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十三陵水庫

(北京市昌平區水庫)

鎖定
十三陵水庫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北部温榆河支流東沙河上,水庫緊鄰明十三陵地區,因而得名。 [3]  水庫建於1958年,距北京城區約40千米,是一座以防洪、發電、灌溉、養魚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庫。壩高29米,壩長627米,底寬179米,頂寬7.5米,大壩外坡上有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的“十三陵水庫”五個大字,總庫容8100萬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5150萬立方米。 [18] 
十三陵水庫已於2008年北京奧運會2008年北京殘奧會後不再對外開放,最後一次舉辦活動是在2011年北京鐵人三項世界錦標賽時,水庫全域已被封閉。
中文名
十三陵水庫
外文名
The Ming Tombs Reservoir [47] 
地理位置
北京市昌平區北部温榆河支流東沙河上 [3] 
佔地面積
751 公頃 [40] 
投用時間
1958年7月1日 [17] 
市級河長
司馬紅 [38] 

十三陵水庫歷史沿革

十三陵水庫建造起源

十三陵地區是一個盆地,周圍羣山環抱,整個流域面積為223平方千米,每遇夏季暴雨,山洪暴發,直泄東山口,從東沙河一直泄入温榆河。兩岸村舍、農田經常被毀,人身財產,蒙受嚴重的災害,洪水過後,又變成一望無際的卵石沙灘,無水缺水,一片乾枯。
據《昌平文史資料》載,在1954年4月,周恩來到十三陵地區視察時就指示説:“北京名勝古蹟甚多,風景優美,但有山無水是美中不足,尤其是十三陵這個名勝古蹟,是外賓必遊之處,有山無水是一大遺憾。若能修個水庫,有個大的水面,那就更美了。”同年夏天,水利部副部長李葆華向北京市有關領導傳達了總理的指示,從此就開始了十三陵水庫的設想和修建規劃。 [15]  當時這項工程原定在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由國家投資一千九百萬元建設。 [23] 
1957年農村社會主義改造任務基本完成,廣大農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普遍高漲。9月25日,《人民日報》公佈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今冬明春大規模地開展興修水利積肥運動的決定》激勵民眾開展農田水利建設。據時任昌平區委副書記郭漢文回憶:當時昌平區委認真討論了中央決定,並根據羣眾呼聲,提出了修建十三陵水庫的計劃。 [15] 
規劃圖 規劃圖 [29]
1957年12月26日,北京市設計院提出水庫的設計方案。 [15]  水庫設計工作以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院為主體,邀請水電部北京勘探設計院、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文所、水工所及清華大學水利系、北京地質學院地質系、北京市地質地形勘測處和北京地質水文大隊等單位參加,實行邊勘測、邊設計,邊施工。 [18] 
1958年1月4日,北京市委批准了方案,並決定成立了以市委農村工作部部長為主要領導職務的十三陵水庫修建總指揮部。 [15]  由趙凡任總指揮,張俊士、賀翼張擔任副總指揮。 [18] 
1958年1月15日,初步完成了工地上的用電任務,連通了工地指揮部與六、七里外的電源。 [27] 

