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教育心理學

(心理學分支學科)

鎖定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類的學習、教育干預的效果、教學心理,以及學校組織的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的重點是把心理學的理論或研究所得應用在教育上。教育心理學可應用於設計課程、改良教學方法、推動學習動機以及幫助學生面對成長過程中所遇上的各項困難和挑戰。“教育心理學”和“學校心理學”這兩個名詞經常交替使用,但通常從事理論工作及研究的人員較傾向稱作教育心理學家,而在學校或學校相關場所從事實務工作的就被歸類為學校心理學家。教育心理學關注學生如何學習與發展,實務工作上特別關注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不論是資優兒童或有情緒、行為問題等學童)。通過與其他學科的關係,對理解教育心理學也有一定的幫助。首先,教育心理學是以心理學為基礎,兩門學科之間的關係就像醫學生物學、或工程學物理學之間的關係。然後,從教育心理學又可以發展出研究教育問題的眾多特殊領域,包括教學設計教育技術學、課程發展、組織學習(Organizational Learning)、特殊教育課堂管理。教育心理學從認知科學學習科學中得到養分,也回饋到這些學科之內。在大學裏,教育心理學專業通常設於教育系內,原因可能是在心理學導論教材中常缺少教育心理學的內容。
中文名
教育心理學
外文名
Educational psychology
應用學科
心理學
應用範圍
教育心理學

教育心理學研究對象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教育教學情境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學情境中師生教與學相互作用的心理過程教與學過程中的心理現象
教育心理學與普通心理學和教育學都有着密切關係,因而對於它的研究對象有以下幾種不同的見解:① 以教育學的體系為依據,研究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的教育方法。②認為教育心理學必須研究人的心理結構,並根據教育過程中心理活動的規律來確定它的理論體系,探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乃至終身教育過程中的心理現象。③認為沒有必要把教育心理學從普通心理學中區分出來,完全可以應用心理學的理論知識於教育工作,探討在教育實踐中的心理學原理,説明加速人的培養的途徑。④認為教育心理學主要任務是研究課堂學習的性質、條件、效果和評價問題,應當着重研究學習理論,尤其是學生接受知識和技能的學習理論。至於兒童心理發展、成人心理、心理衞生、個性等,除非與教育和教學直接有關者外,不應歸入教育心理學,而應當歸入普通心理學或社會心理學的研究中去。⑤認為教育心理學應着重研究在教育和教學影響下出現的各種心理現象及其發展的規律,並結合實際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直接促進教育和教學的改革,提高質量,以最好的效果達到學生最理想的發展水平
綜合上述意見,教育心理學雖與普通心理學的基本理論有密切關係,但是它主要是研究在教育和教學條件下,學生的心理現象和心理發展的規律,因此具有自己的特點。教育心理學與教育學的關係也十分密切。因為教育工作是一項複雜而又細緻的培養人的工作,要切實有效而又迅速地實現教育目的,使學生在德、智、體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符合社會要求的人,還需要藉助於教育心理學的指導,以深入發現和掌握學生的生理、心理的變化和發展的規律;併為明確某一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選取教育內容和方法,提供心理學的依據。所以,教育心理學既不是簡單地應用普通心理學的知識解釋或説明教育和教學的現象,也不是把教育和教學過程當作心理活動的一般過程,而是要揭示在教育和教學的影響下,學生的外部信息與內部信息的交換過程和交互作用中所引起的機能系統的變化與控制的規律。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是在教育和教學影響下學生的心理活動及其發展規律。如學生掌握知識技能、道德規範及其個性形成等心理規律。學生本身的體質和心理發展的關係,以及學生和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影響的心理因素,也是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對象。

教育心理學學科性質

教育心理學是一門交叉性特點鮮明的學科,其交叉性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心理科學與教育科學的交叉;基礎科學與應用科學的交叉;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交叉。教育心理學的重點是把心理學的理論或研究所得應用在教育上。教育心理學可應用於設計課程、改良教學方法、激發學習動機以及幫助學生面對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各項困難和挑戰。

