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華大學

鎖定
西華大學(Xihua University), [62]  簡稱西華, [91]  是由四川省人民政府舉辦、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主管的公辦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 [62]  [92]  校本部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區土橋金周路999號。 [62]  [64]  該校是四川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是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重點支持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四川省首批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93] 
西華大學始建於1960年,時名四川農業機械學院,建校當年開始招收本科學生。1978年被四川省確定為六所重點高校之一,1982年成為全國首批學士學位授予權單位,1983年更名為四川工業學院,1985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90年獲批碩士學位授予權。2003年四川工業學院與成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合併組建西華大學。2008年四川經濟管理學院整體併入。 [93] 
截至2024年5月,西華大學有郫都、宜賓、彭州、人南、易三倉(泰國)五個校區,校園面積近4000畝;設有21個學院,開設99個本科專業(其中75個專業在2024年招生),擁有39個碩士學位授權點;有教職工3500餘人名,全日制在校學生4.1萬餘人;有3個省“雙一流”建設貢嘎計劃建設學科、8個省級重點學科;獲批16個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4個國家級特色專業,擁有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19個,省級示範專業、特色專業、“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等20餘個。獲批教育部新工科項目、新農科項目、產學研協同育人項目400餘個。 [55] 
中文名
西華大學
外文名
Xihua University [62] 
簡    稱
西華、XHU [91] 
創辦時間
1960年 [62] 
辦學性質
公辦大學 [92] 
學校類別
綜合性大學 [62] 
學校特色
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2013年入選) [102] 
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2018年入選) [94] 
四川省高等學校“雙一流”建設貢嘎計劃(2023年入選) [51] 
四川省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13年獲批) [101] 
主管部門
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 [62] 
現任領導
劉樹根(黨委書記) [58] 
李秋實(校長) [58] 
本科專業
99個本科專業(截至2024年5月) [55] 
碩士點
39個碩士學位授權點(截至2024年5月) [55] 
院系設置
21個學院(截至2024年5月) [55] 
校    訓
求是、明德、卓越 [61] 
校    歌
《西華大學之歌》 [60] 
校慶日
5月3日 [35] 
地    址
郫都校區: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紅光大道999號 [62] 
彭州校區:四川省彭州市天彭鎮南大街276號 [62] 
人南校區: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南路三段37號 [62] 
宜賓校區:四川省宜賓市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大學城路三段1號 [62] 
易三倉(泰國)校區:泰國曼谷 [66] 
院校代碼
10623((國際代碼)) [95] 
主要獎項
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高校(2007年) [79] 
獲第九屆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特等獎(2017) [82] 
四川省首批文明校園(2017年) [83] 
四川省綠化先進單位(2013年) [80] 
知名校友
王華明 [67] 
劉永行 [73] 
任志鋒 [68] 
石清華 [70] 
佔地面積
約 4000 畝(截至2024年5月) [55] 
學生人數
全日制在校學生4.1萬餘人(截至2024年5月) [55] 
前    身
四川農業機械學院、成都農業機械學院、四川工業學院、成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55] 
教職工人數
3500餘人(截至2024年5月) [55] 

