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天華

(2000年鄭洞天執導的電影)

鎖定
《劉天華》是由鄭洞天執導,陳軍顏丹晨等主演的傳記電影。
該片以劉天華的妻子、北大同僚、及門下學子等不同的角度述説了一代民樂宗師劉天華髮人深省的人生故事。該片於2000年在中國大陸上映。
中文名
劉天華
類    型
傳記、劇情
出品公司
南京電影製片廠
製片地區
中國大陸
發行公司
南京電影製片廠
導    演
鄭洞天
編    劇
姚遠
製片人
徐耿
主    演
陳軍
主    演
顏丹晨
片    長
104 分鐘
上映時間
2000年
對白語言
漢語普通話
色    彩
彩色
主要獎項
第2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錄音獎
第11屆上海影評人獎十佳影片、最佳男主角獎
第8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組委會特別獎
第6屆中國長春電影節最佳攝影獎
在線播放平台
1905電影網

劉天華劇情簡介

1914年春,為了給重病的劉天華父親沖喜,年輕姑娘阿大(後取名殷尚真)嫁至劉家,卻恰逢劉父喪,劉天華偏又失業,貧病交迫下,只得每日拉二胡,以抒發內心的優憤。同年秋,劉天華受聘到母校常州六中擔任音樂教員。惶惑於國樂之沒落,又忿忿於國樂之不爭,劉天華只得每日靜坐於空谷之中,思國樂改進之大計。生活雖然過得清貧,但兩口子的日子卻也融融。一日一封來自北京大學蔡元培教授的聘書改變了劉天華一生的命運,也改變了整個近代中國民樂史的歷程。劉天華揹負起行資,告別了髮妻和愛子,即前往北京赴任。
1922年的北京,風雨搖曳。劉天華任北京大學附設音樂傳習所國樂導師,結識了俄籍小提琴教授古諾夫,並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一方面,劉天華挖掘國樂精華,收集民間失傳的旋律,改進二胡的製造規格和傳統的工尺記譜法;另一方面,從古諾夫那裏學習西方成熟的小提琴技藝和教學方法,汲取有益的藝術養分為己用。然而,北京爆發的五四運動被政府無情地鎮壓了下去,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被北洋政府強制關閉,劉天華也再一次失去了工作,古諾夫也遠走異鄉。北大的同僚趙雪明欽佩劉天華高超的藝術造詣和個人品德,替他謀了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音樂科講師一職。同時,劉天華妻子攜幼子從江陰搬到了北京,一家子終於又團聚了。
慕名而來師從劉天華的學子越來越多,顛沛流離的的人生道路也讓劉天華思考了許多音樂之外的東西。從苦悶、彷徨到掙扎、奮鬥,劉天華的人生觀得到了徹底的改變。在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下,1930年劉天華在原北京飯店大廳舉行了近代中國最具價值的一場民族音樂會。他支撐着疲憊的身體,把中國的民樂精華獻給在場所有的中外音樂家和音樂愛好者。在二胡曲《光明行》壯麗而又堅定的結尾樂聲中,全場掌聲雷動。
1932年6月,劉天華在去北京天橋向民間藝人學習《吵子鑼鼓》期間,不幸染上了猩紅熱。6月8日,劉天華病逝於北京,終年37歲 [1] 

劉天華演職員表

劉天華演員表

參加演出人員
王翽
姚茨臣
劉珂
陳創
楊義
陶澤如
董玉光
範全月
陸鷺
鐵合金
趙易龍
廖家波

劉天華職員表

出品人 曹霖
製作人 徐耿
監製 楊承志、周世康、許洪祥
導演 鄭洞天
副導演(助理) 汪迪、解傑、趙倫
編劇 姚遠
攝影 張錫貴
剪輯 樓玲
道具 柏建鄴
美術設計 夏南
服裝設計 伍健
燈光 林發祥
錄音 馮德耀
劇務 卞明、朱桂林
場記 姚紅
佈景師 楊有明
展開
策劃
李向陽、陸建華
作曲
製片主任
閆友良、胡之強
副攝影
戴善維、陳新寧
副美術
單週
化妝
邱延琦、徐泳泳
服裝
唐礪
劇照攝影
常小揚
視頻剪輯
鄭洞天、王綱
錄音工程師
沈建勤
攝影助理
葉原量、張小兵
美術助理
張洪發
錄音助理
袁力平、馮軍
服裝助理
劉坤
道具助理
張長林、甑懷志
照明助理
錢友勇、王志軍、林發定
字幕翻譯
劉戰(美)
製片
李英明、王春永、張麗娜、孫春光
(以上參考資料 [2] 

