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公元前33年

鎖定
公元前33年,公曆閏年,共366天,52周零2天;其中公元前34年1月30日~公元前33年2月17日為農曆丁亥年(豬年),公元前33年2月18日~公元前32年2月5日為農曆戊子年(鼠年),全年無農曆閏月竟寧元年。
中文名
公元前三三年
外文名
Thirty-three BC
公    曆
公元前33年
世    紀
公元前1世紀
年    代
30年代
春    節
2月18日
天    數
閏年,共366天
中    歷
黃帝紀年2665年
戊子年時間
前33年02月18日~前32年02月05日
立    春
2月6日
生    肖
干    支
戊子
農曆立春
單春
上一年
公元前34年
下一年
公元前32年

公元前33年所處朝代

西漢:公元前202年2月28日至公元9年1月14日。

公元前33年歷史紀事

元帝死
竟寧元年(前33)五月,元帝死於未央宮,終年四十三。七月,葬渭陵。
成帝立
成帝名驁,字太孫,元帝子,母為王皇后。宣帝甘露三年(前51)生。宣帝時被立為太子。竟寧元年(前33)五月元帝死,六月,劉驁即位,是為成帝。即位後,荒於酒色,廢許皇后而立婕伃趙飛燕為後,封舅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輔政,又封侍中騎都尉光祿大夫王莽為都侯。外戚王氏有九人封侯,五人做大司馬大將軍。趙氏內亂,朝廷外戚擅政,大機幾乎全部歸王家掌管。成帝統治時期,各地相繼爆發農民起義和鐵官徒起義。
史游作《急就篇》
《急就篇》一名《急就章》,是用於學童識字的訓蒙課本,元帝時宦官黃門令史游所作。其書收錄常用字,依人名、地名、器物雜用等分類編列,大抵每七字一名(有少數三字名),押韻合轍,便於誦讀記憶。本抄寫於三角觚上,每面一名,取首名“急就奇觚與從異”首二字為名。全書篇幅不多,字句整齊,實用易學,漢時流傳頗廣。
昭君出塞
建昭三年(前36),漢朝消滅郅支單于,幫助呼韓邪單于重新統一了匈奴。呼韓邪又高興又害怕,在建昭五年(前34)上書漢朝,表示要入漢朝見漢帝。
元帝竟寧元年(前33)正月,呼韓邪單于第三次入漢覲見漢帝(前兩次為前51年、前49年),提出願為漢婿,復通和新之好,元帝準其要求,把宮女王嬙以公主的禮節嫁給呼韓邪單于。王嬙,字昭君,南郡秭歸(今屬湖北)人,幼時被選入宮做宮女。當得知朝廷選宮女與匈奴和親的消息,昭君慷慨應召,願遠嫁匈奴。昭君姿容豐美,儀態大方,通情識理,深得呼韓邪單于鍾愛。昭君離開長安時,文武百官一直送到十里長亭,她懷抱琵琶,戎裝乘馬出塞。到匈奴後,呼韓邪單于封她為“寧胡閼氏”。後生一子,取名伊屠智牙師。長大後被封為右日逐王。成帝建始二年(前31),呼韓邪單于去世。依匈奴風俗,昭君再嫁復株累單于(呼韓邪單于與大閼氏子),又生二女。昭君出塞後,匈奴與漢朝長期和睦相處,漢匈民族間政治、經濟、文化的聯繫有所發展,邊境安寧,百姓免遭戰爭之苦。為此,元帝下詔將昭君出塞這一年改元竟寧。
號信臣召父
召信臣字翁卿,九江壽春(今安徽壽縣)人。以明經甲科為郎,出補谷陽長。舉高第,遷上蔡長。其治視民如子,政績卓著。後遷零陵太守,以病辭歸。復徵為諫大夫,遷為南陽太守。信臣為人勤力有方略,好為民興利,務在富之。他親勸農耕,出入阡陌,行視郡中水泉,開通溝瀆,起水門蓄水數十處,逐年擴大灌溉面積,多至三萬頃。民得其利,蓄積有積。信臣為民作用水規則,刻石立於田邊,以防用水糾紛。又禁止嫁娶送終奢侈浪費,提倡儉約。府縣吏家子弟好遊玩,不以田作為事輒斥罷之,甚者案之以法,以示好惡。其治郡方略,取得很大成效。郡中莫不耕稼力田,百姓歸之,户口倍增,盜賊獄訟衰止。吏民親愛信臣,號之曰召父。荊州刺史奏信臣為百姓興利,郡以殷富,賜黃金四十斤,遷河南太守,治行常為第一,複數增秩賜金。竟寧年中,徵為少府,列於九卿。又奏不復繕治上林宮館,省樂府黃倡優諸戲及減損宮館兵弩什器,悉罷不時之物,以至省費每年達數各萬。年老以官卒。
王鳳執政
王鳳是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東)人,元帝皇后王政羣之兄。永光二年(前42)嗣父爵為陽平侯。成帝即位,以帝舅為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輔政。他為鞏固權位,着力排隊異己,進而挾持皇帝。河平四年(前25),使人誣告丞相王商,迫使成帝罷免王商。次年又借日食之變,奏遣定陶共王就國,成帝不得已從之。京兆尹王章劾王鳳,並薦野王代之。王鳳聞訊,以辭職相挾,成帝只得命尚書劾奏王章,誣以大逆罪,結果王章死於獄中,公卿為之側目。王鳳執政期間,“羣弟世權,把持國柄”,王氏子弟多任公卿、大夫、諸曹、侍中之職。王鳳執政十一年,陽朔三年(前22)八月病死。

