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V-2導彈

鎖定
V-2導彈德文全稱Vergeltungswaffe-2,是德國在1942年研製的第一種彈道導彈。意為“報復性武器─2”,其目的在於從歐洲大陸直接準確地打擊英國本土目標,它是火箭技術進入一個新時期的標誌 ,最大航程320千米。
V-2導彈是依靠自身動力裝置推進,由制導系統引向目標的武器。導彈戰鬥部(即彈頭)可是普通裝藥、核裝藥,或是化學、生物戰劑
中文名
V-2導彈
外文名
Vergeltungswaffe-2
前型/級
V-1飛彈
研製時間
1937年
服役時間
1944年
定型時間
1942年
國    家
德國
最大飛行高度
約為100km左右
離陸時質量
12,800~13,000kg
全    長
約14m
最大航程
320千米
最大飛行速度
4.8馬赫
推進劑
液體燃料
所屬國家
德國

V-2導彈發展沿革

V-2導彈試驗火箭推進器

1925年,德國人率先在奧比爾公司生產競賽用汽車上試驗了火箭推進器。儘管試驗並沒有得到預期的成果,但德國科學家並未因此放棄新的探索。反而更着手設計飛向同温層高空的探空火箭
1927年,以奧地利數學家赫爾曼·奧伯特為首的一批德國科學家與工程師成立了民間的德國宇宙航行協會(Verein für Raumfahrt),這是全世界第一個航天科技研究協會。1929年,奧伯特與他的助手們開始研發液態火箭推進器。

V-2導彈長程攻擊武器

1932年後德國陸軍開始想到了液態燃料火箭作為長程攻擊武器的可能性,並派遣對火箭研發有興趣的瓦爾德·多恩伯格上尉負責籌組相關事宜,瓦爾德招募了當時為經濟狀況煩惱的沃納·馮·布勞恩(Wernher von Braun)為首的火箭研究小組進入德國陸軍兵器局,開始進行液態火箭推進器的試驗,同年,德軍在柏林南郊的庫斯麥多夫靶場建立了火箭試驗場(Heeresversuchsanstalt Kummersdorf)。
從1933至1941年的8年期間,多恩伯格與馮·布勞恩的研發團隊不斷進行火箭研發,第一代的A-1重150kg,直徑0.3m,長1.4m,採用酒精與液態氧推進劑,但推力只有3000kgf。由於設計不合理,因此A-1火箭試驗失敗。

V-2導彈成功發射

1934年12月19日及20日,馮布朗的研究團隊成功發射兩枚重500公斤,安裝陀螺儀並以液態氧及乙醇為動力來源的A2火箭,發射地點位於德荷邊界的柏克姆島(en:Borkum),此次測試兩枚火箭以2.2公里及3.5公里的射程掉落北海,A2火箭開發案到1936年結束。
由於A-2火箭得到了滿意的成果,於是德軍更近一步着手研究第二代的A-3與A4火箭開發計劃,其中A4火箭的預定目標為射程175公里、最大射高80公里、酬載量1噸的大型火箭,由於實驗規模已經大到舊試驗場無法提供足夠測試空間,因此德國選擇了東部奧德河的出海口處的一個名叫佩內敏德的漁村,興建新的火箭試驗基地(HVP)。
除了液態火箭以外,德國空軍也在此地開始研發FI-103無人駕駛飛行器的研究工作(FI-103即後來的V1火箭),代號FZG-78。1942年FI-103研發成功後,納粹的宣傳部長戈培爾親自將此種新式兵器命名為“V1火箭”。V指的是德文的Vergeltungswaffe waffe(復仇武器)一詞縮寫,他意味着德國要用這種新兵器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雪恥,並向戰勝國復仇。

V-2導彈火箭質量

A-4火箭 A-4火箭
A-3火箭重達750千克,直徑0.7米,長6.5m,推力增大到14700kgf,然即使A-3火箭試驗成功,但A-3火箭的射程距離仍舊未達當時研究團隊的期待。接着一種新型態的A-4火箭設計方案開始提出並接受試驗。在1937年得到了德國陸軍的支持,撥款了2000萬馬克作為A-4火箭研發經費A-5火箭則是A-3火箭的改良版,A-4火箭在吸取A-5火箭的研發經驗與資料後,在1942年正式研發成功。隨即量產製造,1944年9月正式命名“V2火箭”,並在9月8日的倫敦攻擊揚名於世。

V-2導彈氣動結構

1 彈頭
2導引陀螺儀
3 導引波束及無線電指令接收器
4 酒精水溶液
5 彈體
V-2導彈結構 V-2導彈結構
6 液態氧
8 高壓氮氣鋼瓶
9 過氧化氫反應室
10 渦輪推進泵浦
11 酒精/氧氣燃燒器
12 推力架
13 火箭燃燒室(外殼)
14 尾翼
15 酒精輸入管
17 空氣舵

V-2導彈衍生型號

其中裝普通裝藥的稱常規導彈,裝核裝藥的稱核導彈。導彈按發射點和目標可分為地地導彈空地導彈地空導彈反艦導彈反坦克導彈反彈道導彈導彈等;按飛行方式分為彈道導彈巡航導彈;還可按作戰使用分為戰略和戰術導彈
V2導彈就是世界上最早投入實戰的彈道導彈

