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思縣

鎖定
上思縣,隸屬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十萬大山北麓,與南寧市江南區、良慶區和崇左市寧明縣、扶綏縣以及欽州市欽北區相鄰,縣境東西長約68.1千米,南北寬約49.5千米,總面積2816平方千米,佔全自治區總面積的1.2%,下轄4個鎮,4個鄉。截至2024年2月,上思縣有人口25萬人。 [10] 
上思建制有1300多年,建縣也已經有100多年,擁有豐富的歷史積澱和文化底藴,境內十萬大山是知名影片《英雄虎膽》的故事發生地和重要外景拍攝地,境內還有布透温泉、那釐溶洞羣等。上思縣縣城距離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市僅100千米,距廣西最大的海港防城港116千米,距中國邊境重鎮東興市130千米,為防城港市唯一市轄縣。2011中國生態學會旅遊生態專業委員會授予上思縣“中國氧都”稱號。2019年3月,入選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1]  [10] 
2023年,上思縣生產總值96.74億元,同比增長1.9%(按不變價格計算)。 [9] 
中文名
上思縣
外文名
Shangsi County
行政區劃代碼
450621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
地理位置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
面    積
2816 km²
下轄地區
4鎮、4鄉
政府駐地
思陽鎮
電話區號
0770
郵政編碼
5355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25 萬(2024年2月)
著名景點
十萬大山國家森林公園
車牌代碼
桂P
地區生產總值
96.74 億元(2023年)

上思縣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為百越(粵)地。
秦,屬象郡(郡治在臨塵,今崇左縣境)。
漢初,屬南越地。元鼎五年(前112年),伏波將軍路博德平定南越。六年(前111年),將南越原南海郡桂林郡、象三郡劃為交趾刺史部,下設蒼梧郡鬱林郡合浦郡、南海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七郡,上思屬合浦郡地。建安八年(203年),改交趾刺史部為交州刺史部,上思屬交州刺史部的鬱林、合浦二郡地。
三國,為吳轄地。吳置荊州揚州交州三州,交州治所在番禺(今廣州),上思仍為交州的鬱林、合浦二郡地。永安五年(262年),改屬鬱林郡地。
西晉,將交州分為交、廣二州,廣州轄鬱林、桂林、蒼梧、高涼郡始安郡臨賀郡始興郡、南海等八郡,州治在番禺(今廣州),上思屬鬱林郡地。東晉,分鬱林郡置晉興郡,上思屬晉興郡地(郡址在今南寧市)。
南朝宋、齊、梁、陳,分別屬廣州的晉興郡地和南定州的晉興郡地(郡治在今南寧市)。
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大將劉芳開通交趾路,在上思境內設鎮守,但不久又撤銷,上思屬鬱林郡。
貞觀十二年(638年),清平公李弘節遣欽州鎮守寧師京沿劉芳開至交趾的故道,開拓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在今上思境內西南部設置瀼州,天寶元年(742年),改為臨潭郡;領瀼江(又稱臨江)、波零、鵠山、宏遠4縣,郡治瀼江;乾元元年(758年),復為瀼州,屬嶺南道。天寶初年,在今上思境內東北部開置羈縻上思州,屬邕州都督府
五代十國,為南漢地,沿襲唐制。
北宋,撤銷瀼州,併入羈縻上思州,隸屬邕州。皇祐年間,於羈縻上思州西部設置遷隆土州。
元,改羈縻上思州為上思州,隸屬廣西兩江道宣慰司左江思明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屬左江思明府。二年,上思州改稱高噩州;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複稱上思州;弘治十八年(1505年),改土歸流,改屬南寧府,遷隆峒歸上思承審。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仍屬南寧府;光緒十二年,改屬太平府,十八年(1892年),上思州改為上思直隸廳,屬太平思順道。
民國元年(1912年),上思直隸廳改為上思府,民國2年,又改為上思縣,屬南寧道。民國16年,遷隆峒土司改流併入上思縣。民國19年,屬南寧民團區。民國23年,屬南寧行政監督區。民國29年,屬南寧行政督察區(第九區,合稱第九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公署)。民國31年,屬第四區,治南寧。
1949年12月,上思縣解放。
1950年,分別屬賓陽專區和南寧專區。
1951年,改屬龍州專區;11月,專員公署遷至崇左,改稱崇左專區
1952年7月,從崇左專區劃歸欽州專區
1953年12月,又劃歸桂西壯族自治州的邕寧專區
1958年3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撤銷桂西壯族自治州建置,12月,邕寧專區改為南寧專區,上思隨屬南寧專區;
1965年8月,上思又劃屬欽州專區。
1971年,欽州專區改為欽州地區,上思屬之。 [2] 
1993年5月23日,劃歸防城港市。 [3] 

