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厄爾·白勞德

鎖定
厄爾·羅素·白勞德(Earl Russell Browder,1891年5月20日-1973年6月27日),男,出生於美國堪薩斯州威奇托。1906年,白勞德隨父親一起加入美國社會黨,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1921年,白勞德加入了美國共產黨,任美共中央委員。1944年4月,他發表了《德黑蘭:我們在戰爭與和平中的道路》一書,全面論述了他的右傾機會主義觀點。美國工人運動活動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右傾機會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
中文名
厄爾·羅素·白勞德
外文名
Earl Russell Browder
國    籍
美國
出生地
美國堪薩斯州威奇托
出生日期
1891年5月20日
逝世日期
1973年6月27日
代表作品
《德黑蘭:我們在戰爭與和平中的道路》
職    業
勞工領袖,政治家

厄爾·白勞德人物生平

1891年5月20日,白勞德出生於美國堪薩斯州威奇托的一個貧窮的教師家庭,是英國移民的後裔。他的父親是本地學校的教師兼牧師。他7歲上學,10歲時因父親生病而中途輟學。他先是在一家藥店當批發員,以後又成為這家藥店的會計員。1906年,白勞德隨父親一起加入美國社會黨,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1911年,白勞德移居密蘇里州堪薩斯城。次年,社會黨發生分裂。他離開了社會黨,與威廉·福斯特領導的北美工團主義同盟建立了聯繫,並幫助這個組織編輯出版《勞工》雜誌,直到1915年。在這期間,他完成了法學院函授課程的學習,還參加了屬於美國勞工聯合會的“薄記會記速記員的聯合會”堪薩斯分會,並被選為這個分會的主席。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白勞德反對戰爭,同情俄國十月革命。1915年,白勞德遷到堪薩斯州的奧拉西,在那裏經營一家農民合作商店。過了兩年,在美國宣佈參戰之後,白勞德在奧拉西組織了民主監督同盟,領導當地人民的反戰運動。
1917年11月,白勞德因為反對徵兵法和拒絕徵兵登記而被判處一年徒刑。刑滿出獄後,他又重新加入社會黨,並與一些左翼社會黨人一起創人了傾向於共產主義的《勞工世界》月刊,同情和宣傳俄國十月革命。1919年夏天,白勞德由於這方面的工作被指控犯有間諜罪,判處徒刑兩年。
1920年11月,白勞德被釋放。接着他移居紐約,參加了共產主義運動。
1921年,白勞德加入了美國共產黨,任美共中央委員。他在福斯特領導的工會教育同盟工作,任該同盟出版的《勞工先驅報》主編,同時參加了美國工人黨(美國一切共產主義力量的統一組織)的創建活動。
1921年春,白勞德率美國工會代表團到莫斯科參加了赤色工會國際的第一次代表大會。在會議期間,他見到了列寧,並被會議選為赤色工會國際執行委員會委員,一直任職到1930年。
1926年2月,白勞德到莫斯科參加了共產國際執委會第六次擴大全會。同年12月,他受赤色工會國際的派遣到中國工作。他在漢口上海協助組織了“泛太平洋產業工會書記處”,擔任書記處書記,同時又是它的機關刊物《泛太平洋工人報》的編輯。1929年,白勞德回到美國。在美國,他曾幫助中國留美學生和華僑工人編輯出版過進步報刊,並寫過一些介紹中國革命的文章。
白勞德回到美國時,美共正在黨央開展反對洛夫斯頓一佩帕爾集團的鬥爭。在共產國際的指示下,洛夫斯頓受到批判,被撤銷了美共總書記職務。
