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何子淵紀念文集

鎖定
《何子淵紀念文集》是省、市有關部門為紀念辛亥革命100週年,特為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何子淵而發行的一部紀念文集。該《文集》由廣東省興寧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興寧市石馬鎮人民政府聯合編撰,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原院長、省社科聯主席、黨組書記、我國著名歷史學家張磊主編;《文集》共分十二章、五十二個節點、96000餘字、200多張歷史圖片精心編輯而成,是一部研究中國近代史專家學者不可多得的參考書。
2011年10月9日,辛亥革命100週年紀念日由廣東省梅州市政協主席李金元主持首發式,梅州市政協副主席張光明親為該《文集》題辭。
中文名
何子淵紀念文集
出版社
廣東省興寧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出版時間
2011年10月9日
外文名
He Ziyuan festschrift
地    位
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

何子淵紀念文集《何子淵紀念文集》序

一百年來,中華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鉅變,跟100年前發生的那場革命有着直接的關係,是辛亥革命徹底改變了近代中國的歷史進程,推翻了沿續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建立了亞洲歷史上第一個民主共和制國家——中華民國。這是5000年中華文明史上破天荒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一個偉大事件!
説到辛亥革命,人們會永遠銘記孫中山的豐功偉績,同時也會銘記他所代表的那個反清革命團隊,及其所作的歷史貢獻。1905年8月,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後,除了孫中山黃興這些革命領袖外,國內還有許多仁人志士,他(她)們英勇頑強,前赴後繼,在推動各地的革命運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廣東是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策源地,是近代民主革命的搖籃。嶺南温潤的神山秀水培養造就了數以萬計立場堅定、旗幟鮮明,致力推翻滿清皇權的辛亥志士。他們既進行和風細雨、綿裏藏針式的革新,又參與暴風驟雨、摧枯拉朽般的革命,在看似給滿清王朝一線生機的同時,又不失時機地予以致命一擊!出生於廣東興寧石馬的革命志士何子淵正是這批人中的傑出代表。
何子淵後裔代表向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贈書 何子淵後裔代表向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贈書
早在十九世紀下半葉,在號稱五省通衢的粵東大地上,便誕生了何子淵、丘逢甲這些矢志“教育革新,救國圖強”的有識之士。他們排除頑固守舊勢力的諸多幹擾,開風氣之先,率先引進西學,將貧民基礎教育納入滿清朝廷的視野。從1885年起,先後創辦了宇南洞小學、同仁學校、同文學堂、興民中學、興寧縣立中學等西式新學制學校。“聚百里之志士,開風氣於一方”,創中國現代教育之先河。這些新式學校畢業的學生,幾乎都不約而同地摒棄了清朝的科舉考試,大批思想進步,鋭意創新的社會精英和年青新鋭隨即脱穎而出。同盟會成立後,僅梅州地區便有200多名熱血青年加入其中,建功立業,報效祖國。這不能不歸功於何子淵、丘逢甲早年的教育革新。正是他們的遠見卓識和教育革新,為後來風起雲湧的民主革命積蓄了巨大能量,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如中國同盟會領導人何天炯、何天翰;民主革命先驅何貫中黃花崗起義烈士陳文友,以及北伐軍總司令姚雨平上將等大批辛亥志士都曾經師從何子淵。他們既是叔侄、兄弟關係,又是革命盟友、生死至交,都是誕生於梅州這片神奇土地上的典型代表。
説到辛亥革命,人們還會很自然地聯想到廣州黃花崗起義。其實,黃花崗起義只是辛亥革命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廣義的辛亥革命還包括大大小小數十次起義。而廣州起義、惠州三洲田起義、兩次潮州黃岡起義、惠州七女湖起義、廣州新軍起義等又大都發生在廣東,其中1907年由許雪秋、何子淵、蕭惠長等同盟會骨幹成員領導發動的潮州黃岡起義無論在人數上還是在規模上都大大超過了黃花崗起義。當時,潮梅地區參加響應者多達5000餘眾,震撼全國,是廣州黃花崗起義的先聲。
《何子淵紀念文集》扉頁選錄
《何子淵紀念文集》扉頁選錄(16張)
當然,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這些起義最後都功敗垂成。但是,失敗乃成功之母,我們絕不能以成敗論英雄。正因為有前面無數革命志士、民主先驅頑強不屈,慷慨赴難,歷經數十次的失敗,喚醒了千千萬萬沉睡中的國人,湖北武昌起義才能一舉成功,中華民族的歷史紀元才能被徹底改寫。
今天,時代不同了,但先輩們那種不怕艱難挫折、不怕流血犧牲,鋭意學習革新,吸納世界之長的精神仍然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也是堅持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所必須的。
這也是我們今天紀念辛亥革命勝利100週年,編撰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何子淵紀念文集》的意義所在。
謹此為序
張 磊
二0一一年八月十二日

