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棕象甲

鎖定
紅棕象甲(學名: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是竹象科、棕櫚象屬動物,其幼蟲體長40-45毫米,黃白色,頭暗紅褐色,體肥胖,紡錘形,胸足退化。成蟲體長30-35毫米,寬12毫米左右,身體紅褐色,光亮或暗。頭部前端延伸成喙,前胸前緣細小,向後緣逐漸寬大,略呈橢圓形;背上有6個小黑斑排列兩行。鞘翅較腹部短,腹末外露。身體腹面黑紅相間,各足基節和轉節黑色,各足腿節末端和脛節末端黑色,各足跗節黑褐色。觸角柄節和索節黑褐色,棒節紅褐色。蟲卵乳白色。
在熱帶地區紅棕象甲1年發生3代,亞熱帶地區多數發生2-3代,世代重疊;紅棕象甲成蟲具有短途飛翔、羣居、假死的特性;喜夜間活動,白天常藏匿於葉腋下、夾縫間,在取食與交配時才短距離遷移。紅棕象甲原產於南亞印度。該蟲主要分佈或已入侵中東、東亞、南亞、太平洋諸島及地中海沿岸部分國家和地區。
中文名
紅棕象甲
拉丁學名
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
別    名
棕櫚象
外文名
Red Palm Weevil [1]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昆蟲綱
鞘翅目
竹象科
棕櫚象屬
紅棕象甲
亞    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Olivier,1790 [1] 
保護級別
IUCN:未評定

紅棕象甲形態特徵

紅棕象甲 紅棕象甲
其幼蟲體長40-45毫米,黃白色,頭暗紅褐色,體肥胖,紡錘形,胸足退化。成蟲體長30-35毫米,寬12毫米左右,身體紅褐色,光亮或暗。頭部前端延伸成喙,雄蟲的粗短且直,喙背有一叢毛;雌蟲喙較細長且彎曲,喙和頭部的長度約為體長的1/3。前胸前緣細小,向後緣逐漸寬大,略呈橢圓形;背上有6個小黑斑排列兩行,前排3個,兩側的較小,中間的一個較大;後排3個較大。鞘翅較腹部短,腹末外露。身體腹面黑紅相間,各足基節和轉節黑色,各足腿節末端和脛節末端黑色,各足跗節黑褐色。觸角柄節索節黑褐色,棒節紅褐色。蟲卵乳白色,長橢圓形,表面光滑。蟲蛹長35毫米左右,初化蛹乳白色,後逐漸變褐色。繭長50-95毫米,呈長橢圓形,由樹幹纖維構成。 [2] 

紅棕象甲生活習性

在熱帶地區紅棕象甲1年發生3代,亞熱帶地區多數發生2-3代,世代重疊;若有越冬,以老熟幼蟲、蛹和成蟲在寄主植物組織內越冬;其第1代發育時間最短,約100天左右,第3代發育時間最長,比第1代長1個月左右。中國學者餘德松發現在中國浙江麗水年發生1-2代,翌年3月下旬成蟲開始活動,第1代卵4月上旬和第2代8月上旬出現,3-11月為危害期,12月上旬始以成蟲、幼蟲、蛹在植株內部結繭越冬;在中國廈門地區,年發生2-3代,第1次發生高峯期為5月中旬至6月下旬,第2次高峯期為9月中旬至10月下旬。紅棕象甲成蟲具有短途飛翔、羣居、假死的特性;喜夜間活動,白天常藏匿於葉腋下、夾縫間,在取食與交配時才短距離遷移。 [3]  [2] 

紅棕象甲分佈範圍

紅棕象甲原產於南亞印度。該蟲主要分佈或已入侵中東、東亞、南亞、太平洋諸島及地中海沿岸部分國家和地區,在中國主要分佈於海南廣東廣西江西福建上海雲南、西藏(墨脱)、台灣香港澳門等地,面積覆蓋長江以南廣大地區。 [2] 

