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永言

鎖定
劉永言,生於1945年12月8日,四川省成都市新津縣,現為中國最大的民營企業“希望集團董事局主席,系希望集團創始人和奠基人。
中文名
劉永言
外文名
LiuYongyan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45年12月8日
畢業院校
電子科技大學
職    業
企業家
主要成就
創辦“希望集團”
出生地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縣

劉永言背景前言

民營實業科學家
面向新世紀,希望集團進行了產業結構調整,將發展重心之一轉向高新科技領域。據有關方面預測,由劉永言研製開發的深藍中央空調系統將帶來世界空調的又一次革命和飛躍。因此,劉永言被譽為“民營實業科學家”,被視為當代中國的科技英豪,那麼他是怎麼走上科技實業之路的呢? [1] 

劉永言教育經歷

成都九中:高中
1973年~1977年: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現電子科技大學) 計算機系 本科

劉永言工作經歷

1964年~不詳:成都電機廠 磨牀學徒工
1977年~1982年:成都電機廠 工程技術人員
1982年~: 希望集團 董事局主席

劉永言主要成就

1999年希望集團銷售收入達80多億.

劉永言生平歷程

劉永言求知若渴

1949年,經過嚴冬的磨礪,迎來了1950年大地回春的日子,劉永言這時正好四歲。稍經世事的他和所有的農家孩子一樣在共和國蔚藍的天空下過着天真無邪的生活。
1954年,這時的劉永言正好8歲,他加入了少先隊。由於他聰明好學、刻苦用功,學習成績在全班名列前茅,老師喜歡他,同學愛戴他。1956年的國際六一兒童節,他被選為全校少年兒童的優秀代表,出席了縣上召開的優秀少先隊員代表大會。
劉永言的父親是一個頗具革命熱情的知識分子,母親是一位早年參加革命,後來又投身於鄉村教育事業的知識女性。這樣的家庭教育氛圍造就了小永言追求知識、熱愛學習的天性,特別是父親在科技知識和小製作上對他的教育和引導。極善引導的父親一向注重啓迪和開發他的潛在智力,注重於全面培養他的各種能力和興趣。與其他那些有文化的家庭不同的是,他的父親一直大膽地、諄諄善誘地在科學的道路上啓迪、幫助、校正他的成長。在永言九歲生日那天,父親送給他一本《十萬個為什麼》,他愛不釋手,仔細翻看着,上面有收音機原理及製作法、發電機原理、活性炭的製作法等等,在科學的道路上,在祖國廣闊的西部,又多了一個孜孜不倦的孩子。

劉永言開動腦筋

由於性格剛強,善於動腦筋,並有着特殊的愛好,在村裏的孩子中,年紀不大的劉永言常常成為大家的中心。有時,小朋友們或三三兩兩,或成羣結隊,去參觀他自制的顯微鏡,透過它可以看清楚螞蟻的嘴巴是怎樣吃東西的;還可以看到毛毛蟲扎人的毒毛上還有倒鈎。有一回,幾個小朋友聚在一起,劉永言用他自制的礦石收音機收到了四川人民廣播電台的節目,大家興奮地歡呼起來。那個時候川西農村還沒有電,一到夜晚,只有月光沒有燈光。終於有一天,他通過自己的鑽研,做出了簡易發電機,使實驗用小燈泡亮了起來,這樣總算把夢想與現實的距離拉近了一步。
小小的成功使他產生一種強烈的願望:他就讀的小學晚上有電該多好啊?那樣,學校裏所有的老師就不用在昏暗的豆油燈下批改作業;同學們就可以在明亮的燈光下看書、複習功課、做作業,再不用聞討厭的油煙味了。後來,這個願望一直跟隨着他,成為他童年的夢想。
母親對永言兄妹的教育是傳統的、嚴格的,凡事都要求他們能做得最好最完美,這對劉永言也產生了終身的影響。如今,已成為一個世界矚目的大經濟集團董事局主席的他,仍然這麼要求着自己。母親在新津縣平岡小學任教,每至假期到縣裏集中學習便帶上劉永言。母親學習的時候,愛書的他就一頭扎進圖書館,劉永言對世界的認識就是從這裏知之甚多的。
1958年,在13歲的劉永言的設計、倡導下,他就讀初中的成都八中成立了空氣電池廠,他被選為了廠長。經過幾番實驗,快接近成功了,可是新的難題出來了,在解決一項技術難題時,需要用活性炭,對於這種項目原料,先不説沒錢買,更何況活性炭在當時是買不到的,怎麼辦呢?同學們圍着他們的小廠長一籌莫展。忽然劉永言靈機一動,“有了!我們去拾些核桃殼來,把核桃殼一燒不就成了活性炭嗎?”“好哇——!”同學們歡呼起來。經過一番努力,他們終於用自制的電池點亮了電燈。 [1] 