上思縣行政區劃

上思縣區劃沿革

1950年,遷隆鄉劃歸思樂縣(今寧明縣)。 [2] 
1958年,扶綏縣的星七、米含、渠羅、汪蒙、六包5個自然屯劃入上思縣。 [2] 
1978年,百包公社所在地遷至叫安圩,改稱叫安公社。
1980年,將原思陽公社所轄的思陽大隊劃出,成立思陽鎮。
1987年,原在妙鄉分為在妙、七門2鄉,原平福鄉分為平福、華蘭2鄉,原公正鄉分為公正、東屏2鄉。 [2] 

上思縣區劃詳情

截至2024年2月,上思縣下轄4個鎮,4個鄉:思陽鎮在妙鎮華蘭鎮叫安鎮南屏瑤族鄉平福鄉那琴鄉公正鄉。共81個行政村、10個社區。 [4]  [10] 

上思縣地理環境

上思縣位置境域

上思縣,地處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南部,坐落在風景綺麗的十萬大山北麓,與寧明縣、扶綏縣、欽州市相鄰。縣城位於東經107°58′48″北緯22°5′00″縣城距離廣西首府南寧市僅100千米,南寧國際機場75千米,距廣西最大的海港防城港116千米,距中國邊境重鎮東興市130千米,總面積2816平方千米。

上思縣地質

上思縣,地層,自石炭系至第四系,共有七個系,十六個地層單位,其中侏羅系分佈最廣,地層發育較全;白堊系,三迭系次之。石炭系至二迭系主要是碳酸鹽巖,其餘地層則以碎屑岩為主。 [2] 

上思縣地形地貌

上思縣,地貌以丘陵為主,東南部有十萬大山主脈,北面是四方山,中部偏東南縱貫有鳳凰山和堂金山,把縣境夾成一個由龍樓至在妙的槽形盆地。東部的蕾帽山、公牛山,是縣境東部河流分成東西兩個流向的分水嶺。整個地形南部、北部高,中部低,東部高,西部低,象一個向西部散口的簸箕。根據地貌成因及形態組合,分四種類型。 [2] 

上思縣氣候

上思縣,地處北迴歸線以南,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特徵是終年氣候温暖,箱期短,乾濕季劃分明顯。受十萬大山地形影響,多東北風,夏季受東南氣流影響,形成炎熱的時間長,雨量適中,温差不大。 [2] 

上思縣水文

上思縣,大小河流共28條,縱橫交錯,水源豐富,因受地形影響,分為向西流、向東和東北流、向北流三種。向西流主要是明江,發源於十萬大山、四方嶺、鳳凰山的22條溪、澗、河均注入明江;向東和東北流的是公正鄉的母豬河、公正河,東屏鄉的念況河,那琴鄉的排柳河;向北流的是那琴鄉的孔律河和那琶河。集雨面積共2550.1平方公里。 [2] 

上思縣土壤

上思縣,土壤分為5個土類、9個亞類、28個土屬、56個土種。5個土類是:水稻土、赤紅壤、黃壤、紫色土、沖積土。按利用情況和習慣,分水稻土壤、坡地土壤、園林地土壤、荒山荒地土壤。 [2] 

