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鎖定
《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發佈的在中國危害比較大的入侵物種的一個名單。分別在2003年、2010年、2014年、2016年分4批發布,共71個物種。截至2020年8月,生態環境部日前發佈的《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以西南和沿海地區最為嚴重。入侵途徑主要是人為引進;沾粘在旅遊者身上帶入;自然傳播。 [37]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地球上的多樣性生物每年為人類創造約33兆美元的價值,然而由於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人類活動範圍逐漸擴大,國際交流日益增多,外來物種被人們有意無意從一地帶往另一地,從而給全球生態安全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鑑於此許多國際組織及發達國家制定了針對性的法律法規,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以期能夠預防外來物種入侵,減輕對國家造成的經濟損失。
2022年12月20日,《重點管理外來入侵物種名錄》發佈,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 [43] 
中文名
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外文名
List of invasive alien species in China
發現數量
660多種(截至2020年8月)
發佈時間
2003年、2010年、2014年、2016年
發佈單位
中國生態環境部

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基本概念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地球上的多樣性生物每年為人類創造約33兆美元的價值,然而由於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人類活動範圍逐漸擴大,國際交流日益增多,外來物種被人們有意無意從一地帶往另一地,從而給全球生態安全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鑑於此許多國際組織及發達國家制定了針對性的法律法規,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以期能夠預防外來物種入侵,減輕對國家造成的經濟損失。
在生物學上,外來物種是指出現在其自然分佈範圍和分佈位置以外的一種物種、亞種或低級分類羣,包括這些物種能生存和繁殖的任何部分、配子或繁殖體 。外來物種入侵是指生物物種由原產地通過自然或人為的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的過程,它有兩層意思,第一,物種必須是外來、非本土的;第二,該外來物種能在當地的自然或人工生態系統中定居、自行繁殖和擴散,最終明顯影響當地生態環境,損害當地生物多樣性。入侵的外來物種可能會破壞景觀的自然性和完整性,摧毀生態系統,危害動植物多樣性,影響遺傳多樣性 [2] 
生態系統是經過長期進化形成的,系統中的物種經過成百上千年的競爭、排斥、適應和互利互助,才形成了當今相互依賴又互相制約的密切關係。一個外來物種引入後,有可能因不能適應新環境而被排斥在系統之外;也有可能因新的環境中沒有相抗衡或制約它的生物,這個引進種可能成為真正的入侵者,打破平衡,改變或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 [2] 
自然界中的物種總是處在不斷遷移、擴散的動態中。而人類活動的頻繁又進一步加劇了物種的擴散,使得許多生物得以突破地理隔絕,拓展至其他環境當中。對於此類原來在當地沒有自然分佈,因為遷移擴散、人為活動等因素出現在其自然分佈範圍之外的物種,統稱為外來種。在外來種中,一部分物種是因為其用途,被人類有意地將其從一個地方引進到另外一個地方,這些物種被稱為引入種。 [2] 

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入侵途徑

2020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據專家介紹,這些“海外來客”“偷渡入境”的渠道主要有:
①自然入侵:通過空氣流動,水體流動或由昆蟲鳥類的傳帶,植物種子或動物幼蟲發生自然遷移,造成生物危害;
②人為引進:分為有意引進和無意間引進。其中有意引進包括出於觀賞、飼料等目的;
③無意間引進:雖是人為的,但其主觀上並無引進意圖,而是隨着進出口貿易海輪或入境旅客無意間被引入的。如松材線蟲,就是由進口設備的木製包裝箱帶進來的。此外,入境旅客帶的水果、肉類、甚至鞋底,也會成為外來物種入侵的途徑。 [38]  [42] 

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發展情況

截至2014年11月,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學研究中心/上海辰山植物園聯合瀋陽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全國8家科研單位,經過3年調研,最新查明中國外來入侵植物有72科285屬515種。在世界自然保護同盟公佈的全球100種最具威脅的外來物種中,中國發現50種。 [1] 
截至2020年8月,根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中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並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67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外來入侵物種調查結果表明,215種外來入侵物種已入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中48種外來入侵物種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3] 

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名單批次

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第一批名單

(2003年1月10日國家環保總局與中國科學院聯合發佈,16種) [4] 
第一批 16種
圖片
概述
Ageratina adenophora Ageratina adenophora
紫莖澤蘭(學名:Ageratina adenophora (Spreng.) R. M. King)
呈半灌木,高0.8-2.5米。莖紫色,葉對生、卵狀三角形、稜形,邊緣具粗鋸齒。頭狀花序,排成傘房狀,總苞片三四層,小花白色。有性或無性繁殖。每株可年產瘦果1萬粒左右,瘦果五稜形。具冠毛,藉冠毛隨風傳播。根狀莖發達,可依靠強大的根狀莖快速擴展蔓延。
原產地中美洲,1935年在雲南南部發現,可能經緬甸傳入。分佈於雲南、廣西、貴州、四川(西南部)、台灣、垂直分佈上限為2500米。 全球性入侵物種 。 [5] 
薇甘菊 薇甘菊
薇甘菊(學名:Mikaina micrantha Kunth)
多年生草質或木質藤本,莖細長,匍匐或攀緣,多分枝,莖中部葉三角狀卵形至卵形,基部心形,先端漸尖,邊緣鋸齒,頭狀花序多數,在枝端常排成復傘房花序狀,含小花4朵,全為結實的兩性花,總苞片4枚,狹長橢圓形總苞基部有一線狀橢圓形的小苞葉,花有香氣;花冠白色,脊狀,檐部鍾狀,5齒裂,瘦果黑色。
原產地中美洲,1884年首次在香港登陸,1984年在深圳發現。 分佈於香港、澳門和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全球性入侵物種。 [6] 
空心蓮子草 空心蓮子草
空心蓮子草(學名: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Mart.) Griseb.)
多年生草本。根莖繁殖。3-4月根莖萌芽出土;匍匐莖發達,節處生根,莖的節段亦可萌生成株。葉對生,有短柄,葉片長橢圓形至倒卵狀披針形。頭狀花序單生於葉腋,由10-20多朵無柄的白色小花集生組成,有總花梗;苞片和小苞片幹膜質,宿存;花被5片,披針形,背部兩側壓扁,膜質,白色有光澤;花期5-10月份。
原產地南美洲,1892年在上海附近島嶼出現,1950年代作豬飼料推廣栽培,分佈於黃河流域以南地區、天津。全球性入侵物種。 [7] 
豚草 豚草
