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元代佃户之生活

鎖定
《元代佃户之生活》是史學家黃現璠教授早年撰寫的一篇名作,本文最早於1936年10月發表在《師大月刊》第三十期,後收入《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一書。作者於文中對元代佃户的生活進行了詳細論述,揭示了元代佃户生活之悲慘狀況,屬作者着手“社會史”研究新課題的開掘,嘗試突破以往王朝興替政治史的話語體系,開拓“新史學”的實踐領域,首先將當時仍“無人問律”的下層勞動階級作為了開風氣之先的研究新課題的民本史觀成熟期的代表作。
中文名
元代佃户之生活
作    者
黃現璠
載    體
《師大月刊》
發表時間
1936年10月

元代佃户之生活作品評價

“在新史學初步形成和興盛的過程中,相對於運用新觀念,藉助新方法,處理新材料而言,更為重要的是“研究課題”的推陳出新,而黃現璠師對“社會史”研究新課題的開拓及其實踐成果,堪謂走在20世紀社會史興盛發展歷程的最前列,引領新史學實踐的一代風氣之先......
中國舊史家歷來關心的只是“帝王將相政治史”,對於勞動階級生活向來不予以論述。正如黃現璠師於1950年春完成的《中國殷代社會史》書稿自序中所述:“向來歷史學家,對於勞動階級之農人,皆不予以記載,即最近唯物論史學對此亦付闕如......
基於這樣的認識,黃現璠便開始了着手“社會史”研究新課題的開掘,嘗試突破以往王朝興替政治史的話語體系,開拓“新史學”的實踐領域。他首先將當時仍“無人問律”的下層勞動階級作為了開風氣之先的研究新課題,相繼發表了《元代之農民生活》、《元代之奴隸生活》、《元代農民之生活——附奴隸考》、《唐代之賤民階級》和《元代佃户之生活》等著述以“史眼向下”研究下層勞動階級為主要內容之一的社會生活史來與記述傳統帝王將相政治史的“史眼向上”舊史學徹底告別。” [1] 

元代佃户之生活版權信息

題名:《元代佃户之生活》
作者:黃現璠
刊/書名:《師大月刊》/《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
期數:第三十期
發表日期:1936年10月、2004年7月第1版
分類:史學

元代佃户之生活內容摘要

元代一般農民負擔國家公賦,比其他時代未見特別苛重。《元史》卷九十三《食貨志·税糧》述元代税法,系取法於唐。江北之地採用租庸調製,徵取地税丁税。地税每畝粟三升,丁税每丁粟三石,驅丁一石。江南之地,秋糧初征米三分之一,餘則為鈔。至於夏税自成宗之世,則徵木棉布絹絲棉等物,此蓋唐中葉夏税秋糧之制。至於庸法,特名為科差,分絲科(每一户絲一斤)、包銀(漢户四兩)兩種。但其內容更有種種區別,各地之輕重亦互異。中元以後,大概科目税類皆已增多。然若通觀全體,比前宋後明之繁苛,及一般佃户之負擔,實輕多矣。
元代公賦,即如上述。佃户佃租,究竟如何?所謂職田重,私田次之,官田較輕,不知至如何程度?此正本節討論之問題,愛分述如下:
第一,官田佃租。元代佃户佃種官田,每畝佃租若干。前引《元典章》卷十九《户部·官田》“影占系官田上”條雲:“亡宋各項系官田土,每歲各有額,定子粒折收物色。”只謂“有額”,未指出額數,獨前引《輟耕錄》:“我家無本為經商,只種官田三十畝……相隨鄰里去告災,十石官糧望全放。”則知三十畝,佃租十石,每畝約谷三鬥餘。又官田中之學田佃租,元袁確《延佑四明志》卷十四“貿腸山書院”條雲:“水田一百畝二角九步,錢糧每歲該收早黃谷二百六十七石一斗五升,輸納税糧,該米五石七鬥七升,準谷十九石一斗。” [2] 
參考資料
  • 1.    《為學貴自闢一一憶桂海學術泰斗黃現璠》,陳吉生,桂林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印《肝膽相照》,2007年12月第1版)
  • 2.    《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2004年7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