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漢字)

鎖定
氣(拼音:qì)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5]  。“氣”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天上雲氣漂浮的樣子,為三條長短不一的橫線。“氣”的繁體為“氣”。小篆“氣”是“餼”(xì,“餼”的簡化字)的最初寫法,本指送給人米粟,所以從米。後來“氣”取代了“氣”,泛指一切氣體,它原來的意義則用“餼”來表示。
“氣”的本義指雲氣,又指一切流動的氣體,又特指呼吸的氣息。“氣”在古代又指天氣、氣候,引申指散發的氣味。後來還指人的精神狀態或氣質,又指長時間養成的一種作風、習氣,還指表露於外的如喜氣、怒氣等情緒。“氣”又指疾病的外在表現。 [1] 
中文名
拼    音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RNB(86);RTGN(98) [2] 
倉    頡
OMN [2] 
鄭    碼
MY [2] 
筆    順
撇、橫、橫、橫斜鈎
字    級
一級(編號:0122) [5] 
平水韻
去聲五未 [3] 
總筆畫
4+0(部首+部首外)
造字法
象形字
四角碼
8001₇
注音字母
ㄑㄧˋ
筆順編號
3115
字形結構
獨體結構
統一碼
U+6C14 [2] 

字源演變

【甲組】“氣”字形演變流程圖 【甲組】“氣”字形演變流程圖
“氣”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現,寫作三條橫線(圖1),模擬雲氣或空氣在空中漂浮的狀態。古文字“氣”與“三”相似,但也有細微差別。甲骨文“三”三橫等長;而“氣”三橫長短不一,上下兩橫較長,中間一橫較短。
西周金文(甲組圖2)的形體結構差不多,也是三橫,只是筆畫更粗短,這和金文鑄造性質有關。春秋時大概是為了更加突出與“三”字的區別,而將“氣”字上部一橫彎曲。戰國文字(甲組圖4、5)又將下部一橫彎曲,同時還出現了兩種形聲結構的異體,一種是從火、氣聲的結構(甲組圖4),一種是從火、既聲的結構(甲組圖6)。從火可能取意於燒火所產生的煙氣或蒸汽,“氣”在示義的同時兼有示音作用。但隨着秦統一六國施行“書同文”政策,後代文字基本沿襲甲組圖5的戰國文字的寫法。漢代及以後文字形體變化不大。 [1]  [16]  [17] 
【乙組】“氣”字形演變流程圖 【乙組】“氣”字形演變流程圖
“氣”的繁體字“氣”實際上是個後起字,換句話説“氣”是“氣”的古文字。“氣”字未見於甲骨文、金文,也未見於戰國文字。就已有的文字材料而言,“氣”字最早見收於東漢時期的《説文解字》,許慎的説解是這樣的:“氣,饋客芻米也。”“氣”字的本義是贈送人的糧食,所以“氣”以“米”為唯一表義符號。“氣”後又引申指食物。如元楊立齋《哨遍》套曲“飢時節選着那六局全食店裏添些個氣”中“氣”即食物之義。這一意義上的“氣”字,讀音為xì而非qì,後來都寫作“餼”(後簡化為“餼”)。《説文》“氣”字下引《春秋傳》“齊人來氣諸侯”之“氣”,今本《左傳·桓公十年》即作“餼(餼)”。
“氣”用作“雲氣”之“氣”,大概是漢代的事情。清人王鳴盛《蛾術編》就説:“案:‘氣’字隸變,以‘氣’代‘氣’,‘氣’廢而不用,而‘氣’字之本義則專用重文‘餼’以當之。”因此,可以看出,與其他的繁簡字不同,“氣”“氣”二字的繁簡關係非常特殊。嚴格説起來,它們並非是繁簡字關係而是借字與被借字關係:“氣”為本字而“氣”為借字。古籍中往往不用“氣”字,而是借用“氣”字表達雲氣之義。新中國成立後簡化漢字時,表示雲氣意義的“氣”被廢棄,重新恢復了它的古體“氣”。