上思縣自然資源

上思縣水資源

上思縣境內河流縱橫交錯,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縣內大小河流28條。主要河流明江河境內流程134千米,總落差51米。全縣水電資源藴藏量為7.8萬千瓦。

上思縣土地資源

上思土地廣闊而肥沃。境內土地面積423萬畝,其中耕地面積35萬畝,林地面積267.6萬畝;宜牧面積51萬畝;尚未利用的荒山荒地大部分可作林地、農地開發。土層深厚,植被茂盛,發展林果業和畜牧業大有潛力。

上思縣生物資源

上思縣是廣西的林業大縣。境內森林資源豐富,以馬尾松、細葉雲南松、以及闊葉樹為主的森林面積254.84萬畝,覆蓋率61%。活立木總蓄積量638萬立方米。
上思縣 上思縣
橫跨廣西上思縣、防城港市防城區、欽州市欽北區的十萬大山水源林自然保護區坐落在上思縣,面積108萬畝。其核心區在上思縣,佔地58萬畝。核心區內,動植物資源豐富,各種植物計有195科、35屬、1458種。稀有珍貴優良樹種有格木、萬年木、紫荊木、紅椎、米老排、雞毛松等。十萬大山有"天然藥庫"之稱,有野生藥用植物428種。動物共有260多種,其中屬於國家一、二級保護的動物有黑葉猴、小爪水獺、金貓、大靈貓、虎、林麝以及白鷳、原雞等35種。失蹤30多年的世界瀕危鳥類海南虎斑鳩2001年在上思縣被發現,引起聯合國有關部門關注。

上思縣礦產資源

上思縣地下礦藏有褐煤,地質儲量為7788萬噸;石灰石儲量數十億噸以上,分佈於縣思陽鎮的布透沿四方嶺橫跨七門鄉、在妙鎮靠近縣屬國有平廣林場一帶,東西走向長34千米,南北寬2千米不等。金礦、石油、磷礦、汞礦、石膏礦等也具有開採價值;十萬大山一、二號礦泉水,1988年經國家級鑑定,具有很好的開發條件,兩處年可開採3.56萬噸,生產有十萬大山牌礦泉水。

上思縣人口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上思縣常住人口為194774人。 [5] 
2022年,上思縣常住人口19.67萬人,比上年增長0.2%,常住人口城鎮化率37.62%,比上年提高0.48個百分點。2022年末户籍人口25.29萬人。 [8] 
截至2024年2月,上思縣有人口25萬人。漢族佔6.52%,少數民族佔93.48%。 [10] 

上思縣經濟

上思縣綜述

2022年,上思縣地區生產總值(GDP)96.1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4.6%。從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34.53億元,增長4.4%;第二產業增加值28.17億元,增長1.9%;第三產業增加值33.44億元,增長6.9%。第一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35.9%,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29.3%,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4.8%。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8927元,比上年增長4.1%。 [8] 
2023年,上思縣生產總值96.74億元,同比增長1.9%(按不變價格計算),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4.91億元,增長4.6%;第二產業增加值27.67億元,下降0.9%;第三產業增加值34.16億元,增長1.2%。 [9] 
2023年,上思縣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7.1%,增速比上半年提高9.3個百分點。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增長49.8%;第二產業投資增長50.8%;第三產業投資增長10.3%。分領域看,基礎設施投資增長11.5%;建安投資增長34.5%;工業投資增長50.8%,比一季度提高47.8個百分點。
2023年,上思縣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3.53億元,同比增長152.3%。其中税收收入2.27億元,增長10.9%。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2.53億元,增長41.5%。其中,交通運輸增長1757.6%,住房保障支出增長61.0%,教育支出增長26.9%,社會保障就業支出增長17.9%,農林水事務增長16.6%,衞生健康支出增長13.9%。
2023年,上思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35元,比上年名義增長6.1%。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734元,比上年名義增長4.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51元,比上年名義增長7.5%。城鄉收入比由上年的1.69:1降至1.64:1,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離進一步減少。 [9] 

