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美建交

鎖定
1972年,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總統訪華,這標誌着自新中國成立後中美相互隔絕的局面終於打破。20世紀70年代末,鄧小平同志親自主持談判,使中美兩國於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 [1-2]  從而結束了長達30年之久的不正常狀態。 [3] 
2019年1月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互致賀信,熱烈祝賀兩國建交40週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舊金山總領事館2019年1月18日晚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市舉辦紀念中美建交40週年招待會,回顧中美關係不平凡歷程,展望中美關係未來發展。 [4]  2019年5月17日,中國旅遊文化周暨紀念中美建交40週年圖片展在美國西部城市洛杉磯開幕。 [5] 
中文名
中美建交
拼    音
zhōng měijiànjiāo
建交時間
1979年1月1日
相關事件
尼克松訪華
相關人物
毛澤東鄧小平尼克松

中美建交建交背景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第三世界國家,同時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國際地位日益重要。自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中蘇之間的裂痕加大。從美方來説,美國經過二十幾年對新中國的孤立政策,逐漸意識到外交政策的失敗,而當時冷戰中,美國處於劣勢,不得不考慮改善中美關係。中蘇關係的惡化為中美關係改善提供了契機。
1966年2月12日,美國遠東事務助理國務卿威廉·邦迪(William Bundy)在一次講話中提出,美國應在堅持抵制亞洲共產主義擴張的同時,嘗試同中國接觸的可能性。 [6]  邦迪的講話標誌着美國對華政策鬆動的開始。自邦迪的講話起,美國官員改用“北京”來稱中國的首都,而在此之前他們一直沿用“北平”的稱呼。作為對這些變化的迴應,中國政府於1966年春傳達給美國政府一個信息:如果美國不侵略中國和越南北方,而且不轟炸紅河河堤,中國將不直接介入越南戰爭。美國政府接受了這一條件。 [7] 
1966年7月,林登·貝恩斯·約翰遜總統在一個題為《亞洲和平的要素》的講話中,呼籲在亞洲的敵對國家相互和解,重申他對進行雙邊接觸的興趣。 [8]  這是15年來第一位美國總統對新中國做出的最為和解的姿態。
1966年9月以後,美國官員在華沙雙邊會談上不再提中國共產黨在亞洲的“陰謀”。這一對華政策的新路線被美國政府稱之為“遏制但不孤立”的政策。 [9]  林登·貝恩斯·約翰遜政府對中國的新態度反映了越來越多的美國公眾對中國問題的關注。
1966年3月,J. 威廉·富布賴特(J. William Fulbright)領導的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舉行了12次關於美國對華政策的聽證會,吸引了美國公眾的廣泛興趣。在聽證會上,除了少數保守主義者之外,所有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和國際問題專家在發言中都要求政府軟化其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策。 [10]  到1967年,美國情報官員得出結論,"中國的主要敵人是蘇聯而不是美國"。 [11] 
在中國方面,蘇聯於1968年8月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後,中國對蘇聯擴張主義的擔心增大,開始把蘇聯稱為“社會帝國主義”,公開把蘇聯視為比美國更大的威脅。中蘇邊境衝突不斷髮生,並在1969年3月珍寶島戰鬥中達到了頂點, 兩國都在共同的邊境地區大量陳兵。尼克松注意到了這一點,他把中蘇分裂看做是當代世界上最深刻的國際衝突之一。 [12]  當尼克松政府迫於國內反戰運動和國際局勢的壓力實行美國逐步從越南脱身的計劃時,中美之間矛盾的重要性減輕了。 [9] 
實際上,早在1967年尼克松就在《外交雜誌》上發表了題為《越南後的亞洲》的文章。他強調,“將來美國作為世界警察的作用可能是很有限的”,美國不應當“把中國永遠排斥在國際大家庭之外”。 [13]  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接受了亨利·基辛格對世界的看法,認為二戰後初期和20世紀50年代那種雙邊衝突的時代業已結束,世界出現了由美、蘇、中、日、西歐五種力量組成的多極結構,美國應在這個“多邊外交的新時代”中利用中蘇分裂,並在五種力量中心之間尋求新的平衡。 [14] 
美國乒乓球運動員在長城遊覽 美國乒乓球運動員在長城遊覽 [15]
1969年2月1日,尼克松在宣誓就職僅僅12天之後就要求政府官員試探同中國官方接觸的可能性。同年7月21日, 美國政府宣佈取消某些對華貿易管制,並放寬了去中國旅行的限制。不久,尼克松政府決定停止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台灣海峽的巡邏。
1970年1月8日,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在宣佈恢復中美華沙大使級會談時第一次使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名稱。 [9] 
中國領導人注意到了這些跡象。此時,中蘇之間的嚴重對抗對中國的國家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中國因此面臨着同時與兩個超級大國對抗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做出了重大的戰略決定:嘗試同美國結成戰略伙伴關係,共同應對對於中國來説更危險的敵人——蘇聯。
1972年毛澤東主席會見尼克松總統 1972年毛澤東主席會見尼克松總統
1970年10月1日,中國向美國發出了一個和解信號,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美國作家埃德加·斯諾應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節登上天安門城樓,並被安排站在毛澤東的身邊。同年12月18日,毛澤東接見了斯諾,並表示中國歡迎尼克松訪華。毛澤東抓住時機,作出決策。
1971年4月,毛澤東親自批准了邀請美國乒乓球代表團於1971年4月10~17日訪華,以此表示中國對同美國交往的誠意,也因此打開了隔絕22年之久的中美交往的大門。這就是具有歷史意義的“小球轉動了大球”的“乒乓外交”。 [9]  乒乓外交推動了世界形勢的發展。 [15] 