豚草(學名: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
一年生草木,高20-250釐米。莖直立,具稜,多分枝,下部葉對生,上部葉互生,葉片三角形,1-3回羽狀深裂。頭狀花序單性,雌雄同株;約50-60個在枝端排列成總狀,花冠淡黃色,總苞倒卵形倒圓錐形,囊狀,無花冠與冠毛,花柱2,絲狀,伸出總苞外。瘦果倒卵形,包被在堅硬的總苞內。
分佈於北美洲,1935年發現於杭州,分佈於東北、華北、華中和華東等地約15個省、直轄市。惡性雜草,對禾木科、菊科等植物有抑制、排斥作用。 [8] 
毒麥 毒麥
毒麥(學名:Lolium temulentum L.)
一年生草本。稈成疏叢,高20-120釐米,具3-5節,無毛。葉片扁平,質地較薄,邊緣微粗糙。穗形總狀花序,小穗含4-10小花,小穗軸節間長1-1.5毫米,平滑無毛;穎較寬大,與其小穗近等長,外稃橢圓形至卵形,成熟時腫脹,基盤微小芒近外稃頂端伸出,長1-2釐米,粗糙;內稃約等長於外稃,穎果為其寬的2-3倍。花果期6-7月。
原產歐洲地中海地區,1954年在從保加利亞進口的小麥中發現,除西藏外,中國大陸各省都有發現,全球性入侵物種。 [9] 
互花米草 互花米草
互花米草(學名: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
屬禾本科,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稈高1-1.7米,直立,不分枝。葉長達60釐米,基部寬0.5-1.5釐米,至少干時內卷,先端漸狹成絲狀;葉舌毛環狀,長1-1.8釐米。圓錐花序由3-13個長(3-)5-15釐米,多少直立的穗狀花序組成;小穗長10-18毫米,覆瓦狀排列。穎先端多少急尖,具1脈。第一穎短於第二穎,無毛或沿脊疏生短柔毛;花葯長5-7毫米。
原產美國東南部海岸,1979年作為經濟作物引入上海(崇明島)、浙江、福建、廣東、香港。威脅本土海岸生態系統,致使大片紅樹林消失。 [10] 
飛機草 飛機草
飛機草(學名:Eupatorium odoratum L.)
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粗壯,橫走。莖直立,高1-3米,蒼白色,有細條紋;分枝粗壯,常對生,葉對生,卵形、三角形或卵狀三角形,花序下部的葉小,常全緣。頭狀花序多數或少數在莖頂或枝端排成傘房狀或復傘房狀花序,總苞圓柱形,總苞片3-4層,覆瓦狀排列,外層苞片卵形,麥杆黃色。花白色或粉紅色。瘦果黑褐色,5稜,花果期4-12月。
原產中美洲,1920年代作為一種香料植物引種到泰國栽培,1934年在雲南南部發現,分佈於台灣、廣東、香港、澳門、海南、廣西、雲南、貴州。全球性入侵物種。 [11] 
鳳眼蓮 鳳眼蓮
鳳眼蓮(學名:Eichhornia crassipes (Mart.) Solms)
是浮水草本或根生於泥土中,高30-50釐米。莖極短,節上生根,具長匍匐枝,與母株分離後,長成新植株。葉基生,蓮座狀,葉片卵形,倒卵形至腎圓形,光滑:葉柄基部略帶紫紅色,膨大呈葫蘆狀的氣囊。花葶單生,中部有鞘狀苞片,穗狀花序有花6-12朵,花被紫藍色,6裂,在藍色的中央有鮮黃色斑點,子房卵圓形。蒴果卵形。
原產巴西東北部,1901年從日本引入台灣作花卉,1950年代作為豬飼料推廣。在遼寧南部、華北、華東、華中和華南的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有栽培,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逸生為雜草。大量逸生,堵塞河道,破壞水生生態系統,威脅本地生物多樣性。 [12] 
石茅 石茅
石茅(學名:Sorghum halepense (L.) Pers.)
也稱假高梁,多年生禾草,有根狀莖。稈直立,高100-150釐米。葉寬線形至線狀披針形,先端長漸尖,基部漸狹,無毛,邊緣粗糙。圓錐花序,分枝近輪生,無柄小穗橢圓形,成熟時為淡黃色或帶淡紫色,主脈由齒間伸出成芒,也可全緣而無芒。雄蕊3枚;花柱2枚,僅基部聯合,柱頭帚狀。有柄小穗雄性,較無柄小穗狹窄,顏色較深,質地亦較薄。種子千粒重3.5克。
原產地中海地區,20世紀初從日本引到台灣南部栽培,同一時期在香港和廣東北部發現,種子常混在進口作物種子中引進和擴散,分佈於中國多地,是高粱、玉米、小麥、棉花、大豆、甘蔗、黃麻、洋麻、苜蓿等30多種作物地裏的雜草,還可與同屬其他種雜交。 [13] 
蔗扁蛾 蔗扁蛾
蔗扁蛾(學名:Opogona sacchari
成蟲體色黃褐,體長8-10毫米,展翅22-26毫米,前翅深棕色,後翅黃褐色,後足長,超出翅端部,後足脛節具長毛。腹部腹面有兩面三刀排灰色點列。停息時,觸角前伸;爬行時,速度快,形似蜚蠊,並可做短距離跳躍。成蟲多在傍晚到午夜活動,有取食補充營養和趨糖的習性,趨光性不強。
原產地非洲熱帶、亞熱帶地區,1987年隨進口巴西木進入廣州,1990年代傳播到了北京。分佈在10餘個省、直轄市。威脅香蕉、甘蔗、玉米、馬鈴薯等農作物及温室栽培植物。
濕地松粉蚧 濕地松粉蚧
濕地松粉蚧(學名:Oracella acuta
雌成蟲梨形,腹部向後尖削,觸角7節。若蟲橢圓形至不對稱橢圓形,長1.02-1.52毫米,3對足。末齡後期,蟲體分泌蠟質物形成白色蠟包,覆蓋蟲體,雄成蟲分有翅型和無翅型兩種。初孵若蟲孵化後聚集在雌成蟲的蠟包內,天氣適宜時爬出,在松樹枝、梢、葉處不停活動,並隨氣流被動擴散,擴散距離一般為17千米,最遠可達22千米。部分初孵若蟲在較隱蔽的嫩梢、針葉束或球果上聚集生活。
原產地美國,1988年隨濕地松進入中國廣東省台山,到1994年,已擴散蔓延至廣東省多個縣市。分佈於廣東、廣西、福建等地,引入的濕地松、火炬松和加勒比松加速了擴散,對本地的馬尾松、南亞松等構成嚴重威脅。 [14] 
強大小蠹 強大小蠹
強大小蠹(學名:Dendroctonus valens
成蟲圓柱形,長5.7-10.0毫米,淡色至暗紅色。雄蟲長是寬的2.1倍,成蟲體有紅褐色,額不規則凸起,前胸背板寬,具粗的刻點,向頭部兩側漸窄,不收縮;蟲體稀被排列不整齊的長毛。雌蟲與雄蟲相似,但眼線上部中額隆起明顯,前胸刻點較大,鞘翅端部粗糙,顆粒稍大。
原產地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危地馬拉和洪都拉斯等美洲地區。1998年在中國山西省陽城、沁水首次發現,可能與引進木材有關。分佈於山西、陝西、河北、河南,不僅攻擊樹勢衰弱的樹木,也對健康樹進行攻擊(尤其是油松),導致發生區內寄主的大量死亡。 [15] 
美國白蛾 美國白蛾
美國白蛾(學名:Hyphantria cunea
雌雄異型,成蟲白色。雄蛾觸角雙櫛狀,前翅上有幾個褐色斑點。雌蛾觸角鋸齒狀,前翅純白色。美國白蛾以蛹在樹皮下或地面枯枝落葉處越冬,幼蟲孵化後吐絲結網,羣集網中取食葉片,葉片被食盡後,幼蟲移至枝杈和嫩枝的另一部分織一新網。
原產北美洲,1979年傳入中國遼寧丹東一帶,1981年由漁民自遼寧捎帶木材傳入山東榮成縣並蔓延,1995年在天津發現,主要為害落葉闊葉樹種,包括許多經濟林,果樹,行道樹和觀賞樹木。重要的如白蠟槭,糖槭,桑,蘋果,梨,山楂,李屬,薔薇屬,繡球花屬,樺屬,榿木,櫟,胡桃屬,柿,楊屬,柳屬,榆屬和懸鈴木等。也取食寄主樹木附近的玉米、大豆、棉花、煙草、甘薯等作物以及一些花卉和雜草。 [16] 
非洲大蝸牛 非洲大蝸牛
非洲大蝸牛(學名:Achating fulica
是中大型的陸棲蝸牛。成體殼長一般為7-8釐米,最大則可長到超過20釐米。夜行性,雜食性,大多是在潮濕環境中活動,喜歡在下雨及夜間出沒。
原產非洲東部沿岸坦桑尼亞的桑給巴爾奔巴島馬達加斯加島一帶。1920年代末-1930年代初,在福建廈門發現,可能是由一新加坡華人所帶的植物而引入。後被作為美味食物,引入多個南方省份。分佈於廣東、香港、海南、廣西、雲南、福建、台灣。全球性入侵物種。食物包括農作物、林木、果樹、蔬菜、花卉等植物,甚至能啃食和消化水泥,可危害500多種作物。 [17] 
福壽螺 福壽螺
福壽螺(學名:Pomacea canaliculata
個體大,每隻100-150克,最大個體可達250克以上。有巨型田螺之稱。外殼顏色比一般田螺淺,呈黃褐色,卵於夜間產在水面以上乾燥物體或植株的表面,多的可達千粒以上。
原產亞馬遜河流域,作為高蛋白食物最先被引入台灣;1981年引入廣東,1984年前後作為特種經濟動物廣為養殖,後又被引入到其他省份養殖。由於被大量遺棄或逃逸,並很快從農田擴散到天然濕地。分佈於廣東、廣西、雲南、福建、浙江,對水稻生產造成損失。威脅入侵地的水生貝類、水生植物和破壞食物鏈構成,是卷棘口吸蟲、廣州管圓線蟲的中間宿主。 [18] 
美洲牛蛙 美洲牛蛙
美洲牛蛙(學名:Lithobates catesbeiana
體長約20釐米,後肢長達25釐米。成體大者體重超過0.5千克。頭部寬扁。口端位,吻端尖圓面鈍。眼球外突,分上下兩部分,下眼皮上有一個可折縐的瞬膜,可將眼閉合。體綠或棕色,腹部白色至淡黃色,四肢有黑色條紋。常生活於靜水中或其附近。春季繁殖,卵產於水中。蝌蚪呈綠褐色帶有深色斑點。蝌蚪階段持續1-3年。 [19]  [47] 
原產北美洲落基山脈以東,北到加拿大,南到佛羅里達州北部。1959年作為食物引入,遍佈北京以南地區除西藏、海南外的中國大陸地區。對本地兩棲類造成威脅,甚至影響到生物多樣性,如滇池的本地魚類。 [47] 

