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舜臣

(朝鮮半島民族英雄)

鎖定
李舜臣朝鮮語:이순신/리순신;英語:Yi Sunshin/Lee Sunshin,1545年4月28日-1598年12月16日),汝諧,本貫德水(今朝鮮黃海北道開豐郡),朝鮮王朝中期武臣,朝鮮半島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民族英雄
李舜臣出生於朝鮮漢城(今韓國首爾),後遷居忠清道牙山。萬曆四年(1576年,朝鮮宣祖四年)中武科,在咸鏡道忠清道全羅道等地任職,後經柳成龍舉薦而出任全羅左道水軍節度使。萬曆二十年(1592年,宣祖二十五年)爆發日本入侵朝鮮的“壬辰倭亂”,李舜臣與元均李億祺等四次出海打擊日軍,取得了以閒山島大捷為代表的一系列勝利。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宣祖二十六年)升任三道水軍統制使,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宣祖三十年)因朝鮮宣祖中日本反間計而被革職逮捕,不久獲釋,成為普通士兵。同年秋,因朝鮮水師被日軍擊潰而官復原職,重建水師,取得了鳴梁海戰的勝利。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宣祖三十一年)十一月十九日,在聯合明軍邀擊回國日軍的露梁海戰中,李舜臣中彈犧牲,享年五十四歲。死後諡號忠武,追贈德豐府院君,策“效忠仗義迪毅協力宣武功臣”,立忠愍、忠烈、顯忠等祠奉祀。遺著及相關記錄被整理為《李忠武公全書》。
(概述圖來源 [1] 
全    名
李舜臣
別    名
李忠武公
忠武公將軍
汝諧
所處時代
朝鮮王朝
民族族羣
朝鮮人
出生地
朝鮮漢城
出生日期
1545年4月28日(嘉靖二十四年三月十八日)
逝世日期
1598年12月16日(萬曆二十六年十一月十九日)
主要成就
壬辰倭亂期間率領朝鮮水師打擊日軍
主要作品
李忠武公全書
諡    號
忠武
爵    位
德豐府院君(追贈)

李舜臣人物生平

李舜臣早年經歷

李舜臣家系圖 李舜臣家系圖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朝鮮仁宗元年)三月十八日,李舜臣生於朝鮮首都漢城乾川洞(今韓國首爾乙支路五街)。他的十二世祖李敦守在高麗時代官至中郎將,不過在朝鮮王朝,他的家族屬於文班(東班),五世祖李邊在朝鮮世宗至成宗時期官至工曹判書、領中樞府事,曾祖父李琚官至兵曹參議(東班正三品)。祖父李百祿官至平市署奉事,嘉靖十九年(1540年,朝鮮中宗三十五年)六月被司諫院彈劾“性本狂悖,日與無賴之徒縱酒無忌,多有氾濫作弊之事”而被罷官。 [2]  其父李貞沒有出仕(一説為西班從六品秉節校尉),一生默默無聞,可謂家道中落。李舜臣就是李貞與草溪卞氏之子,他還有兄長羲臣、堯臣和弟弟禹臣。 [3] 
李舜臣少年時代,舉家移居忠清道牙山鄉下。他從十一歲開始就在私塾學習漢文,但對武藝更感興趣。他二十一歲結婚,在出身武人的岳父方震的影響下,從二十二歲開始習武,並熟讀《孫子兵法》、《吳起兵法》等兵書,尤其擅長射箭。隆慶六年(1572年朝鮮宣祖五年)參加武科考試,不慎從馬上跌下,左腳骨折,傷勢嚴重,人們甚至懷疑他死了,他撐着一隻腳站起來,折下旁邊柳枝並剝下樹皮來裹住傷口,引起整個考場嘖嘖稱讚。 [4]  養好傷後,李舜臣於萬曆四年(1576年,宣祖九年)再赴武科,終於中舉。李舜臣的畢生好友、大臣柳成龍稱“李氏世業儒,至舜臣始得武科”。 [5] 

李舜臣宦海沉浮

入仕後,李舜臣被任命為咸鏡道童仇非堡的“權管”(臨時管理),鎮守朝鮮東北邊疆。萬曆七年(1579年,宣祖十二年)初調回漢城,任訓練院奉事,任內曾堅決拒絕兵曹正郎徐益將其親信破格提拔為參軍的請託。同年十月,轉任忠清道兵馬節度使麾下之軍官,翌年七月任全羅道興陽缽浦水軍萬户。由於李舜臣性格正直,不善逢迎,所以全羅道水軍節度使李𢧳對他很不滿,打算找個罪名來修理他。當時全羅道管轄五浦(防踏、呂島,蛇渡、鹿島、缽浦),其他四浦兵額大量缺員,李舜臣只缺三名,李𢧳對其他四浦不聞不問,只拿李舜臣麾下所缺三名做文章,準備上報朝廷,李舜臣早有準備,將其他四浦所缺兵額名單交給李𢧳,讓他看着辦,李𢧳被迫追回了準備呈上朝廷的狀啓。其後在殿最考課中,李𢧳打算給李舜臣定為下下等,執筆的都事趙憲堅決反對,説李舜臣治軍在全羅道明明是最優異的,即使把其他軍官定為下下等,也不能這麼定李舜臣,李𢧳再次作罷。 [6] 
萬曆九年(1581年,宣祖十四年)正月,朝廷所派的軍器敬差官來各地考察武器情況,回來後參了李舜臣一本,説他“軍器不修”,李舜臣因此被罷官,人們認為李舜臣對軍器的管理維修非常盡心到位,這是因為他之前在訓練院得罪徐益而被陷害的結果。同年五月,李舜臣復任訓練院奉事。當時,李𢧳對李舜臣刮目相看,擔任咸鏡南道兵馬節度使的他請求將李舜臣調入自己麾下,於是李舜臣在萬曆十一年(1583年,宣祖十六年)再赴東北邊疆,其後出任位於朝鮮東北端圖們江(豆滿江)畔的乾原堡權管。任內設伏擒殺為患朝鮮邊疆的女真酋長鬱只乃,但咸鏡北道兵馬節度使金禹瑞向朝廷報告李舜臣不稟告主將擅自行事,因此李舜臣未能得到應有的獎賞。 [6] 

李舜臣白衣從軍

李舜臣立下首個戰功不久後,他的父親李貞就於當年十一月十五日去世,身在邊疆的李舜臣於萬曆十二年(1584年,宣祖十七年)正月才得到父親去世的消息,遂返回牙山丁憂。萬曆十四年(1586年,宣祖十九年)正月守喪期滿,任司僕寺主簿。當時女真人屢屢騷擾朝鮮,柳成龍舉薦李舜臣出任咸鏡道造山萬户。 [7]  於是李舜臣當了十六天主簿,又被調任造山堡兵馬萬户,第三次赴東北邊疆防戍,後兼任鹿屯島屯田官。鹿屯島守軍稀少,李舜臣請求時任咸鏡北道兵馬節度使的李鎰增兵,李鎰不聽。萬曆十五年(1587年,宣祖二十年)八月,女真人果然率軍圍困李舜臣之木柵,李舜臣雖然擊退了入侵者,奪回了60多名朝鮮俘虜,但是不僅本人中箭負傷,而且朝鮮士兵也戰死10人、被俘虜106人、15匹馬。 [6]  [8] 
反映鹿屯島戰鬥的《守柵拒敵圖》 反映鹿屯島戰鬥的《守柵拒敵圖》
事後,李鎰本想殺李舜臣以滅口,從而使自己逃脱不增兵之責,李舜臣正色斥責道:“我明明多次請求增兵,可兵使您卻不許,我的上書都在,朝廷如果知道,那麼我是沒罪的。況且我奮力戰鬥,擊退敵人,追回我國俘虜,您能説我打敗仗嗎?” [9]  李鎰沉思良久後放過李舜臣一馬,但仍上報李舜臣“失誤軍機”、“貽辱國家”。 [8]  宣祖傳旨:“與戰敗者有異,令兵使決杖,白衣從軍,自效可也。” [10]  李舜臣遂被貶為普通士兵,這年冬天,李舜臣因功贖罪,回到家鄉牙山。 [9] 
萬曆十七年(1589年,宣祖二十二年)春,全羅道巡察使李洸得知李舜臣懷才不遇,便起用他為自己麾下的軍官,兼任全羅道助防將。十二月除授全羅道井邑縣監,翌年轉任高沙裏、滿浦僉使,但台諫以其升遷太快,仍留原任。 [6]  當時,日本入侵的風聲已傳入朝鮮,宣祖命重臣舉薦將才,時任左議政的柳成龍推薦了李舜臣,於是本來要調任珍島郡守的李舜臣於萬曆十九年(1591年,宣祖二十四年)二月升任全羅左道水軍節度使(簡稱“全羅左水使”)。 [11-12]  司諫院認為其升遷太快(從六品→正三品),彈劾李舜臣“蒞歷極淺,亦未能果洽於眾望也”,請求取消此次任命,但兩次請求都被宣祖拒絕。 [13-14] 

