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動物心理學

鎖定
動物心理學(英語:The Psychology of Animal或The Animal psychology)是一個心理學分支學科。其是對動物——尤其是非人類動物——的心靈的研究。
除動物心理學之外,研究動物行為的還有比較心理學習性學,比較心理學着重於從進化的觀點對不同種動物的行為進行比較研究,動物心理學則着重於通過動物行為對心理過程進行分析。習性學則側重在正常自然環境中對動物的習慣和行為及其適應生存的功能進行觀察。
中文名
動物心理學
外文名
The Psychology of Animal

動物心理學心理分析

動物心理學一方面受到過R.笛卡爾機械觀點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受到過極端擬人論的影響,動物心理學的歷史可以被看作是向極端擬人論作鬥爭的歷史。20世紀初期E.L.桑代克的動物問題箱實驗對指明強化方式和學習研究有着很大影響;J.B.華生在動物行為研究的啓示下發展出以刺激-反應為基礎的行為主義。這些都推動着動物心理學走上實驗的道路。自從20世紀初W.S.斯莫爾第一次用迷津來研究大白鼠的學習問題以來,幾十年間用迷津來研究智力、學習行為和定向行為已成為極其普遍的實驗,並且越來越把某些適合於在實驗室中培養和實驗的動物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所以就日益強調大鼠的學習,並建立一些理論來解釋所涉及的問題。這在30年代和40年代,隨着C.赫爾、E.托爾曼和B.F.斯金納等人的學習理論的建立而達到頂峯。在此期間,迷津在美國幾乎成為所有研究動物心理學的一個標準的儀器。50年代出現了斯金納箱,它是問題箱的一種變式,但它在原則上和迷津一樣,也用於大鼠的智力和學習行為的研究。在這種趨勢下,只有少數科學家,如R.M.耶基斯、F.A.比奇、N.R.F.梅爾和T.C.施奈爾拉等人在動物心理學的研究中還保持着比較心理學的研究方向,而K.S.拉什利則從動物行為研究中發展了對行為的腦機制的研究。走上了生理心理學的道路。

