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氐羌

鎖定
氐羌,是我國古代少數民族氐族與羌族的並稱。都居住在今西北一帶。 [1] 
中文名
氐羌
讀    音
dī qiāng
解    釋
我國古代少數民族
出    處
《詩·商頌·殷武

氐羌基本信息

【詞語】 氐羌
【讀音】dī qiāng
【解釋】我國古代少數民族氐族羌族的並稱。都居住在今西北一帶。
氐羌兩字亦可連用泛指我國古代西北一代的少數民族。
【出處】《詩·商頌·殷武》:“自彼氐羌 ,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孔穎達 疏:“ 氐羌 之種, 漢 世仍存,其居在 秦 隴 之西。”《荀子·大略》:“ 氐羌之虜也,不憂其系壘也,而憂其不焚也。” 楊倞 注:“壘讀為纍。 氐羌之俗,死則焚其屍,今不憂虜獲,而憂不焚,是愚也。”

氐羌氐族的形成

氐族是以繁殖培育新羊種而得名的古代民族。它先在今河北北部的太行山麓同早已分佈於此的戎、北狄東胡等族融合,形成了新的氐族族羣,又向西南遷徙至甘南地區,與羌族雜居,互相融合,到漢魏時期形成了氐族。

氐羌夏商時期

公元前21世紀至前11世紀,即夏商時期,包括在氐羌範疇中的各部,大致可分為今陝西子午嶺以西和以東兩大部類。

氐羌子午嶺以西

其中尤其是隴山以西黃河及其支流湟水大通河洮河流域已進入青銅時代,但未出現較為統一的政權,歷史文獻對這些地區各部落的活動,缺乏明確的記載。考古文化則證明,在黃河上游及湟水、大通河流域,繼齊家文化發展的有卡約文化唐汪文化,年代大致相當於夏商至西周,經濟由原始農耕向遊牧轉讓。黃河中上游及洮河流域乃至岷山上游今川西北地區,繼齊家文化發展的有寺窪文化和安國文化。
這兩種文化與卡約、唐汪文化年代相當,並與之有共同淵源和許多共同特點,今主要的不同是寺窪、安國兩種文化仍是以農耕為主要文化,畜牧業佔明顯比重,對於上述黃河中上游及上游兩大類型的青銅文化,考古學界與民族史學界都判斷屬於氏羌族羣的文化遺存。他們在政治上與夏、商王朝有何種聯繫無明確的記載,在經濟、文化方面與中原地區的相互影響,則已在考古文化中有所反映。

氐羌子午嶺以東

渭水流域及陝北,山西、河南西部,在夏代或為夏朝中心地區,或為夏朝西部諸方,除夏啓曾對有扈氏進行征伐涉及今關中地區,很少見到夏王朝與西方及西北方各族矛盾衝突的記載。
《詩·商頌·殷武》説:“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可能在商滅夏之後,西方與西北各部落方國隨之臣服,但商代中晚葉,武丁以來的甲骨卜辭卻反映出商代主要邊患與征伐方向都比較集中在西方和西北方,主要方國有土方、方、羌方、鬼方與周方等。
在這些方國中,土方與方為西方勁敵,卜辭記錄往往是商王親征,對土方,武丁婦好也曾統兵征伐。卜辭中“登人”是征伐徵集軍隊的意思,徵土方、方一次徵集達3000人,甚至5000人,征伐和入侵的次數也非常頻繁。

