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初伏

鎖定
初伏,是“三伏”之第一伏。其日期從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起,至夏至後第四個庚前一天這段時間。因為每個庚日之間相隔10天,所以初伏時間是10天。三伏中的“伏”,有兩層含義。第一,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第二,指天氣太熱,宜伏不宜動。其氣候特點是”高温、高濕”。 [1]  [5-6] 
“三伏”與“三暑”(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暑、大暑、處暑)均代表高温極端天氣,時間軸和温度軸上的曲線表現基本一致:暑天來,伏天到;伏天消,暑將盡。古人之所以將一年中的極熱天稱“暑”,同時又找出了一個“伏”與之搭伴,除了文化含義外,另一重要目的是出於養生的考慮。 [4] 
中文名
初伏
拼 音
chū fú
氣候特徵
氣温高、氣壓低、濕度大、風速小 [2] 
日    期
夏至以後的第三個庚日 [1] 

目錄

初伏定義

三伏中的“伏”,有兩層含義。第一,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第二,指天氣太熱,宜伏不宜動。入伏時間是由節氣日期和干支紀日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 [5-7]  從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起至第四個庚日一天的一段時間為“頭伏”。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是三伏中頭伏的第一天。它的日期是由節氣日期和干支紀日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温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時段。“入伏”後空氣濕度增大,造成三伏天濕度高原因是,三伏天吹東南風,而東南方是海洋,空氣潮濕,海風的潮濕造成了三伏天濕度大。三伏天”高温、高濕”是我國南方地區的氣候特點。北方內陸地區距海洋遠,其氣候特點是“高温、乾燥”。 [1-3] 

初伏機理

“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干支歷的節氣日期和干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我國傳統的推算方法規定,夏至以後的第3個庚日、第4個庚日分別為初伏(頭伏)和中伏的開始日期,立秋以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的第一天。因為每個庚日之間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規定的時間是10天。又因為每年夏至節氣後的第3個庚日(初伏)出現的遲早不同,中伏的天數就有長有短。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