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第二批名單

(環境保護部和中國科學院聯合制訂,環境保護部2010年1月7日發佈,19種) [4] 
第二批 19種
圖片
簡介
馬纓丹 馬纓丹
馬纓丹(學名:Lantana camara L.)
是直立或蔓性的灌木,高1-2米,有時藤狀,長達4米;莖枝均呈四方形,通常有短而倒鈎狀刺。單葉對生,葉片卵形至卵狀長圓形,花序直徑1.5-2.5釐米;花序梗粗壯,長於葉柄;苞片披針形,長為花萼的1-3倍;花萼管狀,膜質,頂端有極短的齒;花冠黃色或橙黃色,開花後不久轉為深紅色,花冠管長約1釐米,兩面有細短毛;子房無毛。果圓球形,成熟時紫黑色。全年開花。
原產美洲熱帶地區,明末由西班牙人引入台灣,由於花比較美麗而被廣泛栽培引種,後逃逸。分佈於台灣、福建、廣東、海南、香港、廣西、雲南、四川南部等熱帶及南亞熱帶地區,是南方牧場、林場、茶園和桔園的惡性競爭者。 [20] 
三裂葉豚草 三裂葉豚草
三裂葉豚草(學名:Ambrosia trifida L.)
是一年生粗壯草本,高50-120釐米,有時可達170釐米,有分枝,葉對生,具葉柄,雄頭狀花序多數,圓形,在枝端密集成總狀花序。每個頭狀花序有20-25不育的小花;小花黃色,花冠鐘形,上端5裂,外面有5紫色條紋。雌頭狀花序在雄頭狀花序下面上部的葉狀苞葉的腋部聚作團傘狀,具一個無被能育的雌花。總苞倒卵形。瘦果倒卵形。花期8月,果期9-10月。
原產北美洲,1930年代在遼寧鐵嶺地區發現,首先在遼寧省蔓延,隨後向河北、北京地區擴散。分佈於吉林、遼寧、河北、北京、天津。危害小麥、大麥、大豆及各種園藝作物。 [21] 
大薸 大薸
大薸(學名:Pistia stratiotes L.)
是水生飄浮草本。有長而懸垂的根多數,鬚根羽狀,密集。葉簇生成蓮座狀,葉片常因發育階段不同而形異:倒三角形、倒卵形、扇形,以至倒卵狀長楔形,長1.3-10釐米,寬1.5-6釐米,先端截頭狀或渾圓,基部厚,二面被毛,基部尤為濃密;葉脈扇狀伸展,背面明顯隆起成折皺狀。佛焰苞白色,長約0.5-1.2釐米,外被茸毛。花期5-11月。
原產巴西,明末引入。1950年代作為豬飼料推廣,分佈於黃河以南。堵塞航道,影響水產養殖業,並導致沉水生植物死亡和滅絕,危害水生生態系統。 [22] 
加拿大一枝黃花 加拿大一枝黃花
加拿大一枝黃花(學名:Solidago canadensis L.)
是多年生草本,高30-80釐米。地下根鬚狀;莖直立,光滑,分枝少,基部帶紫紅色,單一。單葉互生,卵圓形、長圓形或披針形,先端尖、漸尖或鈍,邊緣有鋭鋸齒,上部葉鋸齒漸疏至全近緣;基部葉有柄,上部葉柄漸短或無柄。頭狀花序,聚成總狀或圓錐狀,總苞鐘形;苞片披針形;花黃色,舌狀花約8朵,雌性,管狀花多數,兩性;花葯先端有帽狀附屬物。瘦果圓柱形,近無毛,冠毛白色。花期9-10月,果期10-11月。
原產北美,1935年作為觀賞植物引進中國,1980年代擴散蔓延成為雜草。分佈於浙江、上海、安徽、湖北、湖南郴州、江蘇、江西,全球性入侵物種。 [23] 
蒺藜草 蒺藜草
蒺藜草(學名:Cenchrus echinatus L.)
是一年生草本。鬚根較粗壯。稈高約50釐米,基部膝曲或橫卧地面而於節處生根,下部節間短且常具分枝。葉鞘鬆弛,壓扁具脊;葉片線形或狹長披針形,總狀花序直立,花序主軸具稜粗糙;刺苞呈稍扁圓球形,小穗橢圓狀披針形,頂端較長漸尖,含2小花;穎薄質或膜質,第一外稃與小穗等長,披針形,第二外稃具5脈,成熟時質地漸變硬;花葯長約1毫米,柱頭帚刷狀,穎果橢圓狀扁球形,背腹壓扁,葉片表皮細胞同莩草。花果期夏季。
原產美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1934年在台灣蘭嶼採到標本。分佈於福建、台灣、廣東、香港、廣西和雲南南部等地。為花生、甘薯等多種作物田地和果園中的一種危害嚴重的雜草,入侵後降低生物多樣性;還可成為熱帶牧場中的有害雜草。 [24] 
銀膠菊 銀膠菊
銀膠菊(學名:Parthenium hysterophorus L.)是一年生草本。莖直立,高0.6-1米,多分枝,下部和中部葉二回羽狀深裂,全形卵形或橢圓形,小羽片卵狀或長圓狀,常具齒,羽裂,裂片線狀長圓形,全緣或具齒。頭狀花序多數,在莖枝頂端排成開展的傘房花序;總苞寬鐘形或近半球形,舌狀花1層,5個,白色,舌片卵形或卵圓形,管狀花多數。雄蕊4個。雌花瘦果倒卵形,干時黑色。花期4-10月。
原產美國德克薩斯州及墨西哥北部,1924年在越南北部被報道,1926年在雲南採到標本。分佈於雲南、貴州、廣西、廣東、海南、香港和福建,全球性入侵物種。
黃頂菊 黃頂菊
黃頂菊(學名:Flaveria bidentis (L.) Kuntze.)
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花冠鮮黃色,花果期夏季至秋季或全年。根系發達,耐鹽鹼、耐瘠薄、抗逆性強,繁殖速度驚人,一株“黃頂菊”能產數萬至數十萬粒種子。黃頂菊植株高低差異很大,高的能長到2米,低的只有10釐米左右,葉形近似長橢圓形,開花時花朵顏色非常鮮豔。喜光、喜濕、嗜鹽,一般於4月上旬萌芽出土,4-8月份為營養生長期,生長迅速,9月中下旬開花,10月底種子成熟,結實量極大,具備入侵植物的基本特徵。黃頂菊種子極多、繁殖能力超強。一株黃頂菊大概能開1200多朵花,每朵花能結出上百粒種子。
原產南美,2000年發現於天津南開大學校園。分佈於天津、河北, 全球性入侵物種。
土荊芥 土荊芥
土荊芥(學名: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
是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50-80釐米,有強烈香味。莖直立,多分枝,有色條及鈍條稜;枝通常細瘦。葉片矩圓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邊緣具鋸齒。花兩性及雌性,花被裂片5,綠色。果時通常閉合;雄蕊5,絲形,伸出花被外。胞果扁球形,種子橫生或斜生,黑色或暗紅色,平滑,有光澤,邊緣鈍。花期和果期的時間都很長。
原產中、南美洲,1864年在台灣省台北淡水採到標本。分佈於北京、山東、陝西、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台灣、廣東、海南、香港、廣西、湖南、湖北、重慶、貴州、雲南。在長江流域經常是雜草羣落的優勢種或建羣種,常常侵入並威脅種植在長江大堤上的草坪。 [25] 
刺莧 刺莧
刺莧(學名:Amaranthus spinosus L.)一年生草本,高30-100釐米;莖直立,圓柱形或鈍稜形,多分枝,綠色或帶紫色。葉片菱狀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圓錐花序腋生及頂生,下部頂生花穗常全部為雄花;花被片綠色。在雄花者矩圓形,在雌花者矩圓狀匙形,雄蕊花絲略和花被片等長或較短;胞果矩圓形,種子近球形,黑色或帶棕黑色。花果期7-11月。
原產熱帶美洲,1830年代在澳門發現,1857年在香港採到。分佈於陝西、河北、北京、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廣西、廣東、海南、香港、福建、台灣,全球性入侵物種。 [26] 