動物心理學研究

作為心理學最核心的部分是需要與滿足。任何一個生命都面臨着這樣的境遇,它們在以不同的方式演譯這樣的輪迴,每一個生命不僅是它自己,還是別的生命的敵人,同樣還是別的生命的食物,在表面和諧的生物多樣性中掩蓋着吃與被吃的殘酷,但不管怎樣,每一種生命依然頑強地存在,它們想到的是生存,是發展,同時對突然而來的變故和威脅,除了抵抗之外就是接受。 從生態角度來看,生物鏈的存在已經很好地説明了問題,肉食性動物吃草食動物,草食動物吃植物,肉食動物似乎是最強大的,但它們卻被細菌給消滅了,這些動物還有植物的屍體經過細菌的分解作用連同細菌本身而又變成植物的營養,又簡拼地被植物所吃,從而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循環。這中間貫穿的就是聯繫與合作,就是需要與滿足。阿德勒説過,人不能離開其它的生命而存在,作為生物來講,一個生物同樣不能離開其它的生物而存在,生物與生物之間同樣是矛盾的對立統一,既有合作,又有衝突,在衝突和合作中前行。
從一個單獨的生物種羣來看,就有了我們的動物心理學,嚴格來説應該是動物行為學。動物心理學的核心是什麼?依然是需要與滿足。需要什麼?需要食與性,這是它們永恆的驅力,在這種驅力的作用下有了動物的生存競爭,但這種競爭又具體體現在這個種羣的結構上,這種結構是怎樣的?是一種典型的金字塔形結構,是一種靠實力角逐而形成的等級序位,也叫啄鬥序列。這是要靠動物與動物之間經過生與死的角鬥才形成的,如果一個動物打敗了種羣內所有的動物,那麼它就是老一,如果一個動物打敗了除老一之外的所有個體,那麼它就是老二,依次類推,從而形成嚴格的等級,在食物與性的分配上,等級高的具有優先權,等級最低的生存非常艱難,它沒有吃的,只能吃別的吃剩下的,它沒有住的,只能長年休息在低窪骯髒的地方,而且還經常受到來自種羣內其它個體的攻擊,這樣的個體常常是多種疾病的載體,在它們這裏,營養不良、寄生蟲、胃腸炎,生殖障礙等經常發生,所以它們是優先淘汰的個體,不被其它動物吃掉也會被自然所淘汰。
然而在一個種羣裏的等級序位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伴隨着氣候異常、個體的疾病或短暫地離開羣體或生殖等而在不斷的變化,當一個個體生病、分娩時,它在羣體內的等到級序位就會降低,它就會受到來自低序位的個體的攻擊,攻擊部位常常在它們的生殖部位如陰道乳房等,事實上動物表現屈服的姿勢也是充分暴露出自己的生殖器。這個時候它們就處於一種應激狀態,表現在體徵上就是心跳、呼吸加快,有時候體温也會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還有一個表現就是食慾降低,用心理學的觀點也許就是焦慮吧,但胃腸檢查幾乎沒有什麼異常,我們曾經在一個牛場裏對那些產後食慾不振的奶牛利用行為學的方法進行治療,具體措施就是增加攻擊性,抗應激,沒有使用增加消化、促進胃腸蠕動的藥物,對它們的食慾不振卻收到不錯的治療效果。
一個種羣裏序位的競爭是赤裸裸的,沒有關係只有實力的展現,完全遵守馬斯洛所説的叢林規則。可是當這個種羣整體的發展受到抑制時,動物的這種攻擊性就指向自己的同類,甚至自己。例如,在對小雞的飼養過程中,要防止密度過大,要注意通風等,否則小雞與小雞之間就會自相殘殺,具體表現為啄肛、啄羽等,嚴重的,有的小雞最後只剩下頭部和脊椎,其它部位全部被其它的小雞吃完了;還有那些成年雞,如果雞隻的密度過大,除啄肛啄羽外、它們還吃自己下的蛋,如果照看不好,就會有不少的雞隻死於同伴的相啄,就會損失不少的雞蛋。對一個牛羣,密度過大,也會引起類似的結果,表現為不少高產性能的牛隻乳房和外陰受到來自其它牛的攻擊及至損傷,這就提醒那些管理人員要加強管理
在一個相對寬鬆的種羣裏,動物們在它們的採食需要得到滿足時,會做什麼呢?它們更多的是休息,當然它們也有焦慮的時候,這些焦慮可表現為個別動物對其它的動物的搔擾,把其它的動物從休息中趕起來,這一般是那些等級序位比較高的動物;也可表現為自身的一些行為,如奶牛的捲舌行為,那些無聊的牛隻,它們會站在空地上把頭高高仰起,把舌頭長長地伸出來在空中打各樣的結和旋兒,還有的奶牛會自個卧在一個角落裏,津津有味地吃自己的咪咪……當然,動物也會玩,如寵物之間的玩耍和嬉戲;動物之間也有合作,如在牛羣中,不同的個體之間會相互舔對方身上的皮毛,相互做體表護理,使彼此的身體都乾乾淨淨……在性方面,圈養動物是極端焦慮的,由於現代的畜牧業各種人工授精技術的推廣,常常是同性的動物在一起,有的一生都沒有見過異性的同類,在這樣的情況下,它們是如何釋放自己的性張力呢?雄性動物會把其生殖器伸出來在肚皮上擦,直到射精為止,有時也會自己和自己口交,當然在種公畜場裏,由於人工的大量採精,它們常常處於一種透支狀態,這種的行為較少;雌性動物種羣中,當某個個體發情時,這時就會有種羣中等級序位較高的個體舔其陰唇或趴跨在其身上做類似於性交的動作……看來,在動物中也有同性戀行為。長期缺乏異性的感官刺激,動物的性能力都在逐漸下降,如奶牛場牛的發情跡象在逐漸退化,常常是隱性發情,同時它們的生殖能力也在退化,最典型的就是不孕症的牛隻在增多,每年都會有不少因不孕症遭淘汰的奶牛,由此給畜牧業帶來重大的損失。關於動物的心理學還有很多,總體來説,就是生存、發展、死亡以及貫穿始終的攻擊和防禦,不同的動物有不同的方式,需要進一步的探討。