“氣”字本指“雲氣”。例如《墨子·號令》上所説的:“巫、祝、史與望氣者,必以善言告民,以請報守上。”這裏的“望氣者”,是觀看氣象的人,他能通過雲氣的變化形狀來推斷吉凶等,即所謂的“觀雲識天”。《左傳·昭公元年》記載有:“天有六氣,降生五味……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其中的“六氣”即古人所謂的陰、陽、風、雨、晦、明六種自然氣候變化的現象。通過氣不僅可以辨別吉凶,還可以進行時段的切分,即所謂的“六氣”為“一時”即一個季節,因此有“節氣”的説法。
“氣”的本義是雲氣、氣體,因此生活中凡是和氣的性質狀態相似的、相關的事物都可以稱作“氣”。首先,“氣”可泛指一切氣體,如“毒氣、燃氣、煤氣、沼氣”。其次,呼吸是維持人生存的最基本的活動,吸入的是新鮮空氣,呼出的是體內的濁氣,所以“氣”又指呼吸的氣息,如“氣喘吁吁”等詞中的“氣”。一方面,氣息的快慢強弱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情緒、態度,因而“氣”可引申為人的聲氣、聲調,如“語氣、唉聲嘆氣、理直氣壯”。人生氣發怒時往往呼吸失控,“氣”由此喻指人發怒、動怒,如“氣憤、氣惱、生氣、氣急敗壞”。
“氣”由人具體的呼吸能量、聲調語氣又引申為人抽象的精神、情緒、態度、情誼等,如《出師表》“恢弘志士之氣”,又如“氣度、氣勢、豪氣、勇氣、嬌氣、義氣、心平氣和”;進一步引申為人或事物的屬性、特點、風格以及氛圍、社會習俗等,如“氣質、氣韻、氣氛、風氣、歪風邪氣”。 [16]  [17]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氣體,沒有固定的形狀和體積,可以流動的物質
gas
《史記·天官書》:“海旁蜄氣象樓台,廣野氣成宮闕然。”
唐·杜甫《秋興》詩之五:“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
清·阮葵生《茶餘客話》卷十三:“自有而無者,化為氣也,如水之耗而幹也。自無而有者,變而為質也,如氣之蒸為水也。”
氧氣;毒氣;煤氣;沼氣;水蒸氣
特指空氣
air
《墨子·備穴》:“然炭杜之,滿鑪而蓋之,毋令氣出。”
《列子·天瑞》:“天,積氣耳,亡處亡氣。”
漢·王充《論衡·道虛》:“致生息之物密器之中,覆蓋其口,漆塗其隙,中外氣隔,息不得泄,有頃死也。”
清·方苞《獄中雜記》:“牖其前以通明,屋極有窗以達氣。”
氣壓;氣泵;寒氣;透氣
自然界陰晴冷暖等現象
weather;
meteorology
《左傳·昭公元年》:“天有六氣......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
晉·王羲之《蘭亭集序》:“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唐·杜甫《秋興》詩之一:“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氣象;氣候;天氣;秋高氣爽;天朗氣清
節氣;節令
solar terms
《素問·六節藏象論》:“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
唐·韓愈《南海神廟碑》:“常以立夏氣至,命廣州刺史行事祠下。”
清·阮葵生《茶餘客話》卷十三:“三節一氣,積六氣而成時,歲則有二十四氣。”