落葵薯 落葵薯
落葵薯(學名:Anredera cordifolia (Tenore) Steenis)
是纏繞藤本,長可達數米。根狀莖粗壯。葉具短柄,葉片卵形至近圓形。總狀花序具多花,花序軸纖細,下垂;苞片狹,宿存;花托頂端杯狀,花常由此脱落;花直徑約5毫米;花被片白色,漸變黑,開花時張開,卵形、長圓形至橢圓形,雄蕊白色,開花時伸出花外;花柱白色,分裂成3個柱頭臂。花期6-10月。
原產南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1970年代從東南亞引種。分佈於重慶、四川、貴州、湖南、廣西、廣東、雲南、香港、福建,全球性入侵物種。 [27] 
桉樹枝癭姬小蜂 桉樹枝癭姬小蜂
桉樹枝癭姬小蜂(學名:Leptocybe invasa
個體較小;雌性成蟲體長為1.1-1.4毫米,褐色,略帶蘭綠色金屬光澤;頭部骨化程度較弱,易皺縮;幼蟲白色。該蟲每年發生2-3代,世代重疊,以成蟲在蟲癭內越冬,翌年4月開始羽化。在室温條件下,平均132.6天完成1個世代,雌性成蟲在提供蜂蜜及水的情況下,平均壽命為6.5天。
原產澳大利亞,2007年在廣西與越南交界處首次發現,2008年相繼在海南和廣東發現。分佈於廣西、海南以及廣東省的部分地區,對華南、西南等地區的桉樹種植造成極大威脅。 [28] 
稻水象甲 稻水象甲
稻水象甲(學名: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成蟲長2.6-3.8毫米。喙與前胸背板幾等長,稍彎,扁圓筒形。前胸背板寬。鞘翅側緣平行,比前胸背板寬,肩斜,鞘翅端半部行間上有瘤突。雌蟲後足脛節有前鋭突和鋭突,鋭突長而尖,雄蟲僅具短粗的兩叉形鋭突。蛹長約3毫米,白色。幼蟲體白色,頭黃褐色。卵圓柱形,兩端圓。半水生昆蟲,卵多產於浸水的葉鞘內。初孵幼蟲僅在葉鞘內取食,後進入根部取食。羽化成蟲從附着在根部上面的蛹室爬出,取食稻葉或雜草的葉片。成蟲平均壽命76天,雌蟲壽命更長,可達156天。危害時蟲口密度可達每平方米200頭以上。
1988年在河北唐海發現,分佈於河北、遼寧、吉林、山東、山西、陝西、浙江、安徽、福建、湖南、雲南、台灣,主要危害水稻。
紅火蟻 紅火蟻
紅火蟻(學名:Solenopsis invicta
是一種營社會性生活昆蟲,每個成熟蟻巢,約有5-50萬隻紅火蟻。紅火蟻蟲體包括負責做工的工蟻、負責保衞和作戰的兵蟻和負責繁殖後代的生殖蟻。生殖蟻包括蟻巢中的蟻后和長有翅膀的雌、雄蟻。一個成熟的紅火蟻種羣有由20萬-50萬隻多形態的工蟻、幾百只有翅繁殖雄蟻和雌蟻、一隻(單蟻后型)或多隻(多蟻后型)繁殖蟻后及處於生長髮育階段的幼蟻(卵、幼蟲及蛹)組成。
原產南美洲,2003年10月在台灣桃園發現,2004年9月在廣東吳川發現。分佈於台灣、廣東、香港、澳門、廣西、福建、湖南,全球性入侵物種。 [29] 
克氏原螯蝦 克氏原螯蝦
克氏原螯蝦(學名:Procambarus clarkii
小龍蝦,體長6-12釐米。體形較大呈圓筒狀,甲殼堅厚,頭胸甲稍側扁,前側緣除海螯蝦科外,不與口前板癒合,側緣也不與胸部腹甲和胸肢基部癒合。頸溝明顯。第1觸角較短小,雙鞭。第2觸角有較發達的鱗片。3對顎足都具外肢。步足全為單枝型,前3對螯狀,其中第1對特別強大、堅厚,故又稱螯蝦。末2對步足簡單、爪狀。
原產北美洲,1930年代進入,1960年代食用價值被髮掘,開始養殖,1980-90年代大規模擴散。分佈於20多個省市,南起海南島,北到黑龍江,西至新疆,東達崇明島均可見其蹤影,華東、華南地區尤為密集。捕食本地動植物,攜帶和傳播致病源等方式危害土著物種。
蘋果蠹蛾 蘋果蠹蛾
蘋果蠹蛾(學名:Cydia pomonella
成蟲體長8毫米,翅展15–22毫米,體灰褐色,前翅臀角處有深褐色橢圓形大斑,內有3條青銅色條紋,其間顯出4–5條褐色橫紋;翅基部外緣突出略成三角形,雜有較深的斜形波狀紋;翅中部顏色最淺,淡褐色,也雜有褐色斜形的波狀紋。初齡幼蟲體多為淡黃白色,成熟幼蟲14–18毫米,多為淡紅色。
1950年代前後經由中亞地區進入新疆,1980年代中期進入甘肅省,之後持續向東擴張。2006年在黑龍江省發現,這一部分可能由俄羅斯遠東地區傳入。分佈於新疆全境、甘肅省的中西部、內蒙古西部以及黑龍江南部,對梨果類水果危害很大。 [30] 
三葉草斑潛蠅 三葉草斑潛蠅
三葉草斑潛蠅(學名:Liriomyza trifolii
成蟲體長雌蟲2.3毫米;雄蟲1.6毫米。成蟲以產卵器刺傷葉片,吸食汁液。雌蟲把卵產在部分傷孔表皮下,卵經2-5天孵化,幼蟲期4-7天。末齡幼蟲咬破葉表皮在葉外或土表下化蛹,蛹經7-14天羽化為成蟲。每世代夏季2-4周,冬季6-8周。成蟲飛翔能力有限,遠距離傳播以隨寄主植物的調運為主要途徑。其中以帶蟲葉片作遠距離傳播為主,莖和蔓等植物殘體夾帶傳播次之。鮮切花可能是一種更危險的傳播途徑。
原產北美洲,2005年12月在廣東省中山市發現。分佈於台灣、廣東、海南、雲南、浙江、江蘇、上海、福建,全球性入侵物種。 [31] 
松材線蟲 松材線蟲 [32]
松材線蟲(學名: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成蟲蟲體長約1毫米,雌蟲尾部近圓錐形,末端圓;雄蟲尾部似鳥爪,向腹面彎曲。松材線蟲病是一種毀滅性蟲害。它是通過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等媒介昆蟲傳播於松樹體內,從而引發松樹病害。被松材線蟲感染後的松樹,針葉黃褐色或紅褐色,萎蔫下垂,樹脂分泌停止,樹幹可觀察到天牛侵入孔或產卵痕跡,病樹整株乾枯死亡,最終腐爛。 [32] 
原產北美洲,1982年在南京中山陵首次發現。分佈於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湖北、湖南、廣東、重慶、貴州、雲南等15省市和193個縣。主要危害松屬植物,也危害雲杉屬、冷杉屬、落葉松屬和雪松屬。 [33] 
松突圓蚧 松突圓蚧
松突圓蚧(學名: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該蚧少數卵胎生;多數卵生,但卵期很短,產卵和孵化幾乎同時進行。初孵若蟲一般先在母體介殼內停留一段時間,待環境適宜時從介殼邊緣的裂縫爬出。剛出殼的若蟲非常活躍,温度越高越活躍,在松針上來回爬動,但實際爬行距離不會超過30–60釐米。松突圓蚧傳播擴散速度非常迅速,雌蚧蟲的生命力強,即使在砍伐後的枝葉中日曬10天,其存活率仍達70%以上,可以人為運輸,動物、雨水傳播,所以遠距離傳播幾率大。
原產日本和台灣。1970年代末在廣東發現,分佈於香港、澳門、廣東、廣西、福建和江西。主要危害松屬植物,如馬尾松、濕地松、黑松等,其中以馬尾松受害最重。 [34] 
椰心葉甲 椰心葉甲
椰心葉甲(學名:Brontispa longissima
完全變態昆蟲,一生經過成蟲、卵、幼蟲、蛹四個蟲態。成蟲體扁平狹長,雄蟲比雌蟲略小。體長8-10毫米,寬約2毫米。頭部紅黑色,頭頂背面平伸出近方形板塊,兩側略平行,寬稍大於長。觸角粗線狀,11節,黃褐色,頂端4節色深,有絨毛。是一種重大危險性外來有害生物,屬毀滅性害蟲。它在寄主上的危害部位為最幼嫩的心葉,葉片受害後出現枯死被害狀,嚴重時植株死亡。具有繁殖快、破壞性強和防治難度大的特點。
2002年6月,海南省首次發現。分佈於海南、廣東、廣西、香港、澳門和台灣,全球性入侵物種。 [35] 

