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舞渡胡辣湯

鎖定
北舞渡胡辣湯以回族羊肉湯為基礎,加入麪筋、粉條、葱花演變而來。 [1] 
北舞渡胡辣湯是30幾種中草藥基礎上,加上燉肉、胡椒辣椒花椒八角等熬製的一道佳餚。獨具風味特色:粘稠如粥,香辣可口。
(概述圖來源: [2] 
中文名
北舞渡胡辣湯
分    類
豫菜,湯類美食
口    味
主要食材
麪粉,牛肉/羊肉,粉條,麪筋,葱,姜,精鹽,胡辣粉

北舞渡胡辣湯湯汁特點

北舞渡的胡辣湯肉爛湯鮮,香辣綿口,回味無窮,是30幾種中草藥加上燉肉、胡椒,辣椒,花椒,八角等熬製的。從湯色上看,北舞渡胡辣湯凝重,從味道上講,由於用了較多的胡椒,辣味十足。胡辣湯另有一個雅緻的名字叫八珍湯,叫八珍自然誇張,不過這也説明胡辣湯“內容”很多。最常見的有麪筋、粉絲、花生米、薑末、胡椒粉等。根據節令和地域的不同,還會有牛(羊)肉、黃豆、葱花等。做法很繁瑣,先用淡鹽水和麪,揉成麪糰,然後不斷加水“洗”出面筋。水燒開後下麪筋,麪筋熟後將洗面筋的水,也就是稀澱粉糊倒入鍋內,小火燒至湯汁粘稠,再放入其他配料,旺火燒沸。胡辣湯盛到碗裏後,加榨菜,淋香油、香醋等,喝起來粘乎乎、香噴噴。辣是它主要特徵,但那種辣並不像吃重慶火鍋那樣辣得讓你跳腳,而是辣在嘴裏,美在心中。酸就在其次了,喝這種湯一般都要加點醋,辣中透酸,酸中有辣,再加上各種原料的綜合反應,香、滑、綿、潤,於吞嚥之餘又有東西可嚼,十分滿足。糊辣湯還有另外的一種吃法,把半碗糊辣湯和半碗豆腐腦兒摻在一起,叫做“兩摻兒”。賣糊辣湯的常捎帶賣豆腐腦兒。拿小勺稍微攪和一下,豆腐腦兒的細膩、清淡、微苦澀與糊辣湯的粘稠、酸辣、鮮香交替刺激,更增滋味。特別是在冬日的清晨,一碗糊辣湯下肚,額頭上會滲出細細的汗來,身子暖了,胃口也開了。

北舞渡胡辣湯北舞渡鎮

北舞渡鎮位於漯河市舞陽縣北25公里的沙河南岸,古稱定陵,有着二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據史書記載,明、清兩代,這裏的商業經濟達到鼎盛時期,山陝商人云集此地,鎮臨汝水(沙河),西通汝洛,東下江淮,南連荊楚,北通鄭汴,江南百雜商貨,沿海蘆鹽水產由此吐吞中轉。曾有“北舞渡日進斗金”、“九門九關小北京”、“拉不完的賒旗店(社旗縣),填不滿的北舞渡”等讚譽,是當時豫中重要的商業集散地。由於歷史積澱,北舞渡名優小吃甚多,如胡辣湯卷子饃、罐裝素餡水餃羊肉燒麥油酥火燒、糯米元宵等遠近聞名,其中胡辣湯要算是北舞渡最有名的小吃之一了。

北舞渡胡辣湯發展歷史

北舞渡胡辣湯起源傳説

傳説糊辣湯曾治好了明代著名清官于謙的傷風。“粉身碎骨渾不怕——于謙紀念館”紀念文選記載:于謙做河南、山西兩省巡撫,駐節開封。有一年他過生日時,正好在鄭州視察,便按節儉慣例,找到了一家“胡記”飯鋪,喝了一碗熱辣辣的湯,度過了生辰。這別具風味的生日食品,使于謙深深地記住了它的佳美滋味。
有一次,于謙出巡山西歸來,路過鄭州,由於路途勞頓,公務繁忙,染上傷風病了好幾天,也不見好。一天晚上,于謙突然想起了“胡記”的湯,就派人去買。“胡記”的掌櫃一聽是尊敬的於巡撫要吃,就放足佐料,精心製作。于謙吃過之後出了一身大汗,第二天身輕體健,傷風竟不知不覺地痊癒了。于謙就封了白銀十兩,答謝胡掌櫃的治病之恩,並建議該湯以胡姓命名,從此這個湯就變成了“胡辣湯”。