鼻子可以聞到的味兒
smell
《墨子·節葬下》:“棺三寸,足以朽骨;衣三領,足以朽肉,掘地之深,下無菹漏,氣無發泄於上,壟足以期其所,則止矣。”
《晉書·樂志下》:“蘭風發芳氣,蓋世同其芬。”
唐·李德裕《思山居·清明》詩:“月照一山明,風吹百花氣。”
氣味;香氣;臭氣;煙氣;泥土氣
呼吸時出入的氣
breathe
《禮記·祭義》:“氣也者,神之盛也。”鄭玄注:“氣,謂噓吸出入也者。”
晉·張華《博物志》卷五:“軍祭酒弘農董芬……氣閉不通,良久乃蘇。”
唐·張鷟《遊仙窟》:“當此之時,氣便欲絕,不覺轉眼,時復偷看十娘。”
氣息;喘氣;有氣無力;上氣不接下氣
人的作風、習性等
style
《禮記·樂記》:“先王恥其亂,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曲直、繁瘠、廉肉、節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氣得接焉:是先王立樂之方也。”
《呂氏春秋·音初》:“流闢誂越慆濫之音出,則滔蕩之氣邪慢之心感矣。”
宋·秦觀《韓愈論》:“杜子美者窮高妙之格,極豪逸之氣。”
風氣;習氣;官氣;俗氣;小家子氣
中國古代哲學概念。樸素唯物主義認為“氣”是形成宇宙萬物的最基本的物質實體,又稱元氣。或稱陰陽二氣

《易·繫辭上》:“精氣為物,遊魂為變。”
晉·陸機《辨亡論》上:“故同方者以類附,等契者以氣集。”
唐·韓愈《送廖道士序》:“郴之為州,在嶺之上,測其高下,得三之二焉,中州清淑之氣,於是焉窮。”
宋·張載《正蒙·幹稱下》:“凡象,皆氣也。”

中國古代哲學概念。主觀唯心主義者用以指主觀精神

《孟子·公孫丑下》:“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宋·朱熹《答黃道夫》:“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稟此理,然後有性;必稟此氣,然後有形。”
明·何景明《內篇》之二十:“氣者,形之御也。氣以神動,形以氣存,不存而存,故曰難老。”樸素唯物主義者則用以指形成宇宙萬物的最根本的物質實體。

命;命運
luck
宋·蘇舜欽《高山別鄰幾》詩:“高山扶層巔,下與地盤結,氣貫不變移,澤枯乃朽裂。”
氣數;福氣
指人的精神狀態
mood;
spirit
《莊子·庚桑楚》:“欲靜則平氣。”
《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當今諸侯無異心,百姓無怨氣。”
唐·韓愈《送浮屠文暢師序》:“措之於其躬,體安而氣平。”
氣勢;氣概;氣魄;怨氣;勇氣;朝氣;氣貫長虹
指憤怒、不愉快的情緒
anger
《三國演義》第三三回:“﹝辛評﹞聞言,氣滿填胸,昏絕於地。”
魏巍《東方》第四部第六章:“‘李能!’大媽截住他的話頭,忍住氣説:‘咱計劃那會,你倒是開不開?’”
動氣;消氣;出氣
中醫指人體內能使各器官正常發揮功能的原動力

《周禮·天官·獸醫》:“凡療獸病,灌而行之,以節之,以動其氣。”
宋·周密《齊東野語·王魁傳》:“積久為寒中洞泄,氣脱肉消,飲食不前而死。”
清·薛福成《援越南議中》:“務使越人氣壯力完,不遽折而入於法。”
氣虛;元氣
中醫指某種病象

《敦煌曲子詞·定風波》:“風濕傷寒脈緊沈,遍身虛汗似湯淋。此是三傷誰識別?情切,有風有氣有食結。”
濕氣;痰氣;肝氣
通“器”。器皿;器具

《禮記·樂記》:“三者本於心,然後樂氣從之。”

(Qì)姓氏用字



動詞
嗅;聞

《禮記·少儀》:“洗盥執食飲者勿氣。”孔穎達疏:“謂不鼻嗅尊長飲食也。”

發怒
be angry
唐·韓愈《劉統軍碑》:“德宗之始,為曲環起;奮筆為檄,強寇氣死。”
巴金《家》三一:“周氏把覺慧罵了一陣,終於氣哭了。”
生氣
使人生氣
enrage
趙樹理《孟祥英翻身》:“要是兩口子感情好,受了婆婆的氣,晚上可以向丈夫哭一哭。”
氣人
欺負;欺壓