李舜臣海上抗倭

李舜臣 李舜臣
李舜臣上任後,為防備日本入侵,積極修理武器,並研製了龜船。至萬曆二十年(1592年,宣祖二十五年)四月,日本統治者豐臣秀吉終於發動了侵略朝鮮的戰爭,史稱壬辰倭亂。朝鮮主將三道巡邊使申砬請求革罷水師,專顧陸軍,李舜臣趕緊上書力陳“遮遏海寇,莫如舟師,水陸之戰,不可偏廢”,得到宣祖同意。 [6]  不久申砬兵敗忠州彈琴台,小西行長所部日軍於五月三日攻入漢城,此前宣祖已率羣臣倉皇出逃。當時,李舜臣正與全羅右水使李億祺、慶尚右水使元均率28艘戰船(元均方面4艘)在朝鮮南海岸巡弋,五月七日在巨濟島玉浦遭遇日軍水師,予以痛擊,首戰告捷,是為玉浦海戰。其後又在熊川縣的合浦、固城郡的赤珍浦打敗日軍。三次戰鬥中,朝鮮軍以一人受傷的代價,殲滅日船四十餘艘,取得了壬辰倭亂爆發以來朝鮮軍隊的首次勝利。五月九日,李舜臣聽説漢城失守、宣祖播遷的消息後痛哭流涕,然後撤回位於麗水的全羅左水營駐地。 [15] 
還在平壤的宣祖得知玉浦海戰的捷報後,將李舜臣的官階升為嘉善大夫(從二品下)。 [6]  李舜臣與李億祺、元均於五月底再次出海,分別於五月二十九日在泗川海戰、六月初在唐浦海戰和唐項浦海戰中大破日軍 [16]  ,李舜臣因功升為資憲大夫(正二品下)。 [6]  其後,日本企圖消滅朝鮮水師,兵分三路從海上進攻,七月初,李舜臣與與李億祺、元均第三次出海,至固城見乃梁,將日軍水師引誘至閒山島,擺下“鶴翼陣”,大破日軍,取得閒山島大捷,不久又在安骨浦海戰中擊敗日軍,兩次戰鬥一共殲滅日船100餘艘 [17]  ,李舜臣因功升為正憲大夫(正二品上)。 [16]  九月一日,李舜臣與李億祺、元均等第四次出海,襲擊駐紮釜山的日軍水師,日軍不出戰,嚴防死守,朝鮮水師雖然取得了一些戰果,但未能攻下釜山,李舜臣也痛失愛將鹿島萬户鄭運。 [18] 
進入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宣祖二十六年),隨着明軍東援,取得平壤大捷,整體戰局大為改觀。然而日軍死守釜山而不出海,李舜臣也就“無便可擊”,朝鮮南海岸陷入膠着狀態。 [19]  七月,李舜臣從麗水移駐巨濟島南面的閒山島,以加強對日軍的防備。八月,宣祖正式任命李舜臣為“三道水軍統制使”,仍兼本職,負責指揮全羅、忠清、慶尚三道水師。 [20]  此時李舜臣麾下擁有110艘戰船、110艘伺候船(斥候船)、士兵17000餘人。 [21] 

李舜臣蒙冤入獄

李舜臣畫像 李舜臣畫像
李舜臣就任三道水軍統制使之際,明朝正與日本議和,李舜臣反對停戰議和,在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宣祖二十七年)三月接到明朝都司譚宗仁的停戰令(禁討牌文)後,他“氣甚不平”、“坐卧不便” [22]  ,並回信反駁,強調“今之講和者,實涉詐偽”。 [23]  從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宣祖二十六年)二月到萬曆二十三年(1594年,宣祖二十七年)九月,李舜臣先後在熊浦、見乃梁、唐項浦、長門浦等地與日軍作戰,這些戰鬥或為打擊小股日軍騷擾,或為配合陸上郭再祐、金德齡等義兵部隊,規模不大,斬獲亦不如之前的戰鬥。其後由於明神宗批准冊封豐臣秀吉,朝日之間的衝突才徹底停止。在三道水軍統制使任內,李舜臣主要是在閒山島養精蓄鋭、發展水師,並於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宣祖二十七年)七月接待了前來訪問的明朝把總張鴻儒,共商抗倭大計。 [24]  李舜臣在他的兩把長劍上各刻“三尺誓天,山河動色”、“一揮掃蕩,血染山河”的字樣,顯示他抗倭到底的決心。 [25] 
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宣祖二十九年)九月,明日和談破裂,戰端即將重啓。日本將領小西行長認為在開戰前必須除掉李舜臣,決定行反間之計,派一個叫要時羅的人對慶尚左道兵馬節度使金應瑞(金景瑞)説,小西行長與加藤清正有不共戴天之仇,加藤清正即將率軍入侵朝鮮,屆時要讓李舜臣在海上邀擊,這樣就可以為朝鮮和小西行長兩方面報仇。金應瑞上報都元帥權慄,權慄又上報朝廷,宣祖遂命令李舜臣準備迎敵,李舜臣懷疑其中有詐,徘徊不出。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宣祖三十年)正月二十一日,權慄至閒山島,對李舜臣説:“清正馬上就要來了,水師要按要時羅的約定出動,千萬不要錯過戰機!”權慄返回後第二天,朝廷就得知加藤清正已於正月十五日抵達朝鮮長門浦。 [26-27]  宣祖震怒,説:“倭酋(小西行長)如示諸掌而指教之,我國不能為之,我國誠天下庸劣國也!”“今者舜臣豈望擒馘清正之首哉?只揚舲耀武,沿洄洋路,而終不得為,誠可嘆也!” [28]  同時認為李舜臣長期慣於欺君,“武臣輕慢朝廷之習,不可不治”,所以決定嚴懲李舜臣。 [7]  二月,李舜臣以“欺罔朝廷”、“縱賊不討”之罪被捕,取而代之的是慶尚右水使元均 [27] 
李舜臣在獄中遭到嚴刑拷打,可能有性命之憂。知中樞府事鄭琢上了一道《伸救箚》,歷數李舜臣的功勞,為李舜臣辯護,請求宣祖開恩特赦。 [29]  宣祖遂同意免李舜臣一死,讓他再度白衣從軍,時為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宣祖三十年)四月一日。此前李舜臣的老母卞氏得知李舜臣入獄,憂慮成疾,不久逝世。 [30]  四月十三日,李舜臣聽説母親去世的噩耗,趕回牙山奔喪,他悲痛地説:“欲忠於國而罪已至,欲孝於親而親亦亡!” [6]  在牙山待了三天後就辭別母親靈筵,繼續在都元帥權慄麾下白衣從軍。 [31] 

李舜臣壯烈犧牲

韓國首爾光化門廣場上的李舜臣塑像 韓國首爾光化門廣場上的李舜臣塑像
就在李舜臣蒙冤入獄這年,日軍第二次大舉入侵朝鮮,史稱丁酉再亂,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宣祖三十年)七月十六日,朝日水師交戰於巨濟島漆川梁,擁有一百多艘戰船的朝鮮水師幾乎全軍覆沒,元均李億祺等戰死。正在慶尚道草溪服役的李舜臣聞訊“不勝痛哭”,都元帥權慄趕來問計,李舜臣自請去沿海前線查看情況。 [32]  宣祖在羣臣壓力下,不得不起復李舜臣為統制使。八月三日,李舜臣臨危受命,在南海岸收集殘船12艘、殘兵100餘人。 [6]  朝廷判斷水師已不可能振興,命李舜臣改從陸戰,李舜臣上書反對道:“自壬辰年至今五六年間,倭賊之所以不敢攻入全羅道,是因為有水師阻遏道路。現在臣還有十二艘戰船,出死力拒戰,還有勝算。如果完全撤廢水師,那麼就是倭賊的慶幸了,臣擔心他們從全羅道直抵漢江。雖然戰船不多,但只要微臣不死,倭賊就不敢欺侮我國!”朝廷乃收回成命。 [33]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宣祖三十年)九月十五日,李舜臣獲知日軍即將進攻的消息,召集諸將,以“必死則生,必生則死”和“一夫當逕,足懼千夫”的信念來激勵大家背水一戰。翌日,李舜臣所率的10餘艘戰船在全羅道海南郡之鳴梁峽遭遇330餘艘日軍戰船,李舜臣記載“諸船一時鼓譟齊進,各放‘地’、‘玄’字(火銃番號),射矢如雨,聲震河嶽,賊船三十隻撞破,賊船退走,更不敢近我師,此實天幸”,是為鳴梁海戰 [34]  事後,明朝經理楊鎬賞給白銀和紅緞。宣祖本欲升他為崇政大夫,有大臣説李舜臣官階已高,如果再立功勳則難以獎賞,宣祖就沒有給李舜臣升官,只給李舜臣手下諸將升官。 [35] 
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宣祖三十一年)二月,李舜臣選定古今島作為水師基地,建造了9艘戰艦,使戰船數量達到21艘,並招募幾萬户入住古今島屯田,使朝鮮水師漸有起色。七月,明朝水軍都督陳璘率五千明朝水師抵達古今島,李舜臣“盛辦酒肉”以迎接,此後他就在陳璘的指揮下作戰。 [86]  九月,李舜臣和陳璘移駐順天曳橋,配合陸上聯軍攻擊順天倭城中的日軍,十月,聯軍攻城不克而撤退,李舜臣和陳璘也撤退至羅老島。其時豐臣秀吉死訊傳入朝鮮,日軍打算撤退,十一月,李舜臣和陳璘進軍至慶尚道南海島之露梁峽,打算邀擊歸國之日軍。十一月十八日夜,中朝聯軍與島津義弘所部日軍遭遇,展開激戰。十九日黎明,督戰中的李舜臣中彈,對身邊的長子李薈、侄子李莞説:“戰鬥正激烈,千萬別説我死了(戰方急,慎勿言我死)!”李薈、李莞便秘而不宣,繼續代他督戰,據《明史》記載,李舜臣是為了救明將鄧子龍而死,而鄧子龍也在此役中捐軀。 [36]  翌年二月,李舜臣的遺體被安葬於牙山錦城山(後移葬羅山,位於今牙山市陰峯面三巨裏)。 [6] 

