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鱼

罗非鱼属鱼类的统称
展开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罗非鱼(学名:Oreochromis)是罗非鱼属鱼类的统称 [1],是一种广盐性热带鱼类 [5] [6]。截至2024年,依据国际综合分类学信息系统(ITIS)的分类标准,罗非鱼属已记录37个有效种。 [19]形态上,罗非鱼体侧扁,背高,体厚,外形近似鳜鱼或鲷鱼。体表被圆鳞,头小,口大,唇厚,口内具锋利细齿,无口须。背鳍和臀鳍具硬棘,背鳍和臀鳍鳍条坚硬锐利,具黑白斑点。尾鳍末端圆形或平截。 [4] [6]体色受环境影响呈现适应性变化,通常上半部较深,下半部呈银白色,雌鱼体色偏黄棕色,雄鱼鳍末端及近胸腹部呈暗红色。幼鱼阶段背鳍最后一枚硬棘至第三枚软条间可见黑色圆斑,此特征于四个月后消失 [4] [6]
罗非鱼自然分布于非洲大陆的淡水、咸淡水水域,及中东大西洋沿岸咸淡水海区,最北可达以色列及约旦等地,罗非鱼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适宜水温较高,耐低氧能力强于一般鲤科鱼类,生存最适pH范围为7-8。主要栖息于水域中下层,属杂食性鱼类,食性广,摄食量大。仔鱼阶段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成鱼则主要摄食浮游植物及有机碎屑 [5] [6-7]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IUCN红色名录,已有34种罗非鱼被列入濒危物种,其中7种极度濒危(CR),5种濒危(EN) [2]。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罗非鱼养殖,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罗非鱼养殖国家,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9]
中文名
罗非鱼
拉丁学名
Oreochromis [1]
别    名
非洲鲫鱼、吴郭鱼、越南鱼 [3]
外文名
Tilapia [5]
罗非鱼属 [1]
37种 [19]
分布区域
非洲内陆及中东大西洋沿岸咸淡水海区,向北分布至以色列及约旦等地 [5]
命名者及年代
Günther,1889 [2]
IUCN濒危等级
34种被列入,7种极危(CR),5种濒危(EN) [2]

物种学史

播报
编辑
  • 发现与命名
罗非鱼属由英国鱼类学家阿尔伯特·冈特(Albert Karl Ludwig Gotthilf Günther)于1889年建立 [19],其英文名为"tilapia" [5],由于该属物种原产于非洲,且形态与鲫鱼相似,因此也被称为“非洲鲫鱼”。 [3]

形态特征

播报
编辑
罗非鱼体型侧扁,背高,体厚,外形与鳜鱼鲷鱼相似。体表被汽良纸圆鳞,头小,口大,喇举少唇厚,口内具锋利细齿,无口须。背鳍和臀鳍具硬棘,背鳍硬棘8枚套蜜以上,臀备套鳍硬翻嫌棘3枚。背鳍和臀鳍鳍条坚硬锐利,具黑白斑点。尾鳍末端圆形或平截。 [4] [6]
罗非鱼体色呈环境适应性变化,通常情况下,灶兰劝体色上半部较深,下半部逐渐变浅,呈银白色,喉部和腹部呈白色。雌鱼体色偏黄棕色,雄鱼在鳍末端及近胸腹部呈暗红色,繁殖季节雄鱼体色更为鲜艳。 [4] [6]
罗非鱼幼鱼阶段背鳍最后一枚硬棘至第三枚软寒组说承戏束拔条间具一黑色圆斑,该特征于四个月后消失。 [4]
尼罗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
罗非鱼

栖息环境

播报
编辑

温度

罗非鱼属于广盐性热带鱼类,对温度、盐度、溶氧和pH值等环境因子具有一定的适应范围。罗非鱼适宜生活在较高水温中,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生存温度范围为15-40℃。 [6-7]
水温低于15℃或高于40℃ 时,摄食能力减弱,生长缓慢,长期处于生存温度范围外会导致其进入休眠状态,甚至死亡。罗非鱼繁殖的适宜水温范围为 20-38℃,最适温度为 22-25℃,水温越高,产卵次数越多。 [6]