上思縣第一產業

2023年,上思縣糧食種植面積17.91萬畝,同比增長0.3%,產量4.99萬噸,增長0.4%;蔬菜及食用菌產量7.79萬噸,同比增長4.4%;肉類總產量1.52萬噸,增長5.0%;生豬存欄5.74萬頭,增長16.1%,出欄7.69萬頭,增長7.6%;家禽存欄235.46萬隻,下降11.3%,家禽出欄470.70萬隻,增長8.6%;木材採運量154.54萬立方米,增長26.2%;天然松脂3.75萬噸,增長4.1%。 [9] 

上思縣第二產業

2023年,上思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0.1%,增速比上半年提高6.8個百分點。從三大門類看,採礦業增長26.1%,製造業下降5.7%,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下降27.5%。從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24.0%,重工業增加值增長3.3%。從主要行業看,非金屬礦採選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6.1%;水泥、石灰和石膏製造業增加值增長6.2%;農副食品加工業增加值下降30.3%;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製品業增加值下降11.0%,降幅比上半年收窄 18.5個百分點。從產品產量看,石灰石增長34%,單板增長6.7%,石灰增長20.9%。 [9] 

上思縣第三產業

2023年,上思縣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額中,煙酒類、糧油食品類、飲料類商品零售額分別增長469.2%、25.9%、6.7%,服裝、鞋帽、針織紡品類、日用品類、化妝品類、通訊器材類零售額分別增長9.3%、6.7%、3.7%、0.1%,石油及其製品類下降0.5%,新能源汽車增長12.7%,新車增長19.1%。
截至2023年末,上思縣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104.97億元,同比增長10.4%;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餘額97.93億元,增長27.9%。金融機構新增本外幣貸款21.38億元,增長6.5%。 [9] 

上思縣交通運輸

上思縣地處南寧、防城港、欽州、崇左四個地級市“1小時經濟圈”的交匯點,距吳圩國際機場65公里,距離防城港、欽州港兩個大港口只有100公里左右,縣城與周邊地區交通便捷,欽崇高速公路、上思到南寧(吳圩)二級路穿境而過,具有近邊、近海、近首府、近航空港等特點。 [10] 
2023年,上思縣公路客貨運週轉量4.93億噸公里,增長6.4%,比前三季度提高2.8個百分點。 [9] 

上思縣社會事業

上思縣教育事業

2022年,上思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215所,招生人數10189人,在校生41270人,畢業生人數10241人,專任教師2968人。 [8] 
2022年各級各類教育發展情況
指標
學校數(所)
招生人數(人)
在校生人數(人)
畢業生人數(人)
專任教師數(人)
學前教育
65
3038
9505
2891
487
小學教育
142(含教學點106)
2846
19746
3162
1519
初中教育
6
2957
8183
3009
674
普通高中教育
1
1100
3263
1029
262
中等職業教育
1
248
573
150
26
合計
215
10189
41270
10241
2968
參考資料
[8] 
-
-
-
-

上思縣文化事業

國家三級文化館:上思縣文化館。 [6] 
截至2022年末,上思縣共有劇場1個,影院1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藏書量89.85千冊,鄉鎮電視發射台10座,電視轉播台1座。年末廣播綜合覆蓋率人口19.56萬人,覆蓋率99.6%。年末電視綜合覆蓋率人口19.56萬人,覆蓋率99.6%。 [8] 

上思縣醫療衞生

截至2022年末,上思縣共有醫療衞生機構18家。其中,綜合醫院4家,婦幼保健院1家,精神專科醫院1家,衞生院(含分院)11家,疾病預防控制機構1家。年末衞生技術人員1216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427人,註冊護士560人。年末醫院、衞生院(含婦幼保健院)牀位數1107張,比上年增加75張,其中,醫院牀位870張,衞生院牀位237張。 [8] 