李舜臣主要成就

李舜臣研製龜船

李舜臣在萬曆十九年(1591年,宣祖二十四年)出任全羅左水使後,就着手研製龜船。他研製的新型龜船船首為龍頭,船尾為龜尾,長19米,寬4米,用堅硬的木料做成船身,船身上面覆蓋着一個用硬木製成的外殼,又鋪上鐵板,使之成為鐵甲船。鐵板上面留有十字形的窄路,其餘部分插滿刀子和錐子。遇敵時,用乾草蓋住,使敵人不知道上面有刀子和錐子,登上龜船後就被刺死。船身兩側各設10支槳,作為行船的動力,龍頭和船身四壁開鑿許多槍眼和炮穴,設置天、地、玄、黃等各字火銃。龜船共有船艙24間,裝載26門大小火銃和160多名戰鬥人員,由於船身堅固,不易被破壞,戰鬥時也非常敏捷,能夠較長時間航行,被認為是當時海上最有威力的戰艦。 [37] 

李舜臣屢敗日軍

李舜臣在壬辰倭亂(包含丁酉再亂)期間的對日作戰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萬曆二十年(1592年,宣祖二十五年),這年李舜臣與全羅右水使李億祺、慶尚右水使元均四次出海,大小十餘戰,屢敗日軍。其中的閒山島大捷權慄指揮的幸州大捷金時敏指揮的晉州大捷被譽為壬辰倭亂中朝鮮所取得的“三大捷”。當時,李舜臣所任職的全羅道(別稱“湖南”)是朝鮮王朝的糧倉,也是日軍未能深入的地區,李舜臣認為“國家軍儲,皆靠湖南;若無湖南,是無國家” [38]  ,由此成功打退了九鬼嘉隆加藤高明脅坂安治藤堂高虎等日本名將率領的水師,從海上保衞了全羅道的安全。有觀點認為李舜臣的這一系列勝利不僅鼓舞了朝鮮軍民的士氣、保衞了全羅道的安全,還奪取了制海權、切斷了日軍補給線,為明軍東援爭取了寶貴時間、奠定了勝利基礎(關於此觀點之爭議,參見“相關爭議”部分)。
1592年李舜臣對日作戰示意圖 1592年李舜臣對日作戰示意圖
第二階段是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宣祖二十六年)至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宣祖二十七年)。此時日本已知道李舜臣善於誘敵,於是不再主動挑戰,李舜臣與日軍的衝突也隨之減少。李舜臣先後在熊浦、見乃梁、唐項浦、長門浦等地與日軍作戰,這些戰鬥或為打擊小股日軍騷擾,或為配合陸上郭再祐、金德齡等義兵部隊,規模不大,斬獲亦不如之前的戰鬥。隨着明日議和的全面展開,李舜臣與日軍戰鬥中止。
第三階段是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宣祖三十年)李舜臣復出後,先與日軍打了鳴梁海戰,保住了水師僅有的資本,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與明朝水軍都督陳璘參與順天城之戰,由於陸上明軍的撤退而撤退,最後一戰則是與明軍一起攔截歸國日軍的露梁海戰,李舜臣於此役殉國。

李舜臣訓練水師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宣祖二十六年)八月,李舜臣獲任三道水軍統制使,坐鎮閒山島,負責指揮全羅、忠清、慶尚三道水師,基本上也等於朝鮮所有水師。上任之初,他麾下有戰船110艘、伺候船(斥候船)110艘、士兵17000餘人。 [21]  李舜臣計劃擴軍至35000人以上,戰船250艘、斥候船250艘。 [39] 
李舜臣為官清廉,不近女色,賞罰得中,治軍有方,故將士對他“畏而愛之”。他除了日夜操練水師以外,還組織軍民自力更生,在朝鮮南海岸諸島大興屯田、捕魚、煮鹽、陶甕等事業,從而積累了不少軍糧。到他蒙冤入獄時,積累了軍糧米9914石、火藥4000斤。 [6]  此外,他還在得到宣祖許可的情況下,開設武科別試,選拔軍事人才。 [40] 

李舜臣仿造鳥銃

李舜臣還注意吸收日本的先進火器,尤其是鳥銃(鐵炮,即火繩槍)。他起用軍官訓練主簿鄭思竣、冶匠樂安水軍李必從、順天私奴安成等人仿造日本鳥銃,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宣祖二十六年)九月取得成功,並且加以推廣。 [41-42] 