十三陵水庫修建過程

修建十三陵水庫場景
修建十三陵水庫場景(30張)
1958年1月21日,十三陵水庫修建工程破土動工;上午10時,在昌平區蟒山與漢包山之間的天地山腳下召開了修建十三陵水庫開工典禮。 [29]  最初,參加建設的人員有昌平民工8000餘人和義務勞動大軍約2000人,他們自帶行李、糧食和炊具,從四面八方來到工地。當時正逢天寒地凍,又缺乏施工經驗,加之施工機械少,雖然人們勞動熱情高漲,但施工進度緩慢。 [9] 
1958年2月16日,清理壩基工作基本結束,已經開始築填壩身。 [24] 
1958年3月29日下午,周恩來到十三陵水庫工地視察,聽取關於工程進展情況的彙報,並向指揮部負責同志轉告毛澤東的話:“改良工具是技術革命的萌芽,推薦用安徽車子推土的辦法,比肩挑好。”
為趕在汛期到來之前完成築壩任務, [9]  1958年4月,水利電力部和北京市委決定再次增加施工力量,動員全市工、農、商、學、兵各行各業參加義務勞動,施工勞動力增至5萬人。4月28日國務院副總理賀龍、聶榮臻和北京軍區司令員楊成武親自到工地視察後提出,動員駐京部隊和院校力量支持水庫建設。 [36] 
1958年5月8日,北京市委批准水庫黨委由市委直接領導,指揮部按部隊形式組織,從此施工人數猛增至10萬。 [36] 
1958年5月上旬,為了爭取時間,加快黏土的運輸,經過解放軍二支隊黨委討論,提出“苦戰三晝夜,修好零九線”的計劃。零九線是從長陵園黏土料場通到大壩東端的一條輕便鐵路線,全長5100米。計劃於5月11日清晨開始實施,經過全支隊官兵三天三夜的苦戰,終於在5月14日清晨建成,當天下午二時全線通車。 [26] 
1958年5月15日,十三陵水庫的建設者創造了全國日填土方量的新紀錄——每天上壩土方達到三萬四千五百八十二立方。
1958年5月22日,又創造了四萬六千七百三十三立方的更高紀錄。 [24] 
毛澤東為十三陵水庫題字 毛澤東為十三陵水庫題字 [5]
1958年5月25日下午,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中央領導人,準備到十三陵水庫工地參加義務勞動。水庫指揮部宣傳處處長張賽英在水庫總指揮、北京軍區司令員楊成武將軍的介紹下,請毛澤東等中央領導題詞,毛澤東揮毫寫下了“十三陵水庫” [6]  ,劉少奇題寫了“勞動萬歲”,周恩來題寫了“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朱德題寫了“移山造海,眾志成城”。 [5]  在工地上,毛澤東奮力揮嵌,一嵌一嵌地把土裝進筐裏。劉少奇參加了砸夯,周恩來拉車運土,朱德挑擔。70多歲的朱德已是第二次到十三陵水庫工地。黨和國家領導人蔘加水庫工地勞動,極大地鼓舞了10萬建設大軍,當日上壩土方量達到5.1萬立方米,創下施工以來的日最高紀錄。
之後,國家領導人還多次來到十三陵水庫工地參加勞動。社會各界都把能到十三陵水庫工地參加義務勞動視為一種榮譽。很多人未經安排就自備工具去工地參加勞動。據當年水庫工地工作人員回憶,就連中國佛教協會的幾十名僧人也主動聯繫,要到工地參加勞動。文藝界人士也不甘落後,幾乎所有在京的文藝團體都到過工地,邊勞動邊演出。 [9] 
1958年6月11日,完成了150多萬方的土沙填築,10萬多方的堅石開鑿,400多米長的輸水管道和22米高的進水塔。據十三陵水庫修建總指揮部副總工程師高振奎的記錄稱,150萬方土沙填築並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每一方沙土(約3000多斤)需要從遠在三、五千米以外的河灘中或高地上,經過清理、開挖、裝車、運行、卸車,然後運到20多米高的壩身上去,用各式各樣的輾壓和夯實機械,軋實到規定的一再試驗證明合格的密實程度。鐵斗車運輸開始是用人工來推,由子車子不夠靈活,往往要三、五個人推一車,而且推得不能過多,速度也不能太快,距離更不能太遠,人累且效率低,一個車一班最多也不過完成3方多(推1千米左右),平均一個人還合不到1方。加車加人擠不開,三、五個車編一組推不動。最終運輸問題的解決方式是,汽車拉斗車先是拉5個、8個、12個,一直拉到20多個;先是裝半車、滿車,後來滿車上又加裝木鬥。這樣一條輕便鐵路每天可以運土5000多方,而且大大地節省了人力,提高效率六、七倍。工地上沙礫料的擊實是用2噸夯板來進行的,一次鋪沙厚度開始不過才60釐米,後來增加到80釐米、100釐米、120釐米,最後終於打破常規,把沙料一次鋪厚140釐米,多加水,夯兩遍,達到設計要求,保證了工程質量並使速度增快了50%。在這140天裏,勘探、設計、準備、施工四項工作是齊頭並進的。主要是先有設計草案,再進行勘探;有了草案就可以進行大致準備的工作(例如料場、電路照明、運輸線路、清理基礎等);隨着工程的進行,逐步補足技術設計,同時也修正施工準備和施工方法;只要設計和施工協調打破界限(如定線、放椿、測量等),這些問題都不會影響施工進展。而且設計方面要隨着工程進展和實際情況來修正設計,施工方面也要按新的變更設計改變施工方法和措施。局部設計出來,馬上向施工者交底,也減少了施工和時間上的困難。 [25] 
1958年6月15日,由周恩來總理揮旗帶隊,李富春副總理,習仲勳秘書長,羅瑞卿王震葉季壯史良許德珩沙千里等部長和李葆華、潘振亞等60多位副部長和司、局長等300多人入駐十三陵水庫工地,與羣眾們吃住一起,參與勞動。 [36] 
1958年6月30日,經過160天的修建,水庫建成了。7月1日,舉行了落成典禮。陳毅副總理為水庫剪綵,彭真市長到會講話。 [17]  典禮束後,中央領導同志和各部門負責人在十三陵水庫修建總指揮部總指揮羅文坊、政治委員趙凡陪同下,檢閲了建設者的隊伍,井且乘車繞水庫一週,祝察了各項工程。 [22] 
十三陵水庫修建過程中,近40萬人參加了義務勞動。其中解放軍駐京部隊官兵11.5萬人,國家機關幹部8.6萬人,昌平和其他區縣農民2.2萬人,中等以上學校師生10.1萬人,商業工作者1.4萬人,技術工人2400餘人,在京的各國駐華外交使節、國際友人及其他人員5萬餘人。 [9] 
[4]  [12]  [14]  [29-30] 