西華大學歷史沿革

西華大學四川工業學院

  • 四川農業機械學院時期
根據195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成都會議上,毛澤東主席提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的精神,中共中央決定在中國七大行政區分別設立綜合性農業機械高等院校的指示,四川省委決定籌建四川農業機械學院。 [34] 
1960年5月3日,農業機械部第62號文件同意西華大學前身——四川農業機械學院建校,後來西華大學將校慶日確定為每年5月3日。年6月下旬,中共四川省委工業部指派原中央第二機械工業部航空工業局副局長、原成都420廠廠長楊誠為四川農業機械學院副院長,主持學院創建工作。7月底,四川省農機廳先後給學校調配了科級幹部1名和一般幹部9名,又從綿陽抽調一般幹部20餘名,成立了學院籌建辦公室。 [35] 
1960年8月,根據中國第一次農業機械廳(局)長會議精神,四川農業機械學院招收了第一批兩個本科專業(農業機械設計製造、農業生產過程機械化)300名學生。在四川農業機械學院校址還未確定的情況下,該校將學生借讀於重慶市西南農學院,將行政財務人員借住於成都市四川省農機研究所。隨後近一年,楊誠原副院長領隊,先後在內江、自貢、宜賓、彭縣、邛崍、郫縣等8個縣市選擇和比較校址。最後,楊誠副院長向省委建議,將校址選擇在郫縣四川農業機械化農場和郫縣四川農業機械化學校(省級中專校)附近。 [34] 
1961年9月初,四川農業機械學院舉行了首屆開學典禮,該學院從原四川省農機化學校共接收了土地234畝(其中房屋建築、道路、溝渠、運動場、拖拉機教練場、園林等佔地170.74畝,耕地63.26畝)。 [36]  1964年7月,四川農業機械學院第一屆本科學生224人畢業。 [35]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四川農業機械學院全院師生停課鬧革命,學校各項工作受到嚴重影響。1966年~1971年,該學校停止招生,送走4屆畢業生,共計326人。 [35]  1972年3月下旬,四川農業機械學院按照四川省招辦規定的指標,採取“自願報名,羣眾推薦,領導批准,學校複審”的辦法,恢復了招生工作,派出招生人員到四川各地,招收了三年制的三個專業工農兵學員129人。 [37] 
四川農業機械學院校門 四川農業機械學院校門
  • 成都農業機械學院時期
1972年7月28日,四川省革委會決定,將四川農業機械學院更名為成都農業機械學院。 [37]  1974年3月,四川省高等教育局為成都農業機械學院基建撥款150萬元,修建一座教學實驗樓,總面積15274平方米,這是該學院首個單體建築面積超過1萬平方米的建築物。 [40] 
1977年6月11日,成都農業機械學院為加速農業機械人才的培養,積極舉辦函授教育,於1975、1976兩年分別與郫縣、新都兩縣聯合舉辦了兩期農機函授大學,先後共招收以下鄉、回鄉知識青年為主的學員1833人。 [38]  1978年4月17日,成都農業機械學院獲批為省屬重點高等學校。 [39] 
1982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成都農業機械學院為首批學士學位授予權單位,當年該學院為1977、1978兩個年級的731名同學授予學士學位。 [40] 
成都農業機械學院校門 成都農業機械學院校門
  • 四川工業學院時期
1983年7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決定將成都農業機械學院更名為四川工業學院。1984年9月21日,教育部同意四川工業學院1985年招收“流體機械及流體動力工程、機械製造和鑄造”三個專業碩士生共10名。1985年6月27日,四川工業學院招收第一屆碩士研究生6名,以及4名進修教師。 [41] 
1983年到2003年是四川工業學院快速發展時期,該學院先後承擔“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八五”“九五”攻關項目。截至2003年,該學院已有6個省級本科人才培養基地、3個省級重點學科2個省級特色專業、14門省級重點課程和2門省級精品課程。 [41] 
四川工業學院

西華大學成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1971年4月7日,為解決中學師資緊缺問題,温江地區革命委員會發文決定在地處灌縣塔子壩的温江地區教育行政幹部學校校址創辦以培養中學師資為目標的地區級師範學校——温江地區“五·七”師範學校。同年8月,温江地區“五·七”師範學校招收了501名新生。9月10日,“五·七”師範學校舉行了首屆新生開學典禮,首屆定為“1972級”。 [42] 
1972年11月19日,温江地區革委會正式下達文件,決定將“五·七”師範學校遷往原彭縣師範學校校址。1973年8月完成遷校,9月初,在彭縣新校址舉行了開學典禮。到1977年底,“五·七”師範學校已有教職工87人,其中專職數師50多人,組成語文、數學、外語、物理、化學、政治、體育7個教研組,“五·七”師範學校從1971年招收首屆(1972級)學生到1977年招收的1979級學生,共招收六屆1620餘人。 [42] 
1979年7月,温江地區“五·七”師範學校經地委批准更名為“温江地區師範學校”。1979年9月1日,温江地區師範學校正式掛牌和啓用公章。198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發文增設温江師範專科學校,學校實現了晉升專科的發展目標。截至1985年初,温江師範專科學校已經發展到6個系(中文、政史、英語、數學、物理、化學),在校學生1300人(包括委培生、走讀生351人),教師119人,佔地面積58畝,校舍面積28941平方米,藏書17萬冊。 [42] 
1985年,温江地區與成都市合併。9月25日,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温江師範專科學校更名為“成都師範專科學校”。11月1日,學校舉行更名暨校牌揭幕儀式。更名後的成都師範專科學校仍由省高等數育局主管。 [42] 
根據四川省教委《關於省普通高校更名的通知》,1993年10月“成都師範專科學校”更名為“成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2001年,該學校開始招收本科生。截至2002年秋,該學校規模已招收新生2400人,在校生達4800人,成人教育在校生達3000人,設有中文、英語、政史等11個系,36個專業。 [42] 
成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西華大學四川省經濟管理學院

西華大學人南校區的前身是四川經濟管理幹部學院。 [45]  1981年,國家經委為引進國外管理知識和理念,決定在中國國內五個重點城市建立與國外發達國家合作的企業管理培訓中心,其中一個設在西南,最終確定在成都,作為中國政府與加拿大政府的合作項目。中國企業管理成都培訓中心/四川省經濟管理幹部學院(簡稱中心/學院)應運而生。1982年9月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立中國企業管理成都培訓中心,同時建立四川省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兩個名稱,一套機構,中心/學院開始運行,成為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引進國外管理經驗和方法而建立的主要培訓基地之一。 [43] 
1983年~1992年是辦學的第一個階段,在這一階段,該學院以繼續教育為主,成人高等學歷教育為輔,培養對象主要是大中型企業的領導幹部。1992年~1998年是該學院辦學的第二個時期,在這個時期,該學院以高等學歷教育為主、繼續教育為輔,多層次多方面辦學,探索獨立設置的成人高校的發展道路。 [43] 
1997年7月,中國企業管理成都培訓中心/四川省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在四川省教委進行的評估驗收中獲得了“四川省優秀成人高校稱號”並且成為了四川省向國家教委推薦的“全國優秀成人高校”。 [43]  1999年5月1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文《關於四川省經濟管理幹部學院更名的覆函》,同意中國企業管理成都培訓中心/四川省經濟管理幹部學院更名為“四川經濟管理學院”。 [44] 
四川經濟管理學院