李舜臣歷史評價

  • 陳璘(明朝將領):①統制使有經天緯地之才、補天浴日之功。 [43]  ②嗚呼統制!遠藩(四字缺)邦家(五字缺)安危之智,提一旅之殘疲,(二字缺)縣之黑子。絕敵西窺,修我內備。枕戈浴鐵,終日或不暇給;繕艘制器,卒歲無少已。招徠流離者萬家,畔賊逃歸者千計。露梁之戰,統制前鋒,舳艫幾陷,我且汝衞。而既脱於虎口,賊由是失鋭,徐且戰以且卻,遂禽獮而草薙。餘謂統制可免夫斯禍,孰知中流矢而捐逝?憶而平居對人,嘗曰:“辱國之夫,只欠一死。”顧今境土既歸,大讎已復,緣何猶踐夫素厲?嗚呼統制!該國凋殘,誰為與理?兵戎狼狽,誰為振起?豈惟失祈父之爪牙,且喪令鮮之百雉。緬懷及此,詎不流涕?靈魂不昧,鑑是泥沚。 [44] 
  • 楊鎬(明朝大臣):李舜臣,好漢子也。 收拾戰船於散亡之餘,能立大功於摧敗之後,極可嘉獎。 [45] 
  • 朝鮮宣祖:①予未詳知舜臣之為人,性似少慧,而壬辰以後,一不舉事。 [7]  ②今此平賊之事,專由天兵,我國將士不過或隨從天兵之後,或幸得零賊之頭而已,未嘗馘一賊酋、陷一賊陣,其中如李(舜臣)、元(均)二將海上之鏖,權慄幸州之捷,差強表表。 [46] 
  • 朝鮮正祖:①八年之間,戰必勝、守必保,國勢視以強弱,賊鋒為之挫頓,使環土營窟之狡奴狼顧不得逞,而以基我烈祖中興之功者,維忠武一人之力是賴。 [47]  ②李忠武與鄧子龍夾擊石曼子(島津義弘),滄海掀動,風雲失色。終古水戰之壯,莫京於此(即“莫之與京”之意)。……大抵我國人物,若數文武兼備者,忠武一人惟當之。 [48]  ③至於李舜臣,真千古以來忠臣名將。若使出於中原,漢之諸葛孔明,亦未知孰為雄而孰為雌也。至於壬辰討倭之功,百世永賴,而制置邊防方略具在。其風聲義烈,尚令人凜凜然起慕。列聖朝迤贈之典,至矣盡矣。 [89] 
  • 柳成龍(李舜臣好友、朝鮮王朝重臣):①舜臣有膽略、善騎射。②舜臣為人寡言笑,容貌雅飭,如修謹之士。而中有膽氣,忘身殉國,乃其素所蓄積也。兄羲臣、堯臣皆先死,舜臣撫其遺孤如己子,凡嫁娶必先兄子而後及己子。有才無命,百不一施而死,嗚呼惜哉! [49] 
  • 金堉(朝鮮王朝重臣):①國家得太平二百年,民不知兵。飛丸荷劍之寇猝犯東南,三京失守,七路塗炭。時則有若元帥權公(權慄)虎視甸服而大得雋,統制李公(李舜臣)龍驤海上而奏膚功,微二公,則皇朝水陸之兵何恃而得力、宗社無疆之歷何賴而再造乎?②公膽量過人,志操堅確,持身如學者之繩墨自律。孝友出於天性,居家行誼甚篤。其二兄皆先亡,撫養遺孤若己出。日用之物、婚嫁之禮,必先侄而後子。雖或非罪,而在縲紲之中,不以死生動其心。其所養有本,故出謀發慮,舉無遺策,料敵如神,卒以取勝。全湖西南數千裏封疆,為國家中興之根基。蔽遮江淮、沮遏其勢,與巡(張巡)、遠(許遠)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與武侯(諸葛亮)同;同死國事而大捷功收,惟公一人。倘所謂異乎三子者,是耶非耶?功蓋一國,名聞四海,嗚呼偉矣哉! [50] 
  • 宋時烈(朝鮮王朝大儒、重臣):公內有篤行,貞介自守,意有不可,雖達官要人,必據義媿屈之。發謀制事,舉無遺策,奮勇決機,前無堅敵。軍政簡而有法,不妄殺一人,而三軍一志,莫敢違令。至其舉大義、斥倭使,使中賂者顏騂、主和者顙泚,則張忠獻(張浚)、嶽武穆蔑以加矣。以故當積衰諱兵之餘,遇天下莫強之賊,大小數十戰,俱以全取勝,蔽遮東南,以基中興之偉烈,至蒙皇上(指明神宗)寵命,錫以印符,則一國之人,雖家屍而户侑,不為過矣。 [51] 
  • 金日成(朝鮮前領導人):①李舜臣將軍率領較弱的水軍兵力,堅守了全羅道的海上要道,阻止了日寇渡海,並且在閒山島全殲日本水軍,取得了很大的勝利。 [52]  ②李舜臣將軍不僅建造了別的國家所未能建造的龜船,而且在海上擊退了侵入我國的倭寇。 [53] 
  • 朴正熙(韓國前領導人):每當國家受到外國侵略的威脅時,儘管統治者是軟弱無力的,花郎精神卻會從人民中間煥發出來。一個光輝的例子就是李舜臣將軍在抵抗外侮時所取得的成就。 [54] 
  • 佐藤鐵太郎(日本舊海軍中將、軍史學者):古來之戰將,盡奇正分合之妙用者,不止一二。拿破崙所云“以全擊其分”,亦不外此意義。然觀諸海軍將官,則必先推東洋之韓將李舜臣、西洋之英將納爾遜。李舜臣實乃蓋世之海將,不幸效力於朝鮮,勇名智名皆不傳於西洋,然即使只看不完全之徵韓相關紀傳,實乃傑出之海將也。不能不説,西洋能與之匹敵者必也求之於蘭將勒伊特以上。納爾遜之人格,無論如何也不能與李將軍比肩。此李將軍,實乃裝甲艦之創造者也、三百年前即已以出色之海軍戰術鏖戰之戰將也。 [55] 
  • 司馬遼太郎(日本歷史作家):李舜臣是當時朝鮮文武官吏中幾乎唯一一個清廉的人物,無論從其統御之才和戰術能力還是從忠誠心與勇氣,世上竟有如此理想的軍人存在,實屬奇蹟。在英國的納爾遜以前,世界史上的海洋名將只有李舜臣一人。這個人物的存在久而久之被遺忘於朝鮮,但反而是日本人繼承了對他的敬意。隨着明治時期創設海軍,他的偉業與戰術也得到研究。 [56] 
  • 喬治·巴拉德(George Alexander Ballard,英國皇家海軍少將、軍史學者):英國人總是很難承認有可以匹敵納爾遜的海軍將領,但是如果有人有資格獲得這份殊榮的話,那應該是這位亞洲民族偉大的海軍指揮官,他從不知道失敗,死於敵人面前;他的航行軌跡可以通過數百艘日本船隻及其英勇船員深埋於朝鮮半島海域海底的殘骸編寫出來……事實上,毫不誇張地説,從頭到尾,他從來沒有犯過錯誤,因為他的工作在各種情況下都是如此完美,以至於無可挑剔……他一生的事業可以概括為:他雖然沒有歷史經驗來指導,但只要能取得顯著成果,他就在海洋上該出手時就出手,並且以國家保衞者的最高犧牲結束。 [57] 

李舜臣親屬成員

關係
姓名
生卒
備註
父母
父親
李貞
1511-1583
追贈德淵府院君
母親
卞氏
1515-1597
本貫草溪,將仕郎卞守琳之女,追贈貞敬夫人
兄弟
李羲臣
1535-1587
子李蕾、李芬、李蕃、李莞
李堯臣
1542-1580
子李菶、李荄
李禹臣
?-?
官至參奉,17世紀去世,無嗣
妻妾
妻子
方氏
?-?
本貫尚州,寶城郡守方震之女,李舜臣死後封貞敬夫人
妾室
吳氏
?-?
本貫海州
子女
兒子
李薈
1567-1625
母方氏,官至任實縣監
李䓲
1571-1631
母方氏,本名蔚,官至刑曹正郎
李葂
1577-1597
母方氏,死於丁酉再亂
李薰
1574-1624
母吳氏,中武科,死於李適之亂
李藎
?-1627
母吳氏,中武科,死於丁卯胡亂
女兒
李氏
?-?
母方氏,嫁洪棐
李氏
?-?
母吳氏,嫁任振
李氏
?-?
母吳氏,嫁尹孝全

李舜臣個人作品

李舜臣的遺著及相關文獻在朝鮮正祖時期被刊行為《李忠武公全書》十四卷。他至少有3首漢詩(《閒山島夜吟》、《無題六韻》、《贈別宣水使》)流傳於世(其他一些詩可能是後人託名偽作),最負盛名的是《閒山島夜吟》:
水國秋光暮,驚寒雁陣高。
憂心輾轉夜,殘月照弓刀。
還有一首名為《閒山島歌(閒山島月夜)》的諺文時調也很有名,漢譯為:
閒山島月明夜,上戍樓、撫大刀、深愁時。何處一聲羌笛更添愁!
此外還有一副聯句膾炙人口:
誓海魚龍動
盟山草木知
李舜臣的日記《亂中日記》記錄了他的壬辰倭亂期間的經歷,堪稱寶貴的一手資料。該日記及相關書帖、狀啓被韓國政府指定為國寶第76號,2013年被列入世界記憶遺產 [58] 

李舜臣軼事典故

李舜臣自幼好武

李舜臣童年居於漢城,與柳成龍是鄰居,並且自幼交好,柳成龍早就將他視為將才。 [59]  柳成龍記載李舜臣童年時就“英爽不羈”,喜歡與孩子們遊戲,並削木製作弓矢,閒逛於閭巷之中,看到不爽的人就要射其眼睛,一些長者為此害怕李舜臣,不敢經過他的家門。 [60] 

李舜臣料敵如神

李舜臣在軍中晝夜戒嚴,不曾卸甲。在見乃梁與日軍對峙時,諸船已停靠岸邊,月色明朗,李舜臣披着鎧甲、枕着軍鼓而卧。忽然坐起來,叫身邊人取來燒酒,喝了一杯後,召集諸將,對他們説:“今夜月色甚明,倭賊詭計多端,沒有月亮時會襲擊我們,月明時也應該會來襲擊,警備不可不嚴。”於是吹響號角,命令諸船準備戰鬥,同時傳令斥候船去偵察,過了一會兒,斥候船就報告日軍來襲,朝鮮諸船便開炮吶喊,日軍向朝鮮發射鳥銃,子彈幾乎全部落在海里。日軍知道朝鮮已有防備,便趕緊撤退。諸將便將李舜臣視為神。 [61] 

李舜臣為子報仇

李舜臣獲得鳴梁大捷一個月後,就聽説了幼子李葂的死訊。李葂有膽略、善騎射,李舜臣認為他像自己,非常疼愛。當年九月,日軍入侵李舜臣的家鄉牙山,燒殺搶掠,留在牙山侍奉母親的李葂孤身殺敵,最終自刎。李舜臣聽説後悲痛欲絕,一下子老了不少。後來李舜臣駐紮古今島,有一天午睡之際,夢見李葂哭着對他説:“請父親誅殺殺我的人!”李舜臣説:“你生前是一條好漢,怎麼死了反而就不能殺賊了呢?”李葂説:“我死於賊手,害怕所以不敢殺。”李舜臣醒來悲痛一陣後,又接着睡,又夢見李葂哭着對他説:“父親為子報仇,在幽冥也是一樣。您竟然包容仇人,輕視我的話而不誅殺他!”然後痛哭而去。李舜臣驚醒,詢問軍中情況,報告有剛捉到的一個日軍,正囚禁在船裏,李舜臣命令詳加審問,果然就是逼死李葂的人,李舜臣遂下令將他處死。 [62] 