劉永言遨遊知識

遨遊在知識海洋
時光飛逝,幸福的童年很快過去。1961年,劉永言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成都重點高中——九中。在那特殊困難的日子裏,衣衫單薄、飢寒交迫的劉永言一頭扎進了九中的圖書館裏。
在這裏,他廣泛地涉獵羣書,在當時中國盲目學習蘇聯的情況下,課堂裏的知識是清一色的,可是圖書館的就不同了,它客觀、全面、系統、無私地向每一位讀者盡顯它的所有,劉永言在這裏學到的知識可謂受用終身。十五六歲的他已經撇下所謂的蘇聯專家和“蘇學”,撇下當時一統中國天下的米丘林遺傳學,深入地研究了孟達爾·摩根的遺傳學、達爾文的進化論……。
隨着國內學術氣候的變化,人們的視角轉向“蘇學”以外的廣闊的人類知識海洋。一次,劉永言得知有一個關於遺傳學辯論會,一連高興了好幾天,想方設法弄到的一張入場券到手後,他如獲至寶。蹲圖書館的時光對他獲取知識自然是最有裨益,高中畢業時,他已由入校時的“不起眼人物”一躍而為全班前幾名的優等生。
然而,他竟然沒“考”上大學。

劉永言個人事蹟

紙箱與大學
1964年,劉永言被分配到成都電機廠工作。從此,他第一次正式跨進社會,開始了真正的獨立生活。少年劉永言用三毛錢買了一隻大紙箱就裝完了他的全部家當,他帶着他的寶貝紙箱來到了電機廠,算是暫時安頓了下來。
雖然陰差陽錯,劉永言沒有如願以償考上北大,但他卻把電機廠尚不理想的環境當成了磨礪自己的大學,那顆好學上進敏捷進取的心仍不時地“蠢蠢欲動”。他學磨工,又學電加工。他自己多看多摸索,不久就把師傅的手藝熟爛於心,並對自己的機牀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從很大程度上減輕了機牀上的勞動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進廠不久,他基本上掌握了廠裏的第一線技術,開始由被動地學轉為主動地攻擊難題了。這時他將視角瞄向了電加工車間那個全廠上下一直解決不了的難題,高頻爐加熱無法適度控温的問題。為此,這個廠生產出了不少次品、廢品,給廠裏帶來不小的損失。極愛思索的劉永言開動了腦子,經過工餘時間的無數次實驗,終於找到了一種適合高頻爐用的控温材料。利用鐵磁材料的某種温度恆定的原理來控温,這項發明在當時簡直是個大大的技術突破,在全廠引起了不小的震動。同時這項新技術也被迅速地推廣到全廠生產第一線。