公元前33年漢元帝

公元前33年生平介紹

(公元前75~前33年),漢朝第九個皇帝,西漢第九代皇帝,漢元帝,在位時間從公元前48~前33年為期十六年,終年四十三歲。
劉奭生於漢昭帝元平六年(公元前75年),是劉詢與嫡妻許平君生的兒子。他出生幾個月後,其父即位做了皇帝。兩年後,母親許皇后霍光霍顯毒死。霍光逝世後,漢地節三年(公元前67年)農曆4月劉奭;被立為太子。漢黃龍三年(公元前49年)農曆10月漢宣帝逝世後繼位。病逝後諡號為“元帝”,廟號“高宗”。
漢元帝劉奭及其兒子漢成帝正處於漢代由鼎盛而趨於衰亡的轉折期,他們在漢朝由盛而衰的過程中,究竟採取了什麼措施,起了什麼作用呢?是倒行逆施,促進了漢朝的衰亡,還是採用“以柔治國”的儒家方略,多少緩和了一些社會矛盾,延緩了漢朝的衰亡?我們還是應該在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中尋求解答。

公元前33年性格特點

劉奭多才多藝,善史書,鼓琴吹簫,柔仁好儒。為太子時,他以漢宣帝“持刑太深”曾勸用儒生,遭到漢宣帝的疏遠,並曾預言:“亂我家者,太子也!”劉奭繼位後,號令已出,便不理會漢宣帝那一套,他“徵用儒生,委之以政”,重用貢禹、韋玄成匡衡等名儒為丞相,力圖穩定政局;又以宮女王嬙(王昭君)嫁與匈奴單于,恢復了西漢前期的和親政策;為緩和關東豪強與西漢朝廷的緊張關係,漢元帝甚至大膽地放棄了漢朝初期以來遷徙關東豪強以充實關中帝陵的制度。漢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四十四歲的漢元帝便病逝了。
漢元帝及其兒子漢成帝正處於漢朝由鼎盛而趨於衰亡的轉折期,他們在漢朝由盛而衰的過程中,究竟採取了什麼措施,起了什麼作用呢?是倒行逆施,促進了漢朝的衰亡,還是採用“以柔治國”的儒家方略,多少緩和了一些社會矛盾,延緩了漢朝的衰亡?
西漢的歷史,一般以宣、元之間為一界線,分為兩個時期。漢宣帝是“中興之主”,維持了西漢平穩發展的局面,但從漢元帝開始,西漢開始衰落,所謂“元、成、哀、平,一代不如一代”。
“柔仁好儒”的由來史家對漢元帝的定評是“柔仁好儒”。這個評語應是褒多於貶,至少是褒貶參半。現在看來,西漢印花敷彩黃紗袍
“柔”字用得恰切。漢元帝確實是一個性格柔弱、優柔寡斷的人。至於“仁”字則要大打折扣。所謂“好儒”是真的,也是起了一定作用的,但最終只因好的是“俗儒”而功虧一簣
在漢元帝做太子時,就曾向漢宣帝建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漢宣帝則訓斥他説:“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所謂“霸道”就是先秦法家治國之道;所謂“王道”就是儒家的仁道。漢宣帝見太子要用“純儒”,就嘆息説:“亂我家者,太子也!”並且想以“明察好法”的淮陽憲王劉欽來更易太子,後來因為懷念亡妻許平君,才終於沒有廢兄立弟。但是,漢宣帝對太子進行皇家教育時,卻用儒生為師傅,用儒經為教育內容,所以,漢元帝成為中國歷史上“儒化”很深的皇帝。西漢帛書信札劉奭所習之經十分廣泛,包括《春秋》、《詩》、《尚書》、《禮》、《論語》等。漢元帝的經學功底,不僅遠過乃父,就是在西漢一代所有帝王中,也可謂首屈一指。

公元前33年以柔治國

在漢宣帝以前,基本上實行的是“霸王道雜之”的統治方略。到漢元帝時期,開始一反前代帝王之制,單崇儒家,純任德教,治國完全以經學為指導,選官用人完全用儒家標準。為什麼漢元帝摒棄主張嚴刑峻法的“霸術”,而改用“以柔治國”、強調“教化”的儒術呢?