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第三批名單

(環境保護部辦公廳2014年8月20日發佈,18種) [40] 
第三批 18種
圖片
簡介
反枝莧 反枝莧
反枝莧:(學名:Amaranthus retroflexus L.)
形態特徵:植株高20-140釐米,莖直立,不分枝或有分枝,具縱稜,密生短
柔毛。葉互生,有長柄,葉片卵形至卵狀菱形,長5-12釐米,寬2-6釐米,先端急尖至微凹,有小短尖,兩面及邊緣有柔毛。圓錐花序頂生及腋生,由多數穗狀花序形成;苞片及小苞片鑽形,頂端具芒尖;花被片5,白色,具1淺綠色中脈。雄蕊5枚;柱頭3枚。胞果扁球形,包裹在宿存花被內,周裂。種子圓形至倒卵形,雙凸鏡狀,黑色,有光澤。
地理分佈:原產美洲,現廣泛傳播並歸化於東半球。
入侵歷史:19世紀中葉發現於河北和山東。本種的入侵途徑主要為人工引
種或農產品運輸傳播擴散。現主要分佈於安徽、北京、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河北、河南、黑龍江、湖北、湖南、吉林、江蘇、江西、遼寧、內蒙古、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陝西、上海、四川、台灣、天津、西藏(芒康)、新疆、雲南、浙江和重慶。
入侵危害:主要危害棉花、豆類、瓜類、薯類、蔬菜等多種旱作物。該植物
可富集硝酸鹽,家畜過量食用後會引起中毒。反枝莧可與其他多種美洲莧屬植物雜交,如綠穗莧、鮑氏莧、尾穗莧和刺莧等。此外,反枝莧還是桃蚜、黃瓜花葉病毒、小地老虎、美國盲草牧蝽、歐洲玉米螟等的田間寄主。 [44-45] 
鑽形紫菀 鑽形紫菀
鑽形紫菀(學名:Aster subulatus Michx.)
形態特徵:莖高25-100釐米,無毛。莖直立,有條稜,稍肉質,上部略分枝。基生葉倒披針形,花後凋落;莖中部葉線狀披針形,長6-10釐米,寬5-10毫米,主脈明顯,側脈不顯著,無柄;上部葉漸狹窄,全緣,無柄,無毛。頭狀花序,多數在莖頂端排成圓錐狀,總苞鍾狀,總苞片3-4層,外層較短,內層較長,線狀鑽形,邊緣膜質,無毛;舌狀花細狹,淡紅色,長與冠毛相等或稍長;管狀花多數,花冠短於冠毛。瘦果長圓形或橢圓形,長1.5-2.5毫米,有5縱稜,冠毛淡褐色,長3-4毫米。
地理分佈:原產北美洲,現廣佈於世界温帶至熱帶地區。
入侵歷史:1827年在澳門發現。本種可產生大量瘦果,果具冠毛隨風散佈
入侵。現分佈於安徽、澳門、北京、福建、廣東、廣西、貴州、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蘇、江西、遼寧、山東、上海、四川、台灣、天津、香港、雲南、浙江和重慶。
入侵危害:喜生於潮濕的土壤,沼澤或含鹽的土壤中也可以生長,常沿河岸、
溝邊、窪地、路邊、海岸蔓延,侵入農田危害棉花、花生、大豆、甘薯、水稻等作物,也常侵入淺水濕地,影響濕地生態系統及其景觀。 [44-45] 
三葉鬼針草 三葉鬼針草
三葉鬼針草(學名:Bidens pilosa L.)
形態特徵:植株高達1.2米。莖鈍四稜形,直立,無毛或有時上部稀被柔毛。
葉對生,莖下部葉常於花前枯萎;中部葉為三出複葉,或稀為5-7小葉的羽狀複葉,小葉邊緣有鋸齒;上部葉小,線狀披針形,3裂或不裂。頭狀花序直徑8-9毫米。總苞片7-8枚,線狀匙形,基部被短柔毛。舌狀花白色或黃色,1-5朵,有時無;筒狀花黃色,裂片5,兩性結實。瘦果條形,黑色,略扁,具四稜,上部有剛毛;冠毛3-4條,芒狀,具倒刺。
地理分佈:原產熱帶美洲,現廣佈於亞洲和美洲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
入侵歷史:1857年在香港被報道,本種隨進口農作物和蔬菜帶入中國,由
於瘦果冠毛芒刺狀具倒鈎,可能附着於人畜和貨物攜帶到各處而傳播。現分佈於安徽、澳門、北京、福建、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蘇、江西、山東、山西、四川、台灣、天津、西藏、香港、雲南、浙江、重慶。
入侵危害:常生於農田、村邊、路旁及荒地,是常見的旱田、桑園、茶園和
果園的雜草,影響作物產量。該植物是棉蚜等病蟲的中間寄主。 [44-45] 
小蓬草 小蓬草
小蓬草(學名:Conyza canadensis (L.) Cronquist)
形態特徵:植株高40-120釐米,全體綠色。莖直立,具縱條紋,疏被長硬毛,上部分枝。莖下部葉倒披針形,頂端尖或漸尖,基部漸狹成柄,邊緣具疏鋸齒或全緣,莖中部和上部葉較小,線狀披針形或線形,疏被短毛。頭狀花序莖3-4毫米,排列成頂生多分枝的圓錐花序;總苞近圓柱狀;總苞片2-3層,黃綠色,線狀披針形或線形,頂端漸尖;外圍花雌性,細筒狀,長約2.5毫米,檐部4齒裂,稀為3齒裂。瘦果長圓形,長1.2-1.5毫米,冠毛污白色。
地理分佈:原產北美洲,現廣佈世界各地。
入侵歷史:1860年在山東煙台發現。現分佈於安徽、澳門、北京、福建、
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黑龍江、湖北、湖南、吉林、江蘇、江西、遼寧、內蒙古、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陝西、四川、台灣、天津、西藏、香港、新疆、雲南、浙江、重慶。中國各地均有分佈,是中國分佈最廣的入侵物種之一。
入侵危害:該植物可產生大量瘦果,蔓延極快,對秋收作物、果園和茶園危
害嚴重,為一種常見雜草,通過分泌化感物質抑制鄰近其他植物的生長。該植物是棉鈴蟲和棉蝽象的中間宿主,其葉汁和搗碎的葉對皮膚有刺激作用。 [44-45] 
蘇門白酒草 蘇門白酒草 [45]
(學名Conyza bonariensis var. leiotheca (S.F.Blake) Cuatrec.)
形態特徵:植株高80-150釐米,是菊科飛蓬屬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纖維狀根。紡錘狀,莖粗壯,直立,高可達150釐米,葉密集,基部葉花期凋落,葉片狹披針形或近線形,頭狀花序多數,總苞卵狀短圓柱狀,總苞片灰綠色,花托稍平,雌花多層,管部細長,舌片極短細,絲狀,兩性花,花冠淡黃色,檐部狹漏斗形,瘦果線狀披針形,5-10月開花結果。
地理分佈:原產南美洲,現廣佈在熱帶、亞熱帶。入侵歷史:19世紀中期引入中國。本種通過風傳播帶冠毛的種子,也可經人為和交通工具攜帶傳播擴散。現分佈於湖北、湖南、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四川、重慶、貴州、雲南、西藏(吉隆)。
入侵危害:該植物可產生大量瘦果,瘦果可借冠毛隨風擴散,蔓延極快,對秋收作物、果園和茶園危害嚴重,為一種常見雜草,通過分泌化感物質抑制鄰近其他植物的生長。 [45] 
一年蓬 一年蓬
一年蓬(學名:Erigeron annuus (L.) Pers.)
形態特徵:是菊科飛蓬屬植物,別名白頂飛蓬、千層塔、野蒿等,是菊科、飛蓬屬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花期6-9月。其植株高30-100釐米。莖直立,上部有分枝,被糙伏毛。基生葉花期枯萎,長圓形或寬卵形;莖生葉互生,長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頭狀花序直徑1.2-1.6釐米,排成疏圓錐狀或傘房狀,外圍的雌花舌狀,舌片線形。瘦果長圓形,邊緣翅狀。
地理分佈:原產北美洲,現廣佈北半球温帶和亞熱帶地區。中國分佈:除內蒙古、寧夏、海南外,各地均有采集記錄。
入侵危害:1827年在澳門發現。本種可產生大量具冠毛的瘦果,瘦果可借冠毛隨風擴散,蔓延極快,對秋收作物、桑園、果園和茶園危害嚴重,亦可入侵草原、牧場、苗圃造成危害,也常入侵山坡濕草地、曠野、路旁、河谷或疏林下,排擠本土植物。該植物還是害蟲地老虎的宿主。 [45] 
假臭草 假臭草
假臭草(學名:Praxelis clematidea (Hieronymus ex Kuntze) R. M. King & H. Rob.)
形態特徵:是菊科,假臭草屬一年生或短命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全株被長柔毛,莖直立,葉片對生,卵圓形至菱形,先端急尖,基部圓楔形,揉搓葉片可聞到類似貓尿的刺激性味道。頭狀花序,總苞鐘形,總苞片可達5層,小花,藏藍色或淡紫色。瘦果黑色,條狀,種子頂端具一圈白色冠毛,花期長達6個月,在海南等地區幾乎全年開花結果。
地理分佈:原產南美洲,現廣佈於東半球熱帶地區。入侵歷史:20世紀80年代在香港發現,本種為其他作物引種過程中種子混雜或隨觀賞植物盆缽攜帶進行長距離傳播入侵,在入侵地瘦果可通過人為和交通工具攜帶傳播擴散。現分佈於澳門、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台灣、香港、雲南。
入侵危害:該植物所到之處,其他低矮草本逐漸被排擠,在華南果園中,它能迅速覆蓋整個果園地面。由於其對土壤肥力吸收能力強,能極大地消耗土壤中的養分,對土壤的可耕性破壞嚴重,嚴重影響作物的生長,同時能分泌一種有毒惡臭物質,影響家畜覓食。 [45] 
刺蒼耳 刺蒼耳
刺蒼耳(學名:Xanthium spinosum Linn.)
形態特徵:高40-120釐米。莖直立,上部多分枝,節上具三叉狀棘刺。葉狹卵狀披針形或闊披針形,長3-8釐米,寬6-30毫米,邊緣3-5淺裂或不裂,全緣,中間裂片較長,長漸尖,基部楔形,下延至柄,背面密被灰白色毛;葉柄細,長5-15毫米,被絨毛。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序球狀,生於上部,總苞片一層,雄花管狀,頂端裂,雄蕊5;雌花序卵形,生於雄花序下部,總苞囊狀,長8-14毫米,具鈎刺,先端具2喙,內有2朵無花冠的花,花柱線形,柱頭2深裂。總苞內有2個長橢圓形瘦果。
地理分佈:原產南美洲,現在歐洲中、南部,亞洲和北美歸化。入侵歷史:1974年在北京豐台區發現,生長在榨油廠附近的垃圾上。本種果實具鈎刺,常隨人和動物傳播,或混在作物種子中散佈。現分佈於安徽、北京、河北、河南、遼寧、內蒙古、寧夏、新疆。
入侵危害:刺蒼耳全株有毒,以果實最毒,鮮葉比干葉毒,嫩枝比老葉毒,其中毒症狀出現較晚,常於食後二日發病,上腹脹悶,噁心嘔吐、腹痛,有時腹瀉、乏力、煩躁。重者肝損傷出現黃疸,毛細血管滲透性增高而出血,甚至昏迷、驚厥、呼吸,循環或腎功能衰竭而死亡。本種可入侵農田,危害白菜、小麥、大豆等旱地作物;對牧場危害也比較嚴重。 [45] 
圓葉牽牛 圓葉牽牛
圓葉牽牛學名:Ipomoea purpurea (L.) Roth
形態特徵:全株被短柔毛和倒向的長硬毛,莖纏繞,多分枝。葉互生,葉片寬卵圓形,頂端漸尖,基部心形,全緣,葉柄長5-9釐米。花腋生,1-5朵,總花梗與葉柄近等長;苞片線形,長6-7毫米;萼片5,長圓形,長1-1.6釐米,基部被開展的長硬毛。花冠漏斗狀,直徑4-6釐米,紫色、淡紅色或白色;雄蕊5,不等長;子房3室,每室2胚珠,柱頭頭狀,3裂。蒴果近球形,直徑9-10毫米,無毛,3瓣裂;種子黑色或禾稈色,卵球狀三稜形,表面粗糙。
地理分佈:原產南美洲,世界各地廣泛栽培和歸化。入侵歷史:1890年中國已有栽培。本種主要為人為引種而引起的傳播和擴散,現分佈安徽、北京、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江蘇、江西、遼寧、內蒙古、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陝西、上海、四川、台灣、天津、西藏、香港、新疆、黑龍江、雲南、浙江、重慶。入侵危害:旱田、果園及苗圃雜草,可纏繞和覆蓋其他植物,導致後者生長不良。 [45] 
長刺蒺藜草 長刺蒺藜草