西華大學合併發展

2003年4月,原四川工業學院與原成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完成了合併,合併後的學校就是西華大學。 [42]  2008年9月25日,原四川經濟管理學院正式併入西華大學,原四川經濟管理學院正式稱為西華大學人南校區。 [46] 
2013年5月,西華大學入選“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 [3]  10月,獲四川省第一批“2011計劃”認定; [2]  11月,獲批四川省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立項。 [4]  [52]  2014年5月,該校被列入四川省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立項名單; [99-100]  2017年,西華大學入選首批四川省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 [47]  2018年,入選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 [48] 
2020年7月2日,西華大學加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校藝術聯盟 [1]  10月,西華大學與中國銀行四川省分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5]  同月該校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教育部確定為2020年度國家知識產權試點高校。 [6]  2022年3月,西華大學四川智能及新能源汽車產業學院成功入選四川省首批省級現代產業學院; [50]  8月,西華大學受損河湖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立; [33]  11月,該校成為四川省首個通過知識產權‘‘貫標”認證的高校。 [49] 
2023年6月,西華大學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機械工程學科入選四川省高等學校“雙一流”建設貢嘎計劃建設Ⅱ類學科;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入選四川省高等學校“雙一流”建設貢嘎計劃建設Ⅲ類學科。 [51] 

西華大學辦學條件

西華大學院系設置

截至2024年5月,西華大學下設21個學院,共有99個本科專業(其中75個專業在2024年招生)。 [55] 
西華大學院系專業一覽表
學院
本科專業
思想政治教育等 [12] 
電子商務、經濟學、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科技、保險學等 [13] 
工商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會計學、財務管理、工業工程、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 [14] 
漢語言文學、漢語國際教育、網絡與新媒體、數字媒體藝術、文化產業管理等 [15] 
英語、翻譯、日語等 [16] 
工業設計、藝術設計、動畫等 [17] 
音樂學、舞蹈表演、學前教育等 [18]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物聯網工程、信息安全、智能科學與技術等 [19] 
數學與應用數學、應用物理學、化學等 [20] 
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納米材料與技術、增材製造工程等 [21]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等 [22] 
能源與動力工程、水利水電工程等 [23]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信息工程、自動化、通信工程等 [24] 
建築學、城鄉規劃、風景園林、土木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工程造價、工程管理、房地產開發與管理等 [25] 
車輛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先進運載動力)、汽車服務工程、交通運輸、交通工程、新能源汽車工程等 [26] 
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生物工程、製藥工程等 [27] 
體育教育、流行舞蹈等 [28] 
法學、知識產權、社會工作、勞動與社會保障等 [29] 
健康服務與管理、醫學信息工程、衞生檢驗與檢疫、心理學等 [30] 
飛行器適航技術、飛行器動力工程、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工程等 [31] 
應急管理、應急技術與管理、消防工程等 [32] 
注:此表統計時間截至2024年5月

西華大學學科建設

截至2024年5月,西華大學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共擁有工、理、管、法、經、藝、文、教、農、交叉學科10個學科門類; [55]  有1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 [97]  有3個四川省“雙一流”貢嘎計劃建設學科、8個省級重點學科;有39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具有面向中國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碩士研究生資格。 [55] 
西華大學學科建設一覽表
類別
名稱
省“雙一流”建設貢嘎計劃建設學科
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機械工程學科、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 [96] 
省級重點學科
流體機械及工程、機械電子工程、車輛工程、材料加工工程、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計算機軟件與理論、企業管理、食品工程(省重點培養學科) [56] 
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學科
工程學學科 [97] 
注:此表統計時間截至2024年5月
西華大學碩士學位授權點
類別
名稱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應用經濟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數學、物理學、化學、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電氣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交通運輸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軟件工程、工商管理、設計學、農業工程等
專業碩士學位類別
法律、社會工作、機械、翻譯、工程管理、會計、農業、生物與醫藥、交通運輸、土木水利、電子信息、能源動力、材料與化工、風景園林、新聞與傳播、教育、藝術
注:此表只列出部分碩士學位授權點
參考資料: [7]  [57] 