漢元帝“純任德教”除了他自身具有深厚的經學修養外,更重要的是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即土地兼併日趨加劇,農民紛紛破產,有的投入田莊淪為佃客和奴隸,有的接受政府假田,成為假田農民(國家佃農),有的成為流民,而這些人原來所承擔的租税賦役,又都轉嫁給編户齊民,即自耕農身上。再加上政治腐敗,官吏貪殘,天災頻繁,各地不斷暴發反抗西漢統治的鬥爭。所以,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統治者只好放棄“霸術”,純任德教,以期緩和社會矛盾。這種方略的改變,是由漢元帝提出並加以實施的。
在實行“教化”的儒術方面,漢元帝採取瞭如下的措施:
漢元帝即位當年,即採取尊奉孔子的措施。孔子第13世孫孔霸“上書求奉孔子祭祀”,漢元帝即下詔曰:“其令師褒成君關內侯霸以所食邑八百户祀孔子焉。”這是以皇帝名義奉祀孔子的重大舉措,孔霸被封為關內侯,賜食邑八百户,號褒成君,給事中,加賜黃斤兩百斤,府第一所。孔霸去世,漢元帝兩次穿素服去弔祭,賜給東園秘器錢帛,贈予列侯禮安葬,諡號“烈君”。漢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起用師傅蕭望之,賜爵關內侯,食邑八百户。夏侯勝卒後,“賜冢塋,葬平陵。太后賜錢二萬萬,為勝素服五日,以報師傅之恩,儒者以為榮”。尊崇帝師的社會效應,必然導致人心向儒,這自然大大提高了儒家的社會地位。
漢元帝即位不久,即大幅度增加太學博士弟子數量,由漢宣帝時的兩百人,激增至千人。對這些博士弟子,每年按甲、乙、丙三科考試,考試合格者,即可授以相應的官職。因此,當時社會上流傳着這樣的話:“遺子黃金滿籯,不如一經。”儒學宗師夏侯勝也常常教導他的弟子説:“士病不明經術,經術苟明,其取青紫(指高官)如俯拾地芥耳。”可見讀儒經做官,已成為當時士人入仕的主要途徑。
在漢元帝用儒方針的指引下,朝廷大臣以經學相矜尚,儒生布滿朝廷上下,他們或位至公卿,或為地方長官。郭沫若説:“元、成以後……明經逐漸成為舉足輕重的政治勢力,出現了‘州牧郡守,家世傳業’的經術世家。”而大批儒生進入政界後,又必然會把儒家理念施之於政事。
漢元帝即位後,摒棄了漢宣帝霸王之道相雜的政治,發佈的各項政令以及詔書,多引經為據。質問大臣,則窮究“經義何以處之”;大臣執法,則要求其“順經術意”;如果大臣奏議上的語言不符合經義,則必然遭到嚴厲的批評。漢元帝的好儒,並不是要官吏做表面文章,而是要付諸實施。
由於利祿的誘惑,傳授、研習儒家經學成為社會的普遍現象,自漢武帝“罷黜百家,表彰‘六經’”以來,到了漢元帝時期,經學才真正昌西漢印花敷彩絳紅紗袍盛起來。正是由於以儒家仁義之道為治國指導思想,才使得業以動盪的社會又暫時平靜下來,西漢王朝才沒有即刻崩潰,而又苟延殘喘了幾十年。
不過,漢元帝以儒治國也留下了負面影響。清朝初期思想家王夫之評價漢元帝廣用儒生之事説:“自是以後,漢無剛正之士,遂舉社稷以奉人。”同時,以經取士固然為漢王朝選送了大批人才,但由此也決定了許多人讀經即為做官,因而在入仕以後,往往不是盡忠守職而只圖保持祿位,尸位素餐而已。能治者不能為官,為官者不能為治,士與吏截然兩途,這不能不影響到西漢後期各級政權的效能,給當時的社會帶來了嚴重的消極影響。尤其是,漢元帝強調以經取士,使一些只知書本、而不省吏事的“書呆子”也被選進了各級政府機構。