紅棕象甲繁殖方式

雄蟲體形普遍較雌蟲小,但比雌蟲活躍,發育歷期比雌蟲短,可能是由於生殖關係無需攝入過多營養物質。幼蟲9齡,成蟲個體間壽命差異較大。成蟲羽化後即性成熟並可多次進行交尾,少數需要補充營養。雌蟲喜好選擇幼嫩組織或生長點產卵,利用其長且鋭利的產卵器插入植株組織、葉柄的裂縫或機械傷口部位併產下卵。卵單產,單雌產卵量可高達300粒左右,產卵期持續1-2個月。 [3]  [2] 

紅棕象甲物種危害

  • 危害植物
紅棕象甲重點危害棕櫚類植物。主要包括:椰子油棕王棕檳榔魚尾葵加那利海棗、刺葵、銀海棗、傘杆頂棕櫚、越南蒲葵、糖棕、酒瓶椰、傘杆頂棕櫚等,對10年以下樹齡的幼年棕櫚類植物(尤其是椰子)危害最大,一般較少危害30年以上樹齡的老樹。 [2] 
  • 危害方式
紅棕象甲
紅棕象甲(5張)
紅棕象甲一般有三種入侵方式,最常見的是以成蟲在植物樹幹或葉柄基部的傷痕、裂口、裂縫裏產卵孵化,以幼蟲鑽蛀植物的葉柄基部幼嫩組織、在樹幹內鑽蛀為害。受害植物在初期表現為樹皮或葉柄略有裂縫,植株四周外圍葉片黃萎,後擴展至中部葉片枯黃,如不是專業人士仔細觀察,很難及時發現。受害後期植物心葉乾枯,組織內纖維破碎呈腐殖狀,部分棕櫚類植物(如加納利海棗等)可見到由蛀孔排出纖維屑或褐色粘稠液(俗稱樹膠)流出,一旦發現,受害植株多無法挽救,常造成植株整個折斷或直接枯死。第二種是從位於地表的根部入侵樹體,受害的植株表面看上去完好無損,除葉子減少,部分枝葉枯黃或倒披下垂外,其他與正常植株無異,但樹杆內部組織則全部被破壞。第三種是從樹冠部侵入,心葉將全部枯死,這種危害最大,因為生長點很快就會壞死。不管是哪種入侵方式,紅棕象甲一旦鑽入樹體,通常在5-6個月內就能造成植物死亡。 [2] 
  • 危害事例
紅棕象甲入侵中國的確切時間已無從考證,大約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在中廣東中山首次發現該蟲,隨後其迅速擴散,直到90年代中後期,該蟲爆發過幾次較大的危害後,才引起相關部門和有識之士的重視。1998年以來,海南文昌、瓊山等地椰子樹曾多次受嚴重危害,累計死亡近2萬株。廣西的蟲害同樣非常嚴重,2002年,南寧市在廣東引進的加那利海棗上首次發現紅棕象甲;2005年,北海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在北海外沙島100棵剛剛引進種下的椰子樹上再次發現紅棕象甲;2005年,在柳州市某園藝場種植的棕桐科植物中發現大量紅棕象甲,危害面積約0.533平方千米,造成多株加納利海棗和華盛頓棕櫚死亡;2014年,桂林西二環路、萬福路等剛完成園林綠化提升的城市路段上,新種植的加納列海棗、銀海棗等棕櫚科植物大規模爆發紅棕象甲蟲害,受損嚴重,約1/3的植株死亡。,主要危害椰子、海棗等多種棕櫚科植物。在海南、香港、澳門、廣東珠三角、廣西南部等熱帶或亞熱帶南部地區,該蟲1年發生2-3代,世代重疊。成蟲在1年中有2個明顯出現的時期,即6月和11月。中國南方各地如海南、深圳、中山、珠海等一直保持着紅棕象甲危害高發狀態,防治情況不容樂觀。 [2] 