十三陵水庫後續發展

1958年7月15日,為進一步做好水庫的美化和管理工作,“十三陵水庫管理處”成立,接管所有工作,現隸屬於北京市水務局,正處級單位。至此,十三陵水庫修建總指揮部宣佈撤消。 [36] 
1962年,市政府決定將工程提高到二級,防洪標準按百年一遇洪水設計,千年一遇洪水校核。
1969年,對壩基進行防滲處理。利用澆灌地下混凝土防滲牆的辦法,建設防滲工程,設計牆厚0.8米,最大牆深57.5米,牆長554米,截水面積2萬多平方米。
1974年,水庫最高蓄水位接近97.2米。
水庫建成後,多數年份水位低,甚至幹見底,北京市政府決定建設十三陵水庫補水工程。補水工程自1983年開工,1986年完成。該工程可通水4立方米/秒,解決了十三陵水庫水位低的狀況。 [18] 
1990年,位於水庫右壩前的九龍游樂園建成並對遊客開放,十三陵水庫成為北京的一個旅遊區。
1991年開始,華北電管局利用十三陵水庫作為下池,在庫北蟒山頂上修建上池,建設十三陵抽水蓄能電站
1992年,為防止位於水庫右壩前的上游古河道滲漏,在水庫大壩上游2800米處的庫尾修建了一道長1300米,均深28米,最深處35.4米的地下防滲牆,阻斷了古河道的滲漏通道。
1995年,抽水蓄能電站的第一台機組投入運行,至1997年7月4台機組全部投人運行,總裝機容量80萬千瓦。
2003年3月,對大壩進行了加固,主要內容為攔河大壩加固、溢洪道拆建及金屬結構設備安裝、輸水系統改造、辦公樓及自動化系統建設。
2005年6月29日,通過工程驗收,移交十三陵水庫管理處管理。
2007年,經重新複核,水庫達到百年一遇洪水設計,兩千年一遇洪水校核標準,相應設計洪水位98.04米、校核洪水位101.89米,相應水庫總庫容7310萬立方米。 [3]  自2007年起,昌平區每年都會在十三陵水庫舉辦長走大會,路線環繞十三陵水庫,途經右堤路、蟒山石門、二道壩、十三陵水庫大壩返回,全程約13公里。 [39] 
2008年8月下旬,十三陵水庫成為北京奧運會鐵人三項專項比賽地點。搭建了臨時座位10000個,11件奧運景觀雕塑作品佈置在鐵人三項賽道沿線。
2011年北京鐵人三項世界錦標賽在昌平區十三陵水庫及周邊道路舉行。
2017年7月22日,北京市公佈河長制“加強版”,並公示18名北京市市級河長名單:程紅為十三陵水庫市級河長。 [1] 
2022年12月,入選北京市第二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 [21] 
2023年6月,“環西自行車中國挑戰賽·北京昌平”在北京市昌平區開賽,比賽路線途徑十三陵水庫。 [48] 