1930年6月,美共召開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白勞德當選為美共總書記。白勞德任美共總書記的初期,正是資本主義世界處在經濟危機之時,他作為黨的主要領導人貫徹執行了共產國際的一些正確主張,積極參加和組織了美國工人反對資本主義的鬥爭。特別是他號召全黨支持美國黑人反對種族歧視、爭取平等權利的鬥爭,從而使不少黑人蔘加了社會主義運動。
1935年7-8月,白勞德率美共代表團到莫斯科參加了共產國際七大。這次大會確立了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策略原則。白勞德在大會上作了發言,發示擁護共產國際的策略。從這年起至1940年,他擔任了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委員。
1936年初,白勞德回到美國後不久,作為美國共產黨的總統候選人蔘加了競選。同年,他寫了《共產主義是什麼?》一書.宣傳共產國際七大的精神,積極尋求同社會黨合作.建立全民族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但是,在建立統一戰線的過程中,白勞德盲從於羅斯福新政”,片面地強調了美國全民族的團結而忽視了對資產階級進行必要的鬥爭,以致放棄黨的獨立自主原則去尋求同羅斯福政府妥協:在1936年於紐約召開的美共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提出“跟着羅斯福走,一切服從羅斯福”的政策。在1938年5月召開的美共十大上,白勞德認為,資產階級民主原則的充分的、完全的、一貫的運用,“就自然會而且必然會達到共產黨的全面綱領,達到美國的社會主義改組,達到美國經濟的共有共營。為全體利益服務”。他讚揚資產階級民主而放棄了無產階級專政的思想。
1939年,斯大林與希特勒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一度要求白勞德採取行動對抗羅斯福。白勞德便故意拖延。他很想讓美國共產黨成為美國政治中的競選者,因此不願意再做社會的敵人;但同時,出於很多現實考慮,他不能冒犯莫斯科——他的妹妹為蘇聯特工組織NKVD工作,他的妻子過去的革命經歷也許不能被美國移民局容納,他自己也為蘇聯做過很少一些工作。 [1]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以後,羅斯福政府借戰爭之機迫害共產黨人,他未能逃脱厄運。
1940年,白勞德和幾名黨的領袖以違章使用去莫斯科的出國護照為罪名,被聯邦法院判刑四年。白勞德向美國最高法院提出上訴,同時,他又被提名為共產黨的總統候選人蔘加1940年的美國大選。但最高法院駁回了他的上訴,而且禁止他到各地搞競選活動。
1941年3月,白勞德被關進亞特蘭大監獄服刑。
1942年5月,由於羣眾強大的壓力,羅斯福宣佈特赦白勞德和其他幾名美共領袖。白勞德出獄後,並沒有從這一事實中吸取教訓,真正認識到資產階級民主的虛偽性,而是繼續尋找同羅斯福政府互相諒解和全面合作的道路。
1943年6月,共產國際宣佈解散。11-12月,蘇、美、英三國首腦在德黑蘭召開會議,發表了《德黑蘭宣言》。這時白勞德的右傾機會主義迅速發展起來。他認為,共產國際的解散為全面的階級合作和民族團結提供了有利條件,《德黑蘭宣言》是“長期的信任與持久和平”的保證。因此,他到處進行演説,發表文章,宣揚所謂“德黑蘭精神”。
1944年4月,他發表了《德黑蘭:我們在戰爭與和平中的道路》一書,全面論述了他的右傾機會主義觀點。
