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玉春

(民國北洋軍閥將領)

鎖定
劉玉春,字鐵珊,光緒四年二月二十七日(1878年3月30日)生於直隸省(今河北省)玉田縣石莊村。直系軍閥吳佩孚麾下高級將領,曾任第八師師長、聯軍第八軍軍長等職。以功授“玉威將軍”,加陸軍上將銜。廣州革命軍北伐時,臨危受命,任武昌城防總司令,困守45天,城陷被俘。後獲釋。撰《百戰歸田錄》二卷傳世 [2] 
中文名
劉玉春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78年3月30日
逝世日期
1932年12月
畢業院校
山海關武備學堂
職    業
軍人
出生地
河北省玉田縣石莊村
代表作品
《百戰歸田錄》
軍    銜
加上將銜中將

劉玉春人物生平

劉玉春人物出身

劉玉春,字鐵珊,光緒四年二月二十七日(1878年3月30日)生於直隸省(今河北省)玉田縣石莊村。父親劉建恆是位私塾先生,全家依靠其微薄收入度日,家境貧困,玉春八、九歲時,“日則樵採或漉魚蝦,赴市易升米以濟日”,夜間,從父就讀於燈下。

劉玉春甲午戰爭赴朝抗日

14歲時,玉春去口外當勞工,遇到同鄉先輩張大儒提挈,得以入山海關水師營學習雷兵。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他以雷兵身份隨直隸提督葉志超赴朝鮮,與日本侵略軍接戰於平壤、牙山等地,敗不成軍,死者無數,他在田溝中匍匐三天三夜,餓嚼生瓜豆,渴飲泥水,幾次險些被擒,經苦鬥得脱,倖免於難,後被遣回家。

劉玉春考入軍校加入新軍

光緒二十一年(1895)家鄉大旱,日謀一食不可得,17歲的劉玉春向村中長者張雲普借制錢300枚,復去山海關當鐵路小工,後入山海關武備學堂。在校期間,學習武術、拳擊,略通門徑。1902年,入山西常備軍左翼馬隊第一旗第二棚為正目長官。翌年,被選送保定弁目學營專門馬科練習。成績優異,每試必居前五名。
宣統元年(1909),四川總督趙爾巽奏調朱慶瀾教練新軍,玉春隨之入蜀至成都,任第十七混成協65標2營督隊官。

劉玉春參與鎮壓四川保路運動

1911年5月,清政府宣佈粵漢鐵路收歸國有,蜀人激烈反對,金堂縣聚眾至5000人,謀奪縣城。劉玉春奉令前往剿辦,率兵40名擊匪兵800餘,城池得保。一天行至新繁縣,劉所屬兩個連被3萬匪兵包圍,經5晝夜。援兵隔絕,彈盡糧無,兩連長神情沮喪,束手待死。而劉玉春振臂一呼,士氣大振,終於突破重圍,與援兵會合。五天中經大小40餘戰,土匪聞“劉玉春”三字無不望風逃竄。這次劉玉春被記大功三次。

劉玉春對抗辛亥革命與二次革命

辛亥革命後,經友人介紹得見拱衞軍首領王汝賢,一言投契,劉玉春被委以備補軍第三營幫帶,翌年第四營謀變,委玉春整頓,數日事竣,備受嘉獎,隨之升任第三營營長。
1913年7月,二次革命(即“討袁之役”)爆發,東南各省紛紛獨立。袁世凱馮國璋為左軍總司令攻南京,命段祺瑞為右軍總司令攻蕪湖,劉玉春率部隨左軍前往,他以200名士兵處分對方三萬之眾,此時,劉玉春任第16旅第32團第2營營長。

劉玉春參與鎮壓白朗起義

1914年1月,八師奉命鎮壓白朗起義軍,歷經7月事竣,劉玉春保升步兵上校。翌年,升任八師31團團長。同年4月,袁世凱派員考察八師教育課和內務課,31團最優,記大功一次,下令褒獎,以陸軍第八師第31團為“全國陸軍模範”。9月移駐馬廠。