上思縣人民生活

截至2022年,上思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454元,增長3.4%(名義增長);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85元,增長6.6%,全年全縣居民人均消費12085元,增長1.1%。

上思縣社會保障

截至2022年末,上思縣參加城鄉基本養老保險人數11.13萬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為0.16萬人,比上年減少0.01萬人;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農民為1.05萬人,比上年減少0.0017萬人。全年發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802萬元,發放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3375萬元。
2022年末,上思縣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含敬老院、養老中心)14個,其中有公辦敬老院13家,牀位數526張,收養特困對象86人;1家民營養老中心(上思縣康達延華養老中心),護理型牀位數150張,收住各類人員41人。 [8] 

上思縣歷史文化

壯族
據歷史考證,今居住於上思的壯族,最早可追溯到宋代初年的黃氏族姓。自宋理宗寶佑年間(約1254—1258年),宋朝廷授封其祖先黃聖許為上思土司及任上思州知州、景定四年(1264年)又被宋王朝封為平章節度使,兼上思州知州,黃氏族人已在上思居住生活了七百多年,並自宋後又相繼受到元、明兩朝皇帝的欽封。據此,可以認定,黃氏族姓即是上思壯族的原住民族。
其餘現居住於上思的其他民族,絕大多數是已被土著同化的外來民族。同化者的外來民族,多為漢族。其來源其一是從外省(多為沿海地區)遷入,或經商,或務農,並逐代定居。如上思的部分黃氏、陸氏、曾氏等,據考證,其祖先為明朝中期或末期從廣東進廣西又到上思經商或務農而定居上思;其二是外地官員到任本地官員,並定居繁衍。如林氏、王氏、梁氏等,其祖先為明朝中期或末期從福建、廣東進廣西又到上思任地方官後而定居上思。而林氏祖先卻是明朝早期受官府派譴到上思幫助土司開化文化並定居上思。再者,如趙氏則是宋皇室支脈,受命督軍寧氏戍邊而定居上思。這些原漢民族融合同化上思壯族數百年後,語言以壯語為主。
瑤族
據瑤族家譜和神書《開山歌》所記,瑤族的祖先原是福建省,後遷居廣東肇慶。300多年前從肇慶遷居到廣西博白縣,後又遷到玉林、貴縣、靈山、防城一帶。以後各分支又先後來到十萬大山北麓居住。早來的已有200多年以上的歷史,後來的也是100多年。現居住於上思的瑤族,其先人初到時,以租山耕種,過着“刀耕火種,吃山過山”的生活。以後經購買了荒山或水田,便逐步定居下來。
漢族
據歷史的考證,漢族人居住於上思的歷史較為久遠,受到同化後與壯人無異。這些漢族人,已通稱為壯族。
現今居住於上思的漢族,多數是清末民初從防城、欽州、靈山等地遷入居住的漢族人。如鍾氏、劉氏、莊氏以及部分黃氏、李氏等,其遷入的背景為佃耕或經商。由於居住的年代不算久遠,所以,其生活習俗仍保持有濃厚的客家特色,語言仍是以客家話為主,就是講壯語時,其語音仍雜有客家話的習慣聲。再如曾氏,雖然其祖先從廣東梅州入廣西並定居上思於清朝中期,但是,他們的壯語口音裏還保留着部分客家語音的習慣。