李舜臣元均恩怨

慶尚右水使元均比李舜臣發跡早,所以在李舜臣出任三道水軍統制使後,以被李舜臣節制為恥,但李舜臣不與計較,每每寬容待他,元均還是不滿,甚至常常跟人流淚抱怨,也不遵守號令,李舜臣擔心這樣會壞事,便上疏朝廷,請求辭職。朝廷認為大將不可更易,便將元均調任忠清道兵馬節度使。元均在忠清兵使任上還在罵李舜臣,但李舜臣既不為自己辯解,也從沒説過元均一句壞話。 [63]  而宣祖則偏向元均,早就認為“予意舜臣之罪,甚於元均” [64]  ,為幾年後李舜臣蒙冤入獄埋下伏筆。

李舜臣陳璘交往

李舜臣抗倭的最後階段處於明將陳璘的節制之下。 [86]  陳璘脾氣暴躁,宣祖曾命李舜臣與他好好相處,柳成龍亦擔心陳、李兩人不和而招致失敗。 [65]  但李舜臣出色地處理協調好與陳璘的關係。在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宣祖三十一年)七月陳璘率五千水師來到古今島之際,李舜臣大擺酒席,熱烈歡迎。起初部分明軍在島中有違紀現象,李舜臣命令拆除營房,陳璘派家丁詢問,李舜臣説:“小國軍民聽説天將來到,本來歡天喜地,結果天兵專幹掠奪的勾當,人們將無法忍受,我也只能撤到別的地方去了。”家丁回去稟告,陳璘大驚,趕來勸阻,並許李舜臣以處斷違紀明軍的便宜行事之權,於是明軍違紀現象大為改觀。 [66]  據説,李舜臣還曾主動將朝鮮的戰果讓給陳璘,而陳璘亦折服於李舜臣的指揮能力,並總是叫他“李爺”而不稱名,還屢次勸他入仕明朝。 [67]  但有些朝鮮史料説陳璘奪李舜臣之功為己功,則是不實之詞。 [86] 
據李舜臣在日記中記載,露梁海戰前夕,陳璘與日本秘密往來,並派人質陳文同到日本軍營。 [68]  李舜臣之侄李芬則記載日本將領小西行長賄賂陳璘,陳璘打算給日軍讓路,要求李舜臣放日軍回國,李舜臣斥責道:“大將不可言和,讎賊不可縱遣!”陳璘慚愧,拒絕了日本使者的求和。小西行長又遣使去求李舜臣,遭到嚴拒。 [69]  其後陳璘又打算放過小西行長而先打南海島的日軍,李舜臣説南海島都是朝鮮俘虜,陳璘説附賊即賊,如果前去討伐,可以不用打仗就獲得大量人頭。李舜臣説:“皇上派您討賊,是來救小邦人命的,現在不救回他們反而殺掉,這恐怕不是皇上本意!”陳璘威脅説自己有皇上所賜尚方寶劍,李舜臣説:“一死不足惜!我作為大將,決不能捨棄倭賊而去殺我國人!”兩人爭了很久,最後發現露梁峽上有日船後,陳璘接受了李舜臣的要求,與他一起打擊日軍。 [70]  但這個故事值得懷疑,因為《宣祖實錄》記載是李舜臣“涕泣固請”,而非與陳璘大吵一架。 [85]  中國學者孫衞國則認為,陳璘之所以答應給小西行長讓路,並非出於貪財,而是因為受到劉綎的指令,後來在李舜臣的勸説下決定與李舜臣同仇敵愾、並肩作戰。 [71] 
露梁海戰時,李舜臣被圍,陳璘趕去解圍 [72]  ;其後陳璘被圍,李舜臣之侄李莞率軍解圍,等日軍散去後,陳璘正欲感謝李舜臣,才知李舜臣已死,從椅子跌到地上,説:“我還想着是李爺來救我,怎麼就死了呢?”他捶胸大哭,明軍將士也都跟着哭泣,聲震海中。 [73]  後來陳璘親自撰寫祭文祭奠李舜臣,提到“舳艫幾陷,我且汝衞,而既脱於虎口……餘謂統制可免夫斯禍,孰知中流矢而捐逝?” [44] 

李舜臣戰前祈禱

據説在露梁海戰發生前夕,陳璘夜觀天象,發現東方將星有變,於是趕緊告知李舜臣,建議他使用諸葛亮的祈禳之法。李舜臣回覆説自己忠、德、才都比不上諸葛亮,即使用了諸葛亮的祈禳之法,也不會感應於天。 [74]  不過他還是在三更時分在船上洗手下跪,向天禱告説:“此讎若除,死即無憾!”忽然有大星隕落於海中,看見的人大為驚異,李舜臣果然就在這場海戰中以身殉國。 [75] 

李舜臣後世紀念

李舜臣古代

李舜臣死後,其靈柩從古今島移至牙山途中,男女老少無不痛苦哀號,不少士人灑酒撰文來祭奠,“如悲親戚”。陳璘等明朝將領也紛紛為李舜臣撰寫祭文或輓聯。 [76]  明神宗命“鮮臣李舜臣行彼國旌卹” [77]  ,故宣祖也遣官致祭,追贈議政府右議政。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宣祖三十七年),宣祖策宣武功臣,以李舜臣、元均、權慄為一等,封“效忠仗義迪毅協力宣武功臣”,贈大匡輔國崇祿大夫、議政府左議政、德興府院君。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光海君五年),追贈議政府領議政,後因光海君被廢而作廢。崇德八年(1643年,朝鮮仁祖二十一年),獲賜諡號“忠武”。朝鮮正祖對李舜臣尤為推崇,於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朝鮮正祖十七年)再次追贈其為議政府領議政,併為其御製神道碑銘,兩年後命刊行《李忠武公全書》。
李舜臣殉國後,朝野紛紛為其立祠祭祀,代表性的有宣祖時在李舜臣駐地所立的忠愍祠(位於今全羅南道麗水市)、忠烈祠(位於今慶尚南道統營市)、朝鮮肅宗時在李舜臣的家鄉牙山所立的顯忠祠。另外,陳璘率明軍駐節古今島期間,曾立關王廟於該島,康熙五年(1666年,朝鮮顯宗七年)擴建並供奉李舜臣和陳璘,朝鮮正祖時賜額“誕報廟”並增加鄧子龍的牌位。附近還有李舜臣假墓,也就是陳璘為李舜臣收屍後最初埋葬的地方。昭和十五年(1940年)拆除,1953年重建並更名“忠武祠”,但只供奉李舜臣一人。 [88]  2018年6月16日,中國駐韓國光州總領事孫顯宇曾探訪過古今島忠武祠,簽下“中韓友好,源遠流長”的字句,並向莞島郡相關單位對此處見證中韓友好歷史遺蹟的宣傳、復原工作提出了中肯的建議。 [87] 

李舜臣近現代

印着李舜臣頭像的100韓元硬幣 印着李舜臣頭像的100韓元硬幣
到了近代,隨着民族主義的興起和日本侵略的加深,朝鮮半島對李舜臣的崇拜達到新高,李舜臣開始從“王朝忠臣”被抬高到“民族英雄”的地位,往往與乙支文德姜邯贊相提並論。啓蒙思想家申採浩作《水軍第一偉人李舜臣傳》、樸殷植作《李舜臣傳》、小説家李允宰創作《聖雄李舜臣》,此外還有不計其數的“李舜臣實記”問世。
朝鮮半島脱離日本殖民統治後,對李舜臣的崇拜也在南北雙方延續下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多稱李舜臣為“愛國名將”,於1950年7月設立李舜臣勳章和李舜臣獎章,用於授予作戰中榮立戰功的朝鮮人民軍海軍將士。大韓民國多稱李舜臣為“救國英雄”,韓國國軍亦設立有忠武武功勳章。韓國許多場所都設有李舜臣銅像,其中最有名的是在首爾市中心的光化門廣場所立的李舜臣銅像,與朝鮮世宗的銅像並立。1968年,時任韓國國會議長金鐘泌提議在光化門廣場十字路口為愛國先烈造像,風水地理學者認為此處南側日本氣勢較強,時任韓國總統朴正熙遂指示“挑選日本人最害怕的人物”,因此這尊17米高(含10.5米的基座)的李舜臣銅像被建立起來。 [78-79]  一些道路、橋樑、運動場以李舜臣及其諡號命名,如首爾特別市的忠武路、全羅南道光陽市與麗水市之間的李舜臣大橋、忠清南道牙山市的李舜臣綜合運動場,等等。另外,李舜臣的頭像也在100韓元硬幣上出現。韓國海軍設計建造的KDX-II驅逐艦被命名為忠武公李舜臣級驅逐艦