劉玉春跟隨段祺瑞討伐張勳復辟

1917年7月,張勳復辟。國務總理段祺瑞微服至馬廠,召集軍官共議討伐之舉,恢復馮玉祥第16混成旅旅長職務,並命該旅為右翼縱隊;八師3團為左翼縱隊,劉玉春先後被任命為左翼縱隊指揮官和進攻北京前衞司令,討伐張勳。他所屬部隊首先攻打萬莊,敵兵敗走,又追擊至豐台。這時,劉玉春中暑,發高燒,長官見他病重,令他不必親往前線。劉説:“病不過死;畏死之名有甚於死!”不聽勸阻,帶病指揮作戰。這時,一枚炸彈飛落附近,磚石騰飛,劉被埋其中,但他指揮若定,毫無懼色。就這樣苦戰五天五夜,北京平定,仍回馬廠。劉玉春得受三等嘉禾章,升陸軍上校。

劉玉春第一次直皖戰爭

1920年夏,直皖兩軍戰於京畿,皖軍兵敗。敗軍的三個旅均已繳械,唯有一旅駐荊州,旅長劉文明,以種種藉口不肯及時繳械。王汝勤師長授命劉玉春為荊沙警備司令,劉機智地追擊逃敵,順利完成繳械事宜,之後他晉升陸軍少將,出任16旅旅長。

劉玉春軍閥混戰移駐宜昌

1921年5月,湖南省省長趙恆惕聯川攻鄂(湖北)。督軍王佔元命湖北第十八師師長孫傳芳率部守汀泗橋,第八師守鄂西,湘軍被八師擊退,而川軍則包圍了宜昌。八師奉令往援,劉玉春為總指揮,率16旅全部及29團炮兵一營沿江南岸進發,而叢箐亂障,蜀道難行,川軍無戰鬥力。追至巴東縣東南之大竹坪,紛紛投降。1922年,八師回防。劉玉春敍功授陸軍中將銜,給二等文虎章
1923年1月,劉玉春隨八師移駐宜昌。宜昌是川、滇、黔三省之門户,三省鴉片運出,因為犯禁,所以依託軍人包庇。大利所在,彼此爭奪,因此這一帶經常發生軍事衝突。公議設鄂西陸軍聯合總督察處,專司其事,但非廉正無私威望素著者不能破除情面懾服一切。於是各方推舉劉玉春為總督察處處長。劉屢辭不成,最後不得已就任。
殫精竭慮,治理有方,不僅平息各方矛盾,而且一年即報收500餘萬元,一舉解決了第八師、第十八師、第3、第18混成旅的軍餉問題,第八師所欠半年軍餉也都結清,所餘為八師修建營房,建昭忠祠,又為地方助學、辦廠,贊助各種慈善事業,一時地方豐足,軍民和樂,商業發達,本地區呈現一派太平景象,而他本身則廉潔奉公一塵不染,更不以此謀取高位。他的政績,他的品行,博得長官獎勵,人民頌揚。

劉玉春始終不渝追隨吳佩孚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民國十三年(1924)五月,奉政府令:免去劉玉春第八師第16旅旅長職務。當時劉聽了很吃驚,不解其故,後來才知道是他的頂頭上司王汝勤師長密電中樞,説“劉玉春跋扈難駕馭”,所以有此命令。開始他想不通,後來想:朋友相處,合則留,不合則去,又何必耿耿於懷呢?於是當日交代軍務,準備北歸。
同事得知此事後憤憤不平,要找師長質問,有的甚至要動武,他則勸阻説:“你們這樣做,並不是真正愛護我。軍人應以服從為天職。”他怕有變,第二天就匆匆啓程上路。這天正值大雨,全軍官兵冒雨送行,待他登上船時,只見本地紳商市民也趕來相送,竟達一萬多人,這使他非常感動。
劉玉春北歸至京師不久,就得到直係軍閥吳佩孚的電請。於是他南下洛陽,竭見吳帥。吳佩孚一見,對劉慰勞備至,即日聘他為高等軍事顧問。自此,每日入幕,以備諮詢,與吳坦然相對,有如故交。吳佩孚在他不得志之時提攜重用,這使劉玉春感激涕零,決心圖報,始終不渝