西華大學師資力量

截至2024年5月,西華大學擁有教職工350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2300餘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1000餘人、高級職稱教師1000餘人。其中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家等省部級及以上高層次人才180餘人次。同時聘請12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和一批國內外著名專家擔任特聘教授。 [55] 
西華大學專家學者
類別
名單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餘孝其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餘孝其、劉清友、李秋實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
劉清友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
李秋實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許州、餘孝其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人選
劉樹根、餘孝其、馮灝
四川省塔尖人才培養工程人選
劉清友
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
孫衞國、朱晉蜀、劉樹根、羅中先、賴喜德、餘孝其、劉清友、邊慧敏、何明星、杜亞軍、劉小兵、朱維兵、裴崢、潘殊閒、王軍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沈斯特、趙思康、陳次昌、黎亞元、陳國先、王俊嶽、李勁松、陽本傅、孫衞國、李小兵、羅中先、劉清友、許州、劉樹根、羅德福、餘孝其、賴喜德、欒道成、董秀成、邊慧敏、何明星、裴崢、宋文武
注:此表統計時間截至2019年,且只列出部分專家學者
參考資料: [86] 

西華大學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截至2024年5月,西華大學獲批16個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4個國家級特色專業,8個專業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1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立項建設,擁有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19個,省級示範專業、特色專業、“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等20餘個。獲批教育部新工科項目、新農科項目、產學研協同育人項目400餘個。 [55]  該校還有5個專業通過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 [56] 
西華大學質量工程專業一覽表
類別
名稱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
思想政治教育、漢語言文學、化學、應用物理學、生物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會計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工程造價、工商管理、食品科學與工程、產品設計
四川省一流本科專業
電子商務、法學、網絡與新媒體、翻譯、數學與應用數學、機械電子工程、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信息工程、自動化、軟件工程、信息安全、土木工程、建築學、車輛工程、交通工程、製藥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動畫、視覺傳達設計
國家級、省級特色專業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車輛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會計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交通工程、製藥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生物工程、工程管理、產品設計
四川省卓越人才培養專業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食品科學與工程、土木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信息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車輛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軟件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機械電子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製藥工程、建築學、水利水電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法學
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食品科學與工程、車輛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注:此表統計時間截至2024年5月
參考資料: [56] 
  • 教學成果
2022年4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佈了《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公佈2021年四川省教學成果獎的通知》,西華大學共有13項成果獲獎,3項與其他單位合作完成,其餘10個獎項均為該校獨立完成。其中《“一干三支三融合”培養服務西部“五得一能”人才的西華實踐》等3項榮獲省級一等獎,《“卓越引領、產教融合、多維協同”的智能製造人才培養與實踐項目》等10項榮獲省級二等獎。 [90] 
西華大學2021年四川省教學成果獎獲獎名單
項目名稱
項目完成人員
所屬單位
獲得獎項
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
“一干三支三融合”培養服務西部“五得一能”人才的西華實踐
邊慧敏、費凌、李秋實、張力、蔣珍菊、山述蘭、蘇文明、唐潔、趙修文、胡冬梅
西華大學
省一等獎
打造獨具特色的智慧慕課,突破質量提升的結構性困局
龔暉、康國政、崔凱、儲節磊、何莎、郝靜、樊羣超、張偉、唐斌、黃立平
西南交通大學;西華大學;西南科技大學;西南石油大學;成都工業學院
省一等獎
學為中心的“三支柱兩閉環”課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建構與實踐
蔣珍菊、唐潔、樊羣超、劉雪梅、李欣悦、蔣萬君、吳屹、何錫輝、李豔、馬思捷
西華大學
省一等獎
西部地方高校機電類創新實踐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
蔣剛、李文強、李淑娟、蔡長韜、蔡勇、彭悦、郝興安、郭鑫、鄧星橋、任濤
成都理工大學;四川大學;西安理工大學;西南科技大學;西華大學
省二等獎
“卓越引領、產教融合、多維協同”的智能製造人才培養與實踐
費凌、封志明、鄭亮、蔡長韜、李雪琴、宋敏莉、張均富、徐全、秦付軍、韋興平
西華大學
省二等獎
向美而行,五項協同,六位一體——地方高校“大美育”平台建設的西華實踐
屈立豐、曾賢、陳辰、向琛子、周紅亞、李倩雯、曾焯、藍雲、周睿、舒波
西華大學
省二等獎
思政引領、科教融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探索與實踐——以食品專業為例
陳祥貴、馬嫄、袁永俊、李鶴、邢亞閣、張慶、黃玉坤、劉曉翠、王力均、楊瀟
西華大學
省二等獎
創新多方協同育人模式,培養網絡安全拔尖人才
張仕斌、何明星、李曉瑜、昌燕、鄭德生、洪磊、吳春旺、閆麗麗、萬武南、任勵耘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西華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石油大學
省二等獎
“學科融合、平台貫通”的地方高校能源類創新型工程人才培養改革與實踐
劉小兵、張力、董秀成、宋文武、王軍、付成華、史廣泰、李正貴、周斌、江啓峯
西華大學
省二等獎
基於“易班課堂”的網絡育人體系構建與探索實踐
張力、山述蘭、萬遠英、熊華、萬志昂、杜亞軍、薛新國、顧鴻飛、楊恆、陳柄志
西華大學
省二等獎
“悟原理-重實踐-強協同”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與實踐
萬遠英、王貝、鄭小明、尹德志、劉英、王強、王燕晶、羅鈺、王雪嶠、王海容
西華大學
省二等獎
“多維協同,多階遞進,多元融合”的虛擬仿真實踐教學資源建設與應用
周利平、吳昌東、舒志樂、封志明、馬蕾、馮靜、李旭、張慶、劉小瑩、李金寬
西華大學
省二等獎
職業教育教學成果獎
基於職業能力的汽車服務類專業中高本一體化課程體系構建與實踐
周旭、韓颯、卜軍偉、王鈺、邱尚磊、孟金、李亞林、彭謙、彭憶強、李莉
四川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西華大學;四川交通運輸職業學校
省二等獎
參考資料: [90] 