劉永言實現夢想

1973年,劉永言被選送到電子科技大學深造,他以滿分的好成績被這所名聞遐邇的大學計算機系錄取,從此他開始了自己真正的大學生涯。當一個人的天賦、愛好、多年的知識積累和機遇重新組合起來的時候,這對一個求知慾很強的青年來説,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
劉永言對科技知識的追求從無止境,從不滿足,在大學這座“知識的殿堂”裏更是如此。他在課餘倡議搞實驗室;他有時覺得課本太淺,許多地方應該加深、加重或應更新系統……這一切,與當時的政治大環境是相悖的。那個年代有個最吃香的學生叫張鐵生,因為考試交了白卷,正被舉為全國考生的“英雄”和“樣板”加以宣傳學習。在這種背景下,劉永言卻在學校倡導搞實驗室,加重專業課程的學習,在那個年月是需要勇氣和毅力的。當他們班的同學到工廠去實習時,他常常被誤認為是教師,這在當時被傳成一個笑話,劉永言所在的班也因學習氣氛特濃而小有名氣。歷史已經無數次地説明:時代的弄潮兒正是站在潮頭奮勇前進的。
有一次,學校派他和另一位同學到湖南計算機廠實習。當時的計算機是需要用上百平米的屋子來盛放的,一台台式計算機單是晶體管就是數萬個,每次使用計算機都要在開機前進行晶體管測試,每次晶體管測試均用手工一個個把着測,費時耗力並且無法做到精確無誤。看到這個情況,劉永言就想,如果使用一種專門的測試儀器進行測試,肯定能減少誤差,同時大幅度提高效率。這個念頭在腦中一閃,他立即緊緊抓住了它。很快,他的測試儀研製出來了,測試晶體管時只需將晶體管導入儀器內,熒光屏上立即呈現出幾個所需的數據,並在指示燈上分出紅綠二指示區,合格或不合格立時得知。這項測試技術在當時引起了巨大轟動,像風在傳播般迅速被各地擁有計算機的廠家運用起來,時隔八年,《四川日報》、《人民日報》在頭版顯著位置對這一技術作了詳盡報道,這一技術的超前性和生命力更加充分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劉永言科技興國

科技興國為己任
幾年的大學生活結束了,劉永言又回到了成都電機廠。不過,此時的他已不再是一個磨牀學徒工,而是一位很有成績、全廠尊敬的工程技術人員了。這時綿陽長虹彩電公司在生產電視天線模具時,遇到了一個不小的難題,找到了成都電機廠。劉永言對此進行了專門的研究,然後得出結論:該項技術難點是一個非圓曲線問題。他用他聰明的腦瓜很快解決了這一難題。消息傳出,又陸續有許多單位前來,要求解決類似的技術疑難問題,這給廠裏帶來了不少的經濟效益。為了更方便遇到類似問題的廠家,高效率地解決類似問題,他思考應該有一個專門的軟件來進行處理。於是,他以自己一貫的作風開始了研製。
當時他一家三代五口擠在一間房裏,怎麼能讓人靜下心來搞科研呢?劉永言想到去租一間附近的民房來做工作室,可是掂量了一下他手頭那38元的可憐工資,他又猶豫了,38元,這可是全家五口人的“基本口糧”啊,租房一月至少得花去它的一半。同妻子一商量,妻子的態度非常開明,對他説:“租吧,我們苦點沒啥,可別耽誤了你的事業!”就這樣,劉永言一個人搬到了租來的民房裏住下來,夏天子多,再沒錢買蚊帳了,他就自己動手做了個紗帳,可是紗布太少,只能做個很小的紗帳,晚上只顧護着臉和身子,至於手腳嘛,沒辦法就讓蚊子咬吧。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他開始了自己的軟件研究。
1978年,劉永言成功地研製出了《BCD數控編程軟件》,軟件在成都電機廠的試驗成功,極大地提高了生產率。可是,要把軟件真正推向市場,讓他的科研成果使全社會受益,卻還有一段艱辛的路程要走。劉永言咬咬牙,扛上他自己研製的設備出發了,他的目標是:全國所有大、中、小城市中需要這個軟件的地方。
當時,在國內見過計算機的人並不多,更不消説有多少人會使用計算機和計算機軟件了,而要把一個計算機軟件推向市場,使之迅速轉化成為一件有價值的商品,更是無法想象。超越時代的價值就像落後於時代的價值一樣,往往會在一段時間內不為常人所理解或認知,雖然它是一個對當代極具價值和革命性的新生事物。這就需要他的發明創造者去宣傳它的科學價值和實用價值。一種好的新生事物,往往是代表時代方向的事物,它本身越是超前越是暫時不易被人接受,這是劉永言遇到的許多難題中的一個。困境中,他靈機一動,採取了迂迴戰術。他上門去第一句話往往不是向對方推銷他的軟件如何省錢省力,而是問對方“生產中有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這時的劉永言早已不是兒時用牙膏皮和玻璃片兒自制顯微鏡放大鏡的他了,他已成長為一個實用型的科學發明家,一般的電子機械廠裏常遇到的難題對他來説已經是小菜一碟、手到擒來的事。由此,他聰明地打開了推銷自研軟件的大門。二十多年過去了,劉永言的軟件已成了公共財產,仍有包括成都所有電機廠在內的企業在使用它。我國最高軍事學府國防大學仍把它引入教材。事實再一次有力地説明劉永言思維的超前性和具有的巨大科學價值。
軟件開發的成功,帶來了巨大的社會效益,也為劉永言帶來了有生以來的第一筆大額財富,他的第一輛汽車和此後十多年推動其它產品研製有關費用,很大程度上靠了這個軟件的“特殊”貢獻。這也就是希望集團在高新技術領域邁出的第一步。