中美建交建交歷程

中美建交發展

反對蘇聯擴張的共同利益推動中美這兩個冷戰對手走到了一起。1971年7月8日,亨利·基辛格在訪問巴基斯坦期間,秘密登上了巴基斯坦航空公司的波音707飛機飛抵北京。7月9日至11日,周恩來同基辛格進行了會談,為中美關係打開了一個新的篇章。經過中美雙方的頻繁磋商和精心設計,尼克松終於在1972年2月21日實現了其對中國的破冰之旅。尼克松在次日與周恩來會晤時,私下保證美國不支持任何台灣“獨立”運動,強調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並支持任何可通過談判達成的“台灣問題的和平解決方案”。在尼克松訪華結束時(1972年2月28日),中美在上海簽署了著名的《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即“上海公報”)。美國承認只有一箇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並確認了從台灣地區撤出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的最終目標。 [16] 
1979年1月,鄧小平訪問美國 1979年1月,鄧小平訪問美國
尼克松訪華也標誌着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美國遏制中國戰略的失敗。中美兩國關係的和解極大地緩解了來自北方的對中國安全的威脅,同時也推動了中國與一大批國家關係的正常化。從此,中美兩國走上了充滿荊棘的、通向關係正常化的道路。在中美高層官員的互訪基礎上,兩國的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得以開啓,但兩國的貿易、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仍然受到沒有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和毛澤東時代後期相對封閉政策的阻礙。此時,兩國關係的核心可以説是聯合對抗蘇聯的共同利益。 [9] 

中美建交結果

尼克松在1972年訪華時曾許諾,如果他能得到連任,他將在其第二個總統任期內實現中美關係正常化。然而, 無論是尼克松還是他的繼任者傑拉爾德·魯道夫·福特都沒有能夠完成這一任務,因為他們都在同中國改善關係的同時也追求同蘇聯的緩和。尼克松在第二任期一開始就忙於同蘇聯達成關於核裁軍的各種條約和協定,美蘇之間開始了另一個緩和階段。這些引起了中國的擔憂。與此同時,中美兩國的國內政治狀況都阻礙了中美建交的進程。到1976年,中國的周恩來、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相繼逝世;在美國,水門事件之後接任尼克松的福特總統也面臨着新的大選。當兩國的政治領導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國內問題上時,中美關係的發展停滯了。 [9] 
1978年12月16日 中國和美國建交聯合公報 1978年12月16日 中國和美國建交聯合公報 [21]
中美兩國在共同努力下,克服了巨大障礙達成了妥協,於1978年12月15日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關於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即“中美建交公報”)。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兩國《中美建交公報》發表,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它的發表,標誌着中美隔絕狀態的結束和關係正常化進程的開始。 [17]  [21]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公報》正式生效,中美正式建交。 [9] 
外交關係的正常化,為東西方全面交流奠定了基礎,國際大企業們蜂擁而至,爭搶着來開拓中國這塊龐大的市場,而中國也在這場世界經濟浪潮中日趨成熟。 [18] 

中美建交建交意義

中美建交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結束了長期的對峙,開始了兩國關係的新階段。
②提高了兩國的戰略地位,改變了國際戰略格局,對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有重大的意義。
③有利於兩國的經濟、貿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交流與發展。
④中國處於美蘇之間的關鍵性制衡地位,使中國戰略地位空前提高。
中美建交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西方關係突破的標誌性大事。30年來,在兩國幾代領導人和各界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下,中美關係取得了歷史性發展,雙方在廣泛領域的交流合作卓有成效,兩國人民的瞭解和友誼與日俱增,中美關係的戰略意義和全球影響更加突出。