盐度

罗非鱼对盐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可生活在淡水、半咸水和海水中。其可直接从高盐度(盐度高于30%)海水环境转移至淡水环境中正常生长,但从淡水环境转移至海水环境则需要逐步驯化。 [7]

氧含量

罗非鱼对低氧环境具有较强的耐受性,高于一般鲤科鱼类。 [7]人工养殖条件下,最适溶氧量为3-7毫克/升。当溶氧量低于3毫克/升时,罗非鱼会出现浮头、躁动不安等现象。虽然罗非鱼能在溶氧量低至1毫克/升的环境中短时间生存,但其活动能力和免疫力均会显著下降。 [6]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生长阶段的罗非鱼对低氧的耐受能力存在差异。 [7]

PH值

罗非鱼生存的最适pH值范围为7-8。水环境pH值的剧烈变化会导致其体内酸碱平衡和离子调节功能紊乱,进而影响其免疫能力。 [6]

分布范围

播报
编辑

世界分布

罗非鱼原产于非洲,自然分布于非洲大陆的淡水、咸淡水水域,以及中东大西洋沿岸咸淡水水域,分布范围北至以色列及约旦等地。作为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罗非鱼已被广泛引种至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南美洲和非洲等地。 [5]
罗非鱼fbt优选 [1]

中国分布

罗非鱼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尤以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等省份养殖规模最大。 [6]

生活习性

播报
编辑

活动规律

罗非鱼主要栖息于水域中下层,其活动空间随鱼体大小和水温变化而改变。罗非鱼的昼夜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清晨水温逐渐升高时,常成群在中下层水体游动;中午时会上浮至近水面,遇惊扰则迅速下潜;下午至傍晚逐渐下沉至中下层水体活动;夜间则沉于水底。 [6-7]

食性

罗非鱼为杂食性鱼类,食性较广,摄食量大,并可根据环境中的饵料状况进行食性调整。仔鱼阶段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成鱼则主要摄食浮游植物,也可摄食有机碎屑。 [6-7]
奥利亚罗非鱼

生长繁殖

播报
编辑

生长特性

罗非鱼生长速度快,适应能力强,通常6个月即可达到性成熟。影响罗非鱼生长的因素除种类、性别差异外,环境因素如水温、水质、饵料等也起着重要作用。雄鱼生长速度通常快于雌鱼,性成熟后差异更加明显。这是因为雌鱼在卵巢发育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营养物质,且在口孵期间完全停止摄食,加之护幼过程中摄食减少以及一年多次的繁殖活动,都会影响雌鱼的生长。 [6-7]
罗非鱼雄鱼的生长速度大于雌鱼,在性成熟后差异更大。因为雌鱼卵巢发育过程中需要大量营养物质,口孵期间完全停止摄食;在护养幼鱼过程中摄食少,且一年数次繁殖,生长受到影响。 [7]

繁殖方式

  • 繁殖特点
罗非鱼繁殖习性独特,除水温外,对其他环境条件要求不严,可在静止的小水体中繁殖。 [8]罗非鱼繁殖力强,繁殖周期短,性成熟早,体重200克左右的雌鱼怀卵量可达10000-15000粒。 [6]
  • 产卵受精
繁殖季节,雄鱼体色鲜艳,会在浅水区域筑巢并守护巢穴,巢穴通常呈圆环状。雄鱼通过摆动尾鳍吸引雌鱼入巢,并用吻端或鱼鳍摩擦雌鱼腹部刺激其排卵,随后雄鱼进行体外受精。雌鱼将受精卵含入口中孵化,直至仔鱼孵化并可以自由摄食。 在整个孵化过程中,雌鱼基本停止摄食。 [6] [8]

