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通史講稿

鎖定
《中國通史講稿》由20世紀中國著名歷史學家黃現璠撰。它是黃現璠於20世紀三十、四十年代在廣西大學、中山大學任史學教授期間的講稿,全書約30萬字,完成於1938年10月,全為黃現璠教授毛筆手書之作。
中文名
中國通史講稿
作    者
黃現璠
字    數
30萬字
完成於
1938年10月

中國通史講稿通史簡介

以窺世稱“桂海學術泰斗”的黃現璠書法與學問造詣之一貌。同時,下列一篇文章,以利學人瞭解黃現璠先生終身從事學術研究及其成果之一貌:
毋用揚鞭自奮蹄——著名歷史學家黃現璠和他的治學精神

中國通史講稿李清資

國家八五規劃重點圖書《師範羣英光耀中華》第十四卷,將廣西24位著名師範人物的事蹟收集人冊,是教育界廣為推崇的一部好書。著名歷史學家,壯族史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一一黃現璠教授就是書中記述的24位著名師範人物之一。

中國通史講稿黃現墦

黃現墦教授於1899年11月13日出生於廣西扶綏縣渠舊鎮三合村一個壯族農民家庭.少年時他聰穎好學,立志為改變壯鄉的落後面貌奮發學習。1922年以優異成績考入廣西省立第三師範學校。在艱辛的求學之路上,他先後考入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北師大研究所研究生、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研究院研究生。師從著名史學家陳垣、鄧之城、錢玄同日本漢學權威和田清加藤繁等教授。1927年9月回國,先任南寧高中教員,廣西大學助教、講師、副教授。後曾擔任中山大學桂林師範學院廣西大學教授。1953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他出任廣西師範學院(今廣西師大)歷史系教授兼校圖書館館長等職直至1982年逝世。

中國通史講稿個人著作

黃現璠教授一生致力於歷史學、民族學、民俗學的研究,有着豐碩的學術成果。主要學術著作有《中國通史綱要》、《唐代社會概略》、《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廣西壯族簡史》、《儂智高起義》、《壯族通史》(合著,該書獲廣西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並在國內多種報刊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數十篇。參與了多種辭書、史志、教材的編撰及《中國大百科全書》民族組的編輯和《辭源》的修訂及編輯工作。

中國通史講稿事史學論述

鮮明的時代性與愛國精神成為他從事史學論述的主旋律.他早期撰述發表的《元代之農民生活》,《元代之奴隸生活》、《唐代之賤民階級》、《元代佃户之生活》以及《中國殷代社會史》等史論體現出他的民本史觀。
另外,民族思想在他的史學思想中也佔有重要的位置.,對中華民族的熱愛,對壯民族興衰命運的關懷,使他傾盡心血,不辭辛勞地投入到壯族史學研究中。一生數十次帶隊深入廣西少數民族地區,與他們同吃同住,瞭解他們的疾苦,為他們奔走呼號。1956年他在出席全國人大第一屆三次會議後,就壯族問題徵求周恩來總理的意見,在周總理的啓發和鼓舞下,着手編著《廣西壯族簡史》,並於翌年出版。1957年,他被錯劃為全國96名極右分子之一,其中一條罪名就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者”。儘管如此,並末絲毫影響、動搖過他研究壯族歷史的熱情,在《廣西壯族簡史》一書的基礎上經20餘年不斷研究、補充、修改,最終完成《壯族通史》編寫提綱及部分編著。他逝世後,由學生黃增慶張一民教授根據他的民族史觀和資料整理出版,成70萬餘字的著作。

中國通史講稿少數民族史

黃教授把研究重心轉到少數民族史上,十分重視收集殘存在少數民族地區及土司手中的原始史料。這是因為少數民族一般只有語言.而少有文字,歷代有關少數民族文化、歷史記載的書籍大都為漢文書籍,其記載頗多歧視。這就使得從事少數民族史研究尤為困難,須作實地調查,收集第一手資料。為此,1943年8月,他帶領中山大學學生到廣西龍勝三江等縣;1945年4月,帶領廣西大學學生,組成“黔桂邊民族考察團”赴貴州榕江大有鄉一帶;同年9月,帶領助手到廣西融縣,分別考察了黔桂邊區少數民族生活、教育,行政、婚姻等方面情況。三次約歷時1年之久,與“蜷伏於荒山長谷之中,度其黯淡非入之生活”的少數民族同吃同住,十分艱辛地收集到大量原始史料。後將一部分整理成文,以《黔桂邊民族教育散記》、《黔桂邊民社會組織的民主政治》為題連載於《廣西日報》。1951年6月,黃現璠教授參加中央民族訪問團,任廣西分團副團長,與團長費孝通教授等一行,深入廣西各少數民族地區慰問,瞭解到壯族在廣西的實際分佈情況,並獲得有關史料。1956年8月,他受全國人大之託,參與組建廣西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任副組長,實際負責全組工作,領導開展了廣西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全面深入的少數民族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調查。黃教授以年近花甲之齡,帶領調查組成員,爬山涉水。歷盡艱辛,深入廣西崇左龍州憑祥、天等、德保大新等地的壯族鄉村進行調查訪問,收集了一大批珍貴資料,為開展對壯族社會歷史文化的全面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調查結束後,黃教授將其中部分整理出10多萬字的調查報告,併力陳將廣西省改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必要性,從理論上為廣西的民族區域自治規劃提供依據。從4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的約30年時間裏,他曾數十次帶隊深入廣西各少數民族地區考察,足跡遍及整個廣西。
黃現璠教授冶學嚴謹、勇於探索、積極開展學術爭鳴,大膽提出自己的觀點。我國史學界存在着一個禁區,即“我國古代歷史分期,將殷商劃分為奴隸社會,眾議僉同。換言之,中國歷史必然經歷過奴隸社會,好像已成了定論,甚至成為研究禁區,使入望而生畏.噤若寒蟬,無人敢持異議。”黃現璠教授經過長期的研究,認為奴隸制與奴隸社會存在區別,奴隸制並不代表奴隸社會。他撰寫的論文發表在《廣西師範學院學報》(1979年)。1981年5月在《中國社會科學》第3期上,經史學家田居任整理,予以摘介。同年10月,他與學生黃偉城教授合作完成《中國歷史沒有奴隸社會》上冊的編著。他認為我國古代根本沒有奴隸社會。

中國通史講稿社會的讚譽

“老牛不怕夕陽短,毋用揚鞭自奮蹄”。黃現璠教授的這種獻身學術的精神堪為人師。前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覃應機曾稱讚道“他的一生,表現了一個歷史學家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表現了一個壯族學者對自己民族的熱愛、對祖國的熱愛、對中傘民族進步的執着的追求。這是值得後來者學習的”。
〈原文刊於《桂林日報》2000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