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內耳疾病

鎖定
內耳疾病可產生聽力損失、眩暈、耳鳴等症狀。原因較多,如感染、外傷、腫瘤、藥物等,有時原因不明。
中文名
內耳疾病
外文名
The inner ear disease
實    質
陣發性、發作性眩暈
特    點
耳鳴為特徵的疾病

內耳疾病梅尼埃病

梅尼埃病是一種以複發性、陣發性、發作性眩暈、聽力損失和耳鳴為特徵的疾病。
其原因不明。症狀包括突然發作的眩暈、噁心、嘔吐,可持續3~24小時,隨後逐漸緩解。發病前患者常有耳內脹滿感,患耳聽力有波動傾向。在幾年之內可有進行性惡化。耳鳴可呈持續性或間斷性,可發生在眩暈發作之前、之中或之後。該病在大多數患者只累及單耳,但約有10%~15%患者波及雙耳。
有一種類型的梅尼埃病,其耳鳴聽力損失在眩暈發作之前數月或數年就存在,在眩暈發作後聽力可能改善。

內耳疾病治療

耳部的內面觀 耳部的內面觀
口服東莨菪鹼、抗組胺類藥、巴比妥類藥或安定,眩暈可暫時緩解。東莨菪鹼亦可通過皮下注射給予。對經常眩暈發作不能耐受者可採取手術治療,切除半規管神經(前庭神經切除術)可緩解眩暈,通常不損傷聽力。若眩暈發作頻繁、聽力障礙嚴重者,可作耳蝸及半規管切除(迷路切除術)。
前庭神經元炎是一種以突發的嚴重眩暈為特徵的疾病。為半規管神經的炎症性疾病
病因可能是病毒感染。首發症狀為嚴重的眩暈,伴有噁心、嘔吐,可持續7~10天。眼球向患側不自主運動(眼球震顫)。可自行恢復,可單次發病,亦可經2~18個月後多次發作,但症狀較初次發作持續時間更短、症狀更輕。聽力不受影響。
通過聽力測定及眼球震顫檢查可作出診斷。眼震電圖儀用來記錄眼球運動。另外還可向耳內灌注冰水誘發眼震。頭部MRI有助於區別其他疾病。
眩暈的治療與梅尼埃病相同。若嘔吐持續時間較長,應注意補液及電解質平衡。
位置性眩暈
位置性眩暈是一種在特定頭位時誘發劇烈的眩暈,持續時間不超過30秒。
這種類型的眩暈可由損傷半規管的疾病引起。如內耳損傷、中耳炎、內耳手術或內耳動脈栓塞
耳的生理結構 耳的生理結構
當患者卧向一側或將頭向上仰時出現眩暈、異常的眼球運動。通常,位置性眩暈在幾周或數月後可緩解,但亦可經數月或數年後復發。 讓患者平卧於檢查台上,頭懸吊於牀緣,數秒鐘後,患者出現嚴重眩暈並持續15~20秒,眼球震顫者即可作出診斷。
患者應避免誘發眩暈的位置。若眩暈持續1年以上,可切斷半規管神經,眩暈可得到緩解。
耳帶狀皰疹是一種聽神經遭受帶狀皰疹病毒感染、產生嚴重耳痛、聽力損失及眩暈的一種疾病。
耳廓及外耳道皮膚上有充滿液體的小水皰,水皰亦可發生於面部或頸部皮膚,即受病毒感染神經支配的區域。若面神經受累,可導致一側面部暫時性或永久性面癱;聽力損失可為永久性,亦可部分或完全恢復;眩暈可持續數天或數週。
較好的治療藥物是抗病毒藥物阿昔洛韋。止痛劑可緩解疼痛;安定可緩解眩暈。當面神經受壓時,應行面神經減壓術,以治療面神經麻痹
突發性聾
突發性聾為嚴重的聽力損失,通常單耳發病,可在數小時內發生。
每年約有1/5000人患突發性聾。常因病毒感染所致,如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水痘病毒或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病毒等。其次為劇烈運動,如舉重運動使內耳遭受嚴重的壓力損傷,導致突然的或波動的聽力損失或眩暈。當損傷發生時,患者可聽見爆破聲。有時病因不明。通常聽力損失相當嚴重,但大多數人在10~14天內可完全恢復或部分恢復。可伴有耳鳴和眩暈。眩暈常在數日內緩解,但耳鳴常持續較長時間。
尚無有效的治療措施。可給予強的鬆口服,建議患者卧牀休息。在某些病例手術可能有效。
噪聲性聽力損失
暴露在噪聲環境,如木工車間、鑽井、重型機械、槍彈或飛機上等,損傷聽覺感受器(毛細胞),可致聽力下降。其他常見的原因有經常帶耳機或在音箱附近聽音樂。雖然對巨大聲音的敏感性個體差異很大,但長時間暴露於噪聲環境均可造成一定程度的聽力下降。任何聲音超過85分貝時就對聽覺系統產生損傷。爆炸產生的衝擊波(聲損傷)可引起類似的聽力損失。這種類型的聽力損失是永久性的,常伴有高音調耳鳴
儘量減少暴露於噪聲環境,降低噪聲強度,遠離噪聲源可預防聽力損失。應儘可能少地接觸高強度噪聲。配帶耳保護器如塑料耳塞可減少噪聲暴露。對噪聲性聽力損失患者可選配助聽器。
老年性聾
老年性聾是發生於部分正常人的感音神經性聾
這種類型的聽力損失在20歲以後即開始,首先影響高頻區,然後逐漸向低頻區擴散。聽力損失的個體差異相當明顯。有的人60歲時即已全聾,而有些人90歲時尚有較好的聽力。在聽力損失方面,男性較女性常見且更嚴重。聽力損失程度可能與噪聲暴露程度有關。對老年性聾尚無有效的預防或逆轉措施。可通過唇讀,學會體語。藉助於助聽器可對聽力損失給予一定補償。
藥物性聾
某些藥物,如某些抗生素、利尿劑(利尿酸、速尿)、阿司匹林及其類似物(水楊酸鹽類藥物)、奎寧等均可損傷內耳。這類藥物對聽覺和平衡有影響,但主要影響聽覺。所有這些藥物幾乎全部通過腎臟排出體外。所以,在腎功能有任何不良時均可增加藥物的體內蓄積,達到造成損傷的水平。
在所有的抗生素中,新黴素對聽覺具有較強的毒性,其次為卡那黴素、丁胺卡那黴素、紫黴素、慶大黴素妥布黴素,既影響聽覺,又影響平衡。鏈黴素主要損傷平衡系統。應用鏈黴素後產生的眩暈、平衡失調多為暫時性的,然而在黑暗中行走時平衡喪失卻是永久性的。步行時自覺外界環境不穩定(丹迪綜合徵)。
當給腎衰竭或正在接受抗生素的患者靜脈注射利尿酸和速尿時,可致永久性或暫時性重度聽力損失。長期大劑量服用阿司匹林可產生聽力損失耳鳴,但常為暫時性的。奎寧可致永久性聽力損失
. 警告
鼓膜穿孔時,有耳毒性的藥物不能直接滴入耳內,因為藥物可被內耳吸收。孕婦不能使用有耳毒性的抗生素。對老年或已有聽力損失者除非沒有其他更有效的藥物時,一般不使用耳毒性藥物。雖然對藥物的敏感性個體差異較大,但只要血藥濃度在允許範圍內,聽力損失尚可避免。所以,應追蹤血中藥物的濃度。若有可能,在用藥前或用藥期間應檢查聽力。耳毒性損傷的首發症狀有高頻區聽力下降、高音調耳鳴、眩暈等。
顳骨骨折
顳骨骨折 顳骨骨折
顳骨在受到暴力打擊後可以發生骨折。耳道流血或外傷後顳部皮膚淤血,提示可能有顳骨骨折。若有清亮液體從耳道流出,可能發生腦脊液漏,提示大腦已暴露,易感染。顳骨骨折常伴有鼓膜破裂、面神經麻痹、重度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通常CT可確定有無骨折。
靜脈給予抗生素預防腦膜炎;面神經受壓所致的面癱可通過手術治療;鼓膜和中耳結構的修復常在幾周或數月之後。
聽神經瘤是起源於許旺細胞的前庭神經(第八神經)良性神經鞘瘤
聽神經瘤約佔顱內腫瘤的7%。聽力損失耳鳴、眩暈和不穩定感是其早期症狀。其他症狀在腫瘤長大壓迫大腦時才出現。早期診斷依靠MRI和聽力學檢查,包括腦幹誘發電位。
小的腫瘤通過顯微外科手術切除,以免損傷面神經;大的腫瘤需廣泛手術切除。

