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醫四診儀

鎖定
中醫四診儀,融合了大量現代科技成果以及眾多中醫專家的臨牀經驗,將中醫舌診、面診脈診、問診整合在一起,可提供中醫診斷信息客觀採集與分析、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健康狀態辨識、健康狀態干預調整建議、療效評估、慢病管理等覆蓋中醫醫療與預防保健體系各層面的技術服務。
中文名
中醫四診儀
適用範圍
供醫療機構進行舌象、脈象、面色診測信息採集及輔助體質辨識等

中醫四診儀簡介

促進與推動傳統中醫產業模式向客觀化、規範化、科學化的現代中醫產業模式轉型,現已廣泛應用於中醫臨牀重大課題研究、中醫院信息化、中醫治未病工程、社區中醫項目、中醫健康體檢、中醫健康服務等領域。

中醫四診儀主要組成及功能

由舌面模塊、脈象模塊、問診(體質辨識)模塊、數據管理模塊、傳感器、內置數據處理工作站等組成。
適用範圍:供醫療機構進行舌象、脈象、面色診測信息採集及輔助體質辨識;供中醫辨證參考用。
舌面模塊
[工作原理 ]
在特定的光源環境下,採用照相機獲得患者舌、面部位的圖像信息,運用國際照明委員會(CIE)色差公式和支持向量機SVM)、動態形狀模型(ASM)等多項成熟先進技術,對舌體及面部圖像的顏色、紋理、輪廓進行特徵提取,將這些特徵值與特徵數據庫中的閾值進行比對,給出舌象、面色分析結果。
[輸出結果]
中醫四診儀 中醫四診儀
脈象模塊
[工作原理 ]
採用特定觸力面的壓力傳感器,對受試者脈搏壓力信號進行採集,通過傳感器將其轉換為壓力波的電信號,然後提取電信號中具有代表性的幅度值與時間值,與特徵數據庫中的閾值進行比對,給出脈象分析結果。
[輸出結果]
脈象名稱:浮 、沉 、遲 、數 、緩 、疾 、結 、代、促、虛、實、弦、緊、滑 、澀 、平等。
問診(體質辨識)模塊
[工作原理]
採用中華中醫藥學會ZYYXH/T157-2009《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通過問診模塊的人機交互,系統自動分析給出體質辨識結果。
[輸出結果]
數據管理模塊
舌面象模塊
拍攝環境穩定,分析準確性高
採集裝置有效像素1500萬以上,分辨率與色彩還原性符合中醫體質辨識臨牀應用的要求;
採集環境採用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結構設計,能夠模擬自然光照環境,均勻穩定、無反光、無陰影;
可根據不同的拍攝部位自動調整位置和角度,滿足在同一光照環境中先後拍攝舌面圖像的要求。
脈象模塊
客觀化信息採集,定量化脈圖分析
脈搏採集部件符合人體工程學設計要求,能進行準確的取脈定位,並能模擬中醫舉、按、尋的診脈過程,浮、中、沉三部全自動加壓取脈,減少人為因素的干擾;
智能化軟件分析,能自動進行特徵提取、自動識別與濾除各種偽差,DS01-A型中醫體質辨識系統可提供脈象分析結果。
問診(體質辨識)模塊
採用中華中醫藥學會ZYYXH/T157-2009《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通過問診模塊的人機交互,DS01-A型中醫體質辨識系統自動分析給出體質辨識結果。
信息輸出豐富,查詢統計快捷
可輸出圖示化、定量化的中醫四診信息,為中醫臨牀療效評估與科研提供參考依據;
可將中醫四診信息接入醫院信息系統,支持中醫電子病歷建設;
可提供高級查找、信息回放、歷次數據對比等功能,最大程度滿足醫生的應用需求

中醫四診儀推動中醫發展

中國古代一些醫籍中也記載了某些“試驗診法”,如以“想不想吃餅”試測胃氣;以小承氣湯試探燥屎;以尿液上有浮膜,其味甘甜,驗消渴病;以口嚼黃豆不覺其味,或痰沉水底驗肺癰;以服酸梅湯後腹痛得減,驗寄生蟲;以喜按,拒按驗痛之虛實;以尿染紙或帛觀察其症;以刺手指節,出白粘液,驗疳積等。
古人早就有把脈象形狀變為直觀圖形的願望。宋代許叔微(1079-1154)曾繪仲景脈法36圖;公元l241年,學者施發在《察病指南》中將自己手指切脈的脈搏感覺,繪成33幅圖形。明代張世賢的《圖汪難經脈訣》(1510年)等,都企圖用模式或示意的圖形,來説明脈象的性狀。這些醫書的陳述皆為語言描寫和推測,運用比喻和言詞刻劃,對脈搏波進行狀述和分類,如浮、沉、伏、數、遲、緩等等。但那時候缺乏最起碼的儀器設備,無法顯示脈搏波的波形。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這些古代的研究—直沒有得到進—步發展。
我國“康熙乾隆盛世”(1700年)以來的社會封閉,故步自封,信息阻塞,對世界工業革命末做出任何反應。文人學者熱衷於科舉功名和經院式考證古籍醫典,雖有爭論和分歧,而真理的判別標準不是實踐卻是以古代經典為準,引經據典,墨守成規,毫無建樹。300年來中醫與西醫差距越來越大。
現代西醫好在有多種診斷設備,而中醫幾乎是赤手空拳。舉個比方講,武藝高超的武林高手與手持衝鋒槍的現代士兵相比,就一般而言現代士兵是要佔上風的。1700年,英國人魯濱孫旅行到中國看到清王朝人口數億擁兵百萬但是武器落後,就不禁説道:“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説:三萬名德國或英國步兵,加上一萬名騎兵,只要指揮得當,就能打敗中國的全部軍隊。”(《魯濱孫歷險記》英國丹尼爾.笛福寫於1719年,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出版388頁)。作者在書中借魯濱孫而説的這番話,不幸地預言中了1840年鴉片戰爭清王朝軍隊的失敗。
中醫發展遲後危及中醫存亡,由於傳統的中醫診斷方法存在着較大程度的主觀經驗性和模糊性,實有必要藉助現代測試儀器比如四診儀,延伸醫生的感官,使其在定性和定量方面更加客觀化、精確化,這也是中醫發展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