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凌義渠

鎖定
凌義渠(1591~1644),字駿甫,號茗柯,浙江烏程縣織裏鎮(今屬湖州市吳興區)人,明代官員、文學家、雕版印書家。
明朝天啓五年(1625)進士,官至大理寺卿。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甲申之變自縊殉國。南明追贈刑部尚書,諡“忠清”,清朝賜諡“忠介”。
本    名
凌義渠
別    名
茗柯
忠清公
忠介公
駿甫
茗柯
所處時代
明代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浙江湖州織裏鎮晟舍
出生日期
1591年
逝世日期
1644年
主要作品
《凌忠介集》
《湘煙錄》

凌義渠人物生平

凌義渠敢於直諫

少負令聞,與同郡人温璜受知於知縣馬思理門下。天啓四年(1624)中舉人,天啓五年(1625)進士,授行人
崇禎三年(1630)考選,授禮科給事中,知無不言。《東林列傳》記載:“為人美䰄鬑,頎體秀眉,翛然塵外,與人言吶不出口,至抗論國事,則又侃如也。”
三河知縣劉夢煒失餉銀三千,責償急,自縊死,有司責其家。凌義渠言:“以金錢殞命吏,恐天下議朝廷重金,意不在盜也。”帝特原之。宜興溧陽遂安縣壽昌民亂,焚掠巨室。凌義渠言:“魏羽林軍焚領軍張彝第,高歡以為天下事可知,日者告密漸啓,藩國悍宗入京越奏,里閭小故叫閽聲冤,僕豎侮家長,下吏箝上官,市儈持縉紳,此《春秋》所謂六逆也。天下所以治,恃上下之分。防維決裂,即九重安所藉以提挈萬靈哉!”
內閣首輔温體仁與凌義渠同裏,深受崇禎帝寵信,人爭傍附以進。公皂囊白簡,侃侃發舒,無少瞻顧。給事中劉含輝彈劾温體仁擬旨失當,被貶二秩。凌義渠言:“諫官不得規執政失,而委申飭權於部院,反得制言路。大臣以攬權為奉旨,小臣以結舌為盡職,將貽國家無窮憂。”兵部尚書張鳳翼敍廢將陳狀猷功,為給事中劉昌所駁,劉昌反被斥。凌義渠言:“今上下盡相蒙,疆埸欺蔽為甚。官方盡濫徇,武弁幸功為甚。中樞不職,舍其大,摘其細,已足為言者羞。辨疏一入,調用隨之。自今奸弊叢生,功罪倒置,言者將杜口。”不納。
歷任禮科右給事中、户科左給事中,主持山東鄉試。擢升兵科都給事中東江毛文龍後,叛者接踵。凌義渠言:“東島孤懸海外,轉餉艱,向仰給朝鮮。今路阻絕不得食,內潰可慮。”居無何,眾果潰,挾帥求撫。凌義渠言:“請陽撫陰剿,同惡必相戕。”及命新帥出海,凌義渠言:“殲渠散黨宜速,速則可圖功,遲則更生他釁。”後其語皆驗。
凌義渠居諫垣九年,建白多。吏科給事中劉安行惡之,以年例出凌義渠福建參政。升湖廣按察使,歷任蘇松兵備道,轉山東布政使,所至有清操。召拜擢南京光祿寺卿,署應天府尹事。
崇禎十六年(1643),擢大理寺卿

凌義渠為國自盡

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攻北京城,朝廷有旨召對,時任大理寺卿的凌義渠赴長安門,閉門守衞。不久傳來緘陷的消息,待凌義渠還朝,崇禎皇帝已駕崩,於是扶牆哀號,以頭觸柱,血流滿面。門生勸其保重身體,他厲聲陰止,獨坐焚燒平生愛好之書。待天明,穿紫衣拜闕,作遺書辭別父母,然後懸樑自盡,時年52歲。南明刑部尚書,諡忠清。清廷又賜忠介。 [1] 

凌義渠人物評價

計六奇:世以雕龍擅譽。公脩髯頎立,如高霞孤映,明月獨舉,所為制舉義,吐棄羣言,特標元勝。長齋奉佛,於世味澹如也。自其為諸生即以稱第一流。 [2] 

凌義渠個人作品

《凌忠介公集》
詩文集,約390首詩。
《湘煙錄》
凌忠介公集 凌忠介公集
十六卷,凌義渠、閔元京同輯。該書篇幅較長,分咫聞、清檢、蘭訊、鼎書、奩史、談啁、金荃補、革志、詺目、偏記十門。標名奇異,欲仿段成式的《酉陽雜俎》。而其所雜採新異之事,各注所出之書,則又欲仿馮贄之《雲仙雜記》。但書中疏漏、舛誤不少,如杜甫“舊雨今雨”一語,見於杜甫本集之中,此書流傳甚廣,原非僻書。而作者卻注為出自《六帖》之中。而白居易《六帖》之中根本沒記有唐朝之事,記有唐朝之事的乃是宋人孔傳的《續六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