長刺蒺藜草學名:Cenchrus pauciflorus Benth.)
形態特徵:一年生草本,叢生,具鬚根,植株高20-90釐米。杆圓柱形,中空,有時外傾呈匍匐狀,常自基部分枝。葉鞘扁平,除鞘口緣毛外,其餘無毛;葉舌長0.6-1.8毫米;葉片長4-27釐米,寬1.5-5毫米,上面粗糙,下面無毛。穗形總狀花序長1.5-8釐米;小穗2-3枚簇生成束,刺苞近球形,具刺45-75枚;外輪刺多數,常為剛毛狀,有時反折,比內輪刺短;內輪刺10-20枚,鑽形,穎果卵形,黃褐色或黑褐色,包藏於刺苞內。
地理分佈:原產美洲,現廣佈東半球。
入侵歷史:20世紀70年代分別在遼寧和北京發現,本種刺苞可掛棉花、衣
物、皮毛及交通工具上進行傳播。現分佈於北京、山東、河北、遼寧、吉林、內蒙古。
入侵危害:農田惡性雜草,危害玉米、旱稻、番薯、花生、大豆等旱地作物,
入侵草原牧場,刺苞常扎傷人畜。 [45] 
紅耳彩龜(學名:Trachemyss cripta elegans (Wied.))
中文俗名:巴西龜
形態特徵:紅耳彩龜頭、頸、四肢、尾均佈滿黃綠藍鑲嵌粗細不勻的縱紋,頭部兩側有2縱條紅斑,老年個體包括紅斑在內的彩紋消失,變為黑褐色。背腹甲密佈黃綠鑲嵌且不規則的斑紋。腹甲黃色,每一盾片有暗色大斑。指、趾間具蹼,尾較短。成年雄性個體,足的前端具有伸長並彎曲的爪,且位於長而粗的尾部的肛門可顯露在臀盾之外。
地理分佈:原產美國中南部,沿密西西比河至墨西哥灣周圍地區。已經在除南極洲之外的所有大洲上都發現有野生個體的存活。
入侵歷史:紅耳彩龜20世紀80年代經香港引入中國內陸廣東,繼而迅速流向全國。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紅耳彩龜最多的國家。河北、河南、陝西、遼寧、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山東、山西、江蘇、浙江、福建、海南、廣東、廣西、上海18個省(區、市)有紅耳彩龜(巴西龜)養殖場的分佈。
入侵危害:巴西龜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收錄為100種最具破壞力的入侵生物之一。巴西龜排擠本地物種,對入侵地的本土龜造成嚴重威脅。還是沙門氏桿菌傳播的罪魁禍首,在美國每年大約有100-300萬的人感染此病菌,其中14%的病例由龜類傳染。 [45-46] 
豹紋翼甲鯰 豹紋翼甲鯰
豹紋翼甲鯰(學名:Pterygoplichthys pardalis (Castelnau))
形態特徵:體長25-40釐米,呈半圓筒形、側寬、背鰭寬大,尾鰭是呈淺叉形,腹部扁平、體呈暗竭色、全身灰黑色帶有黑白相間的花紋,佈滿黑色斑點,表面粗糙有盾鱗,頭部和腹部扁平,左右兩邊腹鰭相連形成圓扇形吸盤,須1對,胸腹棘刺能在陸地上支撐身體和爬行。雌性背體寬,倒刺軟而柔滑,體色較淡不發黑,胸鰭短而圓;雄性背體狹,倒刺硬而粗糙,體色較深發黑,胸鰭長而尖,胸鰭有追星。 [45-46] 
地理分佈:原產南美洲,廣泛分佈於亞馬遜河流域。
入侵歷史:1980年引入中國,因其作為觀賞魚出現。廣佈於廣東、湖北、台灣、廣西、陝西、四川、重慶、江蘇、江西、海南、安徽、上海、浙江、福建、雲南、吉林。
入侵危害:成年的豹紋脂身鮎食量巨大,除了青苔等藻類,它還會以其它魚類的魚卵為食,一天可以吃掉3000-5000粒魚卵,也會吞食魚苗。 [45] 
紅腹鋸鮭脂鯉 紅腹鋸鮭脂鯉
紅腹鋸鮭脂鯉(學名:Pygocentrus nattereri Kner)
俗名:食人鯧或食人魚
形態特徵:體型側扁,腹部有鋸齒狀邊緣,背部具脂鰭。背鰭16-18,臀鰭28-32,尾鰭頂端微凹。體色多樣不定,取決於年齡和生活環境條件的不同,體側和頭部的顏色隨年齡變化會有所變化。10-15釐米長的健康個體,背部從藍灰色到棕灰色;體側淡棕色到微橄欖色,並散佈銀色具金屬光澤的小點;身體下部,包括胸鰭和腹鰭,則呈現淡紅色到血紅色;背鰭和尾鰭外緣黑色,內側微白;臀鰭紅色具黑緣。
地理分佈:原產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分佈於巴西、阿根廷、玻利維亞、哥倫比亞、巴拉圭、秘魯、美國、孟加拉國。
入侵歷史:上世紀80年代初紅腹鋸鮭脂鯉被開發為觀賞魚引入中國。目前分佈於廣東、廣西、浙江、四川、湖南、江西、北京、天津、遼寧、吉林、福建、海南、台灣。
入侵危害:紅腹鋸鮭脂鯉性情十分兇猛殘暴,可在短時間內將大於自己體積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動物吃掉,對於入侵地的當地魚種造成危害,嚴重威脅漁業發展;嚴重威脅分佈區人類健康。 [45] 
尼羅羅非魚 尼羅羅非魚
尼羅羅非魚(學名:Oreochromis niloticus (L.))
中文俗名:羅非魚、吳郭魚、非鯽
形態特徵:體長卵圓形,側扁,尾柄較短。頭略大,背緣稍凹。吻鈍尖,吻長大於眼徑。口端位。上、下頜幾乎等長;眼中等大,側上位。鼻孔細小。前鰓蓋骨邊緣無鋸齒,鰓蓋骨無棘。背鰭鰭條部有若干條由大斑塊組成的斜向帶紋,鰭棘部的鰭膜上有與鰭棘平行的灰黑色斑條,長短不一;臀鰭鰭條部上半部色澤灰暗,較下部為甚;尾鰭有6-8條近於垂直的黑色條紋。
地理分佈:原產尼羅河流域,分佈地:塞內加爾、岡比亞、尼日爾、乍得等,目前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養殖記錄。
入侵歷史:1978年長江水產研究所首次從尼羅河引進中國大陸後,尼羅羅非魚迅速在全國各地推廣養殖,成為羅非魚養殖的主要品種。廣東、廣西、海南、福建、台灣等地已經形成能夠越冬的自然羣體。全國養殖範圍甚廣,除上海、青海、寧夏三省(區、市)無羅非魚產量記錄外,其他地區(包括台灣)均有羅非魚的養殖。
入侵危害:尼羅羅非魚適生能力強,雜食性,生長迅速、繁殖力強,有強烈的領域和護幼行為。通過競爭、捕食等作用對本地魚類威脅很大。在中國廣東、廣西、海南等省區的一些河流中,已形成地方優勢種羣,造成本地魚類減少或消失,物種多樣性趨於單調。 [45] 
鏽色棕櫚象 鏽色棕櫚象
鏽色棕櫚象(學名: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 (Oliver))
中文俗名:紅棕象甲、椰子隱喙象
形態特徵:成蟲:鏽色棕櫚象身體紅褐色,前胸具兩排黑斑。鞘翅紅褐色有時全部暗黑褐色。身體腹面黑紅相間或暗黑褐色上有一不規則紅斑。
地理分佈:原產亞洲南部及西太平洋美拉尼西亞羣島。分佈於印度、伊拉克、沙特、阿聯酋、阿曼、伊朗、埃及、巴基斯坦、巴林、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緬甸、越南、柬埔寨、斯里蘭卡、所羅門羣島、新喀裏、多尼亞、巴布亞、新幾內亞、日本、約旦、塞浦路斯、法國、希臘、以色列、意大利、西班牙、土耳其。
入侵歷史:20世紀90年代以後,該蟲才開始受到重視。1998年在海南文昌縣最早發現鏽色棕櫚象嚴重危害椰子樹。近20年,大量引入加拿利海棗並且受害嚴重。海南、廣東、廣西、台灣、雲南、西藏、江西、上海、福建、四川、貴州、江蘇、浙江均有分佈。
入侵危害:鏽色棕櫚象成蟲、幼蟲均危害棕櫚科植物,後者造成損害更大。受害株初期表現為樹冠周圍的葉子變枯黃,後擴展至樹冠中心,心葉也黃萎。蟲口多時樹幹被蛀空,遇大風容易折斷。危害到生長點時,生長點腐爛,植株死亡。世界和中國許多地區的棕櫚科植物均遭受鏽色棕櫚象的嚴重危害。 [45] 
懸鈴木方翅網蝽 懸鈴木方翅網蝽
懸鈴木方翅網蝽(學名:Corythucha ciliata Say)
形態特徵:成蟲:體長3.2-3.7毫米,乳白色,頭頂和體腹面黑褐色;頭兜發達,盔狀,頭兜突出部分的網格比側板的略大,從側面看,頭兜的高度較中縱脊稍高。在兩翅基部隆起處的後方有褐色斑。頭兜、側背板、中縱脊和前翅表面的網肋上密生小刺,側背板和前翅外緣的刺列十分明顯;前翅顯著超過腹部末端,其前緣基部強烈上卷並突然外突,亞基部呈直角狀外突,使得前翅近長方形,腿節不加粗;足和觸角淺黃色;後胸臭腺孔緣小且遠離側板外緣。
地理分佈:原產北美的中東部,主要分佈:美國、加拿大、法國、匈牙利、西班牙、奧地利、瑞士、捷克、保加利亞、希臘、俄羅斯、智利、韓國、日本。
入侵歷史:自1960年從北美傳入歐洲,1990年傳入南美洲智利,1996年傳入韓國,2001年傳入日本,2006年傳入澳大利亞的新南威爾士。中國於2006年在湖北武漢首次發現,現已在上海、浙江、江蘇、重慶、四川、湖北、貴陽、河南、山東等地發現,並呈暴發態勢。
入侵危害:懸鈴木方翅網蝽刺吸葉片汁液直接為害。通常於懸鈴木樹冠底層葉片背面吸食汁液,最初造成黃白色斑點和葉片失綠,嚴重時葉片由葉脈開始乾枯至整葉萎黃、青黑及壞死,從而造成樹木提前落葉、樹木生長中斷、樹勢衰弱至死亡。同時可攜帶懸鈴木葉枯病菌和甘薯長喙殼菌,而這2種病原菌能降低懸鈴木樹勢並導致其死亡。 [45] 
扶桑綿粉蚧 扶桑綿粉蚧
扶桑綿粉蚧(學名: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
形態特徵:雌成蟲活體卵圓形,淺黃色,扁平;表皮柔軟;體背被有白色薄蠟粉;足紅色,足通常發達,可以爬行;成蟲體長2.5-2.9毫米,寬1.60-1.95毫米。觸角9節。雄成蟲體微小長1.4-1.5毫米,觸角10節,長約為體長的2/3,足細長,發達,腹部末端具有2對白色長蠟絲,前翅正常發達,平衡頂端有1根鈎狀毛。
地理分佈:原產北美洲,分佈墨西哥、美國、古巴、牙買加、危地馬拉、多米尼加、厄瓜多爾、巴拿馬、巴西、智利、阿根廷、尼日利亞、貝寧、喀麥隆、新喀里多尼亞、巴基斯坦、印度、泰國。
入侵歷史:該蟲最早被發現於美國新墨西哥州一個公園和植物根部的火蟻巢中,在美國1991年開始危害棉花,1992年開始在除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和地區發現其發生危害。2002年智利在人蔘果上發現該蟲發生危害,2003年阿根廷、2005年巴西、2008年尼日利亞相繼發現該蟲。2005年以來,巴基斯坦、印度等地棉花上該蟲暴發成災。中國2008年在廣東首次發現,至今已分佈於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雲南、海南等。
入侵危害:扶桑綿粉蚧以雌成蟲和若蟲吸食植物汁液危害,主要危害扶桑、棉花等植物的幼嫩部位,包括嫩枝、葉片、花芽和葉柄。受害植株長勢衰弱,生長緩慢或停止,呈失水乾枯狀,造成植株的花蕾、花、幼鈴脱落;可造成莖葉甚至整個植株扭曲變形,嚴重時可導致扶桑死亡。扶桑綿粉蚧分泌的蜜露還可以誘發煤污病,從而加重對寄主植物危害,影響光合作用,最終會導致葉片大量脱落,明顯影響植物觀賞性與綠化效果。 [45] 
刺桐姬小蜂 刺桐姬小蜂
刺桐姬小蜂學名:Quadrastichus erythrinae Kim)
形態特徵:雌成蟲:體黑褐色,長1.45-1.6毫米,具3個紅色單眼,略呈三角形排列;觸角9節;前胸背板黑褐色,中胸盾片具1個“V”形或起自前緣的倒三角形黑褐色中葉,其餘部分黃色;翅透明無色,翅面纖毛黑褐色,翅脈褐色;腹部褐色,背面顏色較腹面深,前、後足基節黃色,中足基節淺白色,腿節棕色,產卵器鞘不突出,藏於腹內。雄成蟲:體色較雌蟲淺,長1.0-1.15毫米外生殖器延長,陽莖長而突出,並具1對腹側突。
地理分佈:原產毛里求斯、留尼汪、新加坡、美國(夏威夷)。
入侵歷史:2005年美國夏威夷首次發現,隨後在其他許多地區發現該蟲嚴重危害刺桐屬植物。2005年,在印度南部喀拉拉邦的刺桐種植區發現刺桐姬小蜂嚴重危害。2005年7月中國首次在深圳發現,隨後在福建省廈門市和海南省三亞市、萬寧縣也相繼發現。現分佈於台灣、廣東、廣西、福建、海南。入侵危害:刺桐姬小蜂嚴重危害刺桐屬植物,刺桐受害後,葉片常發生捲曲,—25—在葉的正背面和葉柄等處出現畸形,在受害處產生腫大的蟲癭。蟲癭嚴重的葉片和莖幹造成生長遲緩和缺乏活力,嚴重被害引起大量落葉甚至植株死亡。 [45] 

