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教育救國

鎖定
教育救國是中國近代具有普遍社會影響的教育主張。貫穿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盛行於二三十年代,持其説者身份各異。基本主張是通過發展教育使人民由愚變智,使國家轉貧為富、轉弱為強,實現救亡圖存。維新派最早提出,認為當時世界的競爭是“智爭學戰”,強國之道全在“開民智”,興學校。20世紀初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事實上是這種思想的體現。戊戌政變後資產階級革命派與改良派因政治路線不同而發生爭論:嚴復等反對暴力革命,堅持教育救國主張;革命派主張改造中國第一步只有革命,章太炎認為開民智不必他求,“但恃革命以開之”。民國建立後至五四運動時期,教育救國、科學救國、教育先行、教育萬能等主張日趨高漲,在諸多取向相同而取法相異的教育思潮與運動中都有體現,如職業教育、平民教育、鄉村教育、國家主義教育等,黃炎培、陶行知、梁漱溟等被視為代表人物。中國共產黨早期理論家雖不排斥教育,卻認為以革命改造社會才能有好的教育,改造教育與改造社會是合一的;國共合作分裂後,更是明確批判教育救國論,楊賢江《新教育大綱》從理論上對其作了系統清算,認為在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空前激烈的時代,對教育性質和作用應有清醒認識,以明確面臨的主要任務。抗日戰爭期間,在大後方甚至敵佔區,知識分子與民眾堅持教育事業,事實上也是將教育視為救國之策。 [1] 
中文名
教育救國
定    義
中國近代具有普遍社會影響的教育主張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