李舜臣相關爭議

李舜臣切斷日軍補給線

朝鮮半島方面普遍認為,李舜臣通過萬曆二十年(1592年,宣祖二十五年)的四次出海、十餘次戰鬥,成功奪取了朝鮮南海岸的制海權,從而切斷日軍補給線,為明軍東援爭取了寶貴時間、奠定了勝利基礎。但是,日本學者根據當時朝鮮和日本的史料指出,沒有任何跡象證明從九州釜山的日軍補給線被李舜臣切斷,整個壬辰倭亂期間,這條補給線暢通無阻。而當時日軍之所以出現糧食困難,是因為朝鮮軍比日軍想象的要弱,日軍長驅猛進,戰線太長,沒做好充分準備,造成補給困難,此外日本本來計劃“因糧於敵”,但朝鮮本身糧食不足,所以日軍的後勤就出現了一定問題,跟李舜臣關係不大。 [80] 

李舜臣龜船的發明運用

一般認為李舜臣是龜船的發明者,並且是其制勝法寶。但在15世紀的《朝鮮太宗實錄》中就已經出現了龜船的記載 [81-82]  ,所以稱李舜臣為龜船的改良者可能更加妥當。另外在朝鮮水師100多艘戰船中,龜船隻有5艘,其餘都是板屋船,因此龜船在海戰中的作用可能沒有想象的那麼大。

李舜臣東鄉平八郎崇拜

相傳日本海軍名將東鄉平八郎崇拜李舜臣,將他視為老師,在日俄戰爭中打敗沙俄海軍後的一次慶功宴上,有人把他比作納爾遜,有人把他比作李舜臣,他説:“也許可以把我比作納爾遜,但李舜臣比我強。”這段逸聞廣為流傳,但其出自與東鄉平八郎有過往來的在日韓國人企業家李英介之口,然後又被李英介的日本人朋友藤冢明直轉述,沒有其他旁證,因此可信度存疑。 [83] 

李舜臣明神宗賜品真偽

在韓國慶尚南道統營市的忠烈祠裏,除了供奉李舜臣的牌位外,還供奉着據傳是明神宗賜給李舜臣的“八賜品”(都督印、令牌、鬼刀、斬刀、督戰旗、紅小令旗、藍小令旗、曲喇叭),朝鮮人認為李舜臣被明神宗任命為水軍都督並下賜了這些物品,所以李舜臣神道碑的題額起首就是“有明水軍都督”,然後才寫朝鮮的官銜。明亡以後,隨着“尊周思明”思想主導了朝鮮王朝的意識形態,“八賜品”也被奉為至寶,後來也被韓國政府指定為寶物第440號。
明神宗八賜品
不過,據韓國韓瑞大學文化遺產保存系教授張慶姬考證,所謂“八賜品”沒有一種是明神宗下賜的。其中都督印、令牌、鬼刀、斬刀、曲喇叭雖然確係明朝產物,但與北京官府風格迥異,反而帶有濃厚的廣東風格,推測是李舜臣死後,身為廣東人的陳璘為了悼念李舜臣而私下刻印,並將自己的一些令牌、刀劍、喇叭、旗幟贈給朝鮮留念,其中三種旗幟可能由於後來破損或遺失等原因,在19世紀被朝鮮人重新制作。因而她認為所謂“八賜品”並非明神宗所賜,其實是陳璘與李舜臣戰鬥友誼的象徵物。 [84] 