受氣
動詞
乞求;給予。後作“乞”

《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以氣鞠及為人氣鞠者,獄已斷乃聽,且未斷猶聽殹?”
《馬王堆漢墓帛書·十六經·果童》:“營行氣食,周流四國,以視貧賤之極。”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6]  《漢語大字典》 [7] 

近義辨析

氣—汽
“氣”指氣體,包括空氣、氧氣、水蒸氣、沼氣等。“汽”指水蒸氣。這兩個字分別與相同的字構詞後含義不同。如“蒸氣”指某些液體或固體沸騰或昇華而變成的氣體,水蒸氣是其中一種,如:汞蒸氣;“蒸汽”專指水蒸氣,如“蒸汽機車”。水蒸氣的“氣”不能寫作“汽”。 [1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七】【氣部】 去既切(qì)
氣,雲氣也。象形。凡氣之屬皆從氣。
【卷一】【米部】氣
氣,饋客芻米也。從米氣聲。《春秋傳》曰:“齊人來氣諸矦。”
䊠,氣或從既。
餼,氣或從食。 [9] 

説文解字注

【卷一】【氣部】氣
“雲氣也”注:氣、氣古今字,自以氣為雲氣字,乃又作餼為廩氣字矣。氣本雲氣,引伸為凡氣之偁。
“象形”注:象雲起之皃。三之者,列多不過三之意也,是類乎從三者也,故其次在是。去既切,十五部。借為氣假於人之氣,又省作乞。 [10] 
【卷七】【米部】 氣
“(氣)饋客之芻米也。 ”注:《聘禮》“殺曰饔,生曰餼。”餼有牛、羊、豕、黍、粱、稻、稷、禾、薪、芻等,不言牛、羊、豕者,以其字從米也。言芻米不言禾者,舉芻米可以該禾也。經典謂生物曰餼,《論語》:“告朔之餼羊。”
“從米,氣聲。”注:許既切,十五部。今字叚氣為雲氣字,而饔餼乃無作氣者。
“《春秋傳》曰:‘齊人來氣諸侯。 ’”注:事見《左傳》桓六年、十年。十年《傳》曰“齊人餼諸侯”。許所據作氣,左丘明述《春秋傳》以古文,於此可見。
“䊠,氣或從既”注:既聲也。《聘禮記》曰:“日如其饔既之數。”注云“古文既為餼”。《中庸篇》曰:“既稟稱事”。注云:“既讀為餼”。《大戴·朝事篇》“私覿致饔既”。戴先生曰“既即餼字”。按,三既皆䊠之省。
“餼,氣或從食”注:按,從食而氣為聲,蓋晚出俗字,在假氣為氣之後。 [11] 

廣韻

去既切,去未溪 ‖ 乞聲隊1部(qì)
氣,與人物也。《説文》曰:“雲氣也。”今作乞。又去訖切。
去既切,去未溪 ‖ 氣聲隊1部(qì)
氣,氣息也。去既切。《説文》本音欷。五。
許既切,去未曉 ‖ 氣聲隊1部(xì)
氣,《説文》曰:“饋客芻米。《春秋傳》曰:‘齊人來氣諸侯。’” [12] 

