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龐會

(三國時期曹魏將領)

鎖定
龐會(生卒年不詳),南安狟道人,三國時期曹魏名將,龐德之子。曹丕即位後,思龐德忠烈,遂賜龐會等兄弟四人爵關內侯,邑各百户。龐會勇烈,有先父之風,官至中尉將軍,封列侯。 [15] 
全    名
龐會
所處時代
三國
民族族羣
漢族
主要成就
參與平息諸葛誕之亂,隨鍾會伐蜀
爵    位
列侯、臨渭亭侯、鄉侯
官    職
中尉將軍
籍    貫
南安狟道

龐會人物生平

龐會賜爵封侯

龐會,是龐德之子。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龐德為關羽所擒,不屈被殺。曹操得知後非常悲傷,為之流涕,封龐德的兩個兒子為列侯。 [8] 
曹丕即王位後,遣使到龐德墓前為他賜諡,策曰:“昔先軫喪元,王蠋絕脰,隕身徇節,前代美之。惟侯式昭果毅,蹈難成名,聲溢當時,義高在昔,寡人愍焉,諡曰壯侯。”又賜其子龐會等四人爵關內侯,食邑各百户。 [8] 

龐會平反建功

甘露二年(257年)四月,朝廷徵諸葛誕為司空。五月乙亥日,諸葛誕不受徵,起兵殺揚州刺史樂綝。己卯日,朝廷因龐會、路蕃反抗諸葛誕而下詔封賞二人,詔曰:“諸葛誕造構逆亂,迫脅忠義,平寇將軍臨渭亭侯龐會、騎督偏將軍路蕃,各將左右,斬門突出,忠壯勇烈,所宜嘉異。其進會爵鄉侯,蕃封亭侯。” [2]  [9] 

龐會破蜀復仇

景元四年(263年),龐會跟隨鍾會伐蜀。當時鍾會攻姜維於劍閣,鄧艾進兵綿竹,大戰,斬蜀將諸葛瞻。姜維等聞諸葛瞻已敗,率眾東入巴中。鍾會進軍至涪縣,遣胡烈田續、龐會等追擊姜維。 [3]  [10] 
王隱蜀記》記載:“鍾會平蜀後,前後鼓吹,將龐德屍體葬回鄴城,龐德冢中身首如生。”南朝宋史學家裴松之認為“德死於樊城,文帝即位,又遣使至德墓所,則其屍喪不應在蜀。此王隱之虛説也。” [11] 
《蜀記》又記載:“龐會跟隨鍾會、鄧艾伐蜀,蜀漢滅亡後,龐會將關羽的後代殺盡。” [4]  [12] 

龐會位至將軍

《三國志》記載:龐會勇烈有父風,官至中尉將軍,封列侯。 [1]  [13] 

龐會人物評價

三國志》:“會勇烈有父風。” [15] 

龐會家族成員

龐會父親

龐德,在曹操手下官至立義將軍,封關門亭侯。 [15] 

龐會從伯

龐柔,龐德的從兄,身在蜀地。 [14] 

龐會兄弟

《三國志》記載,曹操封龐德二子為列侯,曹丕即位後又封龐德四子為關內侯,則龐會的兄弟至少有三至五人。 [8] 

龐會文學形象

小説《三國演義》中,龐會首次登場於第74回。龐德奉命出征時,與妻子李氏及其子龐會道別,當時龐會年方六歲,龐德對其妻説:“吾今為先鋒,義當效死疆場。我若死,汝好生看養吾兒;吾兒有異相,長大必當與吾報仇也。” [16] 
三國志11中的龐會 三國志11中的龐會
鍾會伐蜀時,龐會為曹魏大將,跟隨鍾會出徵。 [17] 
小説中,漢壽亭侯關彝(關羽之孫)在鍾會之亂時被魏兵所殺,但書中並未在此提到龐會。 [18] 