何子淵紀念文集前言

何子淵紀念文集 何子淵紀念文集
何子淵出生於“太平天國”天京淪陷的第二年(1865年,清·同治3年)。大清王朝內外交困,民不聊生,發生在各地的人民反抗運動此起彼伏。廣東惠、梅、潮一帶,自明朝覆亡以來,便是反清會黨洪門(當地叫“三點會”“三合會”)的活躍之區。子淵從小便耳濡目染,深受“反清復明”思想的燻淘和洗禮,家國觀念殊深。老成持重的他從少年時代起,便立志走上了“教育革新,救國圖強”的革命道路,指導思想與孫中山的革命理念不謀而合,終於成長為一位久經考驗的民主革命先驅。

何子淵紀念文集何子淵與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轉瞬百年,回首十九世紀末的中國,粵港一帶,革命思潮暗流洶湧。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何子淵除充分利用洪門會黨頭人、興寧縣衙督學的身份和社會影響,致力創辦西式學校培育革命人才以外,更不顧個人安危,身體力行,積極投身於推翻滿清腐敗政權的革命洪流之中。
1905——1907年,何子淵曾先後兩次與許雪秋、蕭惠長等同盟會骨幹成員匯合潮梅會黨餘既成陳湧波等人策動潮州黃岡起義;1909年,組織參與己酉梅州起義;1911年又與同盟會領導人何天炯何天翰等人致力籌款,購買槍支彈藥、招募敢死隊員籌劃廣州黃花崗起義,並委派陳文友等洪門兄弟(石馬刁田村人、同盟會員、印尼華僑)運送槍支彈藥,擬在惠城發動起義,接應廣州黃花崗起義,陳文友等人不幸被捕遇難,葬於黃花崗。
就在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起義爆發的當晚,由何子淵親自主盟加入同盟會,正在保定軍諮府軍官學校就讀的六弟何貫中,第一時間得知武昌起義爆發的消息,立即將同寢室的李濟深等同學組織起來,得到把哨同學的協助,潛出軍校將清軍南下的唯一大動脈——漕河鐵橋炸燬。“漕河鐵橋被炸,清軍南下鎮壓起義運動的行程被耽擱,這不僅極大地支援了湖北武昌起義軍接下來的軍事行動,其更大的意義在於,這為革命黨人在全國範圍內舉事贏得了充裕的時間”……為辛亥革命的勝利作出了傑出貢獻。