劉玉春第二次直奉戰爭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吳佩孚入都設陸軍參議廳,劉玉春被任命為參議主任,復任前敵軍政總執法。後直系戰敗,他隨吳佩孚南下至漢口待命。
1925年春,執政段祺瑞授意八師師長王汝勤聯絡湖北將領劫拿吳佩孚押送京師。劉玉春得到消息後,馬上派人向八師軍官曉以大義,分析利害,告訴他們不能背叛吳大帥。所以段氏計劃未能實現。
1925年春,劉玉春微服走訪湖北香溪八師16旅防區,全師官兵一致要求恢復其原職,王汝勤師長以眾意難違勉如所請,恢復劉玉春第16旅旅長職務 [3] 
劉玉春(圖中間穿長袍戴小帽者)被活捉 劉玉春(圖中間穿長袍戴小帽者)被活捉 [1]

劉玉春對抗北伐軍兵敗被俘

  • 收復鄭州
1925年8月,吳佩孚在漢陽設“討賊”聯軍總司令部,任寇英傑為總司令,率8個混成旅先去河南,至信陽與國民一軍蔣士傑部相持20多天不能進,劉玉春奉令為鄂軍前敵總指揮,率八師第15旅(這時他已改任15旅旅長)增援。與寇總司令共擬作戰方案,復鄭州,取信陽,事竣,吳佩孚下令,任劉玉春為第八師師長。
1926年6月,劉玉春率本部29團隨吳佩孚入京與奉軍總司令張作霖會晤,商定進攻南口國民一軍之事。會罷,劉玉春奉令進攻南口。事竣以功授“玉威將軍”,加陸軍上將銜。
  • 困守武昌
1926年7月,廣州北伐革命軍向北攻到長沙。鄂軍節節敗退,自汨羅退至岳陽,再退至汀泗橋。這時吳佩孚倉卒南行,命劉玉春為聯軍第八軍軍長。劉率隨身一團挺進20餘里趕赴汀泗橋前線,與北伐軍接戰。旅長於信臣率13團激戰兩晝夜,傷亡千餘人。後退至賀勝橋。只見橋上佈滿死屍,橋下江中屍體漂浮,不見水面。8月25日,自賀勝橋退至武昌。劉集合本部,查點兵員,竟傷亡3000餘人。僅剩12000名,而且由於多日苦戰,服裝不整,槍彈不足,狼狽不堪
這時吳佩孚召集諸將領開緊急會議,任命劉玉春為武昌守城總司令,湖北督軍陳嘉謨為籌備司令。劉玉春這時明知以12000千名殘兵與七八萬北伐軍精鋭部隊相比,力量是多麼懸殊!守住城池談何容易?但他深知事已至此,別無其他選擇,必須盡瘁以報吳帥的知遇之恩。所以他臨危受命,召集諸將,制定出守城方案:武昌城周圍90裏,共有10門。以河南第三師1旅守城南三門;17混成旅守城東二門;東北城隅據蛇山之尾,地勢險要,是全城命脈所寄,以13混成旅負其責,與25師1團共同把守;宋大霈殘部2000人紮營山下,為預備隊;小東門以八師15旅守之,兼領東半城;城西三門臨大江,並北大門的防務,以吳統帥衞隊四營守之。劉玉春親率衞隊連、工兵連、輜重排等監視全城,相機支援。部署完畢,命士兵用沙袋塞門,以為防禦工事。諸將領命而去,而劉則親自巡視三週,認為一切就緒,方才放心。就這樣,他衣不解帶,晝夜巡察。
  • 城破被俘
1926年8月28日拂曉,北伐軍開始攻城。當日以城東北角蛇山之尾戰鬥最為猛烈,激戰兩小時就傷亡官兵300多人,第二天更為慘烈,陣亡五六百人,北伐軍也傷亡慘重。
8月30日,漢口、漢陽都被北伐軍攻佔,武昌城被團團圍困,吳佩孚臨行時答應的糧食供給也成了泡影。自此,武昌城內軍民斷絕了糧食來源。糧食吃沒了吃穀糠,穀糠吃光了,吃樹皮草根,後來連這些也吃淨了!這時,劉玉春帶領不足萬名飢兵還死守着武昌孤城,達45天之久。最後至10月10日,城破被俘。

