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僰人懸棺

鎖定
“僰人懸棺”位於四川省宜賓市境內,珙縣興文筠連等縣境內均有分佈。《珙縣誌》載“珙本僰地,僰人多懸棺”。早在1956年就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懸棺葬是古代西南少數民族的一種葬制。珙縣、興文與雲南接壤,為古西南夷腹地,漢武帝開夜郎,置犍為郡時屬僰道縣 [5] 
中文名
僰人懸棺 [1] 
難字讀音
僰:bó
基本釋義
逼迫;古代西南少數民族名等
相關古籍
漢司馬相如《喻巴蜀檄》
時    代
明代以前 [1] 
相關信息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僰人懸棺懸棺

僰人懸棺文物簡介

僰人懸棺景色 僰人懸棺景色
明代以前的古代崖葬墓羣,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要集中在麻塘壩和蘇麻灣兩地。以將死者的棺木放置在懸崖絕壁上為特徵。共保存有懸棺265具,是國內保存數量最多、最集中的地方。置棺高度,一般距離地表10米~50米,最高者達100米。置棺方式,一為木樁式,即在峭壁上鑿孔2~3個,楔入木樁以支託棺木;二是鑿穴式,即在巖壁上鑿橫穴或豎穴,以盛放棺木;三是利用巖壁間的天然洞穴、裂縫盛放棺木。棺木頭大尾小,多為整木,用子母扣榫頭固定。採用仰身直肢葬,麻布裹屍身,隨葬品置腳下兩側,多寡不定,有陶瓷器、木竹器、鐵器和麻織品,其中麻織品最多,有少量的絲織品懸棺葬的族屬,學術界爭議頗大。其時代,上限未知,下限為明代。 [1] 

僰人懸棺麻塘壩懸棺

僰人懸棺 僰人懸棺
珙縣僰人懸棺的核心部分。在珙縣洛表鎮西南麻塘壩。壩東西寬300米~500米,南北長約1000米,螃蟹溪從壩中穿流而過,溪岸東西對峙着21座連綿起伏的山崖,懸棺就分佈今絕壁上。現存223具,以木樁懸棺為主。置棺高度一般在20米~60米,高者達100多米。絕壁上還有密如蜂眼的樁孔遺蹟和紅色彩繪巖畫200多幅。巖畫內容豐富,有騎射、舞蹈、雜技和各種動物、武器、幾何圖形等,形象古樸生動。其餘懸棺葬遺蹟也有類似巖畫。麻塘壩懸棺相對集中在棺材鋪、獅子巖、九盞燈、大洞口、鄧家巖、三仙洞、珍珠傘和老鷹巖等處。

僰人懸棺蘇麻灣懸棺

曹營鄉海棠村鄧家河北岸。山巒重疊,上築有不少古堡山寨,懸棺即位於與之對峙的蘇麻灣巖壁。現存懸棺42具,其中7具置於天然洞穴和巖墩上。
僰人”主要聚居在川南。此後,儘管歷經興衰沉浮,始終繁衍生息在這片土地上。僰文化獨特,以懸棺為代表的神秘文化,雖歷千載,令人不解。明朝萬曆年(1573年),在這銷煙瀰漫的日子裏,僰人被明朝十四萬大軍剿殺殆盡,消失於歷史,但那些高掛的僰人懸棺似乎一直在向人們訴説着他們曾經的興盛與悲哀。
僰人懸棺 僰人懸棺
珙縣洛表麻塘壩和蘇麻灣是僰人懸棺最集中的地方,僅在縱深4km長的麻塘壩懸崖絕壁上,現存上萬個棺樁棺孔;數百具懸棺,是世界上懸棺分佈最集中,保存最完好,數量最多的地區,被譽為“天然懸棺葬的博物館”。其悠久的歷史,神奇的傳説,神秘的文化,獨特的葬式,耐人尋味,千古難解。同時,隨棺而作的數百幅巖畫,色彩鮮豔,栩栩如生;形象地再現了僰人時代的自然環境社會生產民風民俗宗教信仰。右有石船。形如斧砍的石灰岩絕壁上,分佈了二十四具懸棺、六十二幅巖畫。巖畫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牽馬放牧,垂鈎釣魚、舞蹈、球戲、踢鍵娛樂。雖然構圖簡練,線條粗獷,卻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民族風格。而最遠,最高的當數老鷹巖;14具懸棺懸置在110餘米的峭壁上,為懸棺精華。而蘇麻灣山勢巍峨;奇巖崢嶸,河水澄澈清瑩,山光水色相映成趣,優美迷人,在距水面50餘米的懸崖峭壁上重重疊疊的放有50具懸棺,並留有大量樁孔,給人以奇異神秘的感受。
1988年,僰人懸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僰人懸棺在京展出,更使懸棺之謎迷住了首都觀眾。得到了中央領導及各界人士的極高讚譽。