龐會相關爭議

龐會復仇爭議

三國志》記載中,從龐德的傳記中可看出龐會作為其後在曹魏受到了尊重與厚待。在高貴鄉公的傳記中可看出龐會有先父的勇烈之風,是一位不錯的將領,而且和父親一樣對曹魏忠誠。
其人物爭議在於其隨軍滅蜀後,找到關羽後人殺盡,令諸多讀史者唏噓。在此,可以重新審視一下關羽、龐德、龐會當時的事蹟作為。
公元219年魏蜀相戰於樊城,關羽俘虜了龐德後,應該説關羽是很尊重這位戰敗之將的,勸其歸降,並且曉之以情:“你的兄長龐柔在蜀國漢中為將,我希望你也來我這裏為將,為何不早早歸降呢?”龐德拒降赴死。之後的事情在裴松之所作的注中記載“【王隱蜀記曰:鍾會平蜀,前後鼓吹,迎德屍喪還葬鄴,冢中身首如生。臣松之案德死於樊城,文帝即位,又遣使至德墓所,則其屍喪不應在蜀。此王隱之虛説也。】 [1]  ”意為王隱(東晉史學家)曾書“龐德死後葬於蜀,鍾會平蜀後,還葬屍首於鄴城。”而裴松之否定這種説法,認為魏文帝曹丕曾派人去龐德墓所悼念,所以其屍首不在蜀。無論兩種説法何為真,都能夠説明關羽在龐德死後對其屍首較為尊重,沒有丟棄或毀屍,而且很有可能是關羽第一時間對其進行了埋葬或者轉移安葬。可以總結説,關羽對待龐德,曾以理相勸其歸降,那麼降則收納,拒則斬首,是當時歷史戰爭中的普遍規則。龐德可謂為國事而死,二人並無私仇。並且關羽在遭到龐德的辱罵之後,亦然善待了其屍首,可謂仁義,不失大將之風。
而觀龐德,在戰敗被俘之後,關羽以理相降,其卻辱罵關羽以及劉備。相比之下,氣質上則顯得失智。但他不降就義的忠義之舉被肯定,在之後受到了諸多讚譽。
綜上看來,關羽雖然是龐德的直接殺害者,但於公二人均服從於國事,於私也並無任何私仇。在公元263年破蜀時,樊城之戰已經過去44年了,可推算龐會當時至少是近50歲的老人了,甚至更高,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中國古代,他已是一位很高齡的老者老將。在時隔這麼久遠的時間之後,他依然沒有忘記殺父的仇恨,在此殺盡關羽後人以報父仇,不禁令人感到這仇恨之可怕。
在現今的文明觀看來,龐會所為是兇殘以及不人道的。關羽並不能算作其仇人,就算關羽是的的確確的殺父大仇人,而他早已歸於塵土之後,殺他後人也是沒道理的,他的後人又與你有何冤仇呢?!
放在歷史當時,文明不如現在再看。據記載後主劉禪投降後,名義上被司馬昭封為安樂公,而其後宮被賞賜給了魏國諸多沒有妻室的將領。可見,連後主都這樣,蜀國諸將在亡國後大多不被尊重,甚至被嚴重的侮辱。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龐會的行為當然是成立的,在當時不會有什麼異議。但我們在今時今日的文明角度來看,只能唏噓與感嘆,是絕不會認同的。
還有,另有記載關羽後人中有不為官行於民間者,躲過了龐會的殺害,所以關羽的血脈應該流傳了下來。

