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病中吟

鎖定
《病中吟》,又名《安適》,亦名《胡適》,是中國近代音樂家劉天華創作的二胡作品,也是劉天華音樂創作的處女作 [1] 
樂曲表現了我國“五四”時期不滿於現狀而又懷抱光明理想的知識分子彷徨苦悶的內心情感,以及他們痛苦掙扎、反抗舊勢力的鬥爭精神 [6] 
概述圖來源: [7] 
中文名
病中吟
譜    曲
劉天華
別    名
安適
胡適
創作時間
1918年

病中吟創作背景

劉天華像 劉天華像
病中吟醖釀於1915年,初稿完成於1918年。1911年辛亥革命失敗後,中國跌入了封建軍閥統治的黑暗時期,當時年僅16歲的劉天華,由於家境貧寒無法繼續升學,隨其兄劉半農赴上海蔘加了“開明劇社”的工作,同時學習了鋼琴、小提琴和西洋銅管樂器。1914年劇社解散,他便返回家鄉在江陰華澄小學任教,由於不善逢迎,半年後即被解聘 [1] 
1915年春,劉天華的父親不幸病逝,年僅20歲的劉天華在貧困失業、父親去世的雙重打擊之下,因憂愁患病,精神上十分痛苦。在一個偶然的情況下,買了一把竹筒二胡,憑着學過小提琴的經驗,通過自學摸索,掌握了二胡的演奏技巧,在每天反覆拉奏二胡的過程中,結合自己心境,漸漸孕育了《病中吟》 [1] 

病中吟曲體結構

全曲一共有64小節,分為三個段落和一個尾聲。第一段是4/4節拍的慢板,有32小節;第二段是4/4節拍的中板,較第一段略快,有16小節;第三段是4/4節拍的慢板,有8小節;尾聲是4/4節拍快板,有8小節。單從每段的小節數目就可以看出,樂曲第一至第三段的篇幅成倍遞減,尾聲與第三段篇幅相同,但每拍上的音數與第二段相同旋律比較呈遞減態勢,是在第二段基礎上所形成的變化重複。由此可見,樂曲的4個部分均已形成完整的段落結構,所以也可以看作是一個四段體的結構(見例1),每段的篇幅遞減與由慢到快的速度有機結合在一起。第三段的慢板作為一個再現核心旋律音調的段落,有着全曲再現段的意義,使樂曲的情緒顯得更加迂迴曲折、婉轉纏綿,準確地揭示出作者憂國憂民又矛盾、不安的內心情感,同時在結構上也形成以“慢、快、慢、快”速度變化為基礎的循環體 [2] 

