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仁
- 拼 音
- rén
- 注 音
- ㄖㄣˊ
- 部 首
- 亻
- 總筆畫
- 4
- 五筆86&98
- wfg
- 結 構
- 左右結構
仁字源演變
編輯仁,會意字。從古文字材料看,“仁”字最早出現在春秋晚期的侯馬盟書中。過去曾一度認為甲骨文已有“仁”字,後經學者考辨,是誤識。在春秋戰國文字中,“仁”字的形體,一種從屍從二,是《説文》古文“圖6”的形體來源;另一種從心千聲,是《説文》古文“圖7”的形體來源。此外還有從身聲、人聲者。秦簡從人,為《説文》正篆所本,隸、楷承之。
[2]
仁詳細釋義
編輯拼音 |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rén | 名詞 | 仁愛;相親。仁是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觀念。其核心指人與人相互親愛。 | benevolence | 《禮記·中庸》:“仁者人也,親親為人。” 《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墨子·經説下》:“仁,仁愛也。” 《莊子·天地》:“愛人利物之謂仁。”曹礎基注:“作者所説的愛人利物與儒家所説的仁者愛人,墨家所説的兼愛等不同,他認為任隨人與物本性的自然就是愛人利物了,而絕非要對人對物表示親愛。” | 仁人;仁術;仁宇;仁瑞 |
泛指仁德。 | 《孟子·梁惠王下》:“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從之者如歸市。” 唐張説《祭和靜縣主文》:“欽聞積善,智洽仁昭。” | 仁者;仁裏;仁士 | |||
有德者之稱。指仁人。 | 《論語·學仁》:“泛愛眾,而親仁。”邢昺疏:“有仁德者則親而友之。” 《論語·微子》:“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唐韓愈《酬裴功曹》詩:“我來亦已幸,事賢友其仁。” | ||||
有德者之稱。指事物中有恩於萬物長育者,古代常與五行等相配,亦稱之為“仁”。 | 《禮記·鄉飲酒義》:“養之,長之,假之,仁也”孔穎達疏:“五行,春為仁,夏為禮,今春為聖、夏為仁者,春夏皆生養萬物,俱有仁恩之義,故此夏亦仁也。” 《公羊傳·隱公元年》:“春者何,歲之始也”唐徐彥疏:“夫萬物始生於震,震,東方之卦也,陽氣施生,愛利之道,故東方為仁矣。” | ||||
果核或果殼最裏頭的部分,大都質軟可食。 | 《太平御覽》卷九六五引《劉根別傳》:“可服棗核中仁二十七枚。” 宋楊伯巖《臆乘》:“俗稱果核中子曰仁……是蓋仁者生意之所寓,謂百果得此為發生之基。” 明方以智《東西均·譯諸名》:“仁,人心也,猶核中之仁,中央謂之心,未發之大荄也。全樹汁其全仁,‘仁’為生意……凡核之仁必有二坼,故初發者二芽。” | 瓜子仁 | |||
指其他有甲殼物體中可吃的部分。 | 蝦仁 | ||||
今動物細胞核內之小體亦稱仁,一名核點。亦稱其它物體的中心部分。 | 魏巍《山雨》:“他生着一雙大眼,那滴溜溜眼仁一轉,就來了主意。” | ||||
通“人”。 | 《孟子·盡心下》:“仁者,人也。” | ||||
姓。 | |||||
古縣名。 | 《史記·春申君列傳》:“又並蒲、衍、首、垣,以臨仁、平丘。” | ||||
水名。 | Ren River | ||||
形容詞 | 仁慈;厚道。 | 《論語·泰伯》:“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孟子·告子上》:“惻隱之心,仁也。” | |||
用以比喻有滋養。 | 《淮南子·地形訓》:“漢水重安而宜竹,江水肥仁而宜稻。” | ||||
謂痛癢相知,感覺靈敏。 | 梁啓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彼此痛癢不相省,斯謂之不仁;反是,斯謂仁。是故仁、不仁之概念,可得而言也,曰不仁者,同類意識麻木而已矣;仁者,同類意識覺醒而已矣……不仁之極,則感覺麻木,而四肢痛癢互不相知;仁之極,則感覺鋭敏,而全人類情義利患之於我躬,若電之相震也。” | ||||
佛教徒對佛、羅漢的尊稱。 |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上》:“﹝盲龍﹞謂菩薩曰:‘仁今不久當成正覺。’” | ||||
温潤。 | 《淮南子》:“漢水重安而宜竹,江水肥仁而宜稻。” | ||||
有感覺能力——與“不”連用,作否定式。 | 兩手不仁;皮膚不仁 | ||||
