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海中西女中

鎖定
中西女中的前身是中西女塾,由美國基督教監理會創辦於1892年,舊址設在今黃浦區漢口路西藏中路口。英文名稱McTyeire School得名於南方衞理公會的墨梯(Holland McTyeire)主教。中西女塾的創辦人是美國衞理會駐滬傳教士林樂知,首任校長是海淑德(Laura Haygood)。中西女中是近代上海最著名的女子學校。前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1900年進中西女中讀書,她的同胞姐妹靄齡和美齡也就讀此校。1912年開設特別班,招收已婚婦女。前6任校長均為美國人,早期教材除了語文外均用英文教科書,學科中強調英文、算學、音樂、家政等,其中家政教育在上海最為出名。學制10年,主要招收富家女子入學。
中文名
中西女中(現: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
外文名
McTyeire School
簡    稱
中西女中
創辦時間
1892年
所屬地區
上海市江蘇路155號原中西女中校園

上海中西女中歷史沿革

1917年 中西女塾遷入滬西憶定盤路上海公共租界越界築路,今江蘇路155號)佔地89畝的經家花園。
1929年 中西女塾向中國政府立案,聘請楊錫珍為第一任中國校長。
1930年 向國民政府立案,改名私立中西女子中學。
1933年 拆除舊的教學樓,建造新教學樓。
1935年 底新教學樓落成。
1936年 聘請薛正為中西女中校長。
1943年 夏日軍強佔中西女中校舍作陸軍第二醫院,校舍遷海格路英國女子中學(今華山路中福會兒童藝術劇團)
1945年 8月抗戰勝利,學校遷回江蘇路校舍。
1952年 7月上海市教育局接管中西女中和聖瑪利亞女中,並把兩校合併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校址在江蘇路155號原中西女中校園。

上海中西女中薛正校長

薛正校長 薛正校長
薛正(1901~1995) 教育家、上海市第三女中名譽校長薛正,女,江蘇無錫人。民國7年(1918年),就讀於上海聖瑪利亞女中。翌年,加入五四愛國運動行列。第一次從學校走向社會,上街演説、呼籲,從中受到愛國思想的薰陶。入高中時選讀教育專科。高中畢業後,在中華基督教全國女青年協會工作兩年,後決心走教育救國之路,先後就讀於東吳大學和燕京大學教育系(民國13年就讀)。燕大畢業時,接受上海中西女中(美國基督教衞理公會創辦)聘書。民國21年,任中西女中教務長,四年後,任中西女中校長。
戲劇表演 戲劇表演
在學校任職中,薛一貫堅持以愛國主義教育學生,努力縮小美國顧問在學校教育上的控制。中西女中當時完全是以傳授西方文化為宗旨,課本一律是英文版,教師絕大多數是美國人。薛正首先從加強中文教學入手,提高學生的中文水平;聘請中國教師講授中國歷史中國地理;組織學生演出中國現代劇《一片愛國心》。為在教育上爭取更多自主權,薛正聘請7名中國教師組成校政委員會,一定程度上抵制了美國顧問的控制。抗日戰爭爆發,薛支持進步教師宣傳抗日,教學生唱革命歌曲,組織學生演革命話劇。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教會決定解散中西女中,薛正堅持辦學,成立中國人自己組織的校董會。民國32年夏,侵華日軍"徵用"中西女中校舍,強將學校作為傷兵療養院時,她不顧個人安危,先後6次親至日本陸軍司令部交涉,未果,仍被強行遷校。在日軍佔領上海期間,拒絕汪偽教育諮詢委員會的聘書,學校不講授日文課,並拒絕日本女子壘球隊來校比賽。日本投降後,薛帶領師生清理滿目瘡痍的校園。民國29年,薛正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教育學,獲碩士學位。民國37年再次赴該校攻讀博士學位。民國37年深秋,在美攻讀博士期間,因患乳腺癌動手術。入院前她留下遺言:“若手術不成功,希望把我的心臟取出來燒成灰,帶回我的祖國去。”1949年,薛毅然放棄即將到手的博士學位,婉拒導師勸阻,啓程回國參加新中國建設。幾經周折,薛於1950年春回到祖國,繼續任中西女中校長。兩年後,中西女中與聖瑪利亞女中合併為市三女中,薛以校為家,為實現“以育人為己任,為國家作貢獻”的諾言,潛心治校,不斷探索女子教育的規律,創造並積累了豐富的女子教育經驗。薛正經受了"文化大革命"中的非人摧殘和折磨。"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已年逾古稀的薛正重返教育崗位。1981年市三女中被列為上海市重點中學,1984年10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薛正市三女中終身"名譽校長"稱號。1991年冬,薛親自制定女子教育的目標和任務是:“每個人特別是我們女子,要有堅強的意志,虛心求教的精神,目光遠大,明辨是非,看到自己對家庭、社會的責任所在與影響所及,為祖國的繁榮、人民的幸福貢獻聰明才智。”
中西女中上課的情景 中西女中上課的情景
1951年,薛正參加中國民主促進會,任民進上海市委委員、民進中央委員和中央參議委員會委員。1954年起當選為上海市第一至第五、七、八屆人民代表。60年代任上海市長寧區副區長,80年代任長寧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1979年,應海外校友的邀請,赴美國、香港等地訪問考察,向海外各界宣傳祖國建設和教育發展的情況,鼓勵她們以各種方式報效祖國和母校。1985年9月,84歲高齡的薛正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92年,91歲的薛正志願參加全國“希望工程愛心行動”,資助10名貧困地區孩子上學。她還聯絡世界各地40多位校友共籌資金,資助江西省貧困地區42名初中畢業女生讀到高中畢業。1995年薛正因病逝世,享年94歲。她的銅像矗立在市三女中大禮堂的前廳內。
薛正終身從事教育工作,致力於中國女子教育60餘年。所著有《外語教學改革發展趨勢》、《論中國教育現代化》、《針對女性特點,教育造就新一代女性》、《關於成人女子教育》等論文。