動物心理學鼻祖

動物心理學桑代克

心理學家 心理學家
桑代克(EdwardLeeThorndike,1874~1949),桑代克作為動物心理學的鼻祖,聯結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創建了教育心理學,與吳偉士共同研究學習遷移,並設計了心理測驗,為美國教育測驗運動的領袖之一。他是一位站在行為主義學派邊上的心理學家。生於美國麻省一位牧師家庭,他生性害羞、孤獨,只有在學習中才能找到樂趣,也特別有學習的天賦,他一生致力於心理學研究,著述頗多。他於1895年到哈佛大學受教於詹姆斯,做小雞走迷津實驗。後轉到哥倫比亞大學學習,繼續利用貓和狗等做實驗。1898年在卡特爾的指導下,以《動物的智慧:動物聯想過程的實驗研究》的論文獲得博士學位。在該校教育學院工作40年,先後任教員(1899)、副教授(1901)、教授(1903),於1940年退休。1942年又回哈佛大學任詹姆斯講座,繼續從事心理學研究,直到1949年去世。 桑代克的研究興趣十分廣泛,他是美國哥倫比亞學派的主要代表,又是動物心理實驗的首創者,教育心理學體系和聯結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並設計了心理測驗,為美國教育測驗運動的領袖之一。正因為如此,一些史學家將他劃歸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派,但也有不少人認為他更象行為主義學派的人物,可他本人卻認為他並不屬於任何一個學派。鑑於桑代克的研究成果對行為主義心理學派的影響,我們暫且將他納入行為主義學派。
桑代克對行為主義學派的影響主要來源於他對小雞、小貓研究的結果。1895年,他到哈佛大學受教於詹姆斯,做小雞走迷津實驗(即走迷宮),後轉到哥倫比亞大學學習,繼續利用貓和狗等做實驗。他在實驗中發現,最初,小雞小貓小狗都是在死路里轉來轉去,偶爾會找到出口,逃出迷宮,而這通常需要花很多時間;但重複多次以後,小雞小貓小狗在死路中轉的次數都會減少,花費的時間也會減少很多;訓練到一定次數以後,一把它們放入迷宮,它們甚至會立即直奔出口而去,很快就逃脱了。桑代克認為,小雞小貓小狗都不是通過推理和觀察而學會逃出迷宮的;它們之所以能夠順利逃脱,原因只有一點,那就是不斷的嘗試,在不斷的嘗試和失敗中慢慢消除那些無用的行為,記住那些有助於逃脱的行為,用桑代克的話説,就是它們已經在這些有用的行為和行為的目標之間建立了聯繫。桑代克進一步提出了他的“聯繫法”理論,這一理論主要包括兩大學習定律:

動物心理學效果律

桑代克認為,哪一種行為會被“記住”,會與刺激建立起聯繫,取決於這種行為產生的效果。例如,迷宮是一個刺激,小雞在迷宮中會作出多種行為反應,但大多數反應都不能幫助它們逃出迷宮,而另一些行為則使它們得以逃脱並得到食物。因此,小雞就記住了這些有效的行為,將迷宮這個刺激和這些有效的行為聯繫起來了。以後,一進迷宮,它們就知道作出什麼反應。