康熙字典

【辰集下】【氣部】氣;部外筆畫:0
(qì)《唐韻》去既切。《集韻》丘既切,並音炁。《説文》:雲氣也。象形。一曰息也。或作氣、炁。
又與人物也。今作乞。
又《玉篇》去乙切。《廣韻》去訖切。《集韻》《類篇》欺訖切,並音乞。《博雅》:求也。一曰取也。或省文作乞。《徐官·古今印史》:氣,小篆本作氣。氣為火所化,其出必炎上,故象炎上之形。凡求乞者必於上,因借為求乞字。氣、乞本同一字也。後世隸楷以二字易混,乃省一筆以別之。
又《六書正譌》:氣,俗用氣,乃稟氣之氣。雲氣必用氣。○按,天地人物之氣雖別,而氣、氣字義實同,分屬則泥矣,《正譌》之説非是。
【辰集下】【氣部】氣;部外筆畫:6
古文:𣱛
(qì)《唐韻》去既切《集韻》《韻會》《類篇》丘既切,並音氣。《玉篇》:𠋫也,息也。《文子·守弱篇》: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元也。《易·乾卦》:同氣相求。《繫辭》:精氣為物。《禮·月令》:孟春之月,天氣下降,地氣上騰。
又《祭義》:氣也者,神之盛也。註:氣謂噓吸出入者也。
又天氣曰元氣。《後漢·明帝紀》:升靈台,望元氣。註:元氣,天氣也。
又陰陽曰二氣。《太極圖説》:二氣交感,化生萬物。
又五氣。《史記·五帝紀》:炎帝修德振兵,治五氣。註:王肅曰:五氣,五方之氣。又《書·洪範》:曰雨,曰暘,曰燠,曰寒,曰風。註:雨木氣,暘金氣,燠火氣,寒水氣,風土氣為五氣。又《素問》:寒熱風燥濕,五氣之聚也。寒生水,熱生火,風生木,燥生金,濕生土。
又六氣。《左傳·昭元年》:六氣:陰陽風雨晦明也。
又《莊子·逍遙遊》: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註:平旦為朝霞,日中為正陽,日入為飛泉,夜半為沆瀣,與天玄地黃為六氣。王逸《楚辭》註:《陵陽子明經》春食朝霞,日欲出時黃氣也。秋食淪陰,日沒已後赤黃氣也。冬食沆瀣,北方夜半氣也。夏食正陽,南方日中氣也。並天玄地黃之氣為六氣。
又年有二十四氣。《內經》:五日謂之𠋫,三𠋫謂之氣。《書·正義》:二十八宿,布於四方,隨天轉運,所以敍氣節也。氣節者,一歲三百六十五日有餘,分為十二月,有二十四氣,一為節氣,謂月初也,一為中氣,謂月半也,以彼迭見之星,敍此月之節氣。
又曆家有𠋫氣法。《司馬彪·續漢書》:𠋫氣之法,為室三重,塗亹周密,布緹幔室中,以木為按,每律各一,內庳外高,從其方位,加律上,以葭灰抑其內端,案歷而𠋫之。氣所動者,其灰斯散,人及風所動者,其灰聚。
又有望雲氣法。《周禮·春官》:保章氏以五雲之物,辨吉凶水旱之祲象。註:視日旁雲氣之色,靑為蟲,白為喪,赤為兵荒,黑為水,黃為豐。《史記·天官書》:雲氣有獸居上者勝。又:日旁雲氣,人主象。又:金寶之上皆有氣,不可不察。海旁蜃氣象樓台,廣野氣成宮闕。然雲氣各象其山川人民所聚積,精華實息者吉,虛耗者兇。邵諤《望氣經》:鬱鬱葱葱,隱隱隆隆,佳氣也。綿綿絞絞,條條片片,兵氣也。澤澤燄燄,女子氣也。如藤蔓掛樹者,寶氣也。紫氛如樓者,玉氣也。
又道家有食氣法。《參同契》:食氣鳴腸胃,吐正吸外邪。
又以鼻觸物亦曰氣。《禮·少儀》:執食飮者勿氣。疏:執尊長飮食,不鼻臭之也。
(xì)又《唐韻》《集韻》並許既切。與餼、䊠並通。《説文》:饋客芻米也。引《春秋傳》齊人來氣諸侯。
又葉去訖切,音乞。成公綏《嘯賦》:聲不假器,用不借物。近取諸身,役心御氣。
又葉丘謁切,音朅。嵆康《寒食散賦》:當吐利之困患兮,守危殆而假氣。喜乳哺之遂安兮,信眾疾之日歇。 [8]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U+6C14;下:U+6C23) 字形對比(上:U+6C14;下:U+6C23)

