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国,汉语词语,拼音为wáng guó,注音ㄨㄤˊㄍㄨㄛˊ,指国家灭亡或政权丧失,最早见于《礼记·檀弓下》 [1]。其核心含义包含三重维度:一指政权覆灭的动态过程,如《史记》载“亡国之徵”反映周王室衰微 [4];二指被灭亡的历史实体,如杜牧《泊秦淮》“亡国恨”指代已消亡的政权;三喻濒临崩溃的政权状态,如《盐铁论》以“秋蓬被霜”隐喻将亡之国。
该词源自先秦政治话语体系,春秋战国时期成为论述政权存续的核心概念。《礼记》《孙子》等典籍奠定其基本语义框架,汉代文献如《史记》《盐铁论》强化其政治警示功能,通过灾异论与历史案例阐释治国之道 [4]。唐宋时期扩展为兼具史学反思与文学意象的复合概念,如诗词中以“亡国”承载文化记忆,深化其社会隐喻层次。
- 中文名
- 亡国
- 拼 音
- wáng guó
释义
播报编辑
1、亡失国家。
2、灭亡了的国家。
3、将亡之国。 [1]
例句
播报编辑
亡失国家
《道颂热礼记·檀弓下》:“晋献公之丧,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寡人闻之,亡国恒於斯,得国恒於斯。’”孔颖达疏:“言寡人闻前古以来,失亡其国,恒於此丧炒漏拳屑埋祸交代之时;得其国家,亦恒在於此交代之时。” [2]
《后汉书·李固传》:“昔秦皇亡於沙丘,胡亥、赵高隐而不发,卒害扶苏,以至亡国。”
宋·苏轼《私试策问》之一:“吕氏既已灭矣,而吴楚之忧巩厚骗洒,几至於亡国页试。”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回 :“却说申侯闻知幽王废申后立褒妃,上疏谏曰:‘昔桀宠妹喜以亡夏,纣宠妲己以亡商。王今宠信褒妃,废嫡立庶,既乖夫妇之义,又伤父子之情。桀纣之事,复见于今,夏商之祸,不在异日。望吾王收回乱命,庶可免亡国之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