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台灣民主國

鎖定
以丘逢甲等愛國官紳為代表的台灣同胞為反對割讓台灣而成立的抗日政府。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與日本政府簽訂《馬關條約》,決定割讓台灣。台灣人民向清政府提出願抗戰而不願割地的請求,遭到拒絕。於是,由丘逢甲、陳季同等人發起,決定採用民主體制“自主立國”,以拒日本侵佔。1895年5月15日,改台灣省為“台灣民主國”,建元永清,以“蘭地黃虎”為國旗,設總統府和議院。5月16日,推舉台灣巡撫唐景崧為總統,軍務幫辦劉永福為大將軍,丘逢甲為義軍統領,俞明振為內務大臣,李秉瑞為軍務大臣,陳季同為外務大臣。原有地方府縣規制一切如前,地方官吏仍舊不變。5月23日宣佈“自主立國”,拒絕接受《馬關條約》有關割讓台灣、澎湖的條款。26日,新政府照會各國領事,並派員到北京報告。規定在台文武官員,以27日為限,準其自行選擇去留。5月27日,唐景崧宣佈就職,闡述成立民主國原是表明“台民忠義,不肯俯首事仇”,在“無天可籲,無主可依”境況下,“台民公議自立為民主之國”。並升黃虎旗,鳴禮炮11響。6月3日,日本攻佔基隆,很快台北失陷,唐景崧不戰而於6月6日攜帶巨資及家小乘德國輪船逃回廈門。丘逢甲南下,中北部民主國無人主持。劉永福在台灣南部發出佈告,表示抵抗到底,並堅持鬥爭到10月。10月19日夜,劉永福乘英國輪船內渡大陸,10月21日, 日本侵略軍佔領台南,台灣民主國遂告結束,歷時4月有餘。 [1] 
參考資料
  • 1.    佟建寅 主編.台灣歷史辭典.北京:羣眾出版社.1990.第14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