動物心理學練習律

桑代克認為,練習次數的多寡,影響刺激和反應之間練習的穩固程度。練習越多,練習越緊密,小雞越清楚要採取什麼行動,逃脱的速度越快;練習越少,練習就不夠緊密,小雞就越難找到出口。
雖然桑代克的“聯繫法”理論後來被行為主義者吸收併成為他們的主要理論原則,但桑代克本人對行為主義學派的熱情卻並不高。也許是因為他的研究興趣太過廣泛,而其中有很多是關於精神和意識方面的,這是行為主義者所不能容忍的,而桑代克本人也並不欣賞行為主義者那種將精神和意識一棍子打死的作法,因而對行為主義的觀點異議頗多,所以就只能算是一位站在行為主義學派邊上的心理學家了。
通過大量的人和動物的實驗,桑代克總結了三條學習定律:
1.準備律:強調學習開始前預備定勢的作用。
2.練習律:強調聯結的應用
3.效果律:凡導致滿意結果的行為被加強,而帶來煩惱的行為則會被削弱淘汰
“效果律”後來被持這種學習觀的理論家發展成為“強化”學説,其中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斯金納(B.F.Skinner)對桑代克的“試誤説”進一步研究並作出了貢獻

動物心理學動物的智慧

動物心理學舉例

心理學 心理學
一方面是高等動物的智慧(mentality)表現,尤其是高度發展的家畜的智慧表現,另一方面是我們在前一講中描述過的某些無脊椎動物的簡單的或複雜的聯想(associations),例如具有十分明顯的本能的蜘蛛、螞蟻和其他昆蟲,也就是説,在高等動物的智慧表現和某些無脊椎動物的聯想之間存在着相當大的差異。看來,家畜與人類的不斷接觸使得家畜在心理方面貼近人類,人類對家畜的觀念內容(contentofideas)、聯想方向和它們的整個感情生活(affectivelife)起着決定性影響。狗往往和主人同悲同喜;狗能理解主人臉上顯現的憤怒、喜悦或沮喪。受過訓練的長卷毛狗能夠在主人顯得高興時也流露出愉悦的神情,能夠在得到主人信任的情況下接受某些任務,例如攜帶一隻籃子或一根手杖等,並表現出自豪感。所有這些指向情感(feeling)的巨大差異和對他人情感的巨大適應性是十分真實的。不過,長卷毛狗表現出來的情緒並不屬於理智感——邏輯的、美學的等等——的範圍。因此,從動物與人類如此相似的行為中得出的唯一推論是,動物被賦予一種十分積極的聯想機制(associationalmechanism)。毫無疑問,我們的更加高度發展的家畜行為證明了這種聯想活動。一俟你拿起帽子和手杖,你的狗便知道你準備外出了,從而表現出一種喜悦的跡象和其他一些明確的姿態,以表示它願意跟你一起出去。 一所房子裏的僕人已經習慣於在嚴寒的日子裏將早餐桌上的剩餘麪包屑用來喂鳥。一隻貓鑽了這個空子,由於客人(即鳥)聚集而來,它得以不時地美餐一頓,把飛來的鳥吃掉一二隻。於是,喂鳥的活動難以繼續下去。然而,那隻貓卻自己動起手來,它在草坪上撒上面包屑,其明顯的意圖是去引誘鳥兒來上鈎。羅馬尼斯還用另一則故事作了補充,在該故事中,麪包屑撒在花園的小徑上,而則埋伏在一邊等待雀兒的到來,以便把它抓住。在這個例子中,貓往往離開花園小徑,躲藏在附近的灌木叢裏,等待着鳥兒的到來。可是,雀兒們表現得比貓還要警覺:它們在牆頭上等待着,直到它們的敵人感到厭倦並離去以後才飛到地上來覓食。羅馬尼斯認為,兩隻貓具有同樣的推理方式。在第二個例子中,那隻貓的推論是:“麪包屑能引誘鳥兒,因此在撒好麪包屑以後,我將等待鳥的到來”;在第一個例子中,那隻貓則進了一個階段:“我將撒下面包屑以吸引鳥兒。”毫無疑問,這兩種情況是相似的,而且更為簡單的是,它始終是引導動物行為的普通聯想問題。但是,兩隻貓中的任何一隻並沒有作出作者的推斷,這也是毫無疑問的。一俟撒麪包屑和吸引鳥兒之間的聯想得以形成,那麼期望感(thefeelingofexpectation)就足以使貓躺下來等待獵物的到來,正像它在其他情形裏經常做的那樣。這種聯想就像雀兒形成的聯想那樣,甚至在它對意志的作用中。除非貓被引導去從事一種特殊的活動,而雀兒卻忍住不去從事這種活動。我們必須承認,當貓自己動手撒麪包屑時,情況便有所不同。根據我們瞭解的關於動物行為的觀點,這則故事如此靠不住,以至於我們從觀察者角度講可以將它歸諸於自欺行為(self-deception),或者是對作出錯誤解釋的某種偶發事件的猜測。由於高等動物的模仿衝動(indtativeimpulse)得到高度發展,因此關於猴子的同樣故事聽起來更具可能性。