何子淵紀念文集何子淵與中國現代教育

近代以來,廣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環鏡,成為西學東漸的首播之地,是中西文化交匯的津樑。從十九世紀下半葉開始,一批具有早期維新思想的知識分子便在粵著書立説,主張效法西方的先進技術和制度,提倡通過改良和變法,實現國家富強,並促成了學習西方知識的風氣。西學教育在廣東逐漸形成規模,對促進晚清教育改革和開啓民智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推動了維新思想在廣東的產生和發展。而何子淵、丘逢甲等教育先驅正是這段歷史的參與者和見證者。一百多年後的今天,我們仍能感受到當年何子淵等人的“教育革新”給近代中國歷史進程所帶來的震撼。
支持單位 支持單位
何子淵對中國的科舉制度有切膚之痛,20歲便自費隨貨輪赴美考察西方基礎教育,矢志“教育革新,救國圖強”。回來後,從1885年起,便先後與丘逢甲等人在廣東客家、潮州汕頭等地創辦宇南洞小學、同仁學校、同文學堂、興民中學、石馬中心小學、興寧縣立中學(興寧一中)等新學制學校,“聚百里之志士,開風氣於一方”,創中國現代教育之先河。使廣東成為中國現代教育的重要策源地。
西式六年制宇南洞小學位於廣東梅州興寧市石馬鎮柳塘,始創於1885年初(清·光緒11年),同年6月開學,由何子淵創辦,並自任校長(監督),親自給學生授課。1937年,全民抗戰爆發後,停止招生,與何子淵創辦於1888年的第二所小學“同仁學校”合併,歷時52年,是我國現代教育的濫觴。
同盟會早期領導人何天炯、何天翰、北伐軍總司令姚雨平上將、民主革命先驅辛亥革命志士何貫中、黃花崗起義烈士陳文友、十九路軍61師上校軍需處長何尚文等大批進步學生都曾經師從何子淵,最後都毅然走上了追隨孫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道路,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何子淵紀念文集何子淵與中華帝師赤松子