龐會滅門爭議

龐會滅門之行頗為殘忍,引發爭議。除此之外,在學術界,龐會究竟是否有殺盡關羽後人復仇,也有很大的爭議。
這要先從史書的記載中探究,龐會復仇只記載於王隱所書的《蜀記》中,未記載於陳壽的《三國志》中,裴松之在作注時引王隱《蜀記》所書加於《三國志》關羽傳末。此外,再無史書記載。即此,需要探究相關的三位記史者和他們的記史特點。
龐會是否有滅門復仇一説,在學術界爭議頗多。若無,則此事便是王隱無中生有,編造出來的。而這也是非常有可能的,根據主要有以下幾點。
1:陳壽離三國曆史最近,記史嚴謹,他為什麼沒有第一時間將這個事件記錄下來?如果有,這個事件的地位應該值得書寫一筆,而且這個事件又符合當權者尊曹貶劉的傾向,怎麼會沒有書上?龐會滅門若有,那麼最有可能遭到殺害的人應該是關彝(關羽之孫,關興之庶子),但《三國志》在關羽傳末記載到了關彝,卻未説他遭到了殺害。 [5] 
2:王隱《蜀記》的真實性,這個常遭到後人質疑,南朝裴松之在作注時就經常引其所書然後辨析推翻。王隱所書尊曹貶劉的傾向太明顯,希望曹魏君臣的結果都比較好,而蜀漢君臣的結局都不好,以向天下人顯示曹魏晉朝受命於天,晉皇帝是上天所賜的合法皇帝。為此,甚至犧牲了史書的真實性,產生了一些虛假、編造、誇張的記載。 [6] 
3:裴松之為何不直接質疑龐會滅門的真實性,這要探究裴松之作出質疑的習慣。其一般會引其它更可信的記載來質疑;或者記載明顯在情理上不符。裴松之質疑習慣於有理有據,而不是模稜兩可。若找不到強有力的佐證,他寧願不去質疑,引而不評。不質疑並不代表裴松之就認同了其記載,裴松之多次辨析王隱所書《蜀記》,可見,裴松之本人也是很不認同王隱的記史習慣。關於龐會滅門的引而不評,應該是推翻找不到太有力的證據,亦留給後人去思量的空間。 [7] 
4:在記載中有漏洞,公元263年伐蜀,鍾會被姜維阻於劍閣;鄧艾偷渡陰平。戰鬥非常精彩,諸多蜀魏後期將領紛紛登場亮相。若龐會真有隨軍,龐會是一位勇將,卻為何不見記載於參加任何一場大小戰鬥?(駁:《鍾會傳》有記載龐會參戰)而他滅門復仇一事則像是強加於史書的記載之中。
5:在當時政策上有不符,鄧艾破蜀後,為穩定局勢,防止人心惶恐,造成動亂,借魏帝之名,赦免蜀漢君臣。龐會此時若去殺盡關羽後人,明顯是與鄧艾安撫政策不符,而可能造成動亂。
綜上所述,關於龐會滅門的記載是比較薄弱的,是可以被質疑的,此事有可能是為了迎合晉朝尊曹貶劉的立場捏造出來的,並且最先記載此事的王隱也非講求嚴謹真實的記史者。但是質疑,只能停留在一些有限的階段,拿不出強有力的證據直接推翻《蜀記》的記載。歷史中是否有龐會滅門,最後還是留給各讀史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參考資料
  • 1.    《三國志·魏書十八·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  .國學網
  • 2.    《三國志·魏書四·三少帝紀》  .國學網
  • 3.    《三國志·卷二十八 魏書二十八 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1-14]
  • 4.    《三國志·蜀書六·關張馬黃趙傳》  .國學網
  • 5.    陳壽(233年-297年)三國-西晉
  • 6.    王隱,東晉大臣,主要貢獻主持編著《晉書》。
  • 7.    裴松之(372年—451年)南北朝時期南朝宋人
  • 8.    《三國志 卷十八 魏書十八 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第十八》:德與麾下將一人,五伯二人,彎弓傅矢,乘小船欲還仁營。水盛船覆,失弓矢,獨抱船覆水中,為羽所得,立而不跪。羽謂曰:"卿兄在漢中,我欲以卿為將,不早降何為?"德罵羽曰:"豎子,何謂降也!魏王帶甲百萬,威振天下。汝劉備庸才耳,豈能敵邪!我寧為國家鬼,不為賊將也。"遂為羽所殺。太祖聞而悲之,為之流涕,封其二子為列侯。文帝即王位,乃遣使就德墓賜諡,策曰:"昔先軫喪元,王蠋絕脰,隕身徇節,前代美之。惟侯式昭果毅,蹈難成名,聲溢當時,義高在昔,寡人愍焉,諡曰壯侯。"又賜子會等四人爵關內侯,邑各百户。