北舞渡胡辣湯古代時期

清朝以後,鄭州賣胡辣湯的多了。但由於清朝是滿人建立的,民間不敢多説“胡”字,湯看上去又呈糊狀,“胡”“糊”同音,所以胡辣湯後來又改成了糊辣湯,並一直沿用。
糊辣湯已經習慣的被稱為胡辣湯,又美名曰:“宮廷御錦湯”。
傳統的胡辣湯是由大銅鍋盛裝的,嵌在一輛紅色推車上,下面用炭火煨着。賣湯人素衣白帽,手持一把大木勺,在湯鍋裏攪三攪,“啪”,一碗熱氣騰騰的胡辣湯便盛好,遞在喝湯人手中。技藝高超的賣湯人是不會在碗邊留下湯汁的。如今,在鄭州、漯河平頂山許昌襄城縣等開設的北舞渡胡辣湯店(攤),成為人們喜愛的早餐之一。
胡辣湯中原地區小吃系列中的一絕。雖然它源於清代,大興於民國初年,之後卻花樣不斷翻新。若行走在大街小巷口,隨處都能見到它的身影。它以大眾化的品位和低廉的價格,始終是人們早餐的首選。

北舞渡胡辣湯現代發展

北舞渡胡辣湯 北舞渡胡辣湯
在第五屆中國食品節開幕前夕,記者來到漯河市北舞渡鎮進行採訪,舞陽縣閃家胡辣湯負責人閃寶民介紹説:從歷史來看,北舞渡胡辣湯也算是中原老字號了。它起源於清道光5年(公元1828年),當時山西、陝西省的商賈在此創建了一座山陝會館,會館落成後,大宴賓客,此間太原府的一名大廚做一道深受名流紳士稱讚的湯,這道湯就是胡辣湯。經過100多年的發展,北舞渡的胡辣湯又分為閃家、丁家、呂家和宛家四個專業大户,其中又以北舞渡閃記胡辣湯最為有名,他們門店外擴張,生意紅火,在胡辣湯市場獨樹一幟。鄭州一家北舞渡胡辣湯也是富有活力般的成長。
無論是春、夏、秋、冬,中原城鎮的大街小巷,胡辣湯攤點總是星羅棋佈。清晨,當各大飯店賓館酒店的大門還是緊閉時,胡辣湯的香味便已四散飄開,吸引着人們的食慾。臨街三間大棚,青磚鋪地,散放着數十隻桌凳。乾淨的碗筷,湧動的食客,火熱的場景。正宗的、有名氣的胡辣湯攤點前,總是擠滿了人,一碗難求啊。難怪有人説:如果能吃上“包子油饃、胡辣湯”,那真是一種能持久回味的愜意。
伴隨着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漯河被評為中國食品名城後,外地名優小吃的介入對漯河的小吃是一種不小的 衝擊。老漯河名優小吃看起來不少,但真正出名的不太多。相反,“外來”的小吃卻因為適應市場而發展較快。但是幾年來,北舞渡燉肉胡辣湯卻以絕有的姿態,佔據着主要市場。
北舞渡胡辣湯雖經歷幾百年而不衰,但相對弱於周口逍遙鎮胡辣湯,相對於將來,北舞渡胡辣湯如何更進一步發展壯大呢?這是一個值得人們深思的問題。舞陽縣隆源齋閃家胡辣湯負責人閃寶民對此有着較積極的看法:一是當地政府要借中國食品節的契機,下大力氣,引導市場發展,加大對北舞渡胡辣湯的包裝、宣傳,推進產業升級。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台灣永和豆漿和開封灌湯包子的產業擴張上得到啓示。二是要組織一些相關的技術人員對北舞渡胡辣湯加以挖掘整合,揚長避短,讓其在傳統名優風味小吃的基礎上繼續發揚光大。

北舞渡胡辣湯做法

麪粉300克、粉條50克、葱、薑末少許。精鹽5克、胡椒粉10克,醬油、醋各5克、五香粉。
1、把鹽參入麪粉中,加少許水攪揉成團,然後不斷加水,直到揉出粘稠而有彈性的麪筋和麪筋水。
2、鍋置火上加水燒開,放入麪筋。待麪筋熟後將麪筋水倒入鍋中,燒至湯汁變稠時,放入粉條、葱、薑末等、精鹽、胡椒粉,旺火燒沸即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