教育心理學研究內容

教育心理學的具體研究範疇是圍繞學與教相互作用過程而展開的。學與教相互作用過程是一個系統過程,該系統包含學生、教師、教學內容、教學媒體和教學環境等五要素;由學習過程教學過程和評價/反思過程這三種活動過程交織在一起。

教育心理學研究任務

教育心理學是一門交叉學科。因此,教育心理學具有雙重任務,它既有教育學的性質任務,又會有心理學的性質任務。首先,研究、揭示教育系統中學生學習的性質、特點及類型以及各種學習的過程及條件;從而使心理學科教育領域中得以向縱深發展。其次,研究如何運用學生的學習及其規律,去設計教育、改革教育體制、優化教育系統,以提高教育效能、加速人才培養的心理學原則

教育心理學研究意義

1.教育心理學有助於提高師資水平
教師隊伍建設的重點在於教師,而教師的素質既包括專業素質又包括育人素質。教育心理學是教育理論與技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有助於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而且有助於提高教師解決教育實際問題的能力。
2.教育心理學有利於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教育心理學有助於教師更加深入地瞭解學生,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學習教育心理學,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有關教學措施的心理學依據,從而能更主動而科學地駕馭教學方法和教育手段,豐富自己的教學藝術,從而全面地提高教學質量。
3.教育心理學有助於進行教育教學改革
縱觀國際國內成功的教育教學改革無不是心理學,而且主要是以教育心理學為支撐的。最典型的是20世紀50、60年代的湧現的世界三大教育改革家美國的布魯納、前蘇聯的贊科夫和德國的瓦根舍因(其本人就是心理學家)。學習教育心理學有利於提高辯證唯物主義水平,提高教師自我教育的自覺性;有利於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工作,搞好教書育人,並把教書育人提高到更科學的高度;並有利於教師總結工作經驗,自覺開展教育科學研究。

教育心理學產生淵源

赫爾巴特 赫爾巴特
教育心理學在十九世紀末才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但歷史上的許多教育家已能夠在教育實踐中根據人的心理狀態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憤不啓,不悱不發”的啓發式教學方法
古希臘的蘇格拉底也提出“我不是給人知識,而是使知識自己產生的產婆”這樣的教育心理學思想。教育心理學的產生,就是心理學與教育結合並逐漸形成一個獨立分枝的歷史過程。19世紀,隨着心理學的發展,不少學者試圖用心理學的觀點來論證教育過程。
赫爾巴特是第一個明確提出將心理學作為教育學理論基礎的學者。早在1806年,他就發表了《普通教育學》一書。該書企圖用心理學的觀點來闡述教育的一些問題,特別是教學的理論問題。1835年,他又寫了《教育學講授綱要》,對前書所述的一系列教育心理學思想作了補充與發揮。赫爾巴特將心理學與教育相結合的嘗試,對教育心理學的產生,起了較大的推動作用。
桑代克 桑代克
繼赫爾巴特之後,在教育工作中最早嘗試應用心理學知識的,是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他於1868年發表的《人是教育的對象》,不僅在俄國教育心理學發展史上有重大的意義,而且對於世界各國研究教育心理學發展史學的工作,都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著作。其後,俄國教育家卡普捷列夫於1877年發表了《教育心理學》一書。這是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一部教育心理學著作。但由於它並沒有提供一個獨立的學科內容體系,因此,並不意味着教育心理學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從此確立了。
繼前面幾位先行者的心理與教育相結合的嘗試之後,類似的著作在其他各國不斷出現,但這些著作多數是把心理學知識通過推論,移植於教育的,對實際的教育心理學問題很少專門研究。這類著作的主要貢獻在於促使人們去關心教育心理學問題,但並不等於很好地解決了教育問題。
由此,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出現了提倡對兒童身心進行實驗研究的“實驗教育學運動”。“實驗教育學運動”的倡導者是德國教育家莫依曼和拉伊。他們重視對兒童身心發展與改進教育方法的實驗研究思想,深深打動了歐美的許多教育家和心理學家。在他們的倡導下,掀起了一場實驗教育運動。這對後來教育心理學研究中測驗與實驗的應用、兒童身心的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對教育心理學產生做出突出貢獻的是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他立志於用準確、精密的數量化方法研究和解決有關學習問題。1903年,他寫成《教育心理學》一書,後來擴展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學》,並於1913—1914年出版。在該書中,桑代克創建了一個教育心理學的完整體系,從而正式確立了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地位,標誌着教育心理學的正式誕生。