僰人懸棺歷史記載

司馬相如喻巴蜀檄》:“南夷之君,西僰之長,常效貢職,不敢惰怠。”張守節正義:“今益州南戎州北臨大江,古僰國。”段玉裁注:“接楗為郡有僰道縣,即今四川敍州府治也。其人民曰僰。”《王制》:“屏之遠方,西方曰僰,東方曰寄。”清陸次雲《峒溪纖志·僰人》:“僰人號十二營長,玀鬼、猉狫言語不通,僰人為之傳譯。披氈衫。女吹篾,有悽楚聲。六月二十四日祭天過歲,朔望日不乞火。性悍好鬥,盧鹿同聲。又好佛,手持數珠。善誦梵咒,有禱輒應。”
萬曆年間,僰人的勢力日益壯大,他們與明代中央王朝的矛盾也在逐漸加深。根據歷史記載,明封建統治者曾經幾次向僰人發起進攻。根據歷史記載,當時明王朝調集了雲貴川三省的大軍,包圍了僰人的山寨,據説僰人內部的爭論就在這個山洞裏進行,數百位寨主各執己見,在這裏商量了兩天兩夜。當時在600多個僰人的山寨中,有半數選擇嚮明軍投降。當時的投降的僰人無一倖免,被殘殺的人數幾乎達到這個部族總數的一半,幾乎每一位僰人的家族,都有親戚或朋友被害。

僰人懸棺歷史文化

  • 漢字解釋
“僰”(bó)字解釋:
1.逼迫。
2.古代西南少數民族名。“僰人”最早見於《呂氏春秋·恃君覽》,説:“氐羌、呼唐、離水之西,僰人、野人、篇筰之川,舟人、送龍、突人之鄉,多無君。”《説文解字》記:“僰,犍為僰蠻也”。漢朝時,滇(今雲南中部)有“滇僰”、邛都(今四川西南部)有“邛僰”,又有“僰道”(秦五尺道)。元朝時,“僰人”被鄙稱為“僰夷”。 [1] 

僰人懸棺懸棺之謎

僰人懸棺局部 僰人懸棺局部
歷代僰人等少數民族聚居於這一帶,故遺存的懸棺多,但現在最多和最集中處,當首推珙縣洛表鄉的麻塘壩和曹營鄉的蘇麻灣。珙縣麻塘壩南北狹長,東西兩側奇峯挺拔,險拔峻峭的巖穴之間,許多棺木半懸山崖,在懸崖峭壁上現存懸棺160多具。距麻塘壩10多公里的曹營鄉蘇麻灣,陡峭的石灰岩壁上分佈着懸棺48具。懸棺離地面多數為26至50米,高者達100米。懸棺的崖壁上有許多紅色彩繪壁畫,內容豐富,線條粗獷,構圖簡練,形象逼真。懸棺及巖畫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觀賞價值,也是研究川南一帶少數民族歷史發展的實物材料。已成為世界懸棺葬研究者注目的中心,同時吸引着無數的旅遊者。這個景區充滿古老而神秘的色彩。
1935年,一位來自美國的傳教士葛衞漢,對中國豐富的喪葬文化非常感興趣,他打聽到,在中國四川的珙縣附近有一種非常奇特的喪葬習俗,於是迫不及待地開始了自己的旅程。儘管一路上的艱難險阻,差一點使這個美國人丟掉性命,但當他真正來到珙縣的懸崖邊時,還是認為自己不虛此行。葛衞漢被自己的發現驚呆了——這就是懸棺。珙縣的懸棺,幾乎包含了世界上各種懸棺的所有類型。這是珙縣懸棺第一次被世界發現,立刻引起了學者們濃厚興趣,20世紀40年代,70年代,80年代,一直到21世紀初,一批批的科學家來到這裏,想破解這個千古謎題。科學家們把這裏懸棺中的部族稱為僰人,並且紛紛猜測,這些僰人究竟到哪裏去了,是什麼原因使他們的後代放棄了自己的喪葬習慣呢?是怎麼滅亡了呢?
20世紀末,在距離珙縣不遠的地方,人們發現了明王朝樹立的平蠻碑,碑上的字跡已經模糊,但大意還可以勉強辨認,這是明王朝為了誇耀自己消滅僰人所立的豐碑。
僰人懸棺局部 僰人懸棺局部
面對僰人留下的千古之謎,中國的古建築學專家和詩人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探討懸棺是用什麼方法放置到懸崖木樁上的?這種葬俗民族文化內涵是什麼?眾人各抒己見,有的認為是從山頂用繩索懸吊下來的,有的認為是採用聯樁鋪道的方法上去的,放好棺木後再撤去棧道,有的還認為是搭雲梯送上去的……眾説紛紜,莫衷一是。
元代李京撰寫的《雲南志略》雲:行懸棺葬者,掛得愈高愈吉,以先墜者為吉。這應是僰人行懸棺葬的原因。崔陳多年從事僰文化研究。他説,懸棺置放的方法,學術界存在三種説法,一是壘土造山説,二是棧道説,三是垂吊説。第一種方法,工程量十分浩大,距地面幾十米乃至上百米,這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人口稀少的古代西南地區是不可能的;第二種説法,經過多年考證,在現場沒有發現過聯樁鋪道的樁孔,因此可以排除。唯一可行的應是垂吊法。此次維修,在巖壁上發現繩索勒放的印痕,“從山頂放繩索將棺木吊放置崖壁”的説法得到印證。由此,懸棺之謎可以揭開。僰人消失的原因是,明朝末年,由於明軍對川滇少數民族的殘酷鎮壓,人口相對較少的都掌蠻和僰人遭到大量屠殺,僰人為了避禍,便紛紛遷徙他鄉,隱姓埋名,最終便消失了。

