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模稜兩可

(漢語成語)

鎖定
模稜兩可(拼音:mó léng liǎng kě)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相關典故最早出自於《舊唐書·蘇味道傳》。 [1] 
“模稜兩可”意指對一件事情沒有明確的態度或主張(模稜:稜為物體表面凸起的條狀部分;採用加工工藝倒稜後的部分稱為模。兩可:這樣也可以,那樣也可以)。該成語在句中可作謂語、狀語、定語、補語;多含貶義。 [1-2] 
中文名
模稜兩可
外文名
ambiguous
Double talk [3] 
拼    音
mó léng liǎng kě
近義詞
依違兩可不置可否含糊其詞似是而非
反義詞
斬釘截鐵旗幟鮮明一清二楚
注音字母
ㄇㄛˊ ㄌㄥˊ ㄌㄧㄤˇ ㄎㄜˇ
來源出處
《舊唐書·蘇味道傳》
語法結構
偏正式
語法功能
作謂語、狀語、定語、補語

模稜兩可成語出處

嘗謂人曰:“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模稜以持兩端可矣。”(宋·歐陽修等《舊唐書·蘇味道傳》) [2] 
後人將“模稜以持兩端可矣”簡化為“模稜兩可”這個成語。

模稜兩可成語故事

成語漫畫《模稜兩可》 成語漫畫《模稜兩可》 [5]
蘇味道是唐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他自小聰穎,以文才出名,20歲就中了進士,可説是少年得志。之後一生都在官場為官。儘管蘇味道很有才氣,在仕途上卻遭受不少坎坷。中進士後,由於他學識淵博,又有一手好文章,一開始官職升得很快,沒多久就當上了風閣侍郎。轉瞬間又吃了官司,成了階下囚。
在獄中,蘇味道窮愁潦倒,整日臉也不洗。有一天,他坐在牢中一隅狼吞虎嚥地吃着粗茶淡飯,被武則天看見了,覺得他可憐,特赦了他,讓他去集州做刺史。幾年後,又被召回京師,官復原職。不料,沒多久蘇味道又被人彈劾,外放為坊州刺史。
宦海沉浮,對蘇味道打擊很大,也改變了他的人生態度,變得消極起來。所以在他以後做宰相的期間內,一直沒有卓著的政績,只是在皇帝和大臣之間阿諛奉承,做個好好先生而已,遇事總不肯表示明確的態度。有一回,他對別人説“做事情千萬不要決斷得明明白白;那樣的話,一旦有什麼差錯,就給人留下了指責的把柄。所以只要模稜兩可,持含混態度就立於不敗之地了。”
蘇味道的這一套,當時許多人就很不滿意,人們就叫他“蘇模稜”或“模稜手”來諷刺他。 [4] 

模稜兩可成語寓意

左邊為稜,右邊為模 左邊為稜,右邊為模
“模稜兩可”意指對一件事情沒有明確的態度或主張。模稜:稜為物體表面凸起的條狀部分;採用加工工藝倒稜後的部分稱為模。兩可:這樣也可以,那樣也可以。
模稜兩可是一種折衷主義的態度。持這種態度的人,在兩種相反的意見面前,不分是非,不分主次,認為你也對,他也對,既同意這種意見,又同意那種意見,擺出一副不偏不倚、十分公允的姿態。這種人表面看起來很公平,實際上是庇護了錯誤的意見,支持了錯誤的行動,壓制了正確的意見,打擊了正義的行動,對我們的事業是極其有害的。
折衷主義貌似辯證法,因為辯證法講兩點,折衷主義也講兩點。但是辯證法認為矛盾着的兩個方面是有主次之分的,因此它不僅講兩點而且同時又講重點,主張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折衷主義卻不是這樣,他們承認兩點但完全否認重點,主張兩者並列,一律對待。因此不可避免地導致是非不分,界線不清。列寧在《國家與革命》一文中指出:“把馬克思主義改為機會主義的時候,用折衷主義冒充辯證法是最容易欺騙羣眾的。這樣能使人感到一種似是而非的滿足,似乎考慮到了過程的一切方面,發展的一切趨勢,一切相互矛盾的影響等,但實際上並沒有對社會發展過程做出任何完整的革命的解釋。” [6] 

模稜兩可成語用法

模稜兩可成文用法

“模稜兩可”指不表示明確的態度,或沒有明確的主張,對問題正反兩面態度模糊。多用於態度、話語。該成語在句中可作謂語、狀語、定語、補語;多含貶義。 [2]  [1] 

模稜兩可運用示例

明·張居正《陳六事疏》:“上下務為姑息﹐百事悉從委徇,以模稜兩可謂之調停,以委曲遷就謂之善處。” [7] 
清·張廷玉等《明史·餘珊傳》:“飾六藝以文奸言,假周官而奪漢政,堅白異同,模稜兩可。” [7] 
焦祖堯《總工程師和他的女兒》:“方斌學着丁明達的樣子,模稜兩可地答道:‘關於試製問題,我相信廠領導和您會作出合適安排的。’” [7] 
魏巍《東方》:“新任的支部書記是人們常説的那種“老好人”,怕得罪人,在支部發生爭論時,常常是模稜兩可,搖擺不定。” [7] 
丁玲太陽照在桑乾河上》:“他覺得在文采的理論政策的淵博學問之下,就不敢堅持一個一定的主張,就不得不採取些模稜兩可,含混的語句了。” [7] 

模稜兩可成語辨析

模稜兩可—依違兩可
兩者形體相似,都表示對問題態度含糊,不明確表態。區別在於:“模稜兩可”着重於“態度含含糊糊”,“模稜”作“含糊,不明確”解;“依違兩可”着重於“不明確表示贊成或反對”。強調説得含糊其詞時,用“模稜兩可”較恰當;強調説得又像贊成又像反對時,用“依違兩可”更妥貼。 [2] 
模稜兩可—不置可否
兩者都表示沒有明確的態度。但“模稜兩可”強調話説得含糊其詞,這樣理解也可以,那樣理解也可以,而“不置可否”強調不表示可以也不表示不可以。“模稜兩可”可與表示話語的詞語配合,而“不置可否”一般不這樣用。 [8] 
參考資料
  • 1.    許振生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 新華成語詞典[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2.01:487
  • 2.    周宏溟編著.九用學生成語大詞典[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08:884;891
  • 3.    陳永楨,陳善慈,張同編著. 那些惺惺相惜的成語們 800對漢英含義相同的成語[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6.03:438
  • 4.    周海霞編著.趣味成語典故故事[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4.11:4-5
  • 5.    崔曉光主編. 學生漫畫成語故事 人物傳奇[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5.07:98
  • 6.    翁光明主編.智慧的啓迪 中外哲理故事[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86.10:104-105
  • 7.    倪寶元 主編. 成語範例大詞典[M]. 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 1997.01:1022
  • 8.    史有為主編. 成語用法大詞典[M]. 大連:大連出版社, 1997.07.: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