劉玉春接受審判

1927年2月,北伐國民革命軍組織法庭,對劉玉春進行審判。審判官 20餘員,徐謙擔任主審。
徐謙厲聲問劉玉春:“你為何將武昌附近人民擊斃,房屋焚燬?”劉答:“兩軍作戰,槍炮互發,責任不能歸在一方。革命軍飛機在城內炸死若干人,擊毀若干房屋,其責任當誰負?”徐問:“你何不早降?”劉答:“玉春是國家大將,守土有責。若是革命軍中大將聽到槍響即投降,諸公以為如何?”徐又説:“你是反革命!”劉答:“你的話又錯了!我從未入革命黨,何言反革命?中國人民四萬萬,屬革命軍的不過二十餘萬,其餘的都是反革命嗎?”又説:“敗軍之將,既落入你手,願殺就殺!我平生未乾害國害民之事,你豈能強加之罪?我是完全軍人,只重信義,決不能自喪軍人人格。你快判決,將我處死,不必再問!”旁聽者無不變色,法庭也沒有做出最後判決就退庭了。
這時,直系軍司令靳雲鶚及將領等19人自河南聯名來電,請革命軍主持正道,勿傷南北感情;荊沙人士以劉駐防有功亦出面求情。之後法庭沒有再判。
北伐軍總指揮張發奎認為劉玉春為北軍舊部,是個將才,可用他襄助軍事。於是,請示總司令唐生智。唐説:“如果劉玉春能以友誼為重,為我軍效力,馬上可以恢復自由!”於是當天解除對劉的看管,並委任劉為第四集團軍軍事參議。不久,第35軍軍長何健將到前線應戰,約請劉玉春同行參劃軍事,唐總司令任命劉為江左軍北路總指揮 [4] 

劉玉春解甲歸田

1927年10月28日,劉玉春解甲回到天津家中。之後曾回玉田老家,為慶賀自己倖免於難,曾在故里石莊唱戲三天。在家鄉其間,曾與八里鋪興隆寺老和尚本山交往,經常一起遊玩。
劉玉春從戎20餘載,隨着職務的升遷,家境逐漸富足起來,至解甲歸田已擁有良田十多頃,並在天津法租界內置下公館一處,在玉田東關興建寬敞住宅一所(今飼料公司處,此時劉家已遷入東關)。由於他出身貧苦,對貧窮百姓比較同情,本村和外村有租種他家田地者,他一再囑咐家人少收或不收地租。因此深得家鄉人的讚譽。
1930年,他在天津撰寫出近兩萬字的回憶錄《百戰歸田錄》二卷,詳盡地記述了他一生的坎坷經歷和戎馬生涯。並印刷出版 [5] 

劉玉春人物離世

1932年農曆11月,劉玉春病逝於天津寓所,終年54歲。他死後,其靈柩由天津運回玉田東關,葬儀特別隆重,葬於石莊村東。
參考資料
  • 1.    方方.《武昌城》附錄:北伐戰爭及在鄂境內的三大戰役.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6月:252-253
  • 2.    李作仁 主編.玉田古今名人錄.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
  • 3.    李作仁 主編.玉田古今名人錄.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第127-128-129-130-131-132-133頁.
  • 4.    袁潤之:《我所知道的劉玉春》,《武漢文史資料》,1983年第3輯,第91-98頁。
  • 5.    劉玉春:《百戰歸田錄》,收錄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輯部編,《近代史資料》(總82號).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2,第234-2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