僰人懸棺保護措施

珙縣僰人懸棺維護工程,由宜賓市文物管理所和博物館委託河北省古建築研究所制定實施方案,並報國家文物局批准,自2002年9月下旬正式動工,這是新中國成立後進行的第三次維修,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前兩次分別是1974年和1985年。據宜賓市博物館館長崔陳介紹,懸棺葬俗有三種形式:一是木樁式懸棺,二是洞穴式懸棺,三是巖墩式懸棺,這三種形式在珙縣均有。珙縣是國內保存懸棺數量最多最為集中的地方。僰人懸棺主要集中在距縣城巡場鎮約80公里的麻塘壩和蘇麻灣,在被稱之為僰川溝的南北長約5000米的兩側石灰岩山崖上,置放着成百具懸棺。根據20世紀90年代初文物普查時統計,珙縣尚保存着280具懸棺,僅過去10餘年,便已墜落了近20具,僅存260具左右了。在麻塘壩的九盞燈、三仙洞、鄧家巖、棺材鋪、獅子巖、貓兒坑、九顆印等處有220具,蘇麻灣有40多具。
這些懸棺距地面近的有十幾米,高的有130多米。過去,對懸棺的維修,僅僅是對木樁進行加固,這次增加了對懸棺的剔剝修補,即對破損部分進行修復,同時,對石灰岩巖體的裂縫和鬆動部分進行灌漿澆鑄加固。這種維修方式在全國尚屬首次。
這次懸棺維護工程,主要是在三仙洞進行。2002年9月16日,施工隊伍開進麻塘壩,在三仙洞300餘米寬的懸崖下搭起了在建築工地才能看到的腳手架。由宜賓市博物館文博工作者和技術工人組成的維修組具體進行懸棺的維護工作。9月24日,當第一具距地面近20米的懸棺的棺蓋被揭開時,400多年前的僰人遺骸驚現於世!從遺骸的骨架看,這位古代僰人個子不小,但骨骼零亂,棺內堆積了不少的沙土和淤泥,沒有發現陪葬物。崔陳認為,不排除飛天大盜盜棺的可能。這具懸棺系整段圓木挖鑿而成,長約2米,寬約0.7米,棺蓋與棺身由子母口扣合,重約200公斤。文博工作者和技術工人嚴格按操作程序對懸棺進行編號、丈量、登記、清淤,用桐油將棺木反覆塗刷浸潤,然後將遺骸擺放整齊,將棺木放置原處。
維修工程進行到第二天,陸續打開了5具懸棺,發現了一批珍貴文物。計有明代青花瓷碗兩個,造型古樸的鐵刀一把,還有一把小刀、兩把鐵梭鏢,當屬明代器物。三仙洞原登記在冊懸棺29具,這次維修新發現16具,除2具完全破損無法修復外,共維護修復了43具。新發現的懸棺主要是洞穴式,被草木遮擋,過去在地面無法觀察到。在對懸棺開棺清淤維修過程中,還發現少量隨葬器物及絲麻織品;唯一一具巖墩式懸棺沒有采用子母口棺蓋,棺蓋與棺身的楔合,使用的是木欄式;而在三仙洞及其它地方先後發現的僰人巖畫,對研究古代僰人的生產、生活、政治、軍事、文化等具有重要意義。 [1] 

僰人懸棺旅遊信息

僰人懸棺交通線路

可從宜賓乘火車至珙縣。再換乘汽車到懸棺最集中的麻塘壩和蘇麻灣等地參觀。

僰人懸棺門票價格

景區20元,網站價15元;兒童票:身高1.2米-1.4米半票10元/人,1.2米以下免票;老年票:60-70歲持老年證購老人票10元/人,70歲以上老人憑有效證件免費。

僰人懸棺開放時間

8:00-18:00 [2-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