書寫提示

書寫 書寫
“𠂉”居上偏左。㇈(橫斜鈎)居下偏右,從撇尖下方橫中線起筆,過田字格中心折向下行,在右下格斜行鈎出。 [14]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氣、氣
去聲
八未

開口呼
次清
去既切
kʰjəi
去聲
八未

開口呼
次清
許既切/音欷
xjəi
集韻
去聲
八未
開口呼
次清
許既切
Xiəi
氣、氣
去聲
八未
開口呼
次清
亡 (丘)既切
kʰiəi
入聲
九迄
開口呼
次清
欺訖切
kʰiət
禮部韻略

去聲





丘既切

增韻

去聲





許既切

氣、氣

去聲





丘既切

入聲
欺詐切
中原音韻

去聲
齊微

齊齒呼

次清

kʼi
中州音韻

去聲
齊微





區意切

洪武正韻

去聲
二寘


全清
許意切
xie
氣、氣

去聲
三霽


次清
去冀切
k‘i
分韻撮要

陰去
第三幾紀記






(參考資料:漢典 [4]  [13] 

上中古音

時代
字頭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i̯əd
高本漢系統

x
i̯əd
王力系統
ǐəi
董同龢系統
jə̆d
董同龢系統
x
jə̆d
周法高系統
jər
周法高系統
x
jər
李方桂系統
kh
jədh
李方桂系統
h
jədh
西漢



東漢





jəd


jəd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脂微

jəi
北魏後期北齊

jəi
齊梁陳北周隋

jəi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je̯i
擬音/高本漢系統

x
je̯i
擬音/王力系統
ǐəi
擬音/王力系統

h
ǐəi
擬音/董同龢系統
jəi
擬音/董同龢系統

x
jəi
擬音/周法高系統
iəi
擬音/周法高系統

x
iəi
擬音/李方桂系統
kh
jĕi
擬音/李方桂系統

x
jĕi
擬音/陳新雄系統
ǐəi
擬音/陳新雄系統
x
ǐəi
(參考資料:漢典 [4]  [13]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ɕʰi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ɕʰi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ɕʰi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ɕʰi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ɕʰi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sʰɿ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ɕʰi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tɕʰi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tɕʰi
412
陰去

吳語
温州
tsʰɿ
42
陰去

湘語
長沙
tɕʰi
45
陰去

湘語
雙峯
tɕʰi
35
陰去

贛語
南昌
tɕʰi
213
上聲

客家話
梅縣
hi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hei
33
陰去

粵語
陽江
hei
24
陰去

閩語(閩南語)
廈門
kʰi
11
陰去
文讀
kʰui
11
陰去
白讀
閩語(閩南語)
潮州
kʰi
11
陰去
文讀
kʰui
11
陰去
白讀
閩語(閩東語)
福州
kʰei
213
陰去
文讀
kʰuei
213
陰去
白讀
閩語(閩北語)
建甌
kʰi
22
陰去
文讀
kʰyɛ
22
陰去
白讀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5] 
參考資料
  • 1.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天津;瀋陽: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26,648
  • 2.      .漢典[引用日期2020-03-08]
  • 3.    氣的平水韻  .搜韻[引用日期2020-03-08]
  • 4.    氣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0-03-08]
  • 5.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3-11-06]
  •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1031
  •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2156-2157
  • 8.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549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58,976
  • 10.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1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64-65
  • 11.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3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121-1122
  • 12.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361
  • 13.    氣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3-11-06]
  • 1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73
  • 15.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93
  • 16.    鄭舒婷. “氣”字的形義演變與字際關係[J]. 泉州師範學院學報, 2019, 第37卷(5):33-36.
  • 17.    蔣德平著.漢字中的歷法之美[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7.12:83
  • 18.    曹先擢,蘇培成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多功能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2:57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