劉永言時代寵兒

中國農民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充滿了感激,隨後開始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使億萬農民富了起來。1985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開始了。這兩股春風融為一體,形成了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這時的劉永言正帶領幾個弟妹,拼搏在經濟改革的第一線。中國是個農業大國,劉永言清楚地知道: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發展經濟必須首先從農業經濟入手,這是興國富民的必由之道。一天,他從資料上看到養殖業具有巨大的市場潛能和經濟潛力,是農村亟待開發的一塊處女地,他迅速將眼光聚焦在這裏。在他的帶領下,兄妹五人--永言、永行、永美、永好和永紅--開始了他們的致富路。很快劉永言兄妹看準了飼料業這塊天地,在兄長科技先行的思想指導下,利用劉永言研製軟件獲得的利潤和在他的技術支持下養鵪鶉攢來的錢,成功地研製出了“希望飼料”。如今“希望飼料”在國內已是無人不知,家喻户曉。
劉永言
劉永言(5張)
正當全社會熟知的飼料業蒸蒸日上時,劉永言悄然轉向了自己從小鐘愛的科研事業。對此劉永言坦言:“攢錢並不是我的初衷,我的一己之長被埋沒,會是我終身的遺憾。以前想搞科研是環境不允許,資金匱缺,那番辛酸一言難盡。如今萬事俱備,我沒有理由放棄我的半生追求,科技興國才是我真正的事業和目的。我覺得知識和智慧是我最大的財富,在21世紀的前半葉,如果能將我此生積累的知識轉化成有利於社會進步的生產力,哪怕是傾其所有、赴湯蹈火,我也在所不惜?失敗了我可以從頭再來,只要我人在,智慧在。”這話如果作為本文的結尾,你一定認為是一句口號,不!這絕非口號,下面筆者還要講的就是與這番話有關的一個故事。

劉永言醉心研發

醉心高科技開發
1995年,劉永言將已成規模的希望飼料等產業讓弟妹們去操作,自己則專注於心愛的高科技領域的電子科研,創立了希望電子研究所。1997年,又創立了以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為發展方向的大陸希望集團。兩年後的今天,大陸希望的兩大科技密集型產品投入規模生產,其中被譽為“現代工業維生素”的變頻調速器後來居上,迅速搶佔華東、華南及沿海一帶大、中城市市場,與原已佔據上述市場份額98%的日本、歐美廠商平分秋色。

劉永言近況簡述

劉永言 劉永言
綠色能源中心正在美好花園建立系統示範區。
知識經濟時代的特徵是開發的知識密集型和產品的知識密集型。新世紀向人類提出了新的要求,適應新經濟時代的挑戰,已是全球企業面臨的一個生死攸關的嚴峻考驗。劉永言深諳此念,並願國人更多感知知識的力量和高新技術及其產業所能為人類帶來的巨大福祉。新世紀經濟發展的牛耳執於誰手,我們很快可以一見分曉!

劉永言視頻簡述

《戰本色之中國富豪積累財富案例大全》
內容簡介:100多家電視台爭相熱播,全力推薦!並非空泛的口號!實實在在的寶貴經驗,有血有肉的案例分析!成功秘密大曝光,失敗教訓全總結。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企業財團你追我趕,中國首富首次親自傳授:金錢的運用,機遇的把握。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