  • 9.    《三國志 卷四 魏書四 三少帝紀第四》:二年……夏四月癸卯,詔曰:"玄菟郡高顯縣吏民反叛,長鄭熙為賊所殺。民王簡負擔熙喪,晨夜星行,遠致本州,忠節可嘉。其特拜簡為忠義都尉,以旌殊行。"甲子,以徵東大將軍諸葛誕為司空。五月辛未,帝幸辟雍,會命羣臣賦詩。侍中和逌、尚書陳騫等作詩稽留,有司奏免官,詔曰:"吾以闇昧,愛好文雅,廣延詩賦,以知得失,而乃爾紛紜,良用反仄。其原逌等。主者宜敕自今以後,羣臣皆當玩習古義,脩明經典,稱朕意焉。"乙亥,諸葛誕不就徵,發兵反,殺揚州刺史樂綝。丙子,赦淮南將吏士民為誕所詿誤者。丁丑,詔曰:"諸葛誕造為兇亂,蕩覆揚州。昔黥布逆叛,漢祖親戎,隗囂違戾,光武西伐,及烈祖明皇帝躬徵吳、蜀,皆所以奮揚赫斯,震耀威武也。今宜皇太后與朕暫共臨戎,速定醜虜,時寧東夏。"己卯,詔曰:"諸葛誕造構逆亂,迫脅忠義,平寇將軍臨渭亭侯龐會、騎督偏將軍路蕃,各將左右,斬門突出,忠壯勇烈,所宜嘉異。其進會爵鄉侯,蕃封亭侯。"
  • 10.    《三國志 卷二十八 魏書二十八 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鄧艾追姜維到陰平,簡選精鋭,欲從漢德陽入江由、左儋道詣綿竹,趣成都,與諸葛緒共行。緒以本受節度邀姜維,西行非本詔,遂進軍前向白水,與會合。會遣將軍田章等從劍閣西,徑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遂長驅而前。會與緒軍向劍閣,會欲專軍勢,密白緒畏懦不進,檻車徵還。軍悉屬會,進攻劍閣,不克,引退,蜀軍保險拒守。艾遂至綿竹,大戰,斬諸葛瞻。維等聞瞻巳破,率其眾東入於巴。會乃進軍至涪,遣胡烈、田續、龐會等追維。
  • 11.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十八 魏書十八 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第十八》:【王隱蜀記曰:鍾會平蜀,前後鼓吹,迎德屍喪還葬鄴,冢中身首如生。臣松之案德死於樊城,文帝即位,又遣使至德墓所,則其屍喪不應在蜀。此王隱之虛説也。】
  • 12.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三十六 蜀書六 關張馬黃趙傳第六》:追諡羽曰壯繆侯。【蜀記曰:羽初出軍圍樊,夢豬齧其足,語子平曰:"吾今年衰矣,然不得還!"江表傳曰:羽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子興嗣。興字安國,少有令問,丞相諸葛亮深器異之。弱冠為侍中、中監軍,數歲卒。子統嗣,尚公主,官至虎賁中郎將。卒,無子,以興庶子彝續封。【蜀記曰:龐德子會,隨鍾、鄧伐蜀,蜀破,盡滅關氏家。】
  • 13.    《三國志 卷十八 魏書十八 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第十八》:會勇烈有父風,官至中尉將軍,封列侯。
  • 14.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十八 魏書十八 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第十八》:樊下諸將以德兄在漢中,頗疑之。【魏略曰:德從兄名柔,時在蜀。】
  • 15.    卷十八 魏書十八 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第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0-26]
  • 16.    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10-26]
  • 17.    三國演義(第116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10-26]
  • 18.    三國演義(第119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10-2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