下级分类

播报
编辑
截至2024年,依据国际综合分类学信息系统(ITIS)的分类标准,罗非鱼属已记录37个有效种,下表将ITIS收录的罗非鱼予以陈述: [19]
37种
中文名
拉丁学名
命名者及年份
小碱水罗非鱼
Oreochromis alcalica
Hilgendorf, 1905
安哥拉罗非鱼
Oreochromis angolensis
Trewavas, 1973
维多利亚红罗非鱼
Oreochromis esculentus
Graham, 1928
吉皮罗非鱼
Oreochromis jipe
Lowe, 1955
科罗罗非鱼
Oreochromis korogwe
Lowe, 1955
小斑点罗非鱼
Oreochromis leucostictus
Trewavas, 1933
马拉加拉西罗非鱼
Oreochromis malagarasi
Trewavas, 1983
姆韦鲁湖罗非鱼
Oreochromis mweruensis
Trewavas, 1983
潘氏罗非鱼
Oreochromis pangani
Lowe, 1955
沙卡罗非鱼
Oreochromis saka
Lowe, 1953
希拉诺罗非鱼
Oreochromis shiranus
Boulenger, 1897
坦噶尼喀罗非鱼
Oreochromis tanganicae
Günther, 1894
瓦利亚罗非鱼
Oreochromis variabilis
Boulenger, 1906
红翅罗非鱼
Oreochromis amphimelas
Hilgendorf, 1905
奥利亚罗非鱼
Oreochromis aureus
Steindachner, 1864
大碱水罗非鱼
Oreochromis grahami
Boulenger, 1912
卡洛莫罗非鱼
Oreochromis karomo
Poll, 1948
宽唇罗非鱼
Oreochromis latilabris
Seegers and Tichy, 1999
利多罗非鱼
Oreochromis lidole
Trewavas, 1941
莫蒂默罗非鱼
Oreochromis mortimeri
Trewavas, 1966
恩达拉尼罗非鱼
Oreochromis ndalalani
Seegers and Tichy, 1999
柔罗非鱼
Oreochromis placidus
Trewavas, 1941
沙莉罗非鱼
Oreochromis salinicola
Poll, 1948
斑尾罗非鱼
Oreochromis spilurus
Günther, 1894
厄佩罗非鱼
Oreochromis upembae
Thys van den Audenaerde, 1964
大斑点罗非鱼
Oreochromis andersonii
Castelnau, 1861
奇古鲁鲁罗非鱼
Oreochromis chungruruensis
Ahl, 1924
埃及罗非鱼
Oreochromis ismailiaensis
Mekkawy, 1995
马拉维卡朗黑罗非鱼
Oreochromis karongae
Trewavas, 1941
美丽罗非鱼
Oreochromis lepidurus
Boulenger, 1899
宽鳍罗非鱼
Oreochromis macrochir
Boulenger, 1912
莫桑比克罗非鱼
Oreochromis mossambicus
Peters, 1852
尼罗罗非鱼
Oreochromis niloticus
Linnaeus, 1758
鲁夸湖罗非鱼
Oreochromis rukwaensis
Hilgendorf and Pappenheim, 1903
施韦比希罗非鱼
Oreochromis schwebischi
Sauvage, 1884
马拉维银头罗非鱼
Oreochromis squamipinnis
Günther, 1864
瓦米罗非鱼
Oreochromis urolepis
Norman, 1922 [19]

