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晬光

鎖定
首爾的李晬光1563年生於首爾,是李朝(1392—1910)時期高級官吏李希儉的兒子。他自幼聰明出眾,20歲時就在編纂歷史的春秋館做了官。朝鮮李朝哲學家,實學派先驅者。字潤卿,號芝峯。朝鮮漢城人。出身於士族地主家庭。1585年及第,曾任春秋館史官、左郎、都承旨、禮曹參制等職。後退隱,從事學術研究。 主要著作有《芝峯類説》、 《萊薪雜錄》、《秉燭雜記》、 《讀書錄》, 均收錄在《芝峯集》中。
中文名
李晬光
國    籍
韓國
出生日期
1563年
逝世日期
1628年12月
出生地
首爾

李晬光李晬光

李晬光個人簡介

壬辰衞國戰爭(1592—1598)時期,他經歷7年戎馬生涯,親眼目睹了人民的英勇抗戰和倭寇慘無人道的野蠻暴行。後日他著書正確論述了戰爭勝利的因素是人民羣眾的愛國精神和義兵鬥爭。
李晬光是位節操崇高、性格剛直的人。兩班貴族黨同伐異,企圖謀害為壬辰衞國戰爭的勝利做出貢獻的李舜臣、趙憲、宋象賢等人時李晬光堅決反對他們。他身居宦海,深覺幻滅,遂辭退了官職。
對李晬光實學思想的形成予以巨大影響的,一是漫長的宦海生涯,二是壬辰衞國戰爭的體驗,三是三次國外旅行。

李晬光學術作為

李晬光主張實事求是的學風,創作了許多作品。他的著作《芝峯類説》、《芝峯集》,是反映他的這種觀點和立場的代表作。《芝峯類説》共20卷,敍述了多達348名國內外各部門學者的著作和儒教性理學者不關心的天文、力學、地理、歷史、風俗、宗教、文學、藝術等各領域的研究成果。《芝峯集》共34卷,收入了著者的哲學及社會政治見解、改革思想以及詩和散文。
他在這些著作中説,百姓不能因為愚昧而欺騙、也不能因為卑賤而藐視。他在《芝峯集》中繼承先前的徐敬德(16世紀朝鮮代表性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李珥(16世紀性理學者中有進步傾向的哲學家)等的哲學思想,提出了一系列進步思想。他反映了這樣的思想: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處於不斷的變化過程,而這種變化則通過一定的規律得到實現。這在朝鮮中世哲學上具有一定的意義。
李晬光的作品《築城歌》和《黃生的妄想》,是表明他作為實學者作家面貌的代表性作品。
他在《黃生的妄想》中,諷刺封建儒教學者脱離實際、死啃“學問”,批判對封建儒教教義的唸經式學風的有害性,強調要在現實中探求真理
李晬光於1628年12月逝世,享年65歲。他被稱為朝鮮實學的先驅。但他的作品也有辯護統治階級利益的一系列侷限性和不足之處。

李晬光朝鮮王朝哲學家

李晬光曾親身經歷壬辰衞國戰爭,深知統治階級的昏庸無能,封建社會的矛盾及戰後國內社會經濟的凋零狀態,對他的思想影響很大。他曾三次出使中國,接觸到一些歐洲文化,並引進西方自然科學知識。他反對儒學者以朱子經典為依據而對之盲目崇信,提倡結合實際研究學問,對自然科學,尤其對祖國的歷史、地理、語言、制度等予以極大關心,表述了很多“求實”見解。反對黨爭,反對暴政,提倡仁政,對反倭衞國的愛國義兵運動給予了高度評價,提醒帝王將相應該明白“民心即天心”的道理,主張吸收外國文明,發展海外通商,改變鎖國政策,以振興封建國家。他的這些觀點以後對實學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
所謂實學,是17世紀中葉,在朝鮮兩班階層即士族地主階級中代表中小地主階級利益的進步學者倡導的一種學風。他們竭力要擺脱朱子學脱離實際、清談空論的學風,反對以應試科舉為目的的形式主義八股學,在實事求是的口號下,力求通過實際和實踐探索真理,深入研究對實際生活有益的學問,並以政治經濟軍事科學技術藝術等各個領域為其研究對象。
李晬光以求實的方法,研究現實,探求真理,在批判儒教等唯心主義的過程中逐漸樹立了唯物主義世界觀。他以物質的“”,即太極為世界的始源,認為太古“混沌”,謂之“太極”,“太極一為”變為“兩儀”,即“陰陽之形”,又變為“泰素”,作為物質要素的“泰素”生成“萬物”。
李晬光批判儒教“天道不變”的形而上學觀點,提出“天道無不變”的辯證法思想,認為自然界和社會,如寒暑的往來、晝夜的更替、社會的治亂等無不是變化的,事物運動變化的原因在於事物內部的陰陽、動靜的相互作用,事物發展是有規律的。
認識論上,李晬光從實學立場出發,認為學習要做到有的放矢,指出“學如射,射者,志於鵠者也”;為了獲得知識,就要“學書者必執筆行墨”,“學匠者必操斧運斤”,否則“口説雖精”,“終非實踐”,“反不如學技者為”,“口説而廢之”。他雖然提到實踐在獲知中的作用,但他所説的實踐只侷限於經驗的範圍,包括一些倫理道德行為。李晬光的實學思想帶有樸素的性質,對後來朝鮮的實學和哲學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