劉天華角色介紹

  • 劉天華
    演員 陳軍

    自幼酷愛音樂,好靜聽鐘鼓,常樂而忘返,曾任教於北京大學、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教習音樂。期間收集民間失傳的旋律,改進二胡製造工藝,融合西方音樂長處,竭力促進中國民樂的發展。曾舉行了近代中國最具價值的一場民族音樂會,後因感染上猩紅熱而病逝,年僅37歲。

  • 殷尚真
    演員 顏丹晨

    劉天華的妻子,舊式的傳統家庭婦女。為了給重病的劉家老太爺沖喜,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入劉家。劉天華到北京大學任教後,留在老家江陰照顧家庭。後經趙雪朋寄來路費,攜孩子到北京與劉天華團聚。

  • 趙雪朋
    演員 常罡

    劉天華在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任教時的同僚。最初對二胡存有偏見的他,被劉天華高超的二胡演奏技藝所折服,並因此二人成為好友。北大音樂傳習所被強制關閉後,引薦劉天華到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任教。不久後,他提議並出資為劉天華開辦了個人音樂會。

  • 古諾夫
    演員 謝爾蓋·阿什瑪林

    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的俄籍小提琴教授。因偶然的機會與劉天華相識,並被他美妙的二胡演奏所深深吸引,彼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劉天華曾向他學習小提琴技藝和教學方法,北大音樂傳習所關閉後,遠走美國。

  • 上官于飛
    演員 張娜

    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的學生。參加五四運動學生遊行活動被軍警打傷後被劉天華所救。後拜入劉天華門下學習二胡演奏,對劉天華有超出師生情誼的感情。為幫助劉天華開辦個人音樂會,不惜將母親留給自己作嫁妝的金簪拿出當做費用。

(以上參考資料 [1] 

劉天華音樂原聲

陳天華作品
作品類型
作品名稱
演奏者
二胡曲
病中吟
陳軍(二胡演奏)
張強(琵琶演奏)
戴亞(洞簫演奏)
範瑋卿(古箏演奏)
中國廣播民族樂團(樂隊演奏)
月夜
悲歌
良宵
光明行
琵琶曲
其他作品
作品類型
作品名稱
演奏者
吹打樂曲牌
工尺上
嗩吶曲
將軍令
琵琶曲
鋼琴曲
《<月光>第三樂章》貝多芬
小提琴曲
《春天》格里高拉斯·迪尼庫
莫怡
絃樂曲
江蘇省歌舞劇院管絃樂隊
北京琴書
關學增
崑曲
牡丹亭
魏春榮、邵徵
(以上參考資料 [2] 

劉天華獲獎記錄

時間
獎項名稱
獎項類別
提名/獲獎
得獎者
2001年
最佳錄音獎
獲獎
最佳美術獎
提名
夏南 [3] 
最佳攝影獎
提名
2001年
第11屆上海影評人獎
十佳影片
獲獎
《劉天華》 [4] 
最佳男主角
獲獎
2001年
組委會特別獎
獲獎
《劉天華》 [5] 
2002年
最佳攝影獎
獲獎
張錫貴 [6] 