教育心理學歷史發展

1.教育心理學的起源
提出教育心理學化的人是克斯坦羅琦。捷克的誇美紐斯第一次明確提出教育必須遵循自然的思想。瑞士的裴斯泰洛奇提出“教育心理學化”。德國的赫爾巴特第一次明確提出把教學的研究建立在心理學等學科基礎上。
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1867年出版《教育人類學》(此書的中譯本為《人是教育的對象》,科學出版社1959年版)一書。俄羅斯教育家兼心理學家卡普傑列夫(Л.Ф.Калтерев)的《教育心理學》一書於1877年出版。桑代克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學》一書,以學校情境詳盡説明學習的概念,從而使教育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實驗科學體系,這是近代教育心理學的真正開端。1913年,這一著作擴充為三大卷,內容包括人的本性、學習心理學、個別差異及其原因三大部分。他提出的學習三大定律(效果律、準備律、練習律)及個別差異理論,成為20年代前後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由於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點放在學習心理方面,導致了中國的教育心理學界長期把學習心理作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對象。這是迄今為止我們所知道的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學”來命名的一部教育心理學著作,使桑代克成為教育心理學這門學科的奠基人。
2.教育心理學的發展階段(20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
20年代以後,教育心理學汲取兒童心理學和心理測量方面的研究成果,心理測量實際上是進步教育時期的實驗教育時期的成果.大擴充了自己的內容。30 年代以後,學科心理學發展很快,也成了教育心理學的組成部分。到 40 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論廣為流傳,有關兒童的個性和社會適應以及生理衞生問題也進入了教育心理學領域。50 年代,程序教學和機器教學興起,同時信息論的思想為許多心理學家所接受,這些成果也影響和改變了教育心理學的內容。
在美國,學習理論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研究領域。20 年代以後,行為主義在動物和人的學習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杜威則以實用主義的“從做中學”為信條,對教學實踐活動進行改革,對教育產生了相當深影響。
在前蘇聯,維果斯基強調教育與教學在兒童發展中的主導作用,並提出了“文化發展論”和“內化論”。前蘇聯教育心學家重視結合教學與教育實際進行綜合性的研究,學科心理學獲得了大量的成果。
在中國,第一本教育心理學著作是 1908 年由房東嶽譯、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實用心理學》。1924 年廖世承編寫了我國第一本《教育心理學》教科書。一些學者進行了一定的科學研究,但研究問題的方法和觀點,大都模仿西方,沒有自己的理論體系。
3.成熟與完善階段(20世紀60年代至今)
20 世紀 60 年代初,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等人重視教育心理學理論與教育教學實際結合,強調為學校教育服務,發起了課程改革運動。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 傑斯也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主張。隨着信息技術特別是計算機的發展,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圍繞着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條件和效果,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80 年代以後,多媒體計算機問世,使計算機輔助教學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前蘇聯教育心理學家則注重教育心理學與發展心理學相結合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贊可夫的“教學與發展”的研究,它推動了前蘇聯的學制與課程改革。以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理論為基礎的學習理論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列昂節夫和加里培林等提出了學習活動理論
我國的教育心理學在 60 年代受十年動亂的衝擊,研究曾一度中斷。70 年代末,我國教育心理學重新繁榮。教育心理學家們自編了多本教材,同時,許多專家、學者結合我國教育實際開展了大量的實驗研究,其中有些研究的規模、水平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巴甫洛夫學説傳入中國以後,在20世紀50年代不僅影響了心理學的基本理論,也影響了教育心理學。他的兩種信號系統學説,給教育心理學提供了新的理論根據,也給教育心理學找到了與自然科學相聯繫的紐帶。第二信號系統學説的提出,使兒童言語與思維的問題成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對象。
為適應教育不斷髮展的需要,教育心理學的任務也不斷增加,研究對象的範圍逐漸擴充。教育心理學由初期偏重於學習心理的研究和學習律的討論,並且大多集中於智育方面的問題,隨着教育對人的全面發展的日益重視,越來越重視道德行為、道德情感以及審美情感的培養。
近代科學的發展,特別是近代生物學、人類學、社會學、醫學及精神病學的發展都對教育心理學產生影響,促使它不斷更新內容,以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
中國把發展教育置於重要地位,教育心理學研究有着十分廣闊的前景。

