思考,從而在意識形態國民性等方面挖掘現實問題的根源,同時,在歷史和自然的大的環境背景中展開對"人"的價值的思索。可以説,"反思文學"是"傷痕文學"的深化,兩者間的區別主要在於:哲學思考的介入。
反思文學具有較為深邃歷史的縱深感和較大的思想容量,揭露和批判極左路線、反對官僚主義,揭示社會 和歷史悲劇,呈現和剖析悲劇人物的命運遭際。
綜觀"反思文學"的創作,主要焦點在於對"人"的反思上。這種對"人"的"反思"有一個漸進的發展過程:
它首先是主要針對政治層面的,關於建國後的歷史問題尤其是對農村問題的反思成為作家創作的一個重點。是當時的社會環境造就的這種小説形式。

反思小説代表作品

《犯人李銅鐘的故事》
犯人李銅鐘的故事 犯人李銅鐘的故事
其中張一弓創作的中篇小説《犯人李銅鐘的故事》以一個為了羣眾生命而不惜觸犯黨紀國法的大隊支書的形象,樹立了新時期第一個成熟而完整的悲劇英雄形象。
李順大造屋 李順大造屋
高曉聲的《李順大造屋》則以看似幽默的筆法,揭示了中國農民自身的性格弱點,指出這些"民族劣根性"在建國後的左傾災難所應當承擔的責任,而《記憶》則以某地宣傳部長秦慕平對曾經被自己錯判為"現行反革命"的少女方麗茹的懺悔,反省了一個時期內不正常的"現代迷信"及自己在這種現代迷信中所扮演的可悲角色。

反思小説其他作品

(一)政治反思:王蒙《蝴蝶》、茹誌鵑剪輯錯了的故事
(二)人性反思:古華《芙蓉鎮》
(三)民族性反思:高曉聲《陳奐生上城》
(四)苦難反思:張賢亮的小説《靈與肉》《啓示錄》《綠化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五)現實社會反思:理想主義者的困惑《人到中年》;新時期軍事文學的開拓之作《西線軼事》。
(六)人生反思:知青小説史鐵生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王安憶《本次列車終點》;梁曉聲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風雪》等
(七)文化反思:張煒《古船》、陳忠實白鹿原》等。

反思小説相關小説

與“傷痕文學”相比,“反思文學”具有較為深邃歷史的縱深感和較大的思想容量,揭露和批判極左路線、反對官僚主義,揭示社會和歷史悲劇,呈現和剖析悲劇人物的命運遭際。
相同
刻畫悲劇人物性格是它們共同具有鮮明特色,這種揭露性的內容和思想特色也成為反思作品吸引讀者的最主要的因素。
不同
因為這批作家的理性主義色彩,他們相應地失去了“傷痕文學”那種誇張的刻骨銘心的懺悔與絕望,在敍事方面及刻畫人物方面相對較為客觀,因此更容易經受歷史的考驗。反思小説在某種程度上迴避了所謂“文化大革命”的實質,因為這是文學所不能做到的。他們“反思”的歷史範圍也侷限在力所能及的範圍,而且大多數是以苦盡甘來的“大團圓”為結局。所以,從“傷痕”到“反思”,反映了“傷痕文學”後對理性的迴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