上思縣名優特產

全縣有松樹140萬餘畝,大部分可採割松脂。1958年至1990年平均年產松脂177.6萬公斤,最多為1990年產脂950萬餘公斤。縣內產的松脂含脂量高,油脂純淨,縣松香廠因得此優質原料,所產的松香色澤金黃,透明度高,所含雜質、含水分量及軟化碘、機械雜物、肥皂化物等化學成分均符合國家檢驗標準。是縣內主要出口產品之一。
  • 山蒼油
山蒼子又名山雞椒、木姜子。均為野生,樹皮綠色,其果實略成球形,大如黃豆,有濃烈的香味,全樹均含芳香油,可提取檸檬醛,莖葉均可蒸油,是出口化妝品原料。每年7~8月為採山蒼子蒸油季節,過去羣眾用土法蒸制,每年產油1000~2000公斤;1989年開始由供銷部門收購,改用鍋爐蒸制,每100公斤山蒼子可出油3.5~4公斤,1990年後因銷路和價格有變化,收購停止。
  • 芒芯
縣內芒芯資源豐富,以南屏、叫安、平福、公正等鄉為主要產區。上思芒芯柔韌,呈金黃色,是編織工藝品的上乘原料。80年代以來年上市芒芯25萬公斤左右。外貿部門組織加工芒製品有公子椅、香水架、扣花笪、芒席等數十個品種,產品新穎美觀,均銷往香港等地,1990年產值140萬元。
  • 龍鬚草
又名擬金茅,高約1米,葉片狹長有細絨毛,是製造優質紙和人造纖維的原料植物。產於在妙、七門兩鄉沿四方山一帶山地,面積約10餘萬畝,所產龍鬚草粗長柔韌,為結繩織蓆、造紙的上等原料,1955~1986年,全縣採集龍鬚草709.31萬公斤,近年因受封山育林等的影響,龍鬚草產地逐年縮小,產量隨着下降。1990午採集5.5萬公斤。 [7] 
  • 香糯
上思縣香糯種植歷史悠久,是在特定的氣候、土壤和栽培管理條件下,經農民長期精心選育而成的優良品種。上思香糯米質純正,米粒圓大,潔白如玉,蒸熟成飯,軟滑而粘,氣味芳香,前人曾有“一田種糯遍垌香,一家煮飯全村香”之説,是民間逢年過節用以製作粽粑、年糕、湯圓或綠豆糯米飯等地方風味的上乘原料。1984年在全區香糯品質鑑定會上被評為“名貴品種”。上思香糯因其香特異而聞名,深受區內外顧客的青睞。上思縣委、縣政府加強香糯種植的技術指導,農民也增加香糯種植資金的投入,全縣年種植面積2萬多畝,總產量在850萬公斤以上。
  • 香豬
上思縣香豬是傳統的名優產品。《上思州志》(道光十四年版)和《上思縣誌》(民國十年版)分別載:“香豬即尋常家豬,顧其肉香美、與他處異、腸子尤佳”、“豬崽以白讀村為著名,因該村池井之水汲之以餵豬,其肉分外香美,故相傳為上思香豬最好也”。上思香豬為本地豬品種,屬華南型,其毛黑白相間、豬體結實、身短嘴圓、腳矮骨細、養至40公斤左右宰殺食最佳。經過加工配料烤制的香豬肉,色澤金黃、皮酥肉嫩、不腥不膩,色、香、味俱全,是高級宴席佳餚,乳豬脱骨再配料加工醃製晾乾,食之嫩滑爽口,滿嘴留香,是出口區內外及港澳的名牌產品,解放前,每年防城、東興出口的香豬仔達2萬至3萬隻,是上思縣流通防城、東興的主要商品。
  • 香菇
香菇俗稱香信,產於十萬大山,是縣內傳統的出口產品。《上思縣誌》載:“香蕈,一名香菇,出自十萬山中,腐木所生,其味香美,較別處尤佳,出口之貨,亦足稱最”。傳統生產方法是每年冬11月—12月選天氣晴朗之日,將能生長香菇枯死之木伐下,用刀斧將木表皮砍成若干刀口,然後擱置於濕潤、蔭涼的溝溪邊或樹根下,待第二年冬季即開始長菇,可連收二年。
