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鎖定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意指真實的話因為揭示了現實的殘酷,所以不美妙動聽;美妙的言辭、文章,內容往往不真實,不可信。語出《老子·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中文名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拼    音
xìn yán bù měi,měi yán bù xìn
近義詞
忠言逆耳
出    處
《老子·八十一章》
作    者
老子
譯    文
真話刺耳,漂亮的話不真實
思想方法
辯證法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釋義

1、信:真實。信言:誠實的話。
2、美:美妙,漂亮。
3、辯:巧辯。
4、知:同“智”。
5、積:吝嗇。
6、既:全部。
7、道:責任。
8、利:對……有利。
真實的話因為揭示了現實的殘酷,所以不美妙動聽;美妙的言辭、文章,內容往往不真實,不可信。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出 處

《老子·道德經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1]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1]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2],被譽為萬經之王。[1]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佈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2]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譯文

真實可信的話不漂亮,漂亮的話不真實。善良的人不巧説,巧説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識的人不賣弄,賣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識。聖人是不存佔有之心的,而是盡力照顧別人,他自己也更為充足;他盡力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自然的規律是讓萬事萬物都得到好處,而不傷害它們。聖人的行為準則是,做什麼事都不跟別人爭奪。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作者

老子像 老子像
老子,又稱老聃,原名李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今鹿邑縣)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故里苦縣亦因老子先後更名為真源縣衞真縣鹿邑縣,並在鹿邑留下許多與老子相關的珍貴文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説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語

齊宣王喜愛射箭,喜歡人家誇耀他能夠使用強弓,其實他用的弓只要三百多斤的力氣就可以拉開。有一次,齊宣王在左右大臣面前炫耀他的弓,大臣們都拉着弓嘗試,只拉到一半,便都説:“這弓拉開至少要一千多斤的力氣,除了大王誰能用啊?”齊宣王聽了非常得意和高興。
阿諛奉承的人是可恥的,聽信阿諛奉承的人是可悲的。老子曾經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意思是説,自己可以相信的、對自己真正有益的話不會好聽,但阿諛奉承的好聽話千萬不可以相信。
齊宣王喜歡聽好話,喜歡別人説自己好。其實他用的不過是三百多斤的弓,但是他一輩子都以為自己拉開了一千多斤的弓。三百多斤是實,一千多斤是名,齊宣王喜歡名而失去了實。
在面對他人的讚揚時,我們千萬不可像齊宣王這樣好虛名。如果不能聽取他人的建議和批評,我們又如何能發現和改正自身的缺點,如何能進步呢? [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評析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3]
本句是《道德經》的最後一章,應該是全書正式的結束語本章採用了與九章、十章、十五章、二十章、三十三章、四十五章、六十四章、七十六章相類似的格言警句的形式,前三句講人生的主旨,後兩句講治世的要義。本章的格言,可以作為人類行為的最高準則,例如信實、訥言、專精、利民而不爭。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的結合,而以真為核心。本章含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評判人類行為的道德標準
本章一開頭提出了三對範疇:信與美;善與辯;知與博,這實際上是真假、美醜、善惡的問題。學者王克煜認為,老子試圖説明某些事物的表面現象和其實質往往並不一致。這之中包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是評判人類行為的道德標準。按照這三條原則,以“信言”、“善行”、“真知”來要求自己,作到真、善、美在自身的和諧。按照老子的思想,就是重歸於“樸”,回到沒有受到偽詐、智巧、爭鬥等世俗的污染之本性。張松如説:“世界上的事物多種多樣,社會現象更是十分複雜,如果單單認定‘信言’都是不美的,‘美言’都是不信的;‘知者’都是不博的,‘博者’都是不知的,這就片面了。不能説世界上真、善、美的事物永遠不能統一,而只能互相排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那就不免始於辯證法而終於形而上學。”對此,我們倒認為,沒有必要從字面上苛求老子,否則就會偏離或曲解老子的原意。其實,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也往往這麼説:“忠言逆耳”、“良藥苦口”。聽到這些話後,大概很少有人去鑽牛角尖,反問:難道忠言都是逆耳的嗎?難道良藥都是苦口的嗎?所以,老子的這些警句並不存在絕對化的問題。
並且容易讓人陷進去的誤區是:有許多人會把魏徵直言進諫當做信言,而委婉進諫當做美言。直諫和婉諫都屬於信言,委婉進諫並不是辭藻華美的言辭、文章,而是一種比較巧妙的轉換思維,用了另一種表達方式把納諫之人帶到更容易納諫的方向,以便納諫人,容易接受。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