李舜臣影視形象

類型
名稱
年代
國家
飾演者
電影
壬辰亂與聖雄李舜臣
1962年
韓國
金勝吉
風雲(壬亂野話)
1968年
樸巖
聖雄李舜臣
1971年
金振奎
亂中日記
1977年
2005年
2010年
2014年
2022年
壬辰倭亂
1991年
朝鮮
崔昌洙
電視劇
李舜臣
1977年
韓國
朝鮮王朝500年-壬辰倭亂
1985年
林巨正
1996年
2003年
2005年
2013年
2015年
紀錄片
2016年
中國、韓國
參考資料
  • 1.    李舜臣  .韓國民族文化大百科辭典[引用日期2020-03-01]
  • 2.    《朝鮮王朝實錄·中宗實錄》卷93,三十五年六月二十七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0-03-01]
  • 3.    金堉:《神道碑》,《李忠武公全書》卷十。
  • 4.    李芬:《行錄》,《李忠武公全書》卷九:壬申秋,赴訓練院別科,馳馬跌,左腳折骨,見者謂公已死,公一足起立,折柳枝剝皮裹之,舉場壯之。
  • 5.    柳成龍:《懲毖錄》  .韓國學中央研究院藏書閣[引用日期2020-03-04]
  • 6.    李芬:《行錄》,《李忠武公全書》卷九。
  • 7.    《朝鮮王朝實錄·宣祖實錄》卷84,三十年正月二十七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0-03-01]
  • 8.    《朝鮮王朝實錄·宣祖實錄》卷21,宣祖二十年十月初十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0-03-01]
  • 9.    李芬:《行錄》,《李忠武公全書》卷九:兵使欲殺公滅口,以免己罪,收公欲刑之,公將入,兵使軍官宣居怡素厚於公,執手流涕曰:“飲酒而入可也。”公正色曰:“死生有命,飲酒何也?”居怡曰:“酒雖不飲,水則可飲。”公曰:“不渴,何必飲水?”遂入。鎰使供敗軍狀,公拒之,曰:“我以兵單,屢請添軍,而兵使不許,書目在此,朝廷若知此意,則罪不在我。且我力戰退賊,追還我人,欲以敗軍論之,可乎?”略不動聲色。鎰不答良久,但囚之。事聞,上曰:“李某非敗軍之類,白衣從軍,使之立功。”是冬,有功蒙宥。
  • 10.    《朝鮮王朝實錄·宣祖實錄》卷21,二十年十月十六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0-03-01]
  • 11.    柳成龍:《懲毖錄》:是時倭聲日急,上命備邊司各薦才堪將帥者,餘舉舜臣,遂自井邑超拜水使,人或疑其驟。
  • 12.    《朝鮮王朝實錄·宣祖實錄》卷25,二十四年二月十三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0-03-01]
  • 13.    《朝鮮王朝實錄·宣祖實錄》卷25,二十四年二月十六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0-03-01]
  • 14.    《朝鮮王朝實錄·宣祖實錄》卷25,二十四年二月十八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0-03-01]
  • 15.    李舜臣:《玉浦破倭兵狀》,《李忠武公全書》卷二。
  • 16.    李舜臣:《唐浦破倭兵狀》,《李忠武公全書》卷二。
  • 17.    李舜臣:《見乃梁破倭兵狀》,《李忠武公全書》卷二。
  • 18.    李舜臣:《釜山破倭兵狀》,《李忠武公全書》卷二。
  • 19.    《朝鮮王朝實錄·宣祖實錄》卷38,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九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0-03-01]
  • 20.    《授三道統制使教書》,《李忠武公全書》卷首:王若曰:“司命三軍,史稱推轂之重;所貴要領,《易》著輿尸之兇。理有必然,事非常例。惟卿一生苦節,萬里長城。糾合殘兵,在全羅、慶尚之要害;邀擊強寇,奏閒山、唐項之奇功。勤勞表著於諸營,褒秩屢煥於三捷。顧兵家所深惡,曰統御之無人。各佔形便,豈雲如臂之使指?不相管攝,未免後至而先逃。適際蒼黃,未有處置。矧今賊勢之未艾,其奈詐謊之益深。斂鋒鋩於釜山,陽示捲回之意;運糧餉於滄海,陰有再舉之謀。策應之難,有甚疇曩。茲用卿以本職,仍兼全羅、忠清、慶尚三道水軍統制使。嗚呼!威克愛允濟,功惟志可崇。閫帥以下不用命者,卿可以軍法施行;行伍之中,有頑鈍者,卿可以忠孝策礪。海外有截,四方以無侮,惟卿之能;榻側容鼾,三邊未息肩,惟卿之恥。卿勖哉!於戲!舊都入望,新亭足悲。兇奴未滅何以家,卿幸鋭意於大伐;寸土不復非為國,餘豈自安於小成?願徇初服之良圖,勉卒中興之盛業。故茲教示。想宜知悉。
  • 21.    李舜臣:《請措劃軍糧狀》,《李忠武公全書》卷四:左、右道戰船先集者一百十隻、伺候船一百十隻,射(射軍)、格(格軍)並無慮一萬七千餘名。
  • 22.    李舜臣:《亂中日記》甲午三月,《李忠武公全書》卷六。
  • 23.    李舜臣:《答譚都司禁討牌文》,《李忠武公全書》卷一。
  • 24.    李舜臣:《亂中日記》癸巳六月、七月,《李忠武公全書》卷六。
  • 25.    李舜臣:《劍銘》,《李忠武公全書》卷一。
  • 26.    李芬:《行錄》,《李忠武公全書》卷九:兵丙申冬,倭將平行長陣巨濟,憚公威名,百計圖之,使其下要時羅者行反間。要時羅因慶尙左兵使金應瑞,通於海都元帥權慄曰:“平行長與清正有隙,必欲殺之。而清正今在日本,不久再來,我當的知來期,物色清正之船而指之,朝鮮使統制使領舟師,往邀於海中,則以舟師百勝之威,蔑不擒斬。朝鮮之讎可報,而行長之心快矣。”因佯示忠信,勸懇不已。朝廷聞之,以為清正之頭可得,敕令公一依要時羅之策,而不知其實墮於計中也。丁酉正月二十一日,權元帥至閒山陣,謂公曰:“清賊近將再來,舟師當從要時羅之約。慎毋失機!”是時,朝廷方信元均,謗公不已,故公雖心知見欺於要時羅,而不敢擅有前卻。元帥回陸才一日。熊川報今正月十五日,清正來泊於長門浦。朝廷聞清正渡來,咎公之不能擒討,台論大發,請以縱賊罪之,命拿鞫。
  • 27.    《朝鮮王朝實錄·宣祖修正實錄》卷31,三十年二月初一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0-03-01]
  • 28.    《朝鮮王朝實錄·宣祖實錄》卷84,三十年正月二十三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0-03-01]
  • 29.    鄭琢:《伸救箚》,《李忠武公全書》卷十二。
  • 30.    柳成龍:《懲毖錄》:舜臣老母在牙山,聞舜臣下獄,憂悸而死。
  • 31.    李舜臣:《亂中日記》丁酉四月,《李忠武公全書》卷八。
  • 32.    李舜臣:《亂中日記》丁酉七月,《李忠武公全書》卷八。
  • 33.    李芬:《行錄》,《李忠武公全書》卷九:時朝廷以舟師甚單,不可御賊,命公陸戰。公啓曰:“自壬辰至於五、六年間,賊不敢直突於兩湖者,以舟師之扼其路也。今臣戰船尚有十二,出死力拒戰,則猶可為也。今若全廢舟師,則是賊之所以為幸,而由湖右達於漢水,此臣之所恐也。戰船雖寡,微臣不死,則賊不敢侮我矣!”
  • 34.    李舜臣:《亂中日記》丁酉九月,《李忠武公全書》卷八。
  • 35.    李芬:《行錄》,《李忠武公全書》卷九:捷書至,上大喜,即命諸臣諭曰:“此啓可示於楊經理。”經理在南別宮,移諮國王曰:“近來無此捷,吾欲掛紅而遠未能焉,今送紅段、銀子若干,須以此意褒賞之。“上下書嘉之,陞崇政。言者以公爵位已高,事畢更無可酬,乃止,只官諸將。
  • 36.    《明史》卷二四七 列傳第一三五,《鄧子龍傳》:他舟誤擲火器入子龍舟,舟中火,賊乘之,子龍戰死。舜臣赴救,亦死。
  • 37.    嚴聖欽等.《朝鮮歷史風雲錄》:商務印書館,1992年:第13—15頁
  • 38.    李恆福:《忠愍祠記》,《李忠武公全書》卷十一。
  • 39.    李舜臣:《請沿海軍兵糧器全屬舟師狀》,《李忠武公全書》卷三:(全羅)左右道戰船加造並一百五十隻、伺挾船一百五十隻,射、格並無慮二萬九千餘名,整齊末由,極為悶慮。慶尚右道沿海列邑,幾盡蕩敗,調軍運糧,頓無所賴……同道戰船加造並四十餘隻、伺挾船四十隻,射、格並無慮六千餘名,整齊末由。忠清道右道沿海之邑,賊未犯境……戰船加造並六十隻、伺候船六十隻,刻期督造,兵糧戰備,優數整齊。
  • 40.    李舜臣:《設武科別試狀》,《李忠武公全書》卷四。
  • 41.    李舜:《亂中日記》癸巳九月,《李忠武公全書》卷五:正鐵銃筒,最關於戰用,而我國之人未詳其造作妙法。今者百爾思得,造出鳥筒,則最妙於倭筒。唐人到陣試放,無不稱善焉。已得其妙,道內一樣優造事。
  • 42.    李舜臣:《封進火炮狀》,《李忠武公全書》卷三:臣累經大戰,倭人鳥銃,所得優多,常伴目前,驗其妙理,則以體長之故,其穴深邃。深邃之故,炮氣猛烈,觸之者必碎。而我國勝字、雙穴等銃筒體短穴淺,其猛不如倭筒,其聲不雄,故鳥銃每欲製造矣。臣軍官訓練主簿鄭思竣,思得妙法,率冶匠樂安水軍李必從、順天私奴安成、避亂營居金海寺奴同志、巨濟寺奴彥福等,以正鐵打造體制甚工,炮丸之烈,一如鳥銃,其線穴插火之具,雖似少異,數日內畢造,功役亦不甚難。舟師各官浦為先,一樣造作一柄,則前巡察使權慄處輸送,使各官一樣製造矣,當今禦敵之備,莫過於此。故正鐵鳥銃五柄,監封上送。伏願自朝廷各道各官,並令製造,而監造軍官鄭思竣及冶匠李必從等,各別論賞,使之感動興起,爭相效製為宜。
  • 43.    柳成龍:《懲毖錄》  .韓國學中央研究院藏書閣[引用日期2020-03-04]
  • 44.    陳璘:《祭李統制文》,《李忠武公全書》卷十二。
  • 45.    《朝鮮王朝實錄·宣祖實錄》卷93,宣祖三十年十月二十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0-03-02]
  • 46.    《朝鮮王朝實錄·宣祖實錄》卷135,三十四年三月十四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0-03-02]
  • 47.    正祖:《弘齋全書》卷十五,《有明水軍都督朝鮮國贈效忠仗義迪毅協力宣武功臣大匡輔國崇祿大夫議政府領議政德豐府院君行正憲大夫全羅左道水軍節度使兼三道統制使諡忠武公李舜臣神道碑銘》。
  • 48.    正祖:《弘齋全書》卷一百七十七,《日得錄·訓語四》。
  • 49.    柳成龍:《懲毖錄》  .韓國學中央研究院藏書閣[引用日期2020-03-04]
