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低血糖

鎖定
低血糖,也稱為血糖過低,是指血漿葡萄糖水平下降的情況。通常情況下,成年人的血糖水平降低至2.8mmol/L(50mg/dL),糖尿病患者降低至4mmol/L(72mg/dL)就被認為是低血糖。低血糖的主要原因包括糖攝入不足、糖生成不足、糖消耗過多、糖轉化過多等。高風險人羣主要是糖尿病患者,其中1型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發生率更高。
低血糖的症狀主要包括心悸、大汗、甚至改變神志。特殊羣體,如新生兒、兒童、孕婦和老年人,低血糖可能會表現出特定的症狀。低血糖並無明顯傳染性,其產生主要基於生理或病理原因。
治療低血糖主要方法須找出誘發低血糖的病因,然後進行針對性的治療。在急性低血糖的情況下,應立即口服含糖食品或藥物,嚴重的情況下需要立即送至醫院接受靜脈注射葡萄糖的治療。長期治療則需要調整飲食習慣或藥物用量,以協助血糖穩定。若患者具有連續性的低血糖問題,可能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在預防方面,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監控血糖水平,並顯著控制飲食與運動量,以防止低血糖的發生。其他高風險羣體如新生兒及老年人等,則需要定期檢查血糖,並及時攝取合適量的糖分。
長期或頻繁的低血糖可能會導致如昏迷、癲癇等併發症,嚴重影響生活,因此防治低血糖是非常重要的健康問題。
中醫病名
低血糖
別    名
空腹低血糖症
吸收後低血糖症
糖尿病性低血糖症
餐後低血糖症
就診科室
內分泌科、急診科
多發羣體
糖尿病患者,先天性酶代謝異常患者、青年女性、新生兒
常見病因
重症疾病(如肝衰竭、腎衰竭等)、降糖藥物使用、飲酒、升高血糖激素缺乏或不足
常見症狀
心悸、大汗、震顫、飢餓等
是否遺傳
相關藥物
糖類飲食,醫用葡萄糖粉劑,葡萄糖溶液,升糖利尿劑(如呋塞米氫氯噻嗪),抗癲癇藥(如苯妥因鈉),生長抑素

低血糖病因

低血糖的病因多種多樣,糖的攝入不足、生成不足、消耗過多、轉化過多等原因均可導致血糖下降。

低血糖發病原因

  • 按病理生理學分類
糖攝入不足:經過腸道吸收入血的糖分少,無法滿足人體消耗,如飢餓、消化吸收不良。常見於極度貧困地區、減肥及腸道切除後的人羣。
糖生成不足:肝糖原合成減少或糖原分解障礙,如肝病、糖原積累症。
糖消耗過多:消耗過多來不及補充糖分,如劇烈運動、發熱、重度腹瀉、腎性糖尿惡性腫瘤等。
糖轉化過多:胰島素過多,使體內的糖被轉化消耗,致血糖下降,如糖尿病(降糖藥物使用過量)、胰島素瘤患者。
  • 按臨牀分類
器質性:存在明確病因,如胰島素過多(胰島素瘤或胰島β細胞增生)、肝病(糖原生成和分解障礙)、內分泌疾病(腎上腺糖皮質激素不足)、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抗體阻礙胰島素降解)、先天性酶缺陷(糖原積累症、兒童嚴重低血糖)等,造成體內糖量減少。
功能性:進食後胰島β細胞受刺激分泌胰島素過多,如反應性低血糖傾倒綜合徵(胃大部切除後)等。
外源性:多與糖尿病相關,如降糖藥(胰島素促泌劑)與胰島素過量,或是治療過程進食量明顯減少,從而導致低血糖。

低血糖誘發因素

  • 飲食不當:在進行藥物治療的糖尿病患者中,少食、不食、延遲進食、未加餐,易誘發低血糖。
  • 體力活動過多:在糖原貯備不足的人羣中,進行跑步、登山等運動,消耗明顯增加,易誘發低血糖。

低血糖症狀

成人一般常見症狀為心悸、出汗(多為大汗)、震顫、飢餓,嚴重者可出現神志改變。
持續大於6小時的嚴重低血糖會造成大腦不可逆的損傷,可能出現癲癇、昏迷,甚至死亡。

低血糖早期症狀

患者早期可能會表現出焦慮、乏力、震顫、出汗、心悸等症狀。

低血糖典型症狀

  • 新生兒低血糖:蒼白、氣促、發呆、容易哭鬧、間歇性抽動、餵養困難等。
  • 成人一般常見症狀為心悸、出汗(多為大汗)、震顏、飢餓,嚴重者可出現神志改變。
  • 兒童低血糖:同成人類似,但可表現為癲癇大發作。
  • 孕婦低血糖:同成人類似,表現為頭暈、心悸、乏力、手抖和出汗。
  • 老年人低血糖:交感神經興奮症狀(大汗、心悸、噁心、蒼白)不明顯,但可表現為性格改變、失眠、多夢,甚至可能誘發心肌梗死、腦梗塞