公元前33年通鑑記載

孝元皇帝下竟寧元年(戊子,公元前三三年)
春,正月,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自言願婿漢氏以自親。帝以後宮良家子王嬙字昭君賜單于。單于歡喜,上書“願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傳之無窮。請罷邊備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天子下有司議,議者皆以為便。郎中侯應習邊事,以為不可許。上問狀,應曰:“周、秦以來,匈奴暴桀,寇侵邊境;漢興,尤被其害。臣聞北邊塞至遼東,外有陰山,東西千餘裏,草木茂盛,多禽獸,本冒頓單于依阻其中,治作弓矢,來出為寇,是其苑囿也。至孝武世,出師征伐,斥奪此地,攘之於幕北,建塞徼,起亭隧,築外城,設屯戍以守之,然後邊境得用少安。幕北地平,少草木,多大沙,匈奴來寇,少所蔽隱;從塞以南,徑深山谷,往來差難。邊長老言:‘匈奴失陰山之後,過之未嘗不哭也。’如罷備塞戍卒,示夷狄之大利,不可一也。今聖德廣被,天覆匈奴,匈奴得蒙全活之恩,稽首來臣。夫夷狄之情,困則卑順,強則驕逆,天性然也。前已罷外城,省亭隧令,裁足以候望,通烽火而已。古者安不忘危,不可復罷,二也。中國有禮義之教,刑罰之誅,愚民猶尚犯禁;又況單于,能必其眾不犯約哉!三也。自中國尚建關梁以制諸侯,所以絕臣下之覬欲也。設塞徼,置屯戍,非獨為匈奴而已,亦為諸屬國降民本故匈奴之人,恐其思舊逃亡,四也。近西羌保塞,與漢人交通,吏民貪利,侵盜其畜產、妻子,以此怨恨,起而背畔。今罷乘塞,則生嫚易分爭之漸,五也。往者從軍多沒不還者,子孫貧困,一旦亡出,從其親戚,六也。又邊人奴婢愁苦,欲亡者多,曰:‘聞匈奴中樂,無奈候望急何!’然時有亡出塞者,七也。盜賊桀黠,羣輩犯法,如其窘急,亡走北出,則不可制,八也。起塞以來百有餘年,非皆以土垣也,或因山岩、石、木、溪谷、水門,稍稍平之,卒徒築治,功費久遠,不可勝計。臣恐議者不深慮其終始,欲以壹切省繇戍,十年之外,百歲之內,卒有它變,障塞破壞,亭隧滅絕,當更發屯繕治,累世之功不可卒復,九也。如罷戍卒,省候望,單于自以保塞守禦,必深德漢,請求無已;小失其意,則不可測。開夷狄之隙,虧中國之固,十也。非所以永持至安,威制百蠻之長策也!”對奏,天子有詔:“勿議罷邊塞事。”使車騎將軍嘉口諭單于曰:“單于上書願罷北塞吏士屯戍,子孫世世保塞。單于鄉慕禮義,所以為民計者甚厚。此長久之策也,朕甚嘉之。中國四方皆有關梁障塞,非獨以備塞外也,亦以防中國奸邪放縱,出為寇害,故明法度以專眾心也。敬諭單于之意,朕無疑焉。為單于怪其不罷,故使嘉曉單于。”單于謝曰:“愚不知大計,天子幸使大臣告語,甚厚!”