上海中西女中學校校歌

揚子江濱兮歇浦旁,有女校兮世界光。
春風和藹兮讀書堂,教人處世立身方。
幼而學長為眾所望,邦之英俊國之祥。
積中發外兮端且莊,憑將學識整紀綱。
更願身心健與康,馳譽中西翰墨場。
智圓行方柔且剛,轉移風俗兮趨純良。
精神永兮歲月長,勤勤懇懇名顯揚。
中西女校兮百世芳,吾校萬壽永無疆。

上海中西女中校園建築

上海中西女中景蓮堂

現為市三女中五四樓,建於1935年,是基督教美國監理會利用在漢口路、西藏路原中西女塾舊址上出租給揚子公司建造揚子飯店的15萬圓租金建造的。建築平面為倒『T』字形,四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屬哥特式美國學院風格。景蓮堂由匈牙利建築師鄔達克(Ladislans Edward Hudec)設計,主體部分立面為三層,尚有一層為頂層,立面簡潔樸素,牆面為水泥砂漿仿石飾面,雙坡硬山瓦屋頂,屋面開有中間三個、兩邊四個三坡老虎窗,由沿溝落水。兩側的教師辦公用房系三層平頂建築,女兒牆呈城堡式。建築面積為4.9萬平方英尺,北側一層為磚木結構大禮堂,有1192個座位。景蓮堂主入口設在南面正中,為兩層樓高的平緩尖券門廳,內含葉狀連券裝飾,有三個彩色尖券玻璃窗,門廳內裝有豪華吊燈。進門廳可直接進入一層大禮堂,禮堂內裝有豪華吊燈,正前方為舞台,禮堂兩側均為尖券式彩色玻璃窗。門廳的東西兩側為走廊,教室分佈在走廊的南北兩側,每間教室採光都很充足。

上海中西女中五一樓

禮堂二樓 禮堂二樓
建於1922年,位於五四樓的東側,建築面積為8.8萬平方英尺。當初這幢建築是美國基督教南衞理公會的女教徒以及中西女中的師生募捐建造的宿舍樓,可容納450名住宿生。這幢大樓呈馬蹄形,南北對稱,建築風格和五四樓十分相似。底樓正中是小禮堂,當時被稱為『海涵堂』。禮堂左右兩邊是走廊,分別通向宿舍區的樓梯。十根白色的水泥柱子牢牢地支橕着走廊的屋頂,柱子和柱子間形成的門洞和五四樓的門洞風格完全一致,是柔和優美的弧線托起的尖頂。四樓的22個老虎天窗也是尖頂紅瓦。

上海中西女中水塔

1931年6月29日,中西女中畢業典禮 1931年6月29日,中西女中畢業典禮
在五一樓的南側高高聳立着一座水塔。八角形的塔形建築,是歐洲中世紀的一種特定型制,象一座要塞,厚重敦實的外觀,由高塔、堡壘、城牆和狹長的小窗組成,這種形式在古代中世紀用於防守、瞭望和阻止敵人的進攻。水塔是中西女中的標誌性建築,它的建築年代應和五一樓相同。

上海中西女中宿舍小樓

中西女中的學生宿舍 中西女中的學生宿舍
中西女中原有外籍教師住宿的小樓,建於1923年,解放後改作長寧區教工第一幼兒園。隨着上海出生人口的下降和市三女中辦學規模的擴大,1997年幼兒園搬出,1998年小樓拆除,規劃建新的教學大樓。校園最北面,大禮堂東面的圍牆邊原有實驗樓的設備,規模已和現行教學要求不相符,也需要建一幢現代化的實驗樓。這兩幢新樓於1998年初動工,2000年7月落成,新樓的建築風格和原有建築保持一致,樓高五層,由上海城鄉建築設計院設計。南面的新樓被命名為『七一樓』,作為市三女子初級中學的教學樓;北面的新樓被命名為『科學樓』,一、二、三層分別為化學、物理、生物實驗室,四樓為計算器教室、多媒體語音教室多功能演播廳,五樓的一個大統間是圖書數據室和電子閲覽室,典型的哥特式的大尖頂,十分有氣勢。

上海中西女中中西校友

在上海中西女塾讀書時的宋慶齡 在上海中西女塾讀書時的宋慶齡
前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及其同胞姐妹宋藹齡、宋美齡都曾就讀該校。中西女中培養了數以萬計的符合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女子人才,她們在各行各業作出了顯著的成績,其中傑出的代表人物有:教育家俞慶棠、外交家龔澎、中科院院士黃量、企業家榮漱仁、文學家張愛玲、藝術家顧聖嬰、音樂家姚錦新 [1]  、鋼琴家牛恩德 [2]  等。
中西女中1948級畢業合影 中西女中1948級畢業合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