十三陵水庫開閘泄洪

2023年8月3日,北京昌平區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發佈十三陵水庫泄洪風險提示:十三陵水庫將於近日開閘泄洪,期間濱河森林公園白浮泉遺址公園、東沙河河道等行洪河道將會漲水,屆時上述區域將實施封閉管理,涉及朝鳳北路、朝辛路、管廠路、懷昌路等低窪路段,將於8月3日12點前採取斷路措施。 [41-42] 
2023年8月4日8時,十三陵水庫提閘泄洪。十三陵水庫初始下泄流量為10立方米每秒,後續逐級增大至30立方米每秒,待下游東沙河蓄滯洪區蓄滿後,下泄流量降至10立方米每秒,待水頭安全通過京密引水渠後,根據現場工況可逐步增加至30立方米每秒,將水庫水位降至汛限水位以下。洪水最終將匯入沙河 [43-44]  8月8日22時,十三陵水庫關閉溢洪道閘門,完成本次泄洪,水庫水位已降至汛限以下。 [45] 
2023年8月21日,據水利部召開的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防禦情況新聞發佈會總結,北三河實施聯合調度。潮白河上游密雲、懷柔水庫累計攔洪1.468億立方米,降低了潮白河底水,為北運河洪水西排創造條件。北運河上游十三陵水庫充分攔蓄,削峯率達100%,統籌上游和下游、分流與下泄,聯合調度北關樞紐和土門樓樞紐,避免了下游大黃堡窪蓄滯洪區啓用,有力保障了沿線的防洪安全。 [46] 

十三陵水庫建築格局

壩基地質剖面圖 壩基地質剖面圖 [35]
十三陵水庫為山區盆地水庫,佔地面積751公頃,其中陸地面積440公頃,水面311公頃。 [8] 
①主壩。位於蟒山與漢包山之間,全長627米,呈東北—西南走向,為黏土斜牆式土壩,上游用花崗石,下游用紫色安山岩砌護坡。壩前鋪蓋黏土寬300米,厚1~3米。壩長627米,底寬179米,頂寬7.5米,壩底高程74米,壩頂高程103米,最大壩高29米。主體工程總用工870萬個工日,完成土石方231萬立方米,國家投資1986萬元。 [18] 
溢洪道。原為倒堰式,1964年進行溢洪道擴建工程,改為開散式,1孔。寬14米,長341米,堰頂高程降低,泄洪槽擴寬加深:閘門為弧形,寬14米,高8.15米;配備啓閉機1台,為手、電兩用捲揚式,溢流道長341米,最大泄洪量1091立方米/秒。
③輸水管道。為直徑1米的3根鑄鐵管,管道長341米,最大輸水能力28.5立方米/秒。
④小水電站。水電站安裝125千瓦發電機1台。
⑤補水工程。自延慶區八家村的白河堡南乾渠左側開口引水,鑿隧洞穿過軍都山脈燕羽山的西翼分水嶺至碓臼石,沿德勝口溝進入德勝口水庫,從水庫流出後,順德勝口溝至七孔橋入十三陵水庫,全長25千米。 [18] 

十三陵水庫建築特色

水庫壩頂上修建了古典風格的遊廊。大壩外坡上有毛澤東親筆題寫的“十三陵水庫”五個大字,用漢白玉石塊鑲砌於紫色的安山岩護坡上。 [19] 