西華大學合作交流

  • 國內交流
截至2024年5月,學校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校聯盟成員、四川省鄉村振興促進會會長單位。截至2024年5月,該校與四川省教育廳、應急管理廳共建四川省應急管理學院;與應急管理部國家自然災害防治研究院共建城市災害研究中心;與四川省農業農村廳共建“四川現代農業裝備協同創新中心”;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共建“天府研究院”;與四川省住建廳共建消防工程學科;與中國農業大學、西南大學開展農機、食品領域合作。並先後與東方電氣、中航工業、中國石油、大唐水電、中國建材、四川交建等骨幹企業建立戰略合作;聯合“天府糧倉”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佈局建設丘陵山區“萬畝無人”示範農場、農業農村部全程機械化科研基地。 [55] 
  • 國際交流
2007年西華大學成立西華大學澳大利亞研究中心,2014年該中心升級為四川省區域與國別重點研究基地;2019年3月,西華大學與印尼三一一大學共建孔子學院,深化校際合作,聯合推進中文本科“2+2”雙學位項目,共同為印度尼西亞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中文+”複合型人才;2022年,學校在泰國設立西華大學泰國曼谷易三倉校區,是該校首個海外校區,推進本科“3+1”和碩士“1.5+1.5”雙學位項目等,與易三倉大學聯合招收泰國及其它東盟國家的優秀學生來校學習。 [55]  [87-88]  截至2024年5月,西華大學建有國家民委“日本應急管理研究中心”、省“澳大利亞研究中心”、省“國際科技合作(澳新)研究院”;與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等10餘個國家的70餘所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業建立合作伙伴關係,廣泛開展師生交流交換、人才聯合培養、學術科研合作等活動。 [55] 
西華大學合作交流

西華大學學術研究

西華大學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5月,西華大學擁有流體及動力機械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智能空地融合載具及管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XXX材料與表面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3個教育部科研平台,擁有深度融入產業發展的汽車測控與安全四川省重點實驗室、流體機械及工程四川省重點實驗室、食品微生物四川省重點實驗室等25個省級科研平台。 [55] 
西華大學科研平台
等級
類別
名稱
部委級科研平台
自然科學類
流體及動力機械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智能空地融合載具及管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綜合類
日本應急管理研究中心
省級科研平台
自然科學類
流體機械及工程四川省重點實驗室、汽車測控與安全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四川省現代農業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四川省水電能源動力裝備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省新能源汽車智能控制與仿真測試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省核桃種植與精深加工技術工程實驗室、川渝共建特色食品重慶市重點實驗室、四川食品質量與安全協同創新中心、能源與動力重大裝備及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四川汽車關鍵零部件協同創新中心
社科類
四川學術成果分析與應用研究中心、李冰研究中心、農業現代化與鄉村振興研究中心、地方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研究中心
綜合類
四川省國際科技合作(澳新)研究院
廳級科研平台
自然科學類
特種材料及製備技術四川省重點高校實驗室、汽車高性能材料及成型技術四川省重點高校實驗室、信號與信息處理四川省重點高校實驗室、電力電子節能技術與裝備四川省重點高校實驗室、製造與自動化四川省高校重點實驗室、網絡智能信息處理四川省重點高校實驗室、數字空間安全保障四川省高校重點實驗室、高性能科學計算四川省重點高校實驗室、流體機械四川省重點高校實驗室、汽車工程四川省重點高校實驗室、食品生物技術四川省重點高校實驗室、糧油工程與食品安全四川省重點高校實驗室、綠色建築與節能四川省重點高校實驗室、先進飛行器與動力四川省重點高校實驗室、能源材料與器具四川省重點高校實驗室、裝備大數據與安全四川省重點高校實驗室、通信信息處理與智能控制四川省重點高校實驗室、低空空域運行安全管控技術四川省高校重點實驗室、耐磨減摩表面技術四川省高等學校工程研究中心、包裝行業企業信息化四川省高等學校工程研究中心、道路交通安全與車輛事故再現四川省高等學校工程研究中心、四川傳統發酵食品標準化與質量控制四川省高等學校工程研究中心、工程結構健康檢測與加固四川省高等學校工程研究中心
社科類
澳大利亞研究中心、工業設計產業研究中心、四川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研究中心、科技金融與創業金融研究中心、軍民融合體制機制創新研究中心
其他廳局級科研平台
自然科學類
四川省泵行業協同創新中心、四川省汽車安全行業協同創新中心、西華大學汽車產品試驗中心、中藥生物技術國家二級實驗室、司法鑑定技術支持中心、四川省大件運輸實驗室
社科類
成都社會心理服務研究中心、美麗鄉村建設與發展研究中心、旅遊景區管理研究中心
注:此表只列出部分科研平台
參考資料: [89] 