白勞德認為,《德黑蘭宣言》的發表已經從根本上消除了帝國主義時代的基本矛盾。只要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雙方不堅持“陳舊的偏見和思想方法”,它們之間就可以長期信任和合作;只要壟斷資產階級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利益保持一致,就可以獲得廣闊的市場並使那些國家“工業化”和“民主化”;帝國主義國家之間也可以通過建立經濟協議的辦法使“最尖鋭的矛盾歸於消滅”;從而在國際上建立起“世世代代的持久和平”。他要求美共以國內妥協來保證國際妥協。主張黨應放棄社會主義的奮鬥目標,接受美國現存的資本主義制度,與資產階級政府長期合作,實行“全國團結”。因此他提出,美共作為一個獨立的無產階級政黨的存在“已經毫無意義”,併成為全國團結的障礙,“共產主義者要解散他們獨立的政黨,並找出一個新的不同的組織和名稱”。
1944年5月20-22日,美共在紐約召開“十二大”,大會根據白勞德的提議,解散了美國共產黨。緊接着又成立了美國共產主義政治協會,白勞德任會長。
白勞德的錯誤觀點和美共的解散,對美國共產主義運動和拉丁美洲的其它國家的一些共產黨產生了惡劣的影響。因此,以福斯特為首的美國共產黨人對白勞德的錯誤進行了堅決的抵制和鬥爭。福斯特指出,白勞德推行的是“驚人的資產階級修正主義”,它是“從美國帝國主義的現行侵略計劃直接產生的”,它的階級受益人是美國的大資本家。1945年7月26—28日,美國共產黨人在紐約召開了全國緊急代表大會(十三大),福斯特在會上作了《反對修正主義的鬥爭》的報告。大會批判了白勞德的修正主義,撤銷了白勞德的領導職務,宣佈重建美國共產黨,選出了福斯特等人組成的領導機構。白勞德被批判和撤職後,仍然堅持自己的錯誤。
1946年1月,他在資產階級企業家的資助下,創辦了《銷售業指南》簡報,投靠資本家。同年2月,美共決定把他開除出黨。5月他到了莫斯科。蘇聯外長莫洛托夫接見了他,並請他擔任蘇聯書籍出版社的美國代表,他接受了這個工作,在美國幫助該出版社推銷書籍。到1949年,白勞德認為俄國書籍在美國沒有市場,並確信自己“無論如何不再是蘇聯的朋友了”,因而辭去了蘇聯書籍出版社的美國代表職務。後來,他擔任了反共雜誌《共產主義研究》的顧問,經常講演,寫文章宣傳馬克思的學説不適用於美國社會。他在晚年一直堅持自己的錯誤理論。 [2] 
1960年,他寫了《斯大林是怎樣毀滅了美國共產黨的》一書,認為赫魯曉夫的新政策同他“十五年前所倡導的路線幾乎是逐字逐句地相同”,因此他的罪惡“已變成為新的正統了”。在實踐上,他直接為壟斷資產階級服務,對美國人民反對政府的鬥爭抱着敵視的態度。不過,當迫害左翼的麥卡錫主義在美國盛行時,已經被開除的白勞德面對質問時,拒絕指控自己以前的共產黨同志是蘇聯間諜。 [1] 
白勞德的生活是比較富裕的。他的妻子雷薩·伯克曼,白勞德出生在俄國。他們有三個兒子,都是數學家。1955年雷薩去世後,白勞德同他在普林斯頓大學當教授的兒子威廉·白勞德生活在一起。
1973年6月27日,白勞德因病死於普林斯頓,終年82歲。

厄爾·白勞德來到中國

1926年,白勞德作為紅色工會國際美國代表來到莫斯科工作。
1926年12月,受紅色工會國際派遣,白勞德與英國的71歲的托馬斯·曼和法國的28歲的雅克·多里奧特組成國際勞工代表團,從蘇聯啓程前往中國。代表團的使命是,向中國工人表達國際工人階級對中國革命的同情之心;調查帝國主義剝削和壓迫中國人民的情況,並報告紅色工會國際。
1927年2月17日,他們一行抵達廣州。從 2~6月的5個月時間裏,代表團成員由譚平山陪同,遍訪廣東江西湖北湖南等省。
1927年4月8日,白勞德在漢口煙廠工會歡迎國際勞工代表團大會上致詞説,“我們美國的革命工人們對於中國的革命深表無限同情。我這一次到中國來,看見工人階級有組織,煙廠工友尤其是煙廠女工友們組織得很好,一定能夠革命。……我雖然到漢口不多時,但學到許多革命的經驗,我回到美國一定把各位的痛苦告訴我們美國的工友”。
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白勞德等人調查了蔣介石國民黨集團在上海等地殘酷鎮壓工人運動、破壞工會組織的情況,並向共產國際執委會遞交了報告。