十三陵水庫價值意義

水庫興利庫容3336萬立方米,防洪庫容5150萬立方米,死庫容764萬立方米。可控制温榆河山區流域面積1/4,攔蓄上游223平方千米的洪水。設計洪水為50年一遇,校核洪水為200年一遇。1962年後將防洪標準提高到按百年一遇洪水設計,千年一遇洪水校核。經過水庫調蓄控制,可配套灌溉面積1.5萬畝,年有效灌溉3400畝。 [18] 
水庫建成後,上游洪水全部攔蓄庫中,形成較大水面,為發展旅遊創造了條件。同時水庫作為十三陵抽水蓄能電站的下池,為電站投產發電起到了重要作用。 [3] 

十三陵水庫所獲榮譽

2023年1月,入選“人民治水·百年功績”治水工程項目名單。 [28] 

十三陵水庫庫區建設

水庫紀念碑 水庫紀念碑
庫區建設水庫建設總體規劃中,園林綠化建設已有專題設計。1959年在庫區種植了松、柏、楓、槐、橡、楊、柳、桑、杏、桃、梨和蘋果等70餘個樹種,共植樹1510萬株,以針葉樹闊葉樹、果樹為主,植樹面積6.7萬畝。水庫建成後,建起十三陵林場。1962年起,在水庫周圍羣山綠化造林,由十三陵林場負責管理。1973年起,北京市又撥給綠化專款,對原有林木進行調整、樸植、更新。
水庫原來只有一條至昌平的公路,為了交通方便,水庫建成後,開通了南北環湖路。北環從東壩頭往北,沿水庫北岸環行,直達長陵路口,接十三陵公路:南環從西壩頭往南,沿水庫南岸環行,直接十三陵公路。從水庫大壩西接七孔橋,成為一個環行水庫的環湖路。現環湖公路成為十三陵地區的旅遊公路。
水庫淹沒區有5個村莊,即東山口、瓜園、裕陵園、工部廠、龍母莊,共有水庫移民350户1700餘人。國家投資1986萬元, [36]  庫區移民被安置在水庫上游新建的兩個新村定居,稱南新村、北新村。
庫區內有庫史陳列館、水庫紀念碑、九龍游樂園等旅遊建築。庫史陳列館位於十三陵大壩東頭外側的墩台上,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展出當年北京廣大人民羣眾修築十三陵水庫的景物資料。水庫紀念碑位於東壩頭的高台上,面向大壩。紀念碑上有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為水庫的題字,碑的頂端是花崗石雕成的水庫建設者羣像。 [18] 

十三陵水庫衍生文化

十三陵水庫發行郵票

1958年10月中國發行了《十三陵水庫》特種郵票一套2枚。其中4分郵票400萬枚。8分郵票850萬枚。 [2] 
十三陵水庫郵票 十三陵水庫郵票 [2]

十三陵水庫藝術作品

郭沫若:詩歌《頌十三陵水庫》 [33]  《雄師百萬挽狂瀾:1958年7月1日——“七一”參加十三陵水庫落成典禮書懷》詩歌《西江月——頌十三陵水庫》
冰心:散文《十三陵水庫工地散記》、散文《十三陵工地上的小王虎》
周沙塵:散文《秋遊十三陵水庫》 [8] 
葉劍英:詩歌《十三陵水庫》 [7] 
陳毅:詩歌《雨後重訪十三陵水庫》 [32]  《參加十三陵水庫完工典禮的頌歌》
臧克家:詩歌《毛主席來到十三陵》、詩歌《十八勇士突擊隊》 [16] 
古一舟松全森周元亮:中國畫《十三陵水庫落成典禮》 [13] 
王琦:版畫《移山造海》
錢松喦:國畫《築壩》 [31] 
周令釗:水粉畫《修十三陵水庫》 [34] 
田漢:話劇《十三陵水庫暢想曲》 [10] 
電影《十三陵水庫暢想曲 [11] 九蘭 [37] 
十三陵水庫

十三陵水庫參觀信息

十三陵水庫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東南方向。
沿京藏高速行駛28.8公里,從白浮泉路出口離開,行駛260進入S216,行駛310進入白浮泉路,行駛1.8公里進入昌盛路,行駛1.4公里進入亢山路。行駛850右轉進入府學路,行駛980米,左轉進入X037,行駛2.6公里,進入水庫北路,行駛470米進入X038,行駛1000米到達。 [2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