病中吟演奏技巧

按照劉天華先生在樂譜中的段落劃分,這首樂曲分為三個樂段和一個尾聲,共是四個部分。演奏這首樂曲主要應在重要的樂句和音符上把握好“動”與“靜”的對比效果,在相同的旋律中運用不同的處理方式和變化技巧。要使樂曲的進行充滿了矛盾和動感,做到既起伏自如,又一氣呵成,從而表現出樂曲的真實情感,並充分地發揮二胡特有的音色和藝術效果。比如樂曲第一段的情緒要求以“靜”為主靜中寓動;第二段則是第一段情緒的發展和繼續。為此,在處理時就要抓住第一段開頭的“靜”做文章。在演奏中要精心細緻地安排好不同的揉弦方式。比如“滾揉”“壓揉”*滾壓結合的揉弦”以及“不揉弦””遲到”和“早退”揉弦等等;在揉弦的幅度和頻率的變化以及“滾揉”與“壓揉”結合的分寸和運弓力度及弓速的變化安排等方面也要細緻地下功夫。在演奏第15和第16小節的大滑音時,要特別注意按音手指在琴絃上滑動的分寸:從低音滑向高音時要按照漸弱的感覺處理,儘量將高音隱去;從高音滑向低音時要使聲音由弱和較為模糊過渡到清晰,從而造成內心極度苦悶的音響。後面第29和30小節以及第二段中的第38小節也應該照此處理。只有這樣才能更為準確地表現好樂曲中那抑鬱悲苦和低吟慢訴的音樂形象。
第二段的速度比第一段要快,其基調以“動”為主。為了起到承上啓下的銜接作用,開頭的一小節要按照慢起漸快的律動來演奏。與此同時,較快頻率和較大幅度的揉弦以及速度較快的運弓也是演奏這一段必不可少的技巧手段。從第39小節開始,旋律的進行要環環相扣、一句緊似一句,從而奏出富有激烈動盪的音響效果,表現出奮力抗爭的音樂形象。在處理這一段時,鮮明的分句感覺和自然規律線的起伏以及重音的安排也是保障音樂情緒得以充分渲染的重要弓法。從第47小節開始要使音樂漸慢下來,但演奉的力度和音量反而要漸強,在第48小節的第三拍要強制性地將旋律音拉寬最後的兩個音要突然地弱下來。同時在兩音的中間要造成間歇(休止),以表現感嘆唏噓和無可奈何的情緒。
第三段只有八個小節,但更加充分和生動地表現了苦悶和無望的情緒。演奏時要較第一段誇張一些在速度的安排上也更自由。其中第53至56小節要突出力度和速度(音符進行速度和運弓的速度)方面的鮮明對比,以表現悲憤和絕望的情緒。
第四部分是全曲的尾聲,前五小節在強烈急速的氣氛和奮力抗爭的情緒中進行。此時的音樂旋律跌宕起伏、激烈剛勁表現了殊死搏鬥的決心和音樂形象,演奏時要以大幅度的運弓和快頻率的揉弦相結合。自第62小節的大滑音開始,音樂的情緒急轉直下,充分表現了知識分子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無力迴天的悲慘結局。此時的演奏要在大滑音的分寸和最後三個顫音上下功夫:大滑音要奏得淒厲,有一落千丈的感覺;頭兩個顫音要奏得較重較快,並且每一個音都要有明確的音頭,以表現痛苦掙扎的動態形象;第三個顫音的演奏要做到慢起漸快後再逐漸放慢、弱起漸強後再逐漸減強,要以強弩之末的感覺奏出無力呻吟和“人生何適”的絕望情緒。總而言之,這樣奏出的三個顫音,動與靜的音響對比和特定的音樂形象就能夠表現得更為生動 [3] 

病中吟藝術特色

劉天華作品專輯 劉天華作品專輯
樂曲採用了有再現部的三部曲式結構,另有一個尾聲。第一段用連綿不斷的長句法寫成的低迴高轉的曲調,好象是傾訴不完的鬱悶,表現出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愁緒。第二段出現了用短時值的休止符切開的,以十六分音符為主的急促的旋律進行,節奏果斷有力,表現了一種要從苦悶的重壓下解脱出來的願望,以及誓與周圍黑暗勢力作鬥爭的抱負。這一段雖在音調上和第一段有聯繫,但在節奏上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第三段又短暫地再現了第一段中那種連綿不斷的曲調,猶似雖有鬥爭的要求,但又為現實所困扼而無能為力。尾聲中,鬥爭的意志不斷加強,似欲決然作弧軍奮戰;突然加快的八分音符連續進行,強化了這種效果。當音樂發展到頂點時,旋律戛然中斷,情緒急轉直下,十二度的下行滑音,造成了一種迴腸欲斷的悲慟效果,全曲在宛如痛苦呻吟般的顫音聲中結束 [4] 
作者在標題中提出的人生“安適”的問題,通過音樂的時而幽咽微吟,時而激憤高歌,時而深情順訴,時而呻吟歎息,表現得淋漓盡致 [4] 

病中吟作品評價

劉天華所作的《病中吟》不僅是他所創作的第一首二胡作品,同時也是一首在中國近代音樂史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器樂作品。《病中吟》並非如題目所言,是一首表現病痛纏身、悲苦交加的作品,而是在當時社會動盪劇變之中雖面臨種種難解之疑問,但不喪失希望、不放棄追尋的積極之作 [5] 
參考資料
  • 1.    王國潼編著. 劉天華二胡曲 王國潼演奏譜及其詮釋與演繹研究[M]. 北京日報出版社, 2018.05,93-94.
  • 2.    任靖. 淺析二胡曲《病中吟》的樂曲結構形態[J]. 戲劇之家, 2016, (12):80.
  • 3.    劉長福著. 全國二胡考級進階教程 上[M]. 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2018.01,236-238.
  • 4.    馮伯陽主編;鄭藝,張弼副主編. 中外音樂名作導讀[M]. 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 2004.11,30-31.
  • 5.    梁偉.劉天華《病中吟》敍事研究[J].藝術研究,2021,(第4期).
  • 6.    劉長福編著. 二胡經典作品及演奏要點解析[M]. 北京日報出版社, 2017.11,2.
  • 7.    劉復編著. 劉天華先生紀念冊[M]. 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