1927年,白勞德撰寫了《民族主義中國的內戰》一書。該書以日記的形式生動地記述了代表團在上海的所見所聞。白勞德承認中國共產黨人遭受了嚴重挫折,但他認為,失敗是暫時的。中國工人階級領導自己的同盟者農民和小資產階級取得改造中國社會的勝利,只不過是時間問題。
1927年5月20日-26日,紅色工會國際在漢口召開第二次泛太平洋勞動會議。會議決定成立泛太平洋產業工會書記處作為常設機構,辦事地點設在中國上海,白勞德擔任書記處書記和書記處機關刊物《泛太平洋工人報》的主編。
1927年-1928年的大部分時間,白勞德是在中國度過的。白勞德除致力於泛太平洋產業工會及機關報的工作外,還利用其美國公民的身份,為中國共產黨及中國總工會做了許多好事。例如,提供中國各地工農生活和運動的調查材料,在可能和必要的條件下掩護在上海等地的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及黨員,傳達黨內秘密信息,組織交通渠道等等。白勞德不僅在他主編的《泛太平洋工人報》上發表有關中國工運的報道和評論,而且把他在中國各地調查的材料寫成多篇文章,在美國出版的《中國留學生月報》(英文)上發表。在《中國與美帝國主義政策》(1927年10月)一文中,白勞德指出,美國企圖完全控制中國的政策,比英國更具有危險性,因為它實力更強,武器更精。
在華期間,白勞德同中國許多著名人士有過密切接觸。多年後,白勞德説,“在中國,我同孫逸仙夫人、鮑羅廷周恩來朱德劉少奇廖仲愷夫人等有過密切的接觸。正是這一時期的經歷和交往使我能在後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成為中國共產黨和羅斯福之間的最初聯繫的渠道”。
1928年底,白勞德結束中國工作後返回美國。白勞德在中國兩年的經歷,大大地提高了他在國際共運中的威望。回國後,他繼續關注中國革命的發展和變化。
抗日戰爭時期,白勞德曾多次發表文章號召美國人民支持中國的抗日戰爭。在《中國與美國》的演説中(1937年9月2日),白勞德闡述了美中兩國人民命運息息相關的論點。他指出:“如果我們允許日本帝國主義繼續無牽制地反對中國人民,那麼美國實際上就介入了日本的侵略行動,我們正在自找麻煩。美國正在接受對中國的封鎖。我們繼續允許美國的廢鐵從布魯克林碼頭運到日本,用來製造碎彈片和炸彈去殘害中國人民!美國政府命令美國的船舶要迅速離開上海,但卻未制止所有的船隻從布魯克林給日本運輸廢鐵。……如果我們允許這些廢鐵去毀滅中國人民的和平,那麼我們就不能保衞美國的和平、紐約的和平以及布魯克林的和平”。
白勞德還説,美國的獨立得益於他國的幫助,那麼美國也應該援助中國人民的獨立戰爭。他説,中國並不弱小,它擁有四億五千萬人口。中國共產黨一直動員全中國人民為獲得獨立而鬥爭,併為中國人民指出了獨立的道路。中國民眾迫使國民黨政府停止反對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和紅軍的戰爭,加入建立民族統一戰線的談判。“我們必須使美國人民明白,中國人民的事業就是我們的事業,戰勝日本帝國主義是我們所關注的。我們不能允許把美國作為日本發動對中國人民戰爭的基地”。如果我們需要和平,我們就必須努力團結世界上有的和平力量。對中國兄弟姐妹的援助,也就是對世界和平事業的貢獻。在美共的號召下,美國人民以多種形式援助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
1938年1月,美國全國鐵路工會在布里斯托爾舉行大會,決定抵制日貨並拒運一切戰時工業原料到日本。
1938年12月,舊金山工人拒絕為日本裝運廢鐵,隨後加利福尼亞的工人也拒運廢鐵到日本。
1939年2月,俄勒岡州阿斯托里亞港的碼頭工人拒絕為日本“挪威丸號”裝運廢鐵。密德爾布洛的碼頭工人拒絕裝運廢鐵去日本,為此工人犧牲了數天的工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