1910年,辛亥革命前夕,日本正式合併朝鮮,使朝鮮完全淪為日本的殖民地。留守東京的同盟會領導人何天炯,應邀參加日本政府舉行的“並韓祝典”。當他看到日本這個彈丸小國,經過四十年多年的明治維新,勵精圖治,竟然將堂堂大清王朝的傳統勢力排除在外,虎口奪食,一舉吞併了大韓民國。相反,幅員遼闊的大中華卻日見懦弱,累遭欺凌,心情無比沉重。
同盟會成立後,國內同志雖累次舉起反清義旗,先後發動了“萍瀏醴起義”“黃岡起義”“七女湖起義”“安慶起義”“欽州起義”“鎮南關起義”“欽廉上思起義”“河口起義”“馬炮營起義”“庚戌新軍起義”等多次起義,但都累遭鎮壓。散居海外的同志,畢竟勢單力薄,難以成事。而革命黨人又肩負着“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特殊歷史使命,開弓沒有回頭箭,雖舉步維艱,但,凡我同志仍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孫中山對此亦深有同感,1910年在給何天炯的信中説:“十月十日來函已得讀悉,不禁太息,吾黨以窮一字致生出許多惡感於同志之中……則東京亦有黨中欠債,此不獨無公欸而且有公債。弟(孫中山自稱)往外洋議籌大欸,卒亦無成,從此吾黨人必有更窮於今日之時也。為此之故,吾黨不得不冒險再圖速舉大事也。革命黨條條俱死路,只有發難與虜爭死一條為吾人之生路!”
在稍後的一封信中,他又説:“足下覆弟梹榔之函收到多日,所囑資濟宮崎貧病一事,因前此尚無法,故未答書,茲在加拿大途次稍能設法,即寄二百元去橫濱。永新、祥林、清泉兄收入托他代交百元與宮崎君,並交百元與足下,為補貼前時經手圖買物之虧,請為收納是荷。”
天炯陷於這一“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窘境,百感交集,輾轉反側,竟徹夜無眠,遂披衣而起,情不自禁地賦起詩來,一篇情真意切的《憶子淵族叔》便躍然紙上:
(一)
久虛無簡上星窩,羨煞山居萬象和
敬錄孫中山為何子淵題辭 敬錄孫中山為何子淵題辭
愛我幾人同骨肉,哀時無術弭風波。
秋容漸向風前老,詩思偏從客裏多;
欲訪故園赤松子,征程十丈競如何!
(二)
入夜驚心祝並韓,悄然黯淚依欄杆;
滿盤弱肉供強漢,大海微塵唾一官。
腰瘦不因貧病折,髯粗難買世人歡;
那堪阿叔憐才處,青眼於今尚忍看。
——日本並韓後在日本東京舉行合併之祝典
(原詩見何天炯遺著《無赫齋詩草》)
全詩飽含叔侄、戰友、兄弟情誼,讀來朗朗上口,蕩氣迴腸,擲地有聲。詩中,何天炯將同盟會元老何子淵比作奠定華夏萬世基業的帝師“赤松子”——
赤松子,又名赤誦子,號左聖、南極南嶽真人、左仙太虛真人,秦漢傳説中的上古仙人。相傳為神農時雨師,能入火自焚,能呼風喚雨。赤松子曾服用水玉這種藥物袪病延年,並把這種方法教給神農氏。他還常常去神仙居住的崑崙山,住在西王母的石頭宮殿裏。炎帝的小女兒曾追隨赤松子學習道法,終於修成正果,成了神仙中人,與他一起隱遁出世。到了高辛氏統治時期,他又出來擔當雨師布雨,現在天宮掌管布雨的神仙仍是赤松子
軒轅黃帝(公元前2717--公元前2599年) 軒轅黃帝(公元前2717--公元前2599年)
《韓詩外傳》記載,赤松子曾任軒轅黃帝曾孫帝嚳之師,正是他輔佐帝嚳開疆拓土建功立業,前承炎黃,後啓堯舜,奠定華夏萬世基業,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可見赤松子實有其人,是一位界於神話傳説與中華帝師之間的一位傳奇人物。
何天炯孫中山黃興等同盟會主要領導人均不在東京,同盟會羣龍無首,自己則困守東瀛主持日常工作,四出籌款無着,疲以應付的非常時刻,想起遠在萬里之遙,憂心黨國,長年累月為會黨同志奔波操勞,排憂解難的“赤松子”子淵公,不禁淚如雨下,徹夜難眠,恨不能“征塵十丈”馬上飛回休慼與共的淵公身邊,共敍“兄弟”之情!全詩“七言”八句,句句情真意切,真摯感人,辛亥革命一百週年後的今天讀來,寓意尤其深刻。
據《赤松子中誡經》記載,軒轅黃帝亦曾請教過赤松子,並有《帝師問答》傳世。現在我們很難揣測當年何天炯把子淵公喻為赤松子的初衷,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天炯嚮往上古時代軒轅黃帝的“皇朝盛世”,希望過那種“夜不閉户,路不拾遺”的太平日子,淵公那種恬淡自然,主張“無為而治”、“休養生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道”“釋”“儒”思想和形象與赤松子不謀而合。在廣東老家長期接受淵公薰陶的何天炯自然心有靈犀,而子淵公這種修為正是何天炯幾十年來夢寐以求——物我兩忘的一種超然境界……
當年,軒轅黃帝與赤松子之間的《帝師問答》既藴含“治國興邦”的至理,又寄寓了赤松子修身養性的睿智。仍對“一統中華”,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非常普遍的現實意義。
民國元老何天炯《憶子淵族叔》 民國元老何天炯《憶子淵族叔》
注:何天炯,廣東興寧石馬人氏,民國元老、同盟會領導人之一。是何子淵早年秉承“教育革新,救國圖強”信念,親自培養的眾多得意門生之一。
1903年,子淵不獨自己慷慨解囊,而且奔走全縣發動何氏族人“湊會”集資,後吸納其他姓氏入會,全力贊助何天炯東渡日本尋求救國救民之路。至辛亥黃花崗起義爆發前夕,由何子淵親自主持,利用“會款”盈餘資助,共送出20多位學業成績優秀的學生赴日留學,其中有14人追隨中山先生加入同盟會,走上了推翻滿清王朝的革命道路。
軒轅黃帝與赤松子之間的《帝師問答》(略)
目 錄
第一章 何子淵革命史略
1、少年入廩 督學興寧
2、教育革新 首開先河
3、投身革命 矢志共和
4、百業待興 嘔心瀝血
5、實業救國 義襄東征
6、捨身紓困 嘉州名揚
7、晚年修史 垂範後世
8、烈士暮年 壯心不已
第二章 何子淵與辛亥革命
1、同盟會發動的反清黃岡起義
2、辛亥革命的策源地——箭竹頂
3、辛亥革命——偶然之中的必然
附:紀念辛亥革命100週年
第三章 何子淵與中國現代教育
1、何子淵創辦宇南洞小學——開現代教育之先河
2、何子淵等人創辦的興民中學
3、百年名校——興寧第一中學
第四章 何子淵軼事
(一)
1、甘苦同珍的中山公
2、聯壇佳話
(二)
1、臨危受命赴廣州,排憂解紛創實業
2、禮讓乞丐坐官轎,義救富豪羅善民
3、倡導新學棄八股,率先白話作婚聯
4、忍氣吞聲改韻腳,怒火照着日寇燒
5、陳何張姓爭席位,林姓意外坐上頭
6、千秋定論留青史,東漢橋頭美名傳
7、飲水思源淵公井,九秩世交燃豪情
8、智者改過而遷善,愚者恥過而逐非
9、十九路軍喪倭膽,親教兒孫記血仇
10、興寧起義大功在,淵公英名世代揚
第五章 永志銘記
1、人文蔚起光裕廬
2、廣東省、梅州市政協提案保護何子淵故居
3、廣東梅州紀念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淵誕辰145週年
潘莎莎致辭
蔡醒民講話
李穗梅講話
鍾勝良講話
何子淵後裔代表講話
第六章 紀念文萃
1、廣東究竟對辛亥革命的貢獻有多大?
2、我們祖父輩親歷的辛亥往事——天津市委機關報《天津日報》專訪
3、後人眼中的何子淵——《天津日報》記者專訪側記
4、紀念十九路軍“一·二八”淞滬抗日七十九週年座談會在廣東召開
5、中國當代頂級書法家張華安《何子淵紀念作品》選刊
6、光裕廬之歌
7、紀念何子淵誕辰145週年
第七章 何子淵錄入《百度百科》詞條節選
4、中國傳統文化
5、嶺南文化
6、團隊精神
7、孫中山大元帥府
8、革命家
9、教育家
第八章 歷史見證
1、中國共產黨《建黨偉業》摘錄
2、“五代同堂”匾側記
3、梅州:梅花香自苦寒來
第九章 贊謁·祭文
1、黃花崗三謁——黃花·箭竹頂
2、十九路軍“一·二八”淞滬抗日八十週年祭
第十章 何子淵世系溯源
第十一章 百年回眸
何貫中 何尚炬
何尚榮 何尚文
何尚周 陳桂超
梁世驥 何 瑛
何初麟 何蔚雲
何蒸雲 何卓雲
何奇雲
第十二章 何子淵大事年表
附:《何子淵紀念文集》部分編委簡介