教育心理學研究趨勢

1.研究學習者的主動性。
2.研究學習者的能動性。
3.研究學習的內在過程和機制。
4.研究社會性環境的影響。
5.研究情境性環境的影響。
6.研究文化背景的影響。
7.研究學習環境設計和有效教學模式。
8.研究信息技術的利用。
——出自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

教育心理學內容範圍

由於世界各個國家的性質和社會制度不同,對於教育實施的觀點和方法不完全一樣,因而在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內容和範圍上,也就各有其特點,歐美國家的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內容和範圍,一般的是研究兒童發展的特點、特殊兒童的心理活動、學習心理、學習方法、學習輔導與心理衞生、學習心理結構與模式、教育的評價和心理測量以及教師心理等。 中國則根據教育方針與教育目的、要求,着重研究學生的道德品質形成的心理過程及其規律;學習的性質、結構、模式及學習能力的培養;掌握知識和形成技能、技巧的心理過程;各門學科的特殊心理現象和現代化教學技術的心理問題;學生的體質與心理發展的相互關係;個別差異、個性發展、超常、低常及特殊才能的兒童心理特點;測量與評定的心理分析;教師心理等問題。

教育心理學心理學區別

教育心理學是主要研究教學過程和學習的一般規律的學科,它主要側重於正常學生羣體的心理規律的研究,考察這些學生在常態的教學中是如何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的。在我國,教育心理學是講授給將要從事或已經從事教育工作的人的一門理論知識,並指導教師的實踐。教育心理學者除了到學校做實驗外,並不介入學校的心理輔導、諮詢、評估和矯正學生的實際活動中。總之,教育心理學具有抽象性、理論性的特點,是以研究課題為核心的。
學校心理學是一門具有濃厚的臨牀實踐特色的心理學科,它不僅為學生、教師和家長開“藥方”,而且直接從事幹預、諮詢服務,並考察干預的效果。學校心理學工作者直接介入學校的教育活動,現場解決實際問題,他們所要面對和解決的是一個個具體問題,而不是課題,他們以解決問題為目的,而對基本理論概念則不十分注重。
對於兩者的區別,可以舉例説明:教育心理學工作者也研究學習落後者的問題,但把它作為一個課題來研究;學校心理學工作者則深入到學校班級中幫助學習成績落後的學生,對他們的學習能力、家庭環境或教師的影響進行系統評估,在此基礎上制定矯正計劃,改進落後學生的學習活動。
另外,學校心理學吸取了臨牀心理的模式,而這在教育心理領域是不存在的。這一模式的內容包括:
1.圍繞着心理問題與環境的關係和心理問題原因的分析形成一個概念框架,以解釋心理問題的發生;
2.使用一定的心理學專業技術,結合現有的條件,為改變行為提供有效的指導;
3.利用專業知識和技術,為有行為問題的學生提供服務和輔導。
可以看出,學校心理學工作者與臨牀醫生有些相似之處,對學生、教師的各種心理問題實施矯正,他們不僅要具備理論知識,而且必須掌握行之有效的技術。