  • 50.    金堉:《神道碑》,《李忠武功全書》卷十。
  • 51.    宋時烈:《露梁祠碑》,《李忠武公全書》卷十。
  • 52.    金日成.《金日成著作集》1:外文出版社,1980年:第205—206頁
  • 53.    金日成.《金日成著作選集》2:外文出版社,1971年:第391頁
  • 54.    朴正熙著、陳琦偉等譯.《我們國家的道路》:華夏出版社,1988年:第72頁
  • 55.    佐藤鐵太郎.《帝國國防史論》上:東京印刷,1910年:第399頁
  • 56.    司馬遼太郎.《司馬遼太郎全集》:文藝春秋,1971年:第376頁
  • 57.    George Alexander Ballard.The Influence of the Sea on The Political History of Japan:John Murray,1921:pp.66-67
  • 58.    《亂中日記》等被列入世界記錄遺產名錄  .KBS WORLD[引用日期2020-03-03]
  • 59.    李芬:《行錄》,《李忠武公全書》卷九:性不好奔走,以此雖生長於洛中,而罕有知者,獨西厓柳相公以同裏少友,每許其有將帥才也。
  • 60.    柳成龍:《懲毖錄》:舜臣少時英爽不羈,與羣兒戲,削木為弓矢,遊里閭中,遇不如意者,欲射其目,長老或憚之,不敢過門。
  • 61.    柳成龍:《懲毖錄》:統制在軍,晝夜戒嚴,未嘗解甲。在見乃梁與賊相持,諸船已下碇,夜月色明甚。統制帶甲枕鼓而卧,忽起坐,呼左右取燒酒來,飲一杯,悉呼諸將至前,語之曰:“今夜月甚明,賊多詐謀,無月時固當襲我,月明亦應來襲,警備不可不嚴。“遂吹令角,令諸船皆舉碇,又傳令斥候船,候卒方熟睡,喚起待變。久之,斥候奔告賊來,時月掛西山,山影倒海,半邊微陰,賊船無數從陰黑中來,將近我船。於是中軍放大炮吶喊,諸船皆應之,賊知有備,一時放鳥銃,聲震海中,飛丸落於水中者如雨,遂不敢犯退走。諸將以為神。
  • 62.    李芬:《行錄》,《李忠武公全書》卷九:十月十四日,公在右水營聞子葂喪。葂,公之季子也,有膽略、善騎射,公愛其類己。是年九月,將母往在牙山第,聞賊倭焚蕩閭家,馳擊之中,伏刃於途,死之。公聞訃慟絕,自是精神日瘁。其後公陣古今島,因晝假寐,見葂悲號於前曰:“殺我之賊,父可誅之!”公曰:“汝生為壯士,死獨不能殺賊乎?“曰:“我死於賊手,畏之而不敢殺。”公起而告人曰:“我夢如此,何也?“悲不自抑,仍曲肱而閉目。髣髴之中,葂又泣告曰:“父報子讎,幽明無間,而容讎一陣,邈我言而不之誅!“痛哭而去。公大驚,問之,有新捕賊一人,囚在船中,公令問作賊首末,果殺葂者,甚驗無疑,命銼斫之。
  • 63.    李芬:《行錄》,《李忠武公全書》卷九:元均自以先進,恥受制於公,公每優容之……元均怨公之位在己右,以為為公所擠而然,每逢人,必垂泣而道之。或至臨戰,號令亦不遵。公謂與賊對壘,必誤大事,乙未二月,啓聞,請遆己職,朝廷以大將不可變易,遂移拜元均忠清兵使。……元均在忠清道。一以詆公為事,故毀言日至於朝廷,而公略無所辨,亦絕口不言元短。時論多右元而欲傾公。
  • 64.    《朝鮮王朝實錄·宣祖實錄》卷58,二十七年十二月初一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0-03-02]
  • 65.    柳成龍:《懲毖錄》:天朝水兵都督陳璘出來,南下古今島,與舜臣合兵。璘性暴猛,與人多忤,人多畏之。上餞送於青坡野,餘見璘軍人歐辱守令無忌,以繩緊察訪李尚䂓頸曳之,流血滿面,令譯官勸解不得。餘謂同坐宰臣曰:“可惜李舜臣軍又將敗矣!與璘同在軍中,掣肘矛盾,必侵奪將權,縱暴軍士,逆之則增怒,順之則無厭,軍何由不敗?”眾曰:“然。”相與嗟嘆而已。
  • 66.    李芬:《行錄》,《李忠武公全書》卷九:七月十六日,天朝水兵都督陳璘領水兵五千來到,公聞璘軍將至,盛辦酒肉,又備軍儀,遠延大享,諸將以下無不沾醉,士卒傳相告語曰:“果良將也!“璘為人桀驁,上憂之,有旨於公,令厚待毋怒都督。都督軍始至,頗事掠奪,軍民苦之。一日,公令軍中大小廬舍,同時毀撤,公亦使搬運衣衾下船。都督見處處毀家而怪之,遣家丁問於公,公答曰:“小國軍民聞天將之來,如仰父母,今天兵專務暴掠,人將不堪,各欲避遁,我為大將,不可獨留!”故亦欲浮海而之他。家丁歸白之,都督大驚,即顚倒走來,執公手而止之,且令家丁等輸返公衣衾,懇乞不已。公曰:“大人若從吾言則可矣。”都督曰:“豈有不從之理?”公曰:“天兵謂我陪臣,少無忌憚,倘許以便宜訶禁,則庶得相保。”都督曰:“諾。”是後,都督軍有犯,公治之如法,天兵畏之過於都督,軍中賴安。
  • 67.    李芬:《行錄》,《李忠武公全書》卷九:十八日,聞賊船百餘隻來犯鹿島,公及都督各領戰船,至於金堂島,則只有二賊船見我遁走。公及都督經夜乃還,公留鹿島萬户户宋汝悰,以八船伏於折爾島,都督亦留其船三十隻待變。二十四日,公為都督設酒於運籌堂。方酣,都督麾下千總者自折爾島來告:“曉來遇賊,朝鮮舟師盡捕之,天兵則因風不順,不與相戰。”都督大怒,喝令曳出,因擲杯推盤,有市於色焉。公知其意,解之曰:“老爺為天朝大將,來討海寇,陣中之捷,即老爺之捷也。我當以首級全付於老爺,老爺到陣未久,奏膚於皇朝,豈非善乎?”都督大喜,就執公手曰:“自在中朝,飽聞公名,今果不虛矣!“遂醉飽終日。是日,宋汝悰獻所獲船六隻、賊首六十九級,送之都督,具啓達之。上以公有光於天將,嘉諭之。都督在陣日久,熟見公之號令節制,且料其船雖多,而不可以御賊,每臨戰,乘我板屋。願受制於公,凡軍號指揮,皆讓之,必稱公為“李爺”,曰:“公非小邦人也!”勸令入仕中朝者數矣。
  • 68.    李舜臣:《亂中日記》戊戌十一月,《李忠武公全書》卷八:十四日,倭船二隻,講和事出來中流,都督使倭通事迎倭船。戌時,倭將乘小船入來督府,豬二口、酒二器獻于都督雲。十五日,早朝往見都督,暫話乃還。倭船二隻,講和事再三出入都督陣中。十六日,都督使陳文同入送倭營。俄而倭船三隻,持馬與槍劍等物進獻都督。
  • 69.    李芬:《行錄》,《李忠武公全書》卷九:十五日,倭使又至督府。十六日,都督使其將陳文同往賊營,俄而賊五島主者以三船載馬匹及槍劍等物,獻于都督而還。自是倭使之往來督府者不絕。都督欲令公許和,公曰。“大將不可言和,讎賊不可縱遣!”都督赧然。倭使又來,都督曰:“我為爾倭已言於統制而見拒,今不可再言。”行長遣人於公,齎銃劍等物甚懇焉,公卻之曰:“壬辰以來,捕賊無數,所得銃劍,丘山可齊。寇讎之使,何為於此?“賊無辭而退。
  • 70.    李芬:《行錄》,《李忠武公全書》卷九:都督多受賊賂,欲開其去路,謂公曰:“我欲姑舍行長而先討南海之賊。”公曰:“南海皆是被擄之人,非倭賊也。”都督曰:“既已附賊,則是亦賊也。今往討之,則不勞而多斬。”公曰:“皇上之所以命討賊,欲救小邦人命也。今不刷還而反加誅戮,恐非皇上本意。”都督怒曰:“皇上賜我長劍!”公曰:“一死不足惜,我為大將,決不可舍賊而殺我人也!”爭之良久。……十八日,酉時,賊船自南海無數出來,依泊於嚴木浦,又來泊於露梁者,不知其數,公約于都督,是夜二更同發,四更到露梁。
  • 71.    孫衞國:《陳璘與李舜臣》,《韓國學論文集》第4輯,1995年。
  • 72.    《徐希震東征記》,《李忠武公全書》卷十三:五鼓,隨潮下露梁,陳將軍坐大沖鋒船,揚旗伐鼓直進,會石曼子(島津義弘)方與朝鮮水兵統制使李舜臣兵船交戰,圍舜臣在中。璘見事同一體,不救有失,挫吾鋭氣,先勝於此,尤為奇功,且合兵助勇,遂揮眾將划船,指戈入援。
  • 73.    柳成龍:《懲毖錄》:陳璘所乘舟為賊所圍,莞望見,揮兵救之,賊散去。璘使人於舜臣謝救己,始聞其死,從椅上自投於地曰:“吾意老爺生來救我,何故亡耶?”拊膺大慟,一軍皆哭,聲震海中。
  • 74.    李舜臣:《答陳都督書》,《李忠武公全書》卷一:吾忠不及於武侯,德不及於武侯,才不及於武侯。此三件事,皆不及於武侯。而雖用武侯之法,天何應哉?(附原書:吾夜觀乾象,晝察人事,東方將星將病矣,公之禍不遠矣,公豈不知耶?何不用武侯之禳法乎?)
  • 75.    李芬:《行錄》,《李忠武公全書》卷九:是夜三更,公於船上,盥手跪祝於天曰:“此讎若除,死即無憾!”忽有大星隕於海中,見者異之。
  • 76.    李芬:《行錄》,《李忠武公全書》卷九:柩發自古今島返於牙山,一路民庶老幼男女,號痛隨之,士子備酒奠,操文哭之,如悲親戚。都督諸將皆作挽以哀之。
  • 77.    《大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339,萬曆二十七年九月初九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0-03-02]
  • 78.    忠武公李舜臣銅像  .韓國旅遊發展局官網[引用日期2020-12-07]
  • 79.    朴正熙的銅像和朴槿惠的失敗  .東亞日報中文網[引用日期2020-12-07]
  • 80.    中西豪:《成功した戦國の海上補給 「朝鮮出兵」渡海作戦》,《歷史羣像》19(2), 2010-04。
  • 81.    《朝鮮王朝實錄·太宗實錄》卷25,十三年二月初五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0-03-03]
  • 82.    《朝鮮王朝實錄·太宗實錄》卷30,十五年七月十六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0-03-03]
  • 83.    藤冢明直:《アドミラル李舜臣を讃ふ》,《慶熙》第8號,1977年。
  • 84.    張慶姬:《寶物第440號忠烈祠八賜品研究》,《歷史民俗學》46,2014年11月。
  • 85.    《朝鮮王朝實錄·宣祖實錄》卷106,三十一年十月二十七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1-03-13]
  • 86.    孫衞國:《明抗倭援朝水師統帥陳璘與露梁海戰》,《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4期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21-03-13]
  • 87.    同仇敵愾御倭寇,中韓友誼譜新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引用日期2021-03-13]
  • 88.    俞聖雄、張慶姬:《古今島關王廟研究》,《東方學》第32輯,2015年2月,第361—397頁。
  • 89.    正祖:《弘齋全書》卷一百七十三,《日得錄·人物三》。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