中美建交建交慶賀

2009年1月12日,“30年後再回首——紀念中美建交30週年圖片展”開幕式在京舉行。國家主席胡錦濤和美國總統布什分別為圖片展致賀詞。
2019年1月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特朗普互致賀信,熱烈祝賀兩國建交40週年。 [19] 
2019年5月17日,中國旅遊文化周暨紀念中美建交40週年圖片展在美國西部城市洛杉磯開幕。開幕式上,洛杉磯南海岸廣場旅遊市場總監全泓康表示,南海岸廣場能與中國駐洛杉磯總領館共同舉辦中國旅遊文化周暨紀念中美建交40週年圖片展讓他們感到非常榮幸。展覽期間,觀眾會看到24幅極具代表性的精彩圖片,時間從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華到2019年,包括尼克松訪問中國、鄧小平訪問美國、中國參加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等珍貴畫面,從多方面反映了中美兩國關係不斷髮展的歷史。
紀念中美建交40週年紀念圖片展到2019年5月26日結束,展覽期間,中國傳統手工藝人也一展身手,水墨畫家、書法家、麪塑家、草編藝人、剪紙藝人等都將在現場表演,展示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圖片展期間,還有一系列活動在洛杉磯都市區舉行。5月18至19日,在洛杉磯環球影城步行街舉辦中國味道—中國美食公眾體驗活動;5月19日,舉辦“中國美食”專項活動,並在活動現場播放“超乎想象的中國”旅遊宣傳片;5月22日至24日,在漢庭頓圖書館舉辦中國世界遺產圖片展等。 [5] 
2024年1月1日,習近平主席和拜登總統互致賀信,祝賀兩國建交45週年。 [22] 

中美建交中國致辭

在紀念中美建交40週年招待會上的致辭 [20] 
(2019年1月10日,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
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 王岐山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大家中午好!
今天,我們在這裏舉辦招待會,紀念中美建交40週年。
40年前,中美兩國領導人從兩國人民根本利益出發,以非凡的戰略眼光和卓越的政治勇氣,作出中美建交的歷史性決定,掀開了中美關係新的一頁。
鄧小平同志當年曾強調,隨着時間的推移,中美建交對於發展兩國關係和維護世界和平的深遠影響,必將越來越充分地顯示出來。歷史已經證明了這一富有遠見的判斷。當前,中美關係已成為當今世界最具潛力、最有重要影響的雙邊關係之一。
習近平主席指出,中美雙方有一千條理由把中美關係搞好,沒有一條理由把中美關係搞壞,合作是雙方最好的選擇。近期,習近平主席和特朗普總統成功會晤、通電話,並就中美建交40週年互致了賀信。兩國元首積極評價40年來中美關係的歷史性發展。習主席指出,雙方要共同推進以協調、合作、穩定為基調的中美關係,讓兩國關係發展更好造福兩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特朗普總統強調,發展合作和建設性的美中關係是他的優先事項。兩國元首達成的重要共識為雙方推動中美關係進一步發展指明瞭方向。
回望40年,中美關係歷經風雨,砥礪前行,取得了當年人們難以想象的巨大成就,不僅給兩國人民帶來了巨大利益,也有力促進了世界的和平、穩定、繁榮。
——建交時,中美雙邊貿易不足25億美元,相互投資幾乎為零;2017年,雙邊貿易超過5800億美元,各類投資累計超過2300億美元。
——建交時,中美人員往來每年僅幾千人次;2017年,兩國人員往來超過530萬人次,中國在美留學生總數超過40萬人,美在華留學生也增加到2萬人。兩國已建立50對友好省州和227對姐妹城市。
——40年來,兩國在雙邊、地區、全球層面各領域開展了富有成果的交流合作。從處理地區熱點問題到反恐、防擴散,從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環境保護、疾病防控到月球探測,雙方合作清單越來越長。
這些成績來之不易,凝結了兩國幾代領導人和各界人士的智慧和心血。我謹代表中國政府和人民,向在座各位新老朋友和長期以來關心、支持中美關係發展的兩國各界人士致以崇高敬意和深深謝意!
女士們、先生們!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40年前,中美建交是為了擴大兩國人民的共同利益,為了促進世界和平、穩定、發展。40年後中美關係再出發,雙方要始終牢記這一初衷,堅持協調、合作、穩定的基調,更好造福兩國、兼濟天下。
相互尊重、求同存異,是國與國的相處之道。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和兩國領導人達成的重要共識,為雙方正確處理兩國關係提供了根本遵循。40年後中美關係再出發,雙方要堅持上述原則和共識,尊重彼此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堅持通過對話協商妥善處理和管控分歧,這是確保中美關係健康穩定向前發展的關鍵。
聚焦合作、拓展共同利益,是40年來中美關係歷久彌新、不斷向前的動力所在。40年後中美關係再出發,雙方要適應新的現實,不斷尋找和擴大利益交匯點,不斷深化和推進務實合作,讓兩國人民有更多的獲得感。
兩國人民的友好交往是中美關係不斷髮展的源頭活水。40年後中美關係再出發,雙方要秉持開放的胸襟,順應兩國人民加強交流合作的願望,積極鼓勵工商、教育、文化、體育、科技、青年、地方、媒體等各界擴大交往,進一步夯實中美關係的民意和社會基礎。
女士們、先生們!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中國將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踏踏實實辦好自己的事,讓中國人民過上更美好的生活。中國改革的腳步不會停滯,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我們將繼續以真誠的態度和開放的胸懷,與各國互學互鑑,深化互信與合作,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必將從中國的和平發展和進一步改革開放中獲得更大的機遇和利益。
現在,我提議:
為中美合作取得的巨大發展,
為中美關係更加美好的明天,
為在座各位朋友的健康,
乾杯!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