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第四批名單

(環境保護部辦公廳2016年12月20日發佈,18種) [39] 
第四批 18種
圖片
簡介
長芒莧 長芒莧
長芒莧(學名:Amaranthus palmeri
別名:綠莧
形態特徵:一年生草本,株高可達300釐米,淺綠色,莖直立,粗壯,葉片無毛,卵形至菱狀卵形,葉基部楔形,葉柄長,纖細。雌雄異株。穗狀花序,直立或略彎曲,花序生於葉腋者較短,苞片鑽狀披針形,雄花花被片極不等長,長圓形,雄蕊短於內輪花被片。雌花花被片稍反曲,花被片匙形,花果近球形,果皮膜質。
地理分佈:原產美國西南部,現廣佈北美洲、歐洲和亞洲。中國分佈:1985年首次發現於北京的豐台區範莊子村(現槐房路附近)路邊,此後沿道路蔓延侵入菜地。現主要分佈於北京、天津、河北、遼寧、江蘇、山東。
入侵危害:該種適應性強,常生於河岸低地、曠野、村落邊及耕地中,產種量很大,競爭力強,易形成優勢羣落,威脅當地生物多樣性。作為一種旱地雜草,植株高大,與農作物爭奪水、肥、光照和生存空間,危害農田和果園,也可侵入濕地。植株富集亞硝酸鹽,牲畜過量採食後會引起中毒。雌株成熟果序上的宿存苞片和花被片具硬刺,可扎傷皮膚。 [48] 
垂序商陸 垂序商陸
垂序商陸(學名:Phytolacca americana L.)
別名:十蕊商陸,美商陸,美洲商陸,美國商陸,洋商陸,見腫消
形態特徵:多年生草本,高1-2米。根粗壯,肥大,倒圓錐形。莖直立,圓柱形,有時帶紫紅色。葉柄長1-4釐米;葉片橢圓狀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先端急尖,基部楔形。總狀花序頂生或側生,長5-20釐米,花序較纖細;花梗長6-8米米;花白色,微帶紅暈,直徑約6米米;漿果扁球形,熟時紫黑色。種子腎狀圓形,直徑約3毫米,表面光滑。花期6-8月,果期8-10月。
地理分佈:原產北美,現世界各地引種和歸化。
中國分佈:在各地作為觀賞植物或藥用植物引入栽培,1935年在杭州採到標本,在中國各地廣泛逸生。現主要分佈於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遼寧、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甘肅、新疆、台灣、香港。
入侵危害:垂序商陸環境適應性強,生長迅速,在營養條件較好時,植株高可達2米,易形成單優羣落,主莖有的能達到3釐米粗,可與其他植物競爭養分。其莖具有多數開展的分枝,葉片寬闊,能覆蓋其他植物體,導致其他植物生長不良甚至死亡;該種具有較為肥大的肉質直根,消耗土壤肥力。垂序商陸全株有毒,根及果實毒性最強,對人和牲畜有毒害作用,由於其根酷似人蔘,常被人誤做人蔘服用,人取食後會造成腹瀉。種子可通過鳥類傳播。 [46] 
光莢含羞草 光莢含羞草
光莢含羞草(學名:Mimosa bimucronata (DC.) Kuntze
別名:簕仔樹,光葉含羞草
形態特徵:落葉灌木,高可達6米;小枝無刺,二回羽狀複葉,葉軸無刺,被短柔毛,小葉片線形,革質,先端具小尖頭,中脈略偏上緣。頭狀花序球形;花白色;花萼極小;花瓣長圓形,莢果帶狀,勁直,成熟時莢節脱落而殘留莢緣。花白色;花萼杯狀;莢果帶狀,勁直褐色。花果期幾全年。
地理分佈:原產熱帶美洲。
中國分佈:20世紀50年代由廣東中山縣旅美華僑引入我國。現主要分佈於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海南、雲南、香港、澳門。
入侵危害:常生於村邊、溪流邊、果園及荒地中,適應性強,具有較強的抗逆性,生長迅速,栽後當年就能長到2米左右;具有較強的競爭能力,能在短時間內形成單優羣落,排擠本地物種,可造成嚴重的生態或經濟損害。該種入侵性很強,在中國已侵入自然保護區內,威脅當地生物多樣性。 [48] 
五爪金龍 五爪金龍
五爪金龍(學名:Ipomoea cairica (L.))
別名:假土瓜藤,黑牽牛,牽牛藤,上竹龍,五爪龍
形態特徵:多年生纏繞草本植物。莖細長,有細稜;葉片為掌狀;花冠紫紅色、紫色或淡紅色、偶有白色,漏斗狀;蒴果近球形。花期5—12月。[3] 五爪金龍的葉子類似掌狀,有5至7個裂痕,由此得名。種子黑褐色,花果期幾全年。
地理分佈:一般認為原產熱帶亞洲或非洲,也有學者認為原產熱帶美洲,現已廣泛栽培或歸化於泛熱帶。
中國分佈:根據Dunn &Tutcher(1912年)記載,該種當時已在香港歸化,攀於喬木和灌叢上。通常作觀賞植物栽培。現主要分佈於江蘇、福建、廣東、廣西、海南、貴州、雲南、台灣、香港、澳門。
入侵危害:該種分佈於海拔100-600米的荒地、海岸邊的矮樹林、灌叢、人工林、山地次生林等生境,常纏繞在其它喬灌木上,覆蓋其林冠,使其無法得到足夠的陽光而慢慢枯死,在中國南方已成為園林中一種常見有害的雜草。 [48] 
喀西茄 喀西茄
喀西茄(學名:Solanum aculeatissimum Jacquin)
別名:苦顛茄,苦天茄,刺天茄
形態特徵:直立草本至亞灌木植物,高可達3米,葉闊卵形,裂片邊緣又作不規則的齒裂及淺裂;上面深綠,下面淡綠,蠍懇狀花序腋外生,短而少花,萼鍾狀,綠色,裂片長圓狀披針形,花冠筒淡黃色,冠檐白色,花葯在頂端延長,子房球形,成熟時淡黃色,花期春夏,果熟期冬季。花期3-8月;果期11-12月。
地理分佈:原產南美洲熱帶地區。
中國分佈:該種於19世紀末在貴州南部首次發現。現主要分佈於上海、江蘇、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台灣、香港。
入侵危害:常分佈於海拔100-2300米的溝邊、路邊、灌叢、荒地、草坡或疏林生境,已入侵到中國自然保護區內。為一種大型具刺雜草或亞灌木,全株含有毒生物鹼,未成熟果實毒性較大,人和家畜誤食可導致中毒。 [48] 
黃花刺茄 黃花刺茄
黃花刺茄(學名:Solanum rostratum Dunal)
別名:刺萼龍葵,刺茄,尖嘴茄
形態特徵:一年生草本,直根系,主根發達,側根較少,多鬚根。莖直立,基部稍木質化,株型類似灌木。高可達70釐米。葉互生,葉柄長0.5-5釐米,密被刺及星狀毛;葉片卵形或橢圓形。蠍尾狀聚傘花序腋外生,花期花軸伸長變成總狀花序,花橫向,在萼筒鍾狀,萼片線狀披針形,花冠黃色,輻狀,花瓣外面密被星狀毛;花葯黃色,異型,漿果球形,成熟時黃褐色。種子多數,黑色,6-9月開花結果。
地理分佈:原產於墨西哥北部和美國西南部,除佛羅里達州外已經遍佈美國,現已入侵到加拿大、俄羅斯、韓國、南非、澳大利亞等國家或地區。
中國分佈:主要分佈於北京、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江蘇、雲南、新疆、香港。
入侵危害:該種適應性強,耐瘠薄、乾旱,常生長於荒地、草原、河灘和過度放牧的牧場,也能侵入農田、果園中。競爭能力強,可嚴重抑制其他植物生長,常形成大面積單一羣落,破壞當地生物多樣性。全株密被刺毛,可傷害家畜,影響放牧和羊毛產量。植株有毒,誤食後可引起嚴重的腸炎和出血,果實含有神經毒素茄鹼,可致牲畜死亡。同時,該種還是馬鈴薯甲蟲和馬鈴薯卷葉病毒的野外寄主。 [48] 
刺果瓜 刺果瓜
刺果瓜學名:Sicyos angulatus L.)
別名:刺果藤,棘瓜,單子刺黃瓜,星刺黃瓜
形態特徵:一年生大型藤本植物。莖細長,通常為4-6米,莖具縱向的槽稜,密被白色柔毛,莖節處生卷鬚,密被白色柔毛,葉片形狀似黃瓜葉,兩面微粗糙被短柔毛,葉柄長,密被白色柔毛,花雌雄同株,雄花排列成總狀花序或頭狀聚傘花序,雌花較小,無柄,聚成頭狀,果實3-20個簇生,內含種子1粒,種子橢圓形或近圓形,扁平,灰褐色或灰黑色。
地理分佈:原產於墨西哥北部和美國西南部,除佛羅里達州外已經遍佈美國,現已入侵到加拿大、俄羅斯、韓國、南非、澳大利亞等國家或地區。
中國分佈:該種種子通過風、水流、或以刺萼扎入動物皮毛或人的衣服等方式傳播。中國早在1982年在遼寧省朝陽縣就有報道,後來又相繼在吉林省白城市、河北省張家口市、北京市密雲縣等地發現該物種。2005-2007年,在新疆境內也發現了烏魯木齊縣和石河子市兩個分佈區。2009年,該種被發現入侵到內蒙古。現主要分佈於北京、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江蘇、雲南、新疆、香港。
入侵危害:該種適應性強,耐瘠薄、乾旱,常生長於荒地、草原、河灘和過度放牧的牧場,也能侵入農田、果園中。競爭能力強,可嚴重抑制其他植物生長,常形成大面積單一羣落,破壞當地生物多樣性。全株密被刺毛,可傷害家畜,影響放牧和羊毛產量。植株有毒,誤食後可引起嚴重的腸炎和出血,果實含有神經毒素茄鹼,可致牲畜死亡。同時,該種還是馬鈴薯甲蟲和馬鈴薯卷葉病毒的野外寄主。 [48] 
藿香薊 藿香薊
藿香薊學名:Ageratum conyzoides L.)
別名:勝紅薊
形態特徵:一年生草本植物,無明顯主根;莖粗壯,底部徑4毫米,莖枝淡紅色,或上部綠色覆蓋白色塵狀短柔毛;葉對生,葉片卵形或長圓形;藿香薊花序傘房狀,總苞鍾狀或半球形,苞片長圓形或披針狀長圓形;花冠長外面無毛或頂端有塵狀微柔毛,淡紫色;瘦果黑褐色;花期7-12月。
地理分佈:原產熱帶美洲。現已廣泛分佈於非洲全境、印度、印度尼西亞、老撾、柬埔寨、越南等地。
中國分佈:該種19世紀在香港記錄。現主要分佈於北京、天津、河北、遼寧、
吉林、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東南部)、陝西、台灣、香港、澳門。
入侵危害:該種常見於山谷、林緣、河邊、茶園、農田、草地和荒地等生境,常侵入作物地,如在玉米、甘蔗和甘薯田中,發生量大,危害嚴重。能產生和釋放多種化感物質,抑制本土植物的生長,常在入侵地形成單優羣落,對入侵地生物多樣性造成威脅,目前已入侵到一些自然保護區。 [48] 
大狼杷草 大狼杷草
大狼杷草(學名:Bidens frondosa L.)
別名:接力草,外國脱力草,大花咸豐草,大狼把草
形態特徵:一年生草本。莖直立,分枝,常帶紫色。葉對生,具柄,為一回羽狀複葉,披針形,先端漸尖,邊緣有粗鋸齒,通常背面被稀疏短柔毛,至少頂生者具明顯的柄。頭狀花序單生莖端和枝端。總苞鍾狀或半球形,披針形或匙狀倒披針形,葉狀,邊緣有緣毛,無舌狀花或舌狀花不發育,極不明顯,筒狀花兩性;瘦果扁平,狹楔形,近無毛或是糙伏毛,頂端芒刺2枚。
地理分佈:原產北美洲,現廣泛歸化。
中國分佈:1926年在江蘇採到標本。現主要分佈於北京、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重慶、四川、雲南、台灣。
入侵危害:適應性強,喜於濕潤的土壤上生長,常生長在荒地、路邊和溝邊,具有較強的繁殖能力,易形成優勢羣落,排擠本地植物;在低窪的水濕處及稻田的田埂上生長較多,在稻田缺水的條件下,可大量侵入田中,與農作物競爭養分,降低作物產量。 [48] 
野燕麥 野燕麥
野燕麥(學名:Avena fatua L.)
別名:燕麥草,烏麥,香麥,鈴鐺麥
形態特徵:一年生草本,株高30-150釐米。鬚根較堅韌;桿直立且光滑無毛;葉鞘光滑或基部者被微毛;葉舌透明膜質,葉片扁平微粗糙,或上面和邊緣疏生柔毛;圓錐花序呈金字塔形,花柄彎曲下垂,背面中部以下具淡棕色或白色硬毛,芒自體中部稍下處伸出;穎果被淡棕色柔毛;花果期4-9月。