西華大學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5月,西華大學承擔國家和省部級重點科研課題900餘項,獲批四川省青年科技創新研究團隊8個、四川省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羣體2個、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高水平研究團隊2個,累計榮獲部省級以上各類成果獎60餘項,連續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重大專項、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國家自然基金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重點項目立項,四川省技術發明一等獎、四川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獎勵,高水平論文,千萬級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實現新的突破。 [55] 
西華大學2018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情況一覽表
姓名
學院
項目名稱
項目類別
資助金額/萬
鄧星橋
機械工程學院
零側隙球形滾子包絡內齧合蝸桿傳動原理及關鍵技術研究
面上項目
65
黃濤
電氣與電子信息學院
基於動態複雜網絡理論的含拓撲物理及運行特性的大規模複雜電網脆弱性評估
面上項目
57
杜亞軍
計算機與軟件工程學院
基於結構平衡的社交網絡輿情正向引導學習策略與方法
面上項目
62
蔣文波
電氣與電子信息學院
大視場、寬光譜亞波長光子篩複眼成像機理研究
面上項目
63
陳睿
人文學院
數字創意產品多業態聯動開發機理及模式研究
面上項目
42
程娜
理學院
關於b-AM-緊算子空間的格序性質與拓撲結構的研究
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23
黃玉坤
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
多功能氟喹諾酮類獸藥-適配體的識別機理研究及其應用於食品監測探針構建
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24
王雅琴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基於BaSnO3溝道層的鈣鈦礦型異質結二維電子氣室温輸運性能研究
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26
李正秋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聚乳酸取向微孔骨修復材料的構築及其仿生機理研究
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26
任濤
機械工程學院
軟體管道機器人工作機理與設計方法
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26
吳傑
機械工程學院
多極多層式磁流變離合器基礎理論及控制方法研究
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25
樊坤陽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多尺度殘餘應力定量分析及其對WC-Co系塗層摩擦磨損行為影響機制研究
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28
馬蕾
機械工程學院
低温環境下高速列車制動摩擦性能與失效機制研究
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25
杜海
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
多孔介質對壁湍流邊界層條帶結構控制的機理研究
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25
呂原麗
土木建築與環境學院
真空水流窗的熱特性及其節能研究
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24
羅冰
計算機與軟件工程學院
基於共同模式挖掘的弱監督視頻語義分割方法研究
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26
李顯勇
計算機與軟件工程學院
二進制遞歸網絡的隨機多故障條件診斷性分析
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26
郭寒英
汽車與交通學院
基於離散控制複雜線路的列車節能操縱機理與方法研究--基於超級坡道、週期制動和解析-遺傳混合智能算法
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24
參考資料: [8] 

西華大學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西華大學是中國收藏《中華再造善本》的100所高校之一。 [55]  截至2023年12月,西華大學擁有圖書館3個,圖書館總面積達到59964.66平方米,閲覽室座位數7909個。圖書館擁有紙質圖書2771737冊,當年新增47104冊,生均紙質圖書63.86冊;擁有電子期刊585552冊,學位論文5393189冊。2022年圖書流通量為17658冊次,電子資源訪問量18777228次,電子資源下載量358.37萬篇次。圖書館每週開放105個小時,建立了基於RFID的圖書館OPAC-匯文MIS系統,採訪、編目、期刊管理、借閲、書目檢索等有關業務都實現了自動化。 [98] 
西華大學圖書館
  • 學術期刊
《西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西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創刊於1982年,雙月刊,是由四川省教育廳主管、西華大學主辦的綜合性學術期刊。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教育部全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四川省自然科學一級期刊。2012年成為俄羅斯《文摘雜誌》統計源期刊;2006年成為美國《化學文摘》和美國《劍橋科學文摘》統計源期刊;1998年進入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1999年被萬方數據系統科技期刊羣全文收錄;1994年選入CSTA國家數據庫,被中國科技情報所列入《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指南》;1992年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收錄;1989年被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收錄;1984年被清華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數據庫(E51140A)收錄。 [9] 
《西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西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創刊,雙月刊。是由四川省教育廳主管、西華大學主辦的綜合性學術期刊;系“中國期刊網”“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台灣華藝CEPS等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第四屆全國高校優秀社科期刊。 [10] 
《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西部經濟管理論壇》
西部經濟管理論壇》是2010年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准由原《四川經濟管理學院學報》更名而來,由四川省教育廳主管、西華大學主辦的、面向中國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經濟與管理類學術刊物。主要開設西部經濟、三農問題研究、理論經濟學、經濟史、應用經濟、貿易經濟與對外貿易研究、產業經濟、共享經濟、旅遊經濟、健康經濟、房地產經濟、經濟與法、企業管理、金融與保險、財務與會計、投資與證券、人力資源管理、財政與税務、國民經濟管理、物流管理、市場營銷、信息資源管理等欄目。 [11] 
《西部經濟管理論壇》 《西部經濟管理論壇》

