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入伏

(進入三伏天)

鎖定
入伏,是指進入“三伏”的意思。民諺 “夏至三庚數頭伏”,這是確立初伏的依據。曆書規定:“夏至三庚便數伏”,意思是説,“從夏至日”開始往後數,數到第三個“庚日”便開始入伏了。這裏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紀日法”中帶有“庚”字頭的那一天。 [3] 
所謂“熱在三伏”,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節氣日期和干支紀日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三伏天其氣候特點是”高温、高濕”,因為三伏天吹東南風,空氣潮濕,風的潮濕造成了三伏天期間濕度大。
“庚日”的日期在公曆是有變化的,並不固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盡相同,但入伏日期總是在公曆7月11日至7月20日之間。第四個庚日到第五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到第二個庚日為末伏。每一個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數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間有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有5個庚日時,中伏為20天。
中文名
入伏
含    義
進入三伏天
確立初伏依據
三庚數頭伏
包    括
初伏中伏末伏

入伏伏天簡介

入伏,是指進入“三伏天”的意思。三伏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段。每年三伏天出現在公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氣候特點是氣温高、氣壓低、濕度大、風速小。“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三伏的日期是由干支歷的節氣日期和干支紀日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因為每個庚日之間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規定的時間是10天。又因為每年夏至節氣後的第3個庚日(初伏)出現的遲早不同,中伏的天數就有長有短。 [5] 
中國古代一些地方常以“干支”法記錄年、月、日,即用“十天干”配“十二地支”,所以,每隔10天就會出現一個“庚日”。 [4]  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節氣的日期和干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 [6]  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温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時段,造成三伏天濕度高原因是,三伏天吹東南風,而東南方是太平洋印度洋,空氣潮濕,風的潮濕造成了三伏天濕度大。三伏天”高温、高濕”是中國南方地區的氣候特點。 [4] 

入伏日期計算

入伏三庚

中國古代用天干、地支合併記載時間。天干的數字有10個,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數字是12個,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天干與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配合60次,故稱60花甲子。“三庚”就是遇上3個“庚”字,到第3個庚日為初伏。由於天干是10個,所以每隔10天就出現一個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閏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數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於庚日的變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盡相同。 [3] 

入伏三伏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約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一段時間。夏至以後,雖然白天漸短,黑夜漸長,但是一天當中,白天還比黑夜長,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仍比散發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間,地面吸收的熱量幾乎多於散發的熱量,天氣也就最熱了。再往後,地面吸收的熱量開始少於地面散發的熱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一般出現在夏至的“三伏”。
依傳統曆法規定,夏至後第三個“庚日”起進入頭伏,第四個“庚日”起進入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起進入末伏,合稱“三伏”。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有時是10天,有時是20天。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曆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 [4] 
什麼情況下中伏是10天或是20天?這與夏至後第一個“庚日”出現的早晚有關。如果第一個“庚日”出現在夏至的5天之後,那麼從夏至到立秋的45天中,只能有4個“庚日”,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距進入中伏的第4個“庚日”,只有10天時間;如果第一個“庚日”出現在夏至後的5天之內,那麼從夏至到立秋的45天中便會出現5個“庚日”,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距進入中伏的第4個“庚日”,要有20天的時間,民間俗稱“倆中伏”。 [4] 

入伏往年日期

入伏2021年

北京時間2021年7月11日正式入伏,2021年的“三伏”,7月11日至7月20日為初伏,7月21日至8月9日為中伏,8月10日至8月19日為末伏。“三伏”時長40天。這是從2015年起,連續7年的“三伏”都是40天。 [2] 

入伏2020年

北京時間7月6日23時14分將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暑”,標誌着即將“出梅”入伏,炎炎盛夏開始登場。7月16日入伏,而7月6日至7月21日為“小暑”,其間正逢“三伏”的“頭伏”。
三伏
三伏
時間段
初伏
7月16日-2020年7月25日
中伏
7月26日-2020年8月14日
末伏
8月15日-2020年8月24日 [1] 

入伏2019年

2019年入伏推算
事項
日期
夏至
2019年6月21日
夏至後第一個庚日
2019年6月22日 (庚寅日)
夏至後第二個庚日
2019年7月2日 (庚子日)
夏至後第三個庚日
2019年7月12日 (庚戌日)
所以,2019年“入伏”第一天就是2019年7月12日(庚戌日)。因為初伏是10天,所以2019年的初伏就是7月12日-7月21日。

入伏日期統計

通過對1900~2050年入伏和中伏天數的統計,由此看出:
1.入伏在7月11日至7月21日之間;
2.中伏20天的可能性較大,會出現連續幾年都是中伏20天的情況;
3. 中伏10天的可能性較小,中伏10天的情況至少過2年出現一次,不會連續幾年出現;
4.入伏在7月16日之前的,中伏都是20天;
5. 入伏在7月20日之後的,中伏都是10天;
6.入伏在7月17日的,中伏多數是20天,極少數是10天;
7.入伏為7月18日的,中伏半數是20天,半數是10天;
8.入伏在7月19日的,中伏多數是10天,極少數是20天。
9.1997年的出伏日應該在8月26日而不是8月16日,最晚出現在8月28日(1911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