初,左伊秩訾為呼韓邪畫計歸漢,竟以安定。其後或讒伊秩訾自伐其功,常鞅鞅,呼韓邪疑之;伊秩訾懼誅,將其眾千餘人降漢,漢以為關內侯,食邑三百户,令佩其王印綬。及呼韓邪來朝,與伊秩訾相見,謝曰:“王為我計甚厚,令匈奴至今安寧,王之力也,德豈可忘!我失王意,使王去,不復顧留,皆我過也。今欲白天子,請王歸庭。”伊秩訾曰:“單于賴天命,自歸於漢,得以安寧,單于神靈,天子之祐也,我安得力!既已降漢,又復歸匈奴,是兩心也。願為單于侍使於漢,不敢聽命!”單于固請,不能得而歸。
單于號王昭君為寧胡閼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師,為右日逐王。
皇太子冠。
二月,御史大夫李延壽卒。
初,石顯馮奉世父子為公卿著名,女又為昭儀在內,顯心欲附之,薦言:“昭儀兄謁者逡修敕,宜侍幄帷。”天子召見,欲以為侍中。逡請間言事。上聞逡言顯顓權,大怒,罷逡歸郎官。及御史大夫缺,在位多舉逡兄大鴻臚野王;上使尚書選第中二千石,而野王行能第一。上以問顯,顯曰:“九卿無出野王者。然野王,親昭儀兄,臣恐後世必以陛下度越眾賢,私後宮親以為三公。”上曰:“善,吾不見是!”因謂羣臣曰:“吾用野王為三公,後世必謂我私後宮親屬,以野王為比。”三月,丙寅,詔曰:“剛強堅固,確然亡欲,大鴻臚野王是也。心辨善辭,可使四方,少府五鹿充宗是也。廉潔節儉,太子少傅張譚是也。其以少傅為御史大夫。”
河南太守九江召信臣為少府。信臣先為南陽太守,後遷河南,治行常第一。視民如子,好為民興利,躬勸耕稼,開通溝瀆,户口增倍。吏民親愛,號曰“召父”。
癸未,復孝惠皇帝寢廟園、孝文太后、孝昭太后寢園。
初,中書令石顯嘗欲以姊妻甘延壽,延壽不取。及破郅支還,丞相、御史亦惡其矯制,皆不與延壽等。陳湯素貪,所滷獲財物入塞,多不法。司隸校尉移書道上,系吏士,按驗之。湯上疏言:“臣與吏士共誅郅支單于,幸得禽滅,萬里振旅,宜有使者迎勞道路。今司隸反逆收系按驗,是為郅支報讎也!”上立出吏士,令縣、道具酒食以過軍。既至,論功,石顯匡衡以為:“延壽、湯擅興師矯制,幸得不誅,如復加爵土,則後奉使者爭欲乘危徼倖,生事於蠻夷,為國招難。”帝內嘉延壽、湯功而重違衡、顯之議,久之不決。
故宗正劉向上疏曰:“郅支單于囚殺使者、吏士以百數,事暴揚外國,傷威毀重,羣臣皆閔焉。陛下赫然欲誅之,意未嘗有忘。西域都護延壽,副校尉湯,承聖指,倚神靈,總百蠻之君,攬城郭之兵,出百死,入絕域,遂蹈康居,屠三重城,搴歙侯之旗,斬郅支之首,縣旌萬里之外,揚威崑山之西,掃谷吉之恥,立昭明之功,萬夷懾伏,莫不懼震。呼韓邪單于見郅支已誅,且喜且懼,鄉風馳義,稽首來賓,願守北籓,累世稱臣。立千載之功,建萬世之安,羣臣之勳莫大焉。昔周大夫方叔、吉甫為宣王誅獫狁而百蠻從,其詩曰:‘嘽々焞々,如霆如雷。顯允方叔,征伐獫狁,蠻荊來威。’