教育心理學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學綜述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也和其他科學一樣,堅持在理論聯繫實際原則的指導下,採用觀察法、調查訪問法、自然實驗法、實驗室實驗法等。 比較切合實際的研究方法是開展實驗研究,經常觀察、訪問記載出現的心理現象、心理動態並進行分析,以加速認識學生在教育和教學影響下的心理活動的特點及其規律。

教育心理學定量方法

測驗分數和其他教育變量常常呈現接近於正態分佈也許教育心理學的第一個重要的方法論創新就是發展和應用了查爾斯斯皮爾曼的要素分析(Factoranalysis)。要素分析也是教育心理學家使用多重變量分析方法的一個實例。

教育心理學定性方法

定性方法用於那些描述事件、過程和理論意義的教育研究。用於教育心理學的定性方法常常來自於人類學、社會學或社會語言學。例如,人類學的民族誌方法被用於描述課堂上的教和學。在這種類型的研究中,研究者作為參與觀察(Participantobservation)者或被動觀察者,收集詳細的自然狀態記錄。然後,筆記和其它數據可以用“紮根理論”(或譯“實地理論”,Groundedtheory)等方法來進行分類和解釋。對於多種數據資料進行“三角測量”的交互核對,在定性研究中有很高的價值。
個案研究(Casestudy)是定性研究的一種形式,關注於某一個人、組織、事件或其他實體。

教育心理學本質特徵

教育心理學就是學與教這個過程的方方面面規律的科學,具體説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的特徵。教育心理學首先就要了解教育過程的執行者。教師的特點,以及這些特點對教學過程會產生什麼影響。不管你是否意識到,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學觀念和方法,有些老師認為教學就是“教師教,學生學”,因而採取填鴨式的教學方法;而有些老師則認為應該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主張讓學生動手操作,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在活動中學習和提高。另外,研究還發現,教師的性格特徵也會影響教學過程,嚴厲的老師更傾向於採用傳統教學法,課堂氣氛也不很活躍,而民主活潑的老師則更願意採用新式教學法,更願意多作嘗試,課堂氣氛更活躍,學生在老師面前也能夠更自由的表現自己。
2.學生的特點。而作為學生,也都有自己的一套“讀書哲學”,有的孩子堅信學習靠積累,堅信“笨鳥先飛早入林”,相信一份汗水自然會有一份收穫;而有些孩子則堅信“聰明有種”,天生愚笨的人再怎麼努力也是白搭,“越勤越顯其拙”,因而根本不願意多下功夫,還看不慣別人下苦功。持這兩種不同觀念的孩子在學習上可就不一樣了,對於自己學得好,有成績的科目,可能還沒有明顯的區別,可一遇到難度大,學不好,不感興趣的科目,前者可能還會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的學下去,後者則可能很快就放棄了,結果當然也會很不一樣。教育上提倡“因材施教”,主張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施以不同的教育,提不同的要求,採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因此,教師必須瞭解學生的個性特點,瞭解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能力、學習習慣,才能有的放矢的實施教育,教育也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其功效。因此,教育心理學還必須瞭解教育過程的另一半參與者。
3.教學方法。不同教學方法對於不同學科、不同教學內容有什麼影響,以及教師如何與教學方法進行匹配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等等,也是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內容。動手操作的教學方法,對於物理、化學等操作性強的科目可能很有用,但對於歷史語文等科目卻可能沒什麼效果。對同一門學科,不同的內容來説,同一種教學方法的作用也可能相差很遠。例如,話劇文章的教學方法可以採取角色扮演等等,而古詩、文言文卻很難採取這種教學方法。同樣,不同的教師也有自己的一套教學方法,活潑的老師能夠和學生達成一片,採用活動教學法時更自如;而嚴厲的不苟言笑的老師卻很難做到這一點。對學生來説也是如此,有些學生喜歡自己發現問題,因而探索性的方法更適合這些學生,而對於那些不愛動腦筋,喜歡老師告訴自己方法,以便按部就班的執行的學生來説,這種方法就不合適了。