低血糖伴隨症狀

低血糖的伴隨症狀較少。
在某些特殊病因導致的低血糖中,存在特徵性的伴隨症狀。如糖原累積症,可出現肝臟增大、生長嚴重遲緩、肌肉萎縮、無法獨立行走等症狀;如肝硬化,可出現腹水、水腫、食慾下降、黃疸等症狀。

低血糖就醫

對於非糖尿病患者,反覆出現面色蒼白、手抖、出汗、心悸等症狀,但是進食後症狀緩解時,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對於糖尿病患者,如家中測血糖發現血糖<4mmol/L,應到醫院就診。

低血糖診斷依據

對於糖尿病患者發生的低血糖,通常通過糖尿病病史和應用降糖藥物的情況,結合發作時的症狀,可做出診斷。
對於非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常需要具備以下特徵:
  • 低血糖症狀;
  • 發作時血糖低於2.8mmol/L;
  • 補充糖後,低血糖症狀可迅速緩解。
而對於空腹血糖降低不明顯,處於非發作期的患者,需要多次檢測有無低血糖,必要時可採用48~72小時禁食試驗。

低血糖診斷標準

如果血糖值(指尖血或靜脈血)滿足如下低血糖診斷標準,伴或不伴有低血糖症狀(如面色蒼白、手抖、出汗、心悸、飢餓感等),可確診患有低血糖。
人羣
低血糖值
成人
<2.8mmol/L(50mg/dL)
2天內新生兒
<1.8mmol/L(30mg/dL)
2天以上新生兒
<2.22mmol/L(40mg/dL)
糖尿病患者
<4mmol/L(72mg/dL)

低血糖就診科室

一般前往內分泌科就診。
出現嚴重低血糖表現,如昏迷或多次補充葡萄糖後症狀仍在持續時,建議急診就診。

低血糖相關檢查

  • 非糖尿病患者
抽血查血糖+胰島素+C肽,評估血糖水平及胰島功能。
飢餓(禁食)試驗:至醫院常規檢查未發現低血糖,可通過禁食誘發低血糖發作。
腹部CT及超聲檢查:排查是否存在胰島素瘤。
其他檢查:電解質、血氣、肝功能、腎功能、垂體、腎上腺皮質及甲狀腺功能檢查等,有利於病因診斷。
  • 糖尿病患者
抽血查血糖+胰島素+C肽,評估血糖水平及胰島功能。
檢測磺酰脲類和格列奈類藥物血漿濃度,判斷是否為降糖藥引起的低血糖。

低血糖鑑別診斷

  • 2型糖尿病前期:多發生於肥胖及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羣,其症狀類似於低血糖發作,但血糖檢測值不一定低,可發現胰島素升高。
  • 貧血:多發生於育齡期女性及老年人。症狀同低血糖相似,可表現為頭暈、蒼白、心悸、無力,但蒼白顯著且症狀持續。部分患者有月經過多或大便發黑等病史,抽血化驗可發現血紅蛋白下降。通過糾正貧血,症狀可改善。

低血糖治療

當出現飢餓、手抖、無力、噁心等低血糖症狀時,應及時進食;若情況較嚴重,出現低血糖昏迷,應立即送至醫院給予靜脈注射葡萄糖液。

低血糖急性期治療

  • 對於急性低血糖者,立即口服15g葡萄糖(家中可口服果汁等含糖飲料,含糖量最好能夠大於15g),如果15分鐘症狀仍無緩解可重複服糖,仍反覆發作立即送至急診,靜脈注射葡萄糖
  • 對於低血糖昏迷者,立即送至急診,靜脈補充葡萄糖,必要時可加用氫化可的松和/或胰高血糖素。昏迷者切忌餵食以避免呼吸道窒息。

低血糖一般治療

尋找低血糖的病因,針對病因治療。如為糖尿病藥物導致,調整降糖藥物;如為肝源性低血糖症,則治療原發病;如為胰島素瘤所致,可手術切除。

低血糖藥物治療

除醫用葡萄糖粉劑及葡萄糖溶液外,低血糖治療用藥均為處方用藥,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 非急診用藥
升糖利尿劑:如呋塞米氫氯噻嗪,可抑制胰島素釋放,升高血糖。合併高血壓、水腫的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抗癲癇藥:出現癲癇可使用,如苯妥因鈉。不良反應為行為改變、手抖等,需在神經內科醫生指導下使用。
生長抑素:用於治療胰島素瘤。少數患者會產生眩暈、耳鳴、臉紅、噁心嘔吐等不適。
  • 急診用藥
胰高血糖素:低血糖昏迷搶救時用於升高血糖。可能出現血糖過高,使用時應監測血糖。
糖皮質激素:低血糖搶救時用於升高血糖。可引起水鈉瀦留、血壓升高。