西華大學校園文化

西華大學學校標誌

  • 校旗
學校校旗為墨綠色底白字的長方形旗幟,中央印有毛體的“西華大學”字樣及校名英譯全稱,左上角配以學校白色鏤空校標,校旗色彩與校標相協調,象徵學校蓬勃的生機和辦學活力。 [62] 
西華大學校旗 西華大學校旗
  • 校徽
西華大學的校徽包括徽志和徽章。 [62] 
徽志為圓形徽標,英文校名以弧形圍繞“西華”二字;“西華”二字採用白色篆字,從右到左,居圖案中心;校訓“求是、明德、卓越”居圖案下方;“1960”代表學校建校的年代。 [62] 
徽章為教職員工和學生佩戴的題有校名的長方形證章。教職工佩戴紅底白字校徽,研究生佩戴藍底白字校徽,本科生等佩戴白底紅字校徽。 [62] 
西華大學校徽

西華大學精神文化

  • 校訓
“求是、明德、卓越”是西華大學的校訓。 [61] 
西華大學的歷任校長劉清友認為“求是、明德、卓越”的校訓對初入校園學子的啓示為:第一,求真求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大學是求學之道,需要在“求真求是”的科學精神指引下,全力以赴;第二,明德修身,以赤子之心擁抱未來的世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先“修身”,方可“齊家治國平天下”;第三,追求卓越,面對充滿夢想和創新的時代,更應追求卓越,勇敢地迎接未來的挑戰,不斷突破“小我”,在與國家共奮進的道路上,成就真正的“大我”。 [61] 
  • 校歌
《西華大學之歌》
詞:趙華強、王德芳
曲:趙華強
你來自黃河之濱,我來自長江兩岸,心連着心一起歌唱,我們相聚在西華校園。
你編織五彩的夢幻,我譜寫時代的詩篇,手牽着手一起舞蹈,我們歡聚在西華校園。
揚起那青春的風帆,駛向那理想的彼岸,求是、明德、卓越,激勵我們向前向前。
滿載着自豪和驕傲,我們又重逢在校園,親愛的母校啊你好!我們永遠的精神家園。
乘着那歌聲的翅膀,跳起那歡樂快的舞蹈;迎着新世紀的朝陽,西華的明天更加輝煌,西華的明天更加輝煌。
參考資料: [60] 

西華大學社團文化

截至2022年,西華大學有學生社團90個,涵蓋文化藝術、學術科技、志願公益、創新創業等多個類型,註冊會員8千餘人。每年組織開展社團文化節、社團博覽會、西青科創匯、傳統文化月、校園歌手大賽等大型活動,社團自主承辦活動300餘場,參與學生萬餘人。 [56] 

西華大學校區情況

截至2024年5月,西華大學擁有郫都、宜賓、彭州、人南、五個校區,校園面積近4000畝。 [55] 

西華大學郫都校區

西華大學郫都校區是該學校的校本部。 [64]  郫都校區地址為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區土橋金周路999號,該地址也是西華大學的法定註冊地。 [62] 
郫都校區(校本部)一景 郫都校區(校本部)一景

西華大學宜賓校區

西華大學宜賓校區位於宜賓市三江新區大學城,佔地面積1000畝。截至2024年4月,宜賓校區以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為依託,圍繞新能源汽車工程等,建立學科交叉專業羣,培養高端應用型人才,設有納米材料與技術、增材製造工程、工業工程、物流工程、工業設計、文化產業管理等17個本科專業,涵蓋工學、經濟、管理、文學、藝術等5大學科門類,在校生共計8800餘人。 [63] 
宜賓校區圖書館 宜賓校區圖書館

西華大學彭州校區

西華大學彭州校區坐落在彭州市中心,距成都市區、校本部約二十千米,是西華大學應急管理學院辦學所在地,佔地面積約500畝,成立於2019年6月,截至2022年,彭州校區設有應急管理、應急技術與管理2個專業。2021年12月四川省應急管理學院在彭州校區掛牌成立,由四川省教育廳、四川省應急管理廳、西華大學三方共建,授權西華大學管理,依託西華大學應急管理學院辦學是省委省政府立項建設的四川省“十四五”教育發展規劃重要工程。 [56] 
彭州校區一景 彭州校區一景