氐羌資料記載

從事甲骨學研究的專家,曾對武丁以來的邊患與商朝的征伐作過統計性研究,不僅發現卜辭表明當時的主要威脅來自西起汧隴,從西方和北方環繞商朝的地帶,而且有時西方或西北各部落、方國“聯合行動或結成聯盟時,方常常居於主導地位。在有關戰爭的卜辭中,涉及方的不論數量還事類上看都居首位”。卜辭中對方戰爭的記錄達二三百條,土方也七八十條、對下危、巴方等戰爭內容也三五十條不等,“而對羌方、馬羌、羌龍戰爭卜辭的總合不超過三四十條”。但卜辭中商朝捕獲羌人,,“只羌”,,或用羌人作人牲、做奴隸,都是統稱為“羌”,卻不具體記載是方人、土方人、下危人,還是巴人。“這就啓示我們,商代用人牲的羌的涵義並非僅限於羌方的臣民,而是對西北遊牧民族的統稱;‘只羌’卜辭不是卜對羌方的戰爭,而反映了對西北各方國邊民有組織的劫掠運行”。
商朝不斷向羌人的各部落、方國進行征戰,有時並非因為被征伐的部落、方國有侵入與掠奪行為,而是專為捕掠人口,即“只羌”,除此以外,商朝還強迫已被征服的部落、方國進貢人、畜等,充分表現了商朝民族壓迫的特點。他們將這些主要是俘獲也有一定數量進貢的羌人,用於祭祀祖宗、上帝、河嶽或祈年、法災等重要祀典,從兩三人至上百人不等,其中武丁卜辭有“戊子卜,宕,貞畝今夕用三百羌於丁。用”,,契,245,,,“丁是武丁至祖庚祖甲之世祭祀最隆重的祖先之一,多認為是指祖丁。辭末綴驗辭‘用’,表現占卜後三百羌人一次被殺祭了。這是甲骨文中能確知的一次實際殺祭的最高數字”。
在用作人牲的羌人中,不僅有一般的羌人,還有用“二羌白[伯]”的記錄,而對夷人很少見用作人牲的記錄,“以國族名相稱的人牲除羌以外,出現在卜辭中次數一般較少,有的僅一二條”。除了作人牲,羌人奴隸多用於作畜牧生產,偶也有用於農耕生產,這些生產奴隸奚人及其他各族較多,而羌人則主要是用於作人牲。

氐羌秦代時期

秦國從襄公受周王之命從西戎手中收復歧周鎬京地區,到秦昭王滅義渠戎,在隴山地區及隴以西今甘肅省東部原為諸戎分佈之區均已設立郡縣,前後經歷了5個世紀。在這5個世紀中,秦國自身完成了由抵禦西戎而強大的過程,並奠定了統一諸夏的基業。

氐羌諸戎的形成

秦襄公秦武公將近百年,主要精力放在收復汧隴以東、華山以西的平原地區,也已開始了兼併隴山地區諸戎的嘗試。公元前688年,即秦武公十年,“伐邽、冀之戎,初縣之”。這是秦國設縣的最早記錄,也是春秋時期最早的設縣記錄之一。秦邽縣,西漢改為上邽縣,屬隴西郡應劭説:“即邽戎邑也”,故址在今甘肅省天水市西南,冀縣在漢代屬天水郡,故地在今天水市西北甘谷縣。但從西河以西,包括今陝北及陝甘交壤地區,仍為諸戎比較集中分佈之區。 秦自公元前627年,即穆公三十三年被晉國及姜戎大敗於崤山之後,即停止了向東方發展的進程,一直到戰國時期以前,秦國主要是向西兼併諸戎。秦穆公用由余,“西戎八國服於秦”。當時從遼西、燕山地區,到晉北、河套及隴山東西諸戎“各分散溪谷,自有君長,往往而聚者百有餘戎,然莫能相一”。
公元前623年,即秦穆公三十七年,“用由余謀伐戎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
綿諸,在今甘肅省天水市天水縣,是與秦早期立腳的秦邑犬丘距離最近的一部,西漢有綿諸道,屬天水郡。翟在今甘肅省臨洮縣,西漢有狄,,翟,,道,屬隴西郡。?在今甘肅省隴西縣北,漢有?道,屬天水郡。烏氏,在今甘肅省平涼縣西北,漢有烏氏縣,屬安定郡朐衍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東南,漢有朐衍縣,屬北地郡
秦漢制度,縣級“有蠻夷曰道”,原諸戎地區所設縣,多以原有部名稱“道”,可見這些地方是華戎共處,合而未化。

氐羌羌人的生活

在黃河上游,今青海與甘青接壤地區,三代以來本有許多部落,秦厲共公時,即戰國初葉,有羌人叫爰劍的,不知出自哪個部落,被秦所俘,淪為奴隸。後來逃歸河湟賜支,各部落以為爰劍得到了天神的保佑,才大難不死,共推他為首領。當時河湟間“少五穀,多禽獸,以射獵為事。爰劍教之田畜,遂見敬信,落種人依之者日益眾。兩漢時河湟賜支地區,有許多羌人部落,首領大多是無弋爰劍的子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