低血糖手術治療

胰島素瘤是器質性低血糖的最常見的原因,手術切除腫瘤是該病的根治手段,10年生存率大於85%。除惡性胰島素瘤外預後良好。不能手術或手術未成功者可考慮同二氮嗪300~400mg/d分次服用。

低血糖中醫治療

低血糖在中醫屬“暈厥”“虛風”等範疇,辨證分型較多。常見的升血糖中藥為黃芪、熟地丹蔘、黨蔘、紅花、葛根甘草。

低血糖預後

低血糖患者的預後與病因有關。先天性酶缺陷、惡性腫瘤導致的低血糖預後較差,其他(如功能性低血糖、糖尿病相關低血糖)相對較好。但反覆發作的嚴重低血糖,可造成腦病、周圍神經病變,最終造成殘疾、死亡。
  • 治癒性
就低血糖狀態本身,服用糖類飲食後即可迅速緩解,而以後是否還會發作,則主要取決於引起低血糖的原因能否去除。
由無法治癒疾病所致的低血糖今後仍會反覆發作,反之,去除病因後,一般不會再發。
  • 危害性
由於腦對低血糖的耐受程度很低,低血糖可能導致患者短時間內發生意識喪失而跌倒,可能造成外傷,特別是頭顱外傷。
嚴重的、持續時間較長的低血糖,可導致腦遺留不可逆的損傷,甚至導致患者死亡。
  • 併發症
心血管急症:常見於老年人,血糖下降會出現交感神經興奮的症狀,引起血管收縮,誘發心絞痛、心梗,甚至猝死。
因此,有冠心病基礎的老年人,應避免劇烈運動、飢餓,攝入營養均衡充足的食物,防止低血糖的發生。

低血糖預防

糖尿病患者尤其合併心腦血管疾病的老年病人,應注意預防低血糖的發生。
  • 制定適宜的個體化血糖控制目標。
  • 進行糖尿病教育:包括對患者家屬的教育,識別低血糖,瞭解患者所用藥物的藥代動力學,自救方法等。
  • 充分認識引起低血糖的危險因素:定時定量進餐,如果進餐量減少應相應減少藥物劑量;運動前應增加額外的碳水化合物攝入;酒精能直接導致低血糖,避免酗酒空腹飲酒。
  • 調整降糖方案:合理使用胰島素或胰島素促分泌劑。
  • 定期監測血糖,尤其在血糖波動大、環境、運動等因素改變時要密切監測血糖。
參考來源: [1-12] 
參考資料
  • 1.    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中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管理的專家共識[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誌,2012,28(8).
  • 2.    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內科學(第9版)[M].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2018:749-752.
  • 3.    洪潔,寧光.成人低血糖症的診斷和治療—美國內分泌學會臨牀指南[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誌,2009,25(4):446-450.
  • 4.    Seaquist E R , Anderson J , Childs B , et al. Hypoglycemia and Diabetes: A Report of a Workgroup of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nd The Endocrine Society[J].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2013, 98(5):1845-1859.
  • 5.    Pogach L , Aron D . Balancing Hypoglycemia and Glycemic Control[J]. JAMA, 2010, 303(20):2076.
  • 6.    Phung, Olivia J . Effect of Noninsulin Antidiabetic Drugs Added to Metformin Therapy on Glycemic Control, Weight Gain, and Hypoglycemia in Type 2 Diabetes[J]. JAMA, 2010, 303(14):1410.
  • 7.    Arbelaez A M , Cryer P E . Lactate and the Mechanism of Hypoglycemia-Associated Autonomic Failure in Diabetes[J]. Diabetes, 2013, 62(12):3999-4001.
  • 8.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Pediatric Endocrine Society for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Persistent Hypoglycemia in Neonates, Infants, and Children[J]. The Journal of Pediatrics, 2015, 167(2):238-245.
  • 9.    Cryer P E , Axelrod L , Grossman A B , et al.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Adult Hypoglycemic Disorders: An Endocrine Societ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J].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2009, 94(3):709-728.
  • 10.    Peltola E, Hannula P, Huhtala H, et al.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s of 79 Patients with an Insulinoma: A Nationwide Retrospective Study in Finland. Int J Endocrinol 2018; 2018:2059481.
  • 11.    Chan J A , Blaszkowsky L , Stuart K , et al. A Prospective, Phase I/II Study of Everolimus and Temozolomide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J]. Cancer, 2013, 119(17).
  • 12.    Chow E , Bernjak A , Williams S , et al. Risk of Cardiac Arrhythmias During Hypoglycemia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Risk[J]. Diabetes, 2014, 63(5):1738-174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