內耳疾病影響面神經

由於面神經通過耳部,因此,耳部疾患可能影響它,例如,耳部帶狀皰疹可影響面神經以及聽神經,導致面神經水腫,在它穿過顱骨孔處受到壓迫,面神經受壓後可引起暫時性或永久性面癱。
面神經離腦後多次彎曲,全程走行於顳骨內,一切外耳、中耳和內耳感染、腫瘤和外傷及手術等,都可引起面癱,佔周圍性面癱的90%。臨牀常見的與耳部疾患關係密切的面癱有以下幾個方面。  1、急、慢性中耳炎面癱:急性中耳炎所致的面癱,多因小兒先天性面神經骨管缺裂,化膿性炎症侵及,使神經發生充血水腫所致。如能及時進行抗生素治療或鼓膜切開引流等,面癱多可很快恢復。慢性中耳炎因骨髓炎破壞和膽脂瘤壓迫引起骨管破壞,使面神經暴露,而發生部分或完全性壞死與斷離所致,應予病灶清除和神經修復或移植手術。
2、耳部手術損傷性面癱:
(1)膽脂瘤和骨髓炎破壞面神經骨管,面神經發炎壞死、肉芽增生,被誤以為是炎性肉芽而予以刮除,特別是水平半規管有瘻管者,多伴有面神經破壞。在刮除肉芽時尤其需要注意,最好在神經監護儀監護下進行操作。外耳道閉鎖及小耳畸形進行鼓室成形術時也應注意。
(2)鼓室成形、乳突根治和鐙骨手術,特別是小耳畸形及耳道閉鎖手術時,遇有異常索條組織、凸起骨狀結構和麪神經走向途徑中的肉芽等,均不宜輕易刮除,須排除面神經組織之後再行處理,否則極易造成面癱。
(3)手術醫師在耳部疾患手術過程中,因解剖不熟、經驗不足、操作不慎等原因,亦非常容易損傷面神經,造成周圍性面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