劉天華影片評價

劉天華正面評價

該片中多次運用劉天華的處女作《病中吟》,表達出對國樂大師的懷念之情。該曲的復三部曲形式,與影片中的三章式結構形成神與形的相互對應和補充,引導着主題的逐漸深入。此外,該片在《病中吟》這一主題曲核心音樂的基礎上,充分展現與利用了劉天華二胡作品的精華,共計運用了劉天華的八首二胡曲,達到其作品的八成。該片還結合劇情內容,把與之思想立意彼此呼應的樂曲曲牌作為故事標題,用二胡樂曲從真本、生活上對劉天華的人生進行了細膩的點評和描述,也勾勒出劉天華不同人生階段的生活歷程。此外,該片的聲畫剪輯中並沒有人為的組接畫面來展現電影的節奏,而是以影視音樂自然而然地引出劇情,導演並不是無所作為,是在影視畫面中適時予以點睛之筆。同時,該片的聲音構思的顯著特點在於以劉天華對民族音樂的改進過程為脈絡,圍繞其作品風格又適時地做了新的處理。通過崑曲《牡丹亭》《十面埋伏》《飛花點翠》等民族樂既呈現出一場國粹精華的饕餮盛宴,又強化了歷史文化氣息,同時也凸顯出劉天華在時代文化命題面前的個人才華和自覺承擔的歷史責任。該片不僅通過劉天華在音樂方面的突出貢獻,也通過其生活中的道德情操,向觀眾全面展示了面對國家困局、藝術危局下的一代有良知的、睿智的知識分子的人生抉擇(《科學與財富》評) [7] 
該片獨特的敍事結構——三段式,分別以劉天華的三個代表作《病中吟》《獨弦操》和《光明行》為標題,使該片的音樂具有完整美、抒情美和獨創美的特徵,產生了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在影片中,導演還特意設計了一個劉天華獨坐山石之上用琴聲與自然對話的場面,這就是劉天華那首名聞遐邇的《空山鳥語》的靈感之源。在琴聲與鳥鳴彼此呼應、渾然一體時,觀眾已分不出是鳥在唱,還是二胡的模仿。與此同時,觀眾心中幻現出自然形象,豐富了音樂感受的內容。而創作者本人意識的音樂境界又使自然形象增加了深度。藉助這種聲畫同步的視聽手段,導演把中華傳統文化的意境——天人合一,惟妙惟肖地在銀幕上具象化了。此外,在表現人物的生存空間拍攝上,從鄉情濃郁的江南到蕭瑟古樸的北京,從地理氣候到飲食着裝,導演沒有僅僅停留在細節真實的層面上,而是通過有濃厚生活氣息和地域特點的民風民俗畫面,刻意營造出一種氛圍感,使其成為影片內在民族文化韻味的象徵性符號,使該片具有意境美(《電影》評) [8] 

劉天華負面評價

在該片中,故事情節中的矛盾衝突有好幾種,但矛盾的主次含混不清。如在音樂領域,有民間音樂與正規音樂之爭,中國音樂與西洋音樂之爭,南方與北方音樂之爭,甚至有胡琴與琵琶之爭;就個人而言,有個人命運與社會濁流之爭,有個人家庭生活與音樂事業發展的矛盾,社會領域有進步青年反對專制的鬥爭。觀眾可以隱隱約約感到這些衝突在該片中都有所觸及,但是沒有一個得到充分表述。也就是説該片沒有設置主要衝突,也就不能根據這個主要衝突設計情節主線。編導處理衝突的方式顯然是非常規電影的,也就是基本沒有照顧絕大部分觀眾的欣賞要求。僅把時代背景的交代當做了衝突本身,導致該片沒有確立根本的戲劇衝突,因而過於平淡,難以引起觀眾的共鳴。此外,該片分成三個樂章,從妻子、朋友、學生這三個視點去評述主人公劉天華。編導選擇三個視點的時候應該有進一步的整體設計,確定三個人物對待劉天華的基本態度,即他們是自己與劉天華直接構成衝突,還是作為一個旁觀者觀察劉天華與他人發生衝突,該片在這方面是含混不清的。第一位敍述者是劉妻殷尚真,編導只是想通過她把劉天華的早期經歷做一個簡單的交代,並沒有充分發揮劉妻作為一個敍述人的功能;在友人這個樂章突出了劉天華的兩位朋友,其中一位是洋人古諾夫,但片中只通過古諾夫把劉天華錯認為工友,僅僅是表現了劉天華的樸實無華,而沒有突出中西音樂觀念的差異。讓古諾夫通過旁白對劉天華一味讚不絕口,好像是在做藝術鑑定。但是對於電影這種視聽媒介而言,觀眾信守眼見為實耳聽為虛的信條,很少相信這種鑑定式的語言。這種強加於觀眾的結論,不管多麼正確無誤,也難以令觀眾信服。在學生一章,主要是講師生情。老師救參加示威被打傷的學生,而學生把自己的嫁妝捐出來,資助老師開個人音樂會,這種表面化的描述並不足以動人心絃。因此三個人本來可以採用私人話語敍述,卻變成標準的公共話語式的旁白,沒有把各自的感情融入其中,缺乏生動性,像是悼詞的形象化(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胡克評) [9] 

劉天華大眾評分

網站
評分
參評人數
統計截止日期
豆瓣
6.9
117
2023-12-11 [10]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