動物心理學案例分析

貓
在貓的例子中,除了捕捉獵物的食肉天性以外,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取代這種本能。但是,即使假定這種觀察正確的話,其活動也可用聯想過程來解釋。撒麪包屑和吸引鳥兒的穩定聯結(與逮住鳥兒的衝動結合在一起),已經使得貓為它自己提供了一個聯想系列。可是,如果我們排除這種自發活動與特定的食肉天性聯繫起來的要素,那麼我們便可看到,在這些引用的例子中間,聯想範圍並不如上述我的狗的回憶和再認的範圍大。動物的行為可由記憶觀念(memorialideas)來決定,同樣也可由相應的感官印象(sense-impressions)來決定,這是可以十分容易地加以説明的。指令詞激發了記憶觀念,足以喚起像實際呈現手杖那樣引起的行為;而觀念和物體之間的對照感(thefeeingofcontras),以及行為的失去目標感(thefeelingofpurposelessness),引起了與的習慣服從相沖突的不愉快情緒。

動物心理學方法論的規則

心理測驗 心理測驗
當前的動物心理學不會為了提供任何一種小心翼翼的答案而使自身煩惱,事實上,它也根本沒有提供一般的答案。然而,正如我們見到的那樣,在任何一種特定的情形裏,動物心理學從整個心理過程中選擇出智力機能(intellectualfunctions),並根據這些智力機能來解釋動物的心理生活。它藴涵的原則與自然科學公認的準則相反(自然科學公認的準則在於:我們應當始終求助於最簡單的可能解釋)。它試從人類主觀經驗的最複雜的心理過程中獲得客觀觀察的一切事實。只要存在二擇一的地方——依據邏輯反映進行解釋和依據簡單聯想進行解釋——它就一律選擇前者。事實是,邏輯反映到處存在,一種可能的解釋便可用做充分的證據,證明它是正確的解釋。但是,有兩個理由可以説明為什麼由果溯因這種特殊的推論是不能容許的。首先,心理活動如此複雜和多樣,以至於每種客觀的活動都可能有幾種解釋。而且,它需要對所有次級的環境予以十分仔細的考慮,以確定一個特定結果的實際的心理條件。其次,正因為每樣東西均可以主觀地歸屬於邏輯反映,因此邏輯反映本身可以轉化成任何事物的客觀條件。所以,把一種意識的事實解釋為邏輯的心理學家,當這種邏輯反映如此被提供時的心理學家,他的行為原則上像一名自然科學的學者,將某些自然物體的特性歸於有用的,這些有用的特性恰巧為我們自己所擁有,或者為其他有機體所擁有。但是,由於邏輯反映本身是心理過程,從而可能與其他過程一起作為某種心理結果的可能原因而取得自身的地位,一旦發生錯誤,其危險性便更大,而且關於它的證明也更困難。當我們試圖對現象(從它們的客觀結果中推論出來的現象)作出心理學解釋時,就有理由去強調這樣一種必要性,即經常詢問那些在一種解釋和另一種解釋進行比較時具有決定性價值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