西華大學人南校區

西華大學人南校區的前身是四川經濟管理幹部學院, [45]  位於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南路三段37號。 [62]  人南校區為西華大學的成果轉化中心、創新創業中心以及企業孵化中心,依託於“武侯區西部智谷”“郫縣現代工業港”“成都汽車產業研究院”“巴中西華工業技術研究院”等的建設服務相關行業和區域的產業園區。 [65] 
人南校區校門 人南校區校門

西華大學易三倉(泰國)校區

西華大學泰國曼谷易三倉校區成立於2022年5月,將於2024年9月招收第一批註冊學生。該校區開設專業包括國際經濟與貿易、電子商務、金融科技、工商管理、物流管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和中文(商務漢語方向)等,聯合培養模式為本科“3+1”和碩士“1.5+1.5”雙學位模式。該校區主要面對易三倉大學在讀學生以及泰國當地和東盟地區招生,學生先後在泰國、中國開展學習,順利畢業將獲得西華大學和易三倉大學兩校頒發的學歷學位證明。 [66] 
易三倉(泰國)校區剪彩儀式 易三倉(泰國)校區剪彩儀式

西華大學校園環境

西華大學校園面積近4000畝,擁有體育館、網球場、運動場、藝術大樓、楠苑、水榭長廊、水木西華苑、明德廣場、臨水而建的第六教學樓、以及圖書館等風景及建築。 [108-109] 

西華大學行政管理

西華大學現任領導

西華大學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校長、黨委副書記
黨委副書記
朱興華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黨委常委、副校長
副校長
注:更新時間為2024年4月
參考資料: [58] 

西華大學歷任領導

西華大學歷任校領導
姓名
職務
時間
羅中先
黨委書記
校長
2003.09—2006.10
2003.09—2009.01
張小南
黨委書記
2006.10—2015.02
邊慧敏
黨委書記
2015.02—2020.12
孫衞國
校長
2009.01—2014.08
劉清友
校長
2014.09—2018.11
參考資料: [59] 

西華大學校友情況

科教界、政界、商界都有西華大學的知名校友,如王華明、陳次昌、宋睿等多人。 [67]  [69]  [71] 
西華大學科教界知名校友
姓名
屆別
備註
王華明
1979級
中國工程院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2013年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任志鋒
1980級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能源基金會首席研究員,波士頓大學終生教授
注:此表只列出部分科教界知名校友
參考資料: [67-68] 
西華大學政界知名校友
姓名
屆別
備註
1974級
先後任西華大學副校長、西南石油大學副校長,四川省政協副主席
注:此表只列出部分政界知名校友
參考資料: [69] 
西華大學商界知名校友
姓名
屆別
備註
宋睿
1994級
新都化工公司總裁,在2011《華西都市報》四川上市公司財富排行榜中排名第九 [71] 
1979級
東方電機公司首席專家,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發明獎,中央電視台曾以《石清華為三峽大壩裝上“中國心”》為題對他進行過專訪 [70] 
徐和平
1979級
四川和平重型汽車有限公司董事長,曾向西華大學捐資助學超過100萬人民幣 [72] 
劉永行
1977級
東方希望集團董事長,2008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排名第一 [73] 
蔣衞平
1977級
四川天齊鋰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在2012《華西都市報》四川上市公司財富排行榜中排名第六 [74] 
唐鴻軍
1984級
四川德居置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曾向西華大學捐獻1000萬元人民幣,設立獎教、獎學金 [75] 
鄧雪敏
2000級
四川世傳置業有限公司掌門人,曾向西華大學捐資助學超過100萬人民幣 [76] 
注:此表只列出部分商界知名校友

西華大學所獲榮譽

西華大學學校排名

2023年,西華大學在US News(《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發佈的2023世界大學排行榜中,綜合排名位居全球第1805名,亞洲第691名,中國第262名;工程學科排名居全球第964名,中國第187名,四川省第7名。 [78] 
截至2024年4月,西華大學位列軟科2022中國大學排名307名。 [77] 

西華大學學校榮譽

西華大學所獲榮譽
時間
獎項名稱
2024年3月
西華大學新能源與微電網科普基地榮獲科技部2023年全國科技活動周及重大示範活動榮譽表彰 [103] 
2023年5月
宜賓校區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團支部被評為2022年度“宜賓市五四紅旗團支部” [104] 
西華大學榮獲“四川省五一勞動獎狀”稱號 [105] 
2022年
西華大學獲四川省2021年度“徵兵工作成績突出單位”榮譽稱號 [107] 
西華大學工會委員會榮獲四川省教科文衞體系統“模範職工之家”榮譽稱號 [106] 
2017年
獲得第九屆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特等獎 [82] 
被評為四川省首批文明校園 [83] 
被評為四川省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 [84] 
2015年
被評為全國易班共建示範高校、第八屆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一等獎 [81] 
2013年
被評為四川省綠化模範單位 [80] 
2007年
被評為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高校 [79] 
注:此表只列出西華大學所獲的部分榮譽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