《易》曰:‘有嘉折首,獲匪其醜。’言美誅首惡之人,而諸不順者皆來從也。今延壽、湯所誅震,雖《易》之折首,《詩》之雷霆,不能及也。論大功者不錄小過,舉大美者不疵細瑕。《司馬法》曰:‘軍賞不逾月,’欲民速得為善之利也。蓋急武功,重用人也。吉甫之歸,周厚賜之,其詩曰:‘吉甫宴喜,既多受祉。來歸自鎬,我行永久。’千里之鎬猶以為遠,況萬里之外,其勤至矣。延壽、湯既未獲受祉之報,反屈捐命之功,久挫於刀筆之前,非所以勸有功,厲戎士也。昔齊桓前有尊周之功,後有滅項之罪,君子以功覆過而為之諱。貳師將軍李廣利,捐五萬之師,靡億萬之費,經四年之勞,而僅獲駿馬三十匹,雖斬宛王母寡之首,猶不足以復費,其私罪惡甚多;孝武以為萬里征伐,不錄其過,遂封拜兩侯、三卿、二千石百有餘人。今康居之國,強於大宛,郅支之號,重於宛王,殺使者罪,甚於留馬,而延壽、湯不煩漢士,不費鬥糧,比於貳師,功德百之。且常惠隨欲擊之烏孫,鄭吉迎自來之日逐,猶皆裂土受爵。故言威武勤勞,則大於方叔、吉甫;列功覆過,則優於齊桓、貳師;近事之功,則高於安遠、長羅。而大功未著,小惡數布,臣竊痛之!宜以時解縣,通籍,除過勿治,尊寵爵位,以勸有功。”
於是天子下詔赦延壽、湯罪勿治,令公卿議封焉。議者以為宜如軍法捕斬單于令。匡衡、石顯以為“郅支本亡逃失國,竊號絕域,非真單于。”帝取安遠侯鄭吉故事,封千户;衡、顯復爭。夏,四月,戊辰,封延壽為義成侯,賜湯爵關內侯,食邑各三百户,加賜黃金百斤。拜延壽為長水校尉,湯為射聲校尉。於是杜欽上疏追訟馮奉世前破莎車功。上以先帝時事,不復錄。欽,故御史大夫延年子也。
荀悦論曰:成其功義足封,追錄前事可也。《春秋》之義,毀泉台則惡之,舍中軍則善之,各由其宜也。夫矯制之事,先王之所慎也,不得已而行之。若矯大而功小者,罪之可也;矯小而功大者,賞之可也;功過相敵,如斯而已可也。權其輕重而為之制宜焉。
初,太子少好經書,寬博謹慎;其後幸酒,樂燕樂,上不以為能。而山陽王康有材藝,母傅昭儀又愛幸,上以故常有意欲以山陽王為嗣。上晚年多疾,不親政事,留好音樂;或置鼙鼓殿下,天子自臨軒檻上,?貴銅丸以擿鼓,聲中嚴鼓之節。後宮及左右習知音者莫能為,而山陽王亦能之,上數稱其材。史丹進曰:“凡所謂材者,敏而好學,温故知新,皇太子是也。若乃器人於絲竹鼓鼙之間,則是陳惠、李微高於匡衡,可相國也!”於是上嘿然而笑。
及上寢疾,傅昭儀、山陽王康常在左右,而皇后、太子希得進見。上疾稍侵,意忽忽不平,數問尚書以景帝時立膠東王故事。是時太子長舅陽平侯王鳳為衞尉、侍中,與皇后、太子皆憂,不知所出。史丹以親密臣得侍視疾,候上間獨寢時,丹直入卧內,頓首伏青蒲上,涕泣而言曰:“皇太子適長立,積十餘年,名號繫於百姓,天下莫不歸心臣子。見山陽王雅素愛幸,今者道路流言,為國生意,以為太子有動搖之議。審若此,公卿以下必以死爭,不奉詔。臣願先賜死以示羣臣!”