動詞 | 行惠施利,以恩德濟助。 | 《尹文子·大道下》:“故仁者所以博施於物。” 《韓非子·詭使》:“少欲寬惠行德謂之仁。” 漢賈誼《新書·道德説》:“安利物者,仁行也。仁行出於德,故曰:‘仁者,德之出也。’” | |||
思念;致思慕之心。 | miss | 《禮記·效特牲》:“蠟之祭也……仁之至,義之盡也。” 《禮記·仲尼燕居》:“郊社之義,所以仁鬼神也;嘗禘之禮,所以仁昭穆也;饋奠之禮,所以仁死喪也;射鄉之禮,所以仁鄉黨也;食饗之禮,所以仁賓客也。”鄭玄注:“仁,猶存也。” | |||
保;養。 | 《國語·周語中》:“仁,所以保民也。”韋昭注:“保,養也。” 《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王弼注:“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 | ||||
相通,相貫。 | 明王廷相《慎言·作聖篇》:“仁者,與物貫通而無間者也。” 清方以智《東西均·譯諸名》:“‘仁’為生意,故有相通、相貫、相愛之義焉。” | ||||
同情;憐憫。 | sympathize | 韓愈《後十九日覆上書》:“將大其聲,疾呼而望其仁之也。” |
仁古籍釋義
編輯仁説文解字
親也。從人從二。忎,古文仁從千心。𡰥,古文仁或從屍。如鄰切
注:臣鉉等曰:仁者兼愛,故從二。
仁説文解字注
仁,親也。
見部曰。親者、密至也。
從人二。
㑹意。中庸曰。仁者、人也。注。人也讀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問之言。大射儀。揖以耦。注。言以者、耦之事成於此意相人耦也。聘禮。每曲揖。注。以相人耦為敬也。公食大夫禮。賓入三揖。注。相人耦。詩匪風箋雲。人偶能烹魚者。人偶能輔周道治民者。正義曰。人偶者、謂以人意尊偶之也。論語注。人偶同位人偶之辭。禮注云。人偶相與為禮儀皆同也。按人耦猶言爾我親密之詞。獨則無耦。耦則相親。故其字從人二。孟子曰。仁也者、人也。謂能行仁恩者人也。又曰。仁、人心也。謂仁乃是人之所以為心也。與中庸語意皆不同。如鄰切。十二部。
忎,古文仁。從千心作。
從心。千聲也。
𡰥,古文仁。或從屍。
仁康熙字典
【子集中】【人字部】仁·康熙筆畫:4·部外筆畫:2
古文:忎、𡰥。
《唐韻》如鄰切。《集韻》《韻會》《正韻》而鄰切。𠀤音人。《釋名》:忍也。《易·乾卦》:君子體仁,足以長人。《禮·禮運》:仁者,義之本也,順之體也。得之者尊。程顥曰:心如谷種。生之性,便是仁。
又《方書》:手足痿𤷒為不仁。後漢班超妹昭,以兄老西域,請命超還漢土,上書雲:兄年七十,兩手不仁。
又果核中實有生氣者亦曰仁。
又姓。
仁字形書法
編輯仁字形對比
仁書寫演示
仁書法欣賞
仁音韻彙集
編輯字形 | 韻書 | 攝 | 聲調 | 韻目 | 字母 | 聲類 | 開合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
仁 | 廣韻 | 臻 | 平聲 | 真 | 日 | 開口呼 | 三 | 次濁 | 如鄰切 | ȵjen | |
集韻 | 臻 | 平聲 | 真 | 日 | 開口呼 | 三 | 次濁 | 而鄰切 | nʑien | ||
韻略 | 平聲 | 真 | 而鄰切 | ||||||||
增韻 | 平聲 | 真 | 而鄰切 | ||||||||
中原音韻 | 陽平 | 真文 | 日 | 次濁 | ɽiən | ||||||
中州音韻 | 平聲 | 真文 | 如真切 | ||||||||
平聲 | 真 | 日 | 日 | 次濁 | 而鄰切 |
- 參考資料
-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國發〔2013〕23號 .國務院辦公廳[引用日期2020-06-01]
- 2. 李學勤 編.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07:698
- 3. 仁 .漢典[引用日期2020-06-01]
- 4. 十一真 平聲 .搜韻[引用日期2020-06-01]
- 5. 張曉虎主編.最新漢字趣味字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10:352
- 6.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1986年11月:1096
- 7. (清)張玉書等編纂.康熙字典:標點整理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年06月:16
- 8. 「仁」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