保护现状

播报
编辑
截至2023年,已有34种罗非鱼被列入IUCN红色名录,其中极危(CR)7种,濒危(EN)5种,易危(VU)7种。下表为部分列入IUCN濒危等级的物种。 [2]
保护等级
极危 (CR)
濒危 (EN)
易危(VU)
物种
中文名
学名
中文名
学名
中文名
学名
马拉维卡朗黑罗非鱼
Oreochromis karongae
大碱水罗非鱼
Oreochromisgrahami
莫桑比克黑罗非鱼
Oreochromismossambicus
马拉维银头罗非鱼
Oreochromis squamipinnis
吉皮罗非鱼
Oreochromisjipe
宽唇罗非鱼
Oreochromis latilabris
卡洛莫罗非鱼
Oreochromis karomo
美丽罗非鱼
Oreochromis lepidurus
大斑点罗非鱼
Oreochromis andersonii
利多罗非鱼
Oreochromis lidole
红翅罗非鱼
Oreochromisamphimelas
鲁夸湖罗非鱼
Oreochromis rukwaensis
莫蒂默罗非鱼
Oreochromis mortimeri
小碱水罗非鱼
Oreochromisalcalica
恩达拉尼罗非鱼
Oreochromisndalalani
奇古鲁鲁罗非鱼
Oreochromis chungruruensis
/
/
宽鳍罗非鱼
Oreochromis macrochir
亨氏罗非鱼
Oreochromis hunteri
/
/
沙莉罗非鱼
Oreochromis salinicola
根据IUCN的评估,除沙莉罗非鱼(Oreochromis salinicola) 种群情况不明外,其他被列为易危(VU)、濒危(EN) 和极度濒危(CR) 的罗非鱼物种数量均呈下降趋势。 [2]
导致罗非鱼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包括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基因污染以及疾病等。 [2]

主要价值

播报
编辑

食用价值

罗非鱼作为一种重要的食用鱼类,肉质鲜美,肌肉纤维组织结构紧密,肌间刺少,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和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已有十余种被广泛养殖。 [6] [16]

经济价值

罗非鱼作为传统白鱼肉的替代品,又被称为“白色三文鱼”,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列为重要的推广养殖鱼类之一,罗非鱼最大的特点是肉质白、细嫩,无肌间刺,已成为我国出口与内销的主要水产品,出口主要销往北美和欧洲市场。 [18]

其他价值

罗非鱼皮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一些初步研究表明其在烧伤治疗等医疗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但相关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其实际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20]

潜在危害

播报
编辑
三种罗非鱼,即奥利亚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由于其环境适应能力强、繁殖速度快、产量高、饲料转化率高等生物学特性,被列为全球入侵物种。这些物种在引入地可能会过度繁殖,排挤本地物种,破坏水体生态平衡,造成生态入侵。 [17]

人工养殖

播报
编辑

养殖现状

罗非鱼是世界上适应性最广的鱼类,20世纪70年代中期,联合国向世界各国推荐养殖,大大推动了罗非鱼养殖业的发展,也因此世界产量一直在增加。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统计数据,2021年罗非鱼产量达到了约729×10⁴吨,共有140个国家进行生产。从2009年到2017年,世界罗非鱼产量年均增长约10%,产量中接近90%来自养殖,且主要来自淡水养殖。在世界淡水鱼总产量中,罗非鱼产量仅次于鲤鱼而居世界第二位。世界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几乎所有国家都有养殖罗非鱼,但罗非鱼养殖产地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美洲,其中亚洲占据了世界罗非鱼产量的近75%,其次是非洲,美洲的产量居第三。 [21]
中国罗非鱼养殖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罗非鱼养殖国家,形成了集苗种繁育、养殖生产、加工出口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9]中国自1958年开始引进罗非鱼,养殖产量迅速增长,至1998年已占全球总产量的70%,位居世界第一。近年来,随着全球罗非鱼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罗非鱼产量占比有所下降。2019年,全球罗非鱼养殖总产量约为6.23×10⁶吨,其中中国产量约为1.62×10⁶吨,占比约26%。尽管产量占比下降,但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罗非鱼出口国,主要出口市场包括美国、欧洲、中东等国家和地区。 [6]中国罗非鱼产业虽已进入成熟阶段,但产量呈现波动趋势。 [9]我国每年约有50万吨罗非鱼出口,此外我国罗非鱼饲料也出口到东南亚地区。 [23]