  • 八角
可制香料,乾燥成熟果實,又名八角茴香,大茴香。果實多為八角蓇葖果組成放射性排列於中軸上,色澤紅棕色,質硬而脆。果實枝葉均可蒸茴油,是常用的調味香科,內含揮發油,具有温陽散寒,理氣止痛功效,醫藥上用做健胃劑和祛痰劑。全縣有八角樹4.3萬畝。1954~1986年,平均年產八角8.14萬公斤,其中1987年產42.9萬公斤,為最多的一年。1990年產13.2萬公斤。
  • 玉桂
樹皮稱桂皮,含揮發油,極香,中醫學上以桂皮入藥,主治腎陽虛衰、心腹冷痛、久瀉、經痛、陰疸等症;嫩枝稱桂枝,亦入藥,主治感冒風寒、關節疼痛、痰欲心悸、經閉腹痛等症;桂皮、桂枝、桂葉可蒸桂油,具有特殊香氣,富含玉桂醛,廣泛用於醫藥和調合皂用香精和化妝品香精。全縣種植玉桂面積1.26萬畝,1954~1990年(其中缺4年資料)共產桂皮119.96萬公斤,平均年產桂皮3.40萬公斤,1982年產桂皮45.9萬公斤,為最高的一年。主要產地有南屏鄉和平江農場等。
  • 蜂蜜
縣內各地普遍養蜂,以地處十萬大山的南屏瑤族鄉最多,產量也最高。蜂蜜分春蜜和冬蜜兩種,春蜜呈金黃色,透明,味清甜;冬蜜色澤乳黃,濃稠起沙粒,味尤佳,為蜂蜜中之上品。蜂蜜含有豐富的葡萄糖和果糖,還含有蔗糖、蛋白質,有機酸、酶、芳香物質和維生素等,營養價值很高,又可入藥,為上思縣傳統的出口產品。1954~1986年共收購蜂蜜36.83萬公斤,平均年收購1.18萬公斤,1990年收購蜂蜜0.4萬公斤。
  • 蛤蚧
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又名大壁虎、仙蟾。因鳴叫聲而得名日蛤蚧,全長約35釐米,全身密佈細鱗,四肢粗壯,指趾能吸咐。產於四方山石灰岩地區和十萬大山懸崖峭壁的石縫中。《上思縣誌》載:“蛤蚧偶蟲也。縣屬弄懷巖多有之,腳生五爪,與別地不同”。蛤蚧有補腎、潤肺、壯陽、益精血、止喘定咳之功能,為補藥上品。縣內年收購3000對左右。經加工的幹蛤蚧,運銷港澳、東南亞各國及日本等地。
  • 特效多鞭酒
採用多種獸、畜及小動物鞭配以人蔘、巴戟、仙茅、淫羊霍、桂園肉、枸杞子、當歸等20多種名貴藥材和高度純米酒泡浸而成。具有行血、補氣、提神、補腎壯陽、強腰、健膝之功效。曾於1981年榮獲廣西輕工業新產品百花獎;1982年被評為廣西優質名牌產品;1990年又榮獲區輕工業廳優質產品獎,在區內外享有較高聲譽,遠銷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
  • 山薯
又稱淮山,薯蕷,屬草質纏繞藤本植物。主要產於南屏、那琴、叫安鄉那蕩等地,原為野生,因採收時挖掘工作量大,且易造成水土流失,70年代後已逐漸由人工種植。山薯呈圓柱狀,表面棕黃色,肉色潔白,味淡,性温補,既可入藥,也可作補品。淮山中醫上稱山藥,有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益精的功能。縣內年產約5000公斤,藥材部門年收購2000~3000公斤。