教育心理學道德與認知

算盤為學習抽象的概念提供了具體經驗要理解兒童、青春期、成人和老年學習者的特徵,教育心理學發展和應用了人類發展心理學理論。發展理論以不同的階段來區分個體邁向成熟的過程,描述了智力(認知)、社會角色、道德推理、以及關於知識本質的觀點的變化。 例如,教育心理學家研究將皮亞傑發展理論應用於教學,認為兒童的成熟經過了認知能力的4個階段。皮亞傑假設兒童在11歲之前不能進行抽象邏輯思維,因此對年幼的兒童的教學需要使用具體形象的物體和例證。研究者已經發現了若干的轉變,例如從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邏輯思維,並不是同時發生在所有領域。一個孩子可能在數學方面進行抽象思維,但是在人際關係方面仍然停留在具體形象思維階段。也許皮亞傑最為不朽的貢獻是他洞察到,人們通過一個自我調整過程,積極地建構他們的理解。
皮亞傑提出了道德推理的發展理論,認為兒童的道德發展,最初對道德的天真理解,是基於行為及其後果;以後逐漸發展到更多考慮行為的目的。皮亞傑的道德發展觀點被勞倫斯·柯爾伯格精心闡述成為道德發展階段理論。不過,道德發展階段理論中描述的的道德推理尚不足以説明所有的道德行為:例如,還需要例如建模(如道德的社會認知理論所描述)等其他因素來解釋校園欺凌。
發展理論有時並非表現為轉入另一個完全不同的階段,而是在不同的維度上逐漸增加。認識論信念(關於知識的信念)的發展,已經描述了人們信念的逐漸變化:知識的確定性和持久性,能力的穩定性,和權威(例如教師和專家)的可信度。人們對於他們在教育和成熟中獲得的知識,已經發展了較為世故的信念。

教育心理學性質

教育心理學 教育心理學
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是兼跨發展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兩大領域的一門交叉學科,它關注發展與教育、學習與教學、認知與個性、一致與差異。其知識體系圍繞兩個核心問題:(1)發展是教育的依據和結果;(2)教育是發展的動因。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還是一門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相結合的學科。

教育心理學對象

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主要研究小學兒童發展和教育領域裏的各種心理現象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

教育心理學方法

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
1.觀察法是在自然或真實生活條件下,不對有關變量加以控制,只記錄自然發生的事件,以獲取有意義信息的方法。觀察的形式有自然行為的偶然觀察和系統的現場觀察。
2.實驗法是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條件或創設一定的條件來引起某種心理現象以進行研究的方法。依據其實施的場地和條件不同通常可以分為實驗室實驗法和自然實驗法。
3.調查法是通過蒐集有關資料瞭解被試者心理活動的方法。它的主要形式有:談話法、問卷法、故事法。

教育心理學作用

教育心理學對教育實踐具有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的作用。在實際應用中,這些作用往往相互交織在一起,具體包括以下四個方面:幫助教師準確地瞭解問題;為實際教學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幫助教師預測並干預學生;幫助教師結合實際教學進行研究。

教育心理學理論意義

探索人類心理是21世紀重要的學科之一,教育心理學從教育的角度去研究心理規律,將補充和擴展心理學理論。隨着人們對教育重要性的喚醒,逐漸也關注到教育學中還有很多規律需要完善,教育心理學的學習,將有助於這些規律的完善。

教育心理學實踐意義

1.幫助教師準確地瞭解問題;
2.為實際教學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
3.幫助教師預測並干預學生;
4.幫助教師結合實際教學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