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再(拼音:zài)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據《説文解字》,本義是兩次、第二次。現多用於表示“再一次”。引申有重複、繼續等義;也引申為另、另外,用來表示另有補充之義;“再”還可引申為然後義,表示動作的先後關係 [2] 
(基本信息欄參考資料:漢典網 [3] 
中文名
拼    音
zài
部    首
[15] 
五    筆
gmfd
倉    頡
mgb
鄭    碼
alb
字    級
一級字(編號:0382) [1] 
平水韻
去聲·十一隊 [4] 
總筆畫
6
筆順編號
125211
四角碼
10447
統一碼
基本區 U+518D
異體字
𠕂、𠕅
注音字母
ㄗㄞˋ
字形結構
獨體結構 [16] 
部外筆畫
5

字源演變

字源演變圖 字源演變圖
“再”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初文字形是一條魚的頭尾處各加一橫畫。周代文字又或累加橫筆,或口形為飾。而早期字形的中間部分在後世漸寫作平直,而為秦篆所本。隸書、楷書與篆文的結構一致,無甚差別 [2]  [5] 
“再”字是會意字,較明顯的是金文字形中上下都有“二”,結合中間魚形的簡化,可表達重複得魚“一舉而二”的意義。據《説文解字》,本義是兩次、第二次,用作數詞。而古文中,“再”和“二”是有一定區別的,兩兩相對為“二”,一個一個相互堆疊,則用“再”字,因此,“再”常表示更加,如“再勇敢一點”。後來,“再”被虛化為副詞,引申有重複、繼續等義,如用在動詞前,修飾動詞,表示同一動作行為進行了兩次,也常用“再······再”來表示“多次”、“不斷地”,如《三國志·魏書·陳思王傳》:驛驂倦路,再寢再興。現多用作表示事情、行為的重複或繼續。“再”也表示兩種行為或情況並舉、並存,相當於“且······且”、“又······又”,引申為另、另外,作另有補充之義。“再”還引申為然後義,指一個動作發生在另一個動作之後,用來表示動作的先後關係,如《紅樓夢》第四十一回:(把杯子)取來再商量 [2]  [6-7]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zài
數詞
兩次。
two times;doubly;twice
女工再税。——《鹽鐵論·本議》

第二次。
another time
再刺再宥再赦。——《周禮·司刺》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左傳·莊公十年》

副詞
重複;繼續。
again;afresh;once again
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鮮血鋪下勝利路,狗強盜,看你能再活幾天!——李季《當紅軍的哥哥回來了》
再議,再思,再現再接再厲
表示一個動作發生在另一個動作之後,相當於“然後”。

(把杯子)取來再商量。——《紅樓夢》第四十一回
以上普遍問題解決以後,再對特殊問題作個別處理。——《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中)》

另;另外。
another
皇唐葉有六聖,再造八極。——唐·李白溧陽瀨水貞義女碑銘
洋先生不准他革命,他再沒有別的路。——魯迅《吶喊·阿Q正傳
表示程度,相當於“更”、“更加”。
once more
我有法子,比來裏鄉下再要省點。——《海上花列傳》第三十回

與否定詞配合使用,強調情況的周遍性。

進了門,找周嫂子,再找不着。——《紅樓夢》第一百十三回
林遊擊能發連珠箭,一開弓射倒三人,再無閃得過的。——《花月痕》第四回

用於讓步句,常同“也”、“都”配合使用,有“即使多麼”、“不管怎樣”的意思。
in any case
水再深腳也能過,山再高手也能攀。——。田間趕車傳
為全局,為祖國,再苦再累心也甜!——李瑛《讓水》

表示轉折,相當於“卻”、“也”。
but;yet
那少年的弓,約有二十斤重。東山用盡平生之力,面紅耳赤,不要説扯滿,只求如初入夜頭的月,再不能夠。——《初刻拍案驚奇》卷三
你只怨人行動嗔怪你,你再不知道你愜的人難受。——《紅樓夢》第二十回

重,重新。
anew
勿復再言。——《漢書·李廣蘇建傳》
再火令藥用。——宋· 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表示兩種行為或情狀並舉、並存,相當於“且……且”、“又……又”。也作“載”。

競以挐攫,再笑再言。——三國·吳楊泉《蠶賦》
其詞旨乃典乃文,再懇再切,實可警策未悟。——清·陳鴻墀全唐文紀事·體道》
[3]  [8]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卷四】【冓部】作代切
一舉而二也。從一,冓省 [9] 

説文解字注

一舉而二也。凡言二者,對偶之詞,凡言再者,重複之詞,一而又有加也。
從一,冓省。冓者,架也,架古只作加。作代切,一部。 [10] 

康熙字典

【子集下】【冂字部】
(zài)《唐韻》《集韻》《韻會》並作代切。音載。《説文》:一舉而二也,從冓省。徐曰:一言舉二也。《玉篇》:兩也。《廣韻》:重也,仍也。《書·禹謨》:朕言不再。《禮·儒行》:過言不再。注:知過則改,故不再也。《左傳·僖五年》:一之謂甚,其可再乎。
(jì)又子例切。音祭。《楚辭·九章》:背法度而心治兮,闢與此其無異。寧溘死而流亡兮,恐禍殃之有再。 [11] 

書法字形

字形對比

“再”字字形對比 “再”字字形對比

書寫演示

“再”字書寫演示 “再”字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音韻集匯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ts
əɡ
王力系統
ts
ə
董同和系統
ts
ə̂ɡ
周法高系統
ts
əɣ
李方桂系統
ts
əgh
兩漢
西漢


東漢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皆灰咍廢

əd
北魏後期北齊
皆灰咍廢

əd
齊梁陳北周隋
灰咍廢

əd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ts
ɑ̆i
擬音/王力系統

ts
ɒi
擬音/董同和系統

ts
Ai
擬音/周法高系統

ts
əi
擬音/李方桂系統

ts
ậi
擬音/陳新雄系統

ts
əi [12-13] 

韻書集成

字形
韻書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字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開口呼
全清
作代切
tsAi
集韻

去聲

開口呼
全清
作代切
tsɒi
禮部韻略


去聲





作代切

增韻


去聲





作代切

中原音韻

去聲
皆來



全清

tsai
中州音韻


去聲
皆來





臧賽切

洪武正韻

去聲


全清
作代切
tsai
分韻撮要

陽去






[12]  [14]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02-04]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337
  • 3.    再的解釋  .漢典[引用日期2022-02-04]
  • 4.    去聲·十一隊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2-02-04]
  • 5.    楊永勝編著.學生現代漢語全功能詞典 圖解版.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10:1037
  • 6.    王朝忠,王文學編著.常用漢字形義演釋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0.11:152
  • 7.    《畫説漢字》編輯部編著.圖解《説文解字》 畫説漢字 小學版 一-二年級.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15.10:29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武漢:崇文書局,2010.04:20
  • 9.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2卷.北京:中國書店,2010.12:573
  • 10.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 1 全注全譯版.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05:438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56
  • 12.    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2-02-04]
  • 13.    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2-02-04]
  • 14.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2-02-04]
  • 15.    GB13000.1字符集漢字部首歸部規範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引用日期2022-02-05]
  • 16.    現代常用獨體字規範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2-02-0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