主要养殖品种

中国经过多年培育和研究,产生的较成功的罗非鱼养殖品种有:莫桑比克罗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a)、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a) 、红罗非鱼(Sarotherodon nilotica♀ × Sarotherodon mossambica♂)、“吉富”罗非鱼(GIFT strain,Oreochromis niloticus)、奥尼罗非鱼(Sarotherodon aurea♂ × Sarotherodon niloticus♀)、“新吉富”罗非鱼(N-GIFT strain,Oreochromis niloticus) 、“吉丽”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 F2♂ ×Oreochromis niloticus ♀) 、“桂非一号”罗非鱼(GIFT strain,Oreochromis niloticus)、“壮罗一号”罗非鱼(GIFT strain,Oreochromis niloticus)。 [6]
2024年11月,西部(重庆)科学城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宣布,其罗非鱼创制团队成功培育出遗传全雄无黑斑红罗非鱼,并已推向市场。 [24]

养殖模式

中国罗非鱼养殖模式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 池塘养殖
池塘养殖是罗非鱼最主要的养殖方式,具有效益高、成本低、劳动力投入少、管理方便等优点。池塘养殖可分为单养和混养两种模式,其中单养是指仅养殖罗非鱼,不混养其他鱼类。 [9] [11]
  • 网箱养殖
网箱养殖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水产养殖模式,指在较大水体中设置网箱进行高密度养殖。罗非鱼适应网箱高密度养殖环境,且可摄食网箱壁上的藻类,起到“清箱”作用,但同时也存在水体污染的风险。 [9] [11]
  • 流水养殖
流水养殖是指利用缓流水体进行高密度养殖的传统养殖方式,有利于促进水体交换,增加水中溶氧,提高鱼类新陈代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流水养殖与现代技术结合,正逐渐向工厂化养殖方向发展。 [9] [12]
  • 稻田养殖
稻田养殖是利用稻田生态环境,经改造后进行水稻和鱼类共同养殖的模式。罗非鱼的杂食性可用于清除稻田害虫和杂草,节省人力物力。 [9] [13]
  • 其他模式
此外,还有一些规模较小的养殖模式,如水库养殖和工厂化养殖等。 [9]

疾病防治

  • 主要疾病
细菌性疾病是危害罗非鱼养殖业最严重的疾病,约占疾病总数的50%-60%,具有传染速度快、死亡率高、周年发生等特点。 [10]
寄生虫性疾病也是罗非鱼养殖中常见的疾病,约占疾病总数的20%-30%,其中车轮虫、指环虫等对尼罗罗非鱼(红罗非鱼)苗种危害尤为严重,因为尼罗罗非鱼对水质变化和寄生虫等外界刺激更为敏感。 [10] [14]
常见的真菌性疾病包括水霉病和鳃霉病,主要由水霉属(Saprolegnia)或绵霉属(Achlya)的真菌引起,例如多子水霉等。 [10] [14]
其他类型疾病包括病因不明的疾病和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疾病,例如突眼病和结节症等,目前对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无统一定论。 [10]
  • 防治技术
免疫防控:通过注射、喷雾、浸泡、口服等方式给鱼体接种疫苗,或添加中草药制剂和饲料添加剂增强鱼体免疫力,从而预防疾病。 [10] [15]
药物防控:在鱼病发生时,通过口服、注射、浸浴、涂抹等方式对患病鱼体进行药物治疗,或直接向养殖水体泼洒药物进行防控。该方法操作简便,疗效迅速,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防控手段。 [10] [15]
生态防控:通过优化养殖环境和养殖模式,利用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抑制病原体生长繁殖,从而达到防控疾病的目的。 [10] [15]

相关文化

播报
编辑
罗非鱼作为一种重要的食用鱼类,在一些地区已融入当地饮食文化。例如,中国四川省攀枝花市利用当地养殖的罗非鱼和特色泡菜,制作出口味独特的“盐边泡菜鱼”。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