天子素仁,不忍見丹涕泣,言又切至,意大感寤,喟然太息曰:“吾日困劣,而太子、兩王幼少,意中戀戀,亦何不念乎!然無有此議。且皇后謹慎,先帝又愛太子,吾豈可違指!駙馬都尉安所受此語?”丹即卻,頓首曰:“愚臣妄聞,罪當死!”上因納,謂丹曰:“吾病浸加,恐不能自還,善輔道太子,毋違我意。”丹噓唏而起,太子由是遂定為嗣。而右將軍、光祿大夫王商,中書令石顯亦擁佑太子,頗有力焉。夏,五月,壬辰,帝崩於未央宮。
班彪贊曰:臣外祖兄弟為元帝侍中,語臣曰:“元帝多材藝,善史書,鼓琴瑟,吹洞簫,自度曲,被歌聲,分刌節度,窮極幼眇。少而好儒,及即位,徵用儒生,委之以政,貢、薛、韋、匡迭為宰相。而上牽制文義,優遊不斷,孝宣之業衰焉。然寬弘盡下,出於恭儉,號令温雅,有古之風烈。”
匡衡奏言:“前以上體不平,故復諸所罷祠,卒不蒙福。案衞思後、戾太子、戾後園,親未盡。孝惠、孝景廟,親盡,宜毀。及太上皇、孝文、孝昭太后、昭靈後、昭哀後、武哀王祠,請悉罷勿奉。”奏可。
六月,己未,太子即皇帝位,謁高廟。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皇后曰皇太后。以元舅侍中、衞尉、陽平侯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
秋,七月,丙戌,葬孝元皇帝於渭陵。
大赦天下。
丞相衡上疏曰:“陛下秉至孝,哀傷思慕,不絕於心,未有遊虞弋射之宴,誠隆於慎終追遠,無窮已也。竊願陛下雖聖性得之,猶復加聖心焉!《詩》雲:‘煢煢在疚,’言成王喪畢思慕,意氣未能平也。蓋所以就文、武之業,崇大化之本也。臣又聞之師曰:‘妃匹之際,生民之始,萬福之原。婚姻之禮正,然後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論《詩》,以《關雎》為始,此綱紀之首,王教之端也。自上世已來,三代興廢,未有不由此者也。願陛下詳覽得失盛衰之效,以定大基,採有德,戒聲色,近嚴敬,遠技能。臣聞《六經》者,聖人所以統天地之心,著善惡之歸,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正,使不悖於其本性者也。及《論語》、《孝經》,聖人言行之要,宜究其意。臣又聞聖王之自為,動靜周旋,奉天承親,臨朝享臣,物有節文,以章人倫。蓋欽翼祗慄,事天之容也;温恭敬遜,承親之禮也;正躬嚴恪,臨眾之儀也;嘉惠和説,饗下之顏也。舉錯動作,物遵其儀,故形為仁義,動為法則。今正月初,幸路寢,臨朝賀,置酒以饗萬方。《傳》曰:‘君子慎始。’願陛下留神動靜之節,使羣下得望盛德休光,以立基楨,天下幸甚!”上敬納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