何子淵紀念文集後記

《何子淵紀念文集》的出版,得到社會各界和省市有關領導的大力支持和協助。經編委會成員的共同努力,勾勒再現了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淵不平凡的一生,以及何子淵家族這一革命大家庭始終以國家民族大義為己任,在中華民族面臨百年變革大潮之時,與華夏炎黃子孫同呼吸共命運的點點滴滴。
特別感謝政協廣東省委員會黃龍雲主席,在百忙之中,特委派省政協文史辦龍瑞庭主任為本書提供了大量極具參考價值的文獻資料。他還為落實何子淵故居保護等省政協提案而不辭勞苦,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因為經歷多年的政治運動和浩劫,何子淵遺物所存不多,他生前傳世的單人照片亦是興民中學提供的。所以,本書只能粗線條、平面式地再現何子淵這一歷史文化名人的精神風貌和深邃內涵,這也是編委會最感遺憾的地方。
這裏還要感謝本書顧問、編委、社會熱心人士,以及一直給我們提供寶貴建議和幫助的廣州市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辛亥革命網等單位,正因為有大家的共同努力,《何子淵紀念文集》才能如期出版。
由於時間倉促,缺點疏漏在所難免,誠望學界先進批評指教,以便再版時訂正。只要本《文集》能讓更多青年一代瞭解何子淵的歷史,我們的初衷就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