上思縣風景名勝

十萬大山
十萬大山風光 十萬大山風光
十萬大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上思縣西南部,距縣城36千米,距南寧136千米,距旅遊熱點城市東興100千米。該園地處桂林、南寧、十萬大山森林公園、東興、越南下龍灣黃金旅遊線上。其前身是以水源林為管護對象的生態公益性林場——紅旗林場。轄區總面積2037公頃,其中水源林1336公頃,佔總面積65%,森林覆蓋率達98%以上。1995年7月林場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利用森林資源和自然景觀發展森林旅遊業,創辦十萬大山森林公園。該公園坐落在十萬大山核心區,50年代拍攝的影片《英雄虎膽》的故事就發生在十萬大山,十萬大山森林公園也是該片重要的拍攝外景地。《英雄虎膽》故事片的上映使十萬大山揚名全國。1996年8月,十萬大山森林公園經國家林業局評定為國家森林公園。
文廟遺址
黌宮,亦稱學宮、孔廟,明正德五年(1510年)建於城東門外,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知州陳世瞻遷入城內東隅。清咸豐六年(1856年)道憲吳德,知州武衞會同團紳遷於今地(現縣文工團駐地),有正殿、後殿、泮池、五框、鄉賢名宦祠等。正殿屋脊雙龍戲珠,青瓦紅磚、雕樑畫棟,金碧輝煌。1981年,因改建,將唯一留下的正殿拆掉。
那板水庫
那板水庫 那板水庫
那板水庫,位於上思縣城東南約4千米處,建於1960年9月份,總庫容7.2億立方米,庫區正常水面約4350畝,從壩首至平江農場25千米,水裏寬窄相間,曲折縈迴,山清水秀。距壩首5千米處西南側的獨秀山清水秀一峯突起,尖如筆,有“千尋凌漢表,一點聳雲端”之謂,為庫區一奇景
弄懷巖
弄懷巖,位於縣城西北7千米處,系石灰岩,洞深數里處有積泉。秋冬水涸,持火把,照電筒可入。窄處如走廊,寬處似廳堂。明嘉靖年間,上思知州周璞題“弄懷”二字刻於巖口上。古人遊此洞後,多題詩作賦,寫於洞口巖壁,或記入志書;讚賞巖洞風氣。在上思八景詩中曾有“弄懷巖雅留仙蹟”之句,舊志有“上思勝蹟,此巖為最”之稱。古時列入八景之一。
布透温泉
布透温泉,在縣城北面5千米處,三面環山,地處幽谷,風景優美。泉水從溝邊巖穴中湧出,水温37-38度。古時為縣的八景之一,名為“温泉晚眺”。温泉1988年1月經國家評審鑑定,確認為鍶和偏硅酸的含量接近國家標準,鈉含量低且遊離二氧化碳含量較高;同時温度和氨的指標均達到醫療礦泉水標準。
排茶仙橋
排茶仙橋,又名觀音橋,於叫安鄉汪門屯打排茶山溪流上,石橋為天然石條橫架深溝,寬2.5米,長40多米。傳説古時神仙騎馬過橋,因馬靠邊行走,踏動石橋,形成橋面稍傾斜,橋邊尚有似馬蹄印的窟窿。
應天瀑布
應天瀑布在十萬大山掃把山下,瑤寨念文屯西南3千米的山谷中。瀑布落山外,巖板稍平闊,水口呈“凹”狀,飛瀑處壁形,高28米,巖壁間有一凹處;深寬均數米,形似“水簾洞”。春夏大雨,山洪暴發;瀑布響聲如雷,數里外還震人耳膜,“應天泉”由此而名。瀑下數十米,巨石如象;沉列溪中,同一溪流,距此瀑布約百米和二百米處,還有兩處小瀑布,高度均約十餘米,當地人稱應天瀑布為“頭龍”,下面小瀑布為“二龍”和“三龍”。
劉永福父墓
黑旗軍首領劉永福父劉以來之墓,位於那明村,葬於清咸豐六年(1856年)。清政府曾於墓地四周各距數百米地建有5處牌坊,鑲嵌越南皇帝和清朝皇帝分別賜給的“浩封”碑。民國後期,牌坊均倒塌。1985年6月,縣文管所給劉以來墓立碑,並於墓旁立文物保護標誌一處。
平隆隘口
平隆隘口,在離縣城59千米的十萬大山上,是通往防城的重要隘口。此地原是羊腸小道,山勢陡險。1979年修建從華蘭圩通至防城區扶隆圩的三級公路後,始以車代步。隘口南面有一處長瀑布,俗稱“馬射尿”。

上思縣榮譽稱號

2019年5月,上思縣入選2019中國最美縣域榜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