紅棕象甲防治方法

  • 列入有害生物名錄
紅棕象甲因繁殖能力強、寄生植物廣、防治難度大、致死率較高、易集中爆發等特點,常對植物造成不可逆的危害。該蟲是國家林業局國家林業局2003年公佈的233種林業危險性有害生物之一,也是2005年3月1日開始實施新發布的19種林業檢疫性有害生物之一,被列入中國進境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名錄和農業、林業檢疫性有害生物名錄。 [2] 
  • 防治難點
隱蔽性較高:紅棕象甲大多從生長點侵入危害,蛀食,造成隧道,導致被害組織很快壞死腐爛。而不少棕櫚科植物在葉片發黃前很難發現被危害,一旦發現心葉發黃枯死,生長點及附近的莖幹已壞死或腐爛,絕大部分已無法挽救,只有少量受損較輕的植物在徹底防治後3-5年才緩慢恢復長勢。 [2] 
施藥難度大:有不少棕櫚科植物長得比較高大,而紅棕象甲的危害點多、廣、高,危害部位集中在植物的中上部或根部,噴藥時操作難度大,灌藥防治難度更大。 [2] 
防治時間長:紅棕象甲的成蟲抗藥性較強,對於普通的化學農藥不敏感,防治難度較大,相對而言,幼蟲的防治容易得多。因此,滅殺紅棕象甲的最佳時段為每年的4-5月和9-10月,為保證滅殺效果,不管有沒有發現危害,通常每年都要堅持施藥1-2次,部分園林和植保工作者沒有掌握這一規律,常半途而廢,做無用功。 [2] 
危害範圍廣:中國南方各地的城市園林建設大量採用棕櫚科植物,而紅棕象甲的幼蟲、成蟲在很長的時間內都是鑽蛀在棕櫚科植物枝條、葉柄、莖的內部隱藏,極易傳帶,植物調運過程一旦檢測環節不嚴,紅棕象甲將會隨之進入引種地,並會相互轉染,繁衍生息,為害一方。 [2] 
  • 防治方法
人工捕捉:利用紅棕象甲假死性,於晨間或傍晚時分,敲擊受害植物莖幹,振落並捕殺出來活動的成蟲。 [2] 
引誘器誘捕:中國國內已有商家研發出了紅棕象甲誘捕器,主要是通過仔細觀察紅棕象甲的取食、產卵習慣後設計製作的。通過散發一種有效的聚集素來吸引棕櫚科植物的紅棕象甲成蟲,從而達到捕獲的目的,紅棕象甲誘捕器能有效降低紅棕象甲種羣密度,逐步在各地普及使用。 [2] 
生物防治:經研究表明,紅棕象甲的血淋巴中可以分離出一種酵母,這種酵母達到一定的劑量,可導致其的死亡。另外發現,斯氏線蟲、小卷峨斯氏線蟲和異小杆線蟲等3種病原線蟲對紅棕象甲的成蟲和幼蟲有較強的致病能力,可以對其有效殺滅。但這3種線蟲在成蟲體上繁殖得較快,在幼蟲上卻繁殖緩慢。截至2018年,該生物防治法還停留在試驗研究階段,尚未普及。 [2] 
化學防治:化學防治是殺滅紅棕象甲的常用方式,因其幼蟲和成蟲均在樹幹內蛀道取食為害,常規的噴霧施藥防治效果並不佳,目前多是採用樹幹注射殺蟲劑的方法,這是當前殺滅紅棕象甲最有效、對環境影響最小的方式。作法是在受害部位(排泄孔)上方鑽一向下傾斜45°角的洞,然後用注射器把藥液(40%氧化樂果與80%敵敵畏原液按1:1混合液,也可以用其他專用滅殺劑)注入洞內,再用泥漿封口,薄膜包紮。此外,還可配以藥物根灌、澆杆、懸掛藥包等方式輔以防治。 [2] 
參考資料
  • 1.    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 (Olivier, 1790)  .biolib[引用日期2020-02-26]
  • 2.    李清鵬, 劉振旺. 紅棕象甲的危害及防治探索[J]. 大科技, 2018, (14):223-224.
  • 3.    陳曦. 紅棕象甲研究淺析[J]. 福建稻麥科技, 2017, 第35卷(1):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