地理分佈:原產歐洲南部及地中海沿岸,現歐、亞、非三洲的温寒地帶均有分佈,北美也有輸入。
中國分佈:該種是世界性的惡性農田雜草,可隨其它種子或鳥類啄食後異地擴散,19世紀中葉曾先後在香港和福州採到標本。現主要分佈於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青海、寧夏、新疆、台灣、香港、澳門。
入侵危害:該種海拔4300米以下均可分佈,常見於荒野或田間,根系發達,分櫱能力強,為農田惡性雜草,可與農作物爭水、爭光、爭肥,降低作物產量;同時種子易混雜於作物中,降低作物品質。野燕麥能傳播小麥條鏽病、葉鏽病,同時是小麥黃矮病等毒病和多種害蟲的中間寄主和越冬越夏的棲息場所。
[48] 
水盾草 水盾草
水盾草(學名:Cabomba caroliniana Gray)
形態特徵: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莖長可達1.5m,根系發達,細根多,細長,具分枝,節上生根;葉對生或輪生,稀互生;沉水葉對生,呈圓扇形,掌狀分裂,裂片呈狹線形或絲狀;浮水葉少數,在花枝頂端互生,呈狹橢圓形或近圓形;花單生於枝上部葉腋,小,白、黃、稀紫色,花瓣近基部有橙色腺斑,兩側常有瓣耳;果實革質,不開裂;種子無成熟的胚。
地理分佈:原產美國至巴西地區,現引種至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東南亞、南亞等地。
中國分佈:1993年在浙江首次發現。現主要分佈於上海、江蘇、浙江。
入侵危害:該種的入侵會引起水庫和池塘水平面的上升導致滲漏的增加、灌溉渠中的堵塞和氾濫;大量水盾草死亡後腐爛耗氧,對漁業造成危害;茂密的水盾草妨礙了湖泊和水庫的娛樂、農業和美學功能;國外已有報道水盾草入侵會對生物多樣性造成影響。 [48] 
食蚊魚 食蚊魚
食蚊魚(學名:Gambusia affinis
形態特徵:體長形,略側扁,背緣淺弧形,腹部圓凸。頭短寬,吻短。眼大。口小,上位,頜齒細小。體被圓鱗,無側線。背鰭位於體中點之後。臀鰭位於背鰭前下方。雄魚臀鰭的第3-5鰭條延長變成輸精器。尾鰭圓形。體背灰黑,腹部白色。頭背有1黑斑,沿背部及尾柄末端有黑色條紋。除腹鰭外,其餘各鰭具小黑點。
地理分佈:主要產於美國南方、中美洲和西印度羣島。
中國分佈:為控制蚊子和瘧疾的發生,食蚊魚分別於1911年和1927年被引入到中國台灣和大陸。20世紀中後期,為提高漁業產量,中國雲南省眾多高原湖泊大量引種外來魚類,食蚊魚隨着其它魚類引種被無意引入。目前,食蚊魚在中國長江以南(包括台灣)的各地小水體中均有分佈,同時在雲南高原湖泊中也有分佈。
入侵危害:食蚊魚通過捕食浮游動物、土著魚類的魚卵或魚苗、兩棲類的卵或幼體,造成當地部分土著種的瀕危和滅絕,進而改變入侵地水生物種羣落結構,影響水生生態系統功能。因此,食蚊魚已經被納入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佈的全球100種最具威脅的外來入侵種名單。 [48] 
美洲大蠊 美洲大蠊
美洲大蠊(學名:Periplaneta Americana (L.))
別名:蟑螂,蜚蠊,偷油婆,香娘子,石姜,負盤,滑蟲,茶婆蟲
形態特徵:是蜚蠊科中體積最大的昆蟲。體大型,雄蟲體長約27-32毫米,雌蟲體長約28-32毫米。赤褐色,頭頂及複眼間黑褐色。複眼間距雄蟲狹雌蟲寬,單眼明顯淡黃。前胸背板略作梯形,後緣緩弧形,紅褐色,翅長於腹部末端。觸角很長,前胸背板中間有較大的蝶形褐色斑紋,斑紋的後緣有完整的黃色帶紋。
地理分佈:原產於非洲北部,可能是在販賣黑人時期由非洲帶入美洲。
中國分佈:美洲大蠊在中國各省市廣泛分佈。主要分佈在北京、河北、遼寧、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福建、江西、山東、湖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雲南、台灣等地。
入侵危害:美洲大蠊的排泄物和蜕落的表皮帶有過敏原,可以引發皮疹、哮喘等病症;美洲大蠊還能攜帶多種致病菌,如痢疾桿菌、綠膿桿菌、變形桿菌、沙門桿菌、傷寒桿菌和寄生蟲卵,是家畜及人類許多傳染性疾病的重要傳播媒介。 [48] 
德國小蠊 德國小蠊
德國小蠊(學名:Blattella germanica (L.))
別名:德國蟑螂,德國姬蠊
形態特徵:體小型,淡赤褐色。雄蟲狹長,體長10-13毫米,雌蟲較寬短,體長11-14毫米。前胸背板具2條內側平直的縱向黑色條紋。雄蟲腹部狹長,第7節背板特化;雌蟲腹部較寬短,基部寬,赤褐色,端部狹,白色,末端鈍角,側緣斜,略向內凹,整體略呈三角形;下生殖板寬大,表面隆起,前側緣近半圓形,後緣圓弧形,尾須強大多毛。
地理分佈:原產南亞,也有學者認為起源於非洲。隨着地區間經濟貿易而遠距離傳播。
中國分佈:分佈遍及全球,在熱帶、亞熱帶、温帶、寒帶均有分佈。現主要分佈於北京、遼寧、黑龍江、上海、福建、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新疆等地。
入侵危害:德國小蠊分泌物可使食物變質,導致人類中毒。它會咬食和破壞食品、紙張、文物、電子設備等,同時攜帶痢疾桿菌、結核桿菌、脊髓灰質炎病毒、乙肝病毒等多種致病菌而威脅人類健康,嚴重影響人類居住環境和生活質量。 [48] 
無花果蠟蚧 無花果蠟蚧
無花果蠟蚧(學名:Ceroplastes rusci (L.))
別名:榕龜蠟蚧,擬葉紅蠟蚧,鏽紅蠟蚧,薔薇蠟蚧
形態特徵:雌成蟲前期蟲體表皮膜質,略隆起,後期蟲體表皮稍硬化,體背部隆起呈半球形。體長2.0-3.5毫米,寬1.5-2.5毫米,淡褐色。觸角6節。背面有8個無腺區,頭區1個,背側各3個,背中區1個。尾裂淺,肛突短錐形,向體後傾斜。肛板圓滑,沒有明顯的角。雌成蟲蠟殼白色到淡粉色,稍硬化,周緣蠟層較厚。蠟殼分為9塊,背頂1塊。整殼長1.5-5.0毫米,寬1.5-4.0毫米,高1.5-3.5毫米。
地理分佈:該蟲原產於非洲,最早發現於地中海沿岸地區,現已擴展和傳播至東洋區、非洲區、新熱帶區和古北區等動物區系。其中,在熱帶、亞熱帶和暖温帶分佈較廣泛。
中國分佈:2012年,在中國廣東省茂名市的榕樹上和四川省攀枝花市的大葉榕上首次發現該害蟲。現主要分佈在廣東、四川。
入侵危害:無花果蠟蚧寄主多樣,適生區廣泛,是許多園林植物和經濟果園的重要害蟲。該蟲除吸食寄主汁液對植物的枝幹、嫩梢、葉片和果實造成的直接危害外,還分泌大量的蜜露,誘發煤污病,從而降低寄主植物的生命力,影響園林綠化植物的觀賞價值,造成經濟果林減產。 [48] 
棗實蠅 棗實蠅
棗實蠅(學名:Carpomya vesuviana Costa)
形態特徵:成蟲體黃色,體、翅長2.9-3.1毫米。頭高大於長,雌雄的頭寬相同。盾片黃色或紅黃色,中間具3個細窄黑褐色條紋,向後終止於橫縫略後;兩側各有4個黑色斑點,橫縫後亞中部有2個近似橢圓形黑色大斑點,近後緣的中央於兩小盾前鬃之間有一褐色圓形大斑點;橫縫後另有2個近似叉形的白黃色斑紋。小盾片背面平坦或輕微拱起;白黃色,具5個黑色班點,其中2個位於端部,基部的3個分別與盾片後緣的黑色斑點連接。
地理分佈:原產於印度,現廣泛分佈於南亞、中亞、東南亞、歐洲東部等國家或地區。
入侵歷史:2007年在新疆吐魯番地區的鄯善縣、托克遜縣、吐魯番市發現。現主要分佈在新疆。
入侵危害:該蟲主要以幼蟲蛀食果肉進行危害,不蛀食棗核和種仁,危害時果面可形成斑點和蟲孔,內部蛀食後形成蛀道,並引起落果,導致果實提早成熟和腐爛,被害率可達60%以上,造成的產量損失可達20%以上,嚴重時可造成棗果的絕收。 [48] 
椰子木蛾 椰子木蛾
椰子木蛾(學名:Opisina arenosella Walker)
別名:黑頭履帶蟲、椰蛀蛾、椰子織蛾
形態特徵:成蟲翅展18.0-24.0毫米。頭部灰白色。下唇須乳白色,第2節腹面和內側密佈灰白色長鱗毛,鱗毛端部雜黑色;第3節散佈黑褐色鱗片。觸角柄節土黃色;鞭節乳白色,雜黑褐色。前翅狹長,前緣略拱,頂角鈍,外緣弧形後斜;土黃色至灰白色,散佈黑色鱗片;前緣基部約1/6黑色,端半部具多條黑色細縱紋;緣毛與翅同色。後翅灰褐色,緣毛基部1/3灰褐色,端部灰白色。前、中足乳白色,前足轉節和腿節腹側黑色,脛節外側黑色,跗節具淺褐色環;後足土黃色。腹部2-6節有背刺。
地理分佈:椰子木蛾原產南亞,主要分佈在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國、巴基斯坦、緬甸、印度尼西亞、泰國和馬來西亞等地。
中國分佈:2013年,在中國海南省萬寧市的棕櫚科植物上首次發現該蟲。現主要分佈於廣東、廣西、海南。
入侵危害:椰子木蛾的寄主有棕櫚科、芭蕉科。其可危害不同年齡的棕櫚科植物,幼蟲從植物的下部葉片向上取食危害,逐漸向其他葉片擴展。幼蟲取食葉片並在葉背面形成蛀道,蛀道內糞便與其吐絲交織。每個葉片上可有幾頭幼蟲,嚴重受侵染的植株,葉片乾枯,除頂端少數葉片外,整個樹冠均被侵害。椰子木蛾寄主植物棕櫚科植物不僅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食用價值,成為最重要的旅遊資源之一,同時,也是十分珍貴的種質資源,保護價值極高。椰子木蛾具有繁殖能力強、生長週期短、全年可危害的特點,對寄主的危害相當嚴重。 [48] 
松樹蜂 松樹蜂
松樹蜂(學名:Sirex noctilio Fabricius)
別名:雲杉樹蜂,輻射松樹蜂
形態特徵:成蟲體長10-44毫米,雌性與雄性成蟲相比體型略大,圓柱形,觸角黑色。雌蟲頭部、胸腹部具藍色金屬光澤,胸足桔黃色,腹部末端呈角突狀;雄蟲頭胸部具藍色金屬光澤,腹部基部和末端呈黑色,中部桔黃色。後足粗大、黑色。幼蟲乳白色且為圓筒形,老熟幼蟲體長10-20毫米,頭寬約3-5毫米。蛹為離蛹,乳白色,長10-18毫米。卵乳白色,呈梭形,長約1.4毫米,中部最寬處直徑約0.5毫米。
地理分佈:原產於歐亞大陸和北非,後傳入澳洲、南美、北美、非洲等地。
中國分佈:2013年,在黑龍江省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首次發現,現主要分佈於內蒙古、吉林、黑龍江。
入侵危害:松樹蜂主要危害松屬、雲杉屬、冷杉屬、落葉松屬以及美國松屬等種類。松樹蜂幼蟲的取食和鑽蛀能對寄主樹木造成嚴重破壞,其產卵時注入的毒素和共生菌能夠嚴重影響寄主體內的水分平衡、光合產物運輸等重要的生理代謝過程,同時降解寄主木質纖維素等大分子物質和破壞樹體內部結構,逐步削弱寄主的防禦能力從而加速樹勢的衰弱甚至導致樹木死亡。 [48] 
[36] 

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相關措施

外來入侵物種管理辦法》自2022年8月1日起施行。辦法明確,農業農村部會同有關部門建立外來入侵物種普查制度,每十年組織開展一次全國普查;建立外來入侵物種監測制度,構建全國外來入侵物種監測網絡;建立外來入侵物種信息發佈制度。 [40-42] 
2022年12月20日,《重點管理外來入侵物種名錄》發佈,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 [4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