V-2導彈性能數據

V2可負載1,000kg的高能炸藥彈頭並射向300km遠的目標。詳細資料如下:
結構:一體式液態火箭(彈體彈頭不分開)

V-2導彈全長

約14m

V-2導彈直徑

約1.7m

V-2導彈離陸時質量

12,800~13,000kg

V-2導彈離陸時推力

27,000kgf

V-2導彈最大飛行高度

約為100km左右

V-2導彈最大飛行速度

V-2導彈推進方式

乙醇(酒精)與液態氧當作燃料,兩種燃料則會以一定比例通過管線引入燃燒室點火推進。管線特別設置在燃燒室壁旁,目的在於冷卻降温,以免發生燃燒室過熱甚至融化的狀況。在V2火箭的尾端,亦安置了被稱為燃氣舵的金屬板,主要是為了改變氣流,誘導火箭朝正確的方向前進,也可以用來改變火箭前進的路線。導引方式則是傳統的慣性導引:當火箭點火後,液態燃料推進器將會把V2推送到一定高度與速度,待燃料燒完之後,導彈大多會在拋物線的頂點(80~100km)。接着便會受慣性沿着拋物線繼續射向目標。然而這也意味着命中準度常會因氣流、天候不佳等因素而大減;雖然後期的V2引用了電波導引方式,然而誤差亦高達公里計。
由於彈道導彈終端速度極快(約4馬赫以上的超音速),遠超過當時同盟國空防的反應所需時速,因此防不勝防。基本上當時英軍只能靠聲音與雷達約略測量預估彈道後,在導彈尚未擊中目標前,以高射炮發射高爆彈藥射擊彈道企圖攔截之。另外,在二戰中V2也廣泛採用迷彩塗裝,以避免遭到空軍辨識空襲,在二戰末期更全面採用橄欖綠作為迷彩。不過在試驗中,V2則是用黑白相間的塗裝作為辨識。

V-2導彈發射數量

從1944年6月13日到1945年3月的短短十個月間,德軍共發射了15000枚V1導彈與3000枚V2導彈,共造成英國31000人喪生。V型彈道導彈的出現,亦拉開了新式作戰的序幕,V2的出現意味着各種新興彈道導道 的戰略、戰術運用。在歷史上,美蘇兩大強國亦在彈道導彈着力深厚,並發展了各式彈道導彈,以及冷戰鐵幕的相互對立型態。

V-2導彈服役動態

1944年5月16日,德國最高統帥部下達了使用V-2導彈作戰的命令。1944年9月6日傍晚,德國向英國第一次發射了兩枚V-2導彈,但都失敗了。9月8日,德國向英國倫敦發射了第一枚V-2,炸彈在倫敦市區爆炸。這是V-2首次成功襲擊英國本土,在倫敦引起了很大的恐慌。
從1944年9月6日到1945年3月27日,德國共發射了3745枚V-2導彈,其中有1115枚擊中英國本土,2050枚落在歐洲大陸比利時安特衞普布魯塞爾列日等地。還有582枚用於發展、改進和訓練。在所有發射的V-2中,有74%落在目標周圍30千米以內,這些導彈又有44%落在10千米的範圍內。從襲擊英國造成的人員傷亡看,V-2共炸死2724人,炸傷6476人,建築物的破壞也相當大。V-2火箭武器的威力得到充分展示,但並沒有起到德國當局希望的那種能挽回敗局的戰果。由於V系列遭受盟國空襲比較嚴重,德軍曾將V-2導彈裝到軍用卡車上發射,由此誕生了世界上第一種自行彈道導彈系統
二次大戰後期,德國納粹V2火箭呼嘯飛越英倫海峽轟炸倫敦,雖然V2對英國的實質損害不大,但是不像V-1導彈可攔截因此對英國的社會人心造成莫大影響。大戰一結束,美俄雙方都急着要掌握德國的火箭技術,但是按照雅爾塔密約,V2火箭生產工廠的主要所在地皮納蒙劃給了蘇俄託管,美國心有不甘,在美國政府的支持下,美軍組成了一個突擊隊下令緊急展開一項代號“回形針”的任務。在1945年5月22日到5月31日的10天之內,美軍挺進巴伐利亞區並佔領當地,動用了300節火車車廂和13艘輪船,把近百枚的V2火箭以及相關的一切設備和半成品搶運一空,蘇軍在第二天的6月1日抵達的時候,只看到一座座空蕩蕩的工廠。
美國雖然獲得了許多V2的半成品和製造設備,但最可貴的是美國情報單位成功地説服了包括德國軍方火箭計劃負責人瓦爾德·多恩伯格中將及開發團隊核心馮·布勞恩博士與相關的126位研究團隊成員前往美國,並分別安置在德州的福特布里斯的火箭研究小組以及新墨西哥新建的白沙導彈試驗場。1945年9月,馮·布勞恩抵達美國,時年33歲,自此以後美國的火箭工業和太空發展就扶搖直上。除了軍事用途,V2火箭在研究高層大氣電離層,以及對地球表面拍照等科學課題上也非常有用。
1946年,美國海軍實驗室發射了一枚V2火箭,射到數百公里的高空,用來觀測來自太陽的紫外線,這也是V2火箭第一次應用在太空研究,從此開啓了太空科學的新頁。此外V2火箭亦用來當作載人飛行試驗載具,並搭載過猴子一類的小動物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