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安志

(全球化智庫(CCG)高級研究員)

鎖定
龍安志,美籍 [1]  旅華律師紀錄片導演藝術家 [1-2] 政治經濟學家和作家。現任全球化智庫(CCG)高級研究員,在中國的工作跨越三十餘年,曾撰寫出版了30多部書籍,論述中國的經濟改革,亞洲金融和可持續發展。曾任聯合國解決貧困和不平等專題組委員,創立了環境智庫喜馬拉雅共識研究院。曾在20世紀90年代應亞洲開發銀行邀請參與中國國有企業改革並擔任顧問,同期擔任越南國家銀行老撾中央銀行顧問,參與了東南亞國家從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過渡到市場經濟的轉型過程。 [3]  曾先後出版了許多令人難忘的作品,其中《中國的世紀》《朱鎔基傳》《中國第一》等一系列著作,為對外介紹中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近年來,他開始將關注的目光轉向了中國的西藏,並出版了《尋找香格里拉》《現代經文》《與神山對話》和《香巴拉》等遊記作品,拍攝了另類電影《尋找香格里拉》和《香巴拉經文》等。
中文名
龍安志
外文名
Laurence J. Brahm
國    籍
美國
民    族
美利堅民族
畢業院校
南開大學
職    業
政治經濟學家、作家、律師、導演等
主要成就
曾任中國國有企業改革顧問
任全球化智庫(CCG)高級研究員
曾任越南國家銀行老撾中央銀行顧問
是已在中國生活工作了三十餘年的美國人
出生地
美國
性    別
代表作品
中國的世紀

龍安志在中國的故事

龍安志認識中國

龍安志 龍安志
30年前,中國的大門再次向世界敞開,中國與世界開始了新的對話。雖然想要深入地進入彼此的情感和思想,30年還顯得過於短暫,還需要經歷更為漫長的接觸與瞭解,但就在那個時候,一位美國青年懷抱夢想來到中國,在這片充滿了熱力和開拓者氣質的土地上,他為了認識中國而留下來,因為在中國創業而富有,因為融入中國而觸摸到了中國心靈。
他有一個很中國的名字:龍-安-志。
1981年6月,一架搭載着23名美國留學生的班機降落在北京首都機場。褐發藍眼的龍安志望着前來接機、身着藍衣綠褲的南開大學老師,備感新奇。他不知道他的“闖入”將讓他成為中國向世界開放的見證者和經濟改革的參與者。

龍安志第一份工作

1981年6月,龍安志第一次來到中國天津。半年後,龍安志結束了南開大學的學習,到香港繼續學習法律和中文。一邊學習一邊打工,憑藉流利的普通話和對中國的瞭解,龍安志進入了美國人開辦的馬世達律師事務所,這是他在中國的第一份職業。
1983年,馬世達律師事務所在北京設立辦事處,工作卓有成效的龍安志也到了北京。

龍安志中國通

隨着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到來,龍安志頭上“中國通”的光環也越來越耀眼。1987年,26歲的他成為英國丹頓霍爾律師事務所中國事務部的負責人,在講究資歷的西方法律界這無疑是一次大膽的任用。

龍安志中國創業

龍安志巨大機遇

這個美國人在中國創業的真正起步,還是在16年前的1992年。
這一年,許多跨國公司紛紛登陸中國。龍安志看到了巨大的機遇在向他招手。一年後的1993年,他註冊了南龍亞太投資有限公司,專門為外國投資者提供諮詢服務。
一大批跨國公司,柯達、拜爾、西門子、愛立信都曾經是他的商業夥伴。
德國邦特色公司看中了中國日化產品“活力28”的品牌優勢和市場佔有率,通過龍安志的公司與中方商談合資事宜。沒想到雙方的頭一次談判就談崩了。
但是,緊接着出現的矛盾看上去簡直無法協調:企業引入德國設備後,不再需要那麼多人,70%的人要下崗。中方希望德方負責安置,而德方認為自己無此義務。
此時需要一個智慧的決策來縫補雙方的利益缺口和文化差異。
作為律師、談判者、顧問、雙方協調人,扮演着多元角色的龍安志提出了一個方案:新建一個公司吸納下崗人員,生產配套材料,為企業服務。

龍安志合作模式

龍安志本着互惠的精神,創造了一種平衡中國國情和外方利益的新的合作模式。這一突破很快得到了中國有關部門的肯定。在那個下崗成為大問題的年代,“活力28”的模式無疑讓中方和外方都覺得眼前一亮。
1989年,龍安志受邀擔任老撾中央銀行顧問,他借鑑中國經驗,為老撾擬定了漸進式的金融改革計劃。隨後,他又應邀來到越南
龍安志借鑑中國經驗,協助越南中央銀行有效地控制了越南盾的貶值。

龍安志投資中國

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後,他在北京成立自己的公司,協助愛立信、拜爾和柯達成功投資中國。
龍安志的《中國的世紀》一書於2001年出版。在這本40多萬字的書中,他特別邀請了8位中國部長、28位跨國公司總裁和中外專家,用詳實的數據、確鑿的案例分析了中國的現在和未來。美國前總統比爾·克林頓肯定了龍安志的預言,他説:“如果中國的經濟按照現在的軌道發展下去,她在21世紀將是最強大的。”
2001年3月16日,為龍安志新書作序的朱鎔基總理接見了他。
這一切使龍安志以一個資深中國經濟問題專家的身份登上了事業的頂峯,成為眾多跨國公司爭相延攬的“明星”。而此時龍安志又有了新的生活目標。
1995年,經過漫長的法律程序,龍安志的南龍公司購買了位於北京東四的一座殘破四合院
1996年,針對西方的“中國崩潰論”,他寫了《中國第一》,成為中國經濟模式的推崇者。他利用“中國經驗”,向尼泊爾、老撾、越南等周邊國家介紹“中國經濟模式”。
1998年、2000年,龍安志又擁有了兩座舊四合院,同樣花了一年多時間進行修繕。
三所四合院讓龍安志在北京過得十分舒適。
購買四合院、修繕四合院、享受四合院,龍安志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有了新的發現。

龍安志追尋中國夢

尋找香格里拉 尋找香格里拉
2002年,作為在中國的首席諮詢師,他關閉了在北京的公司,到西部拍攝紀錄片,援建公益項目,繼續追尋自己在中國27年的“中國夢”。
2008年8月8日晚上8時,北京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在這場盛會中,一本叫《中國》的畫冊被作為特別的禮物贈送給各國嘉賓,封面上寫着龍安志的名字。
畫冊以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金、木、水、火、土五個元素作為5個篇章。所有的圖片都是龍安志親手挑選出的,所有的文字都是他反覆斟酌着寫下的。它們由龍安志27年的中國生活凝聚而成。
中國的哲學是一種自然輪迴式的,含蓄而不張揚,順其自然而不強迫,運行而不停滯。這種哲學認為世上永恆不變的就是不斷的變化。
喧囂騷動的現代化全球化社會的浮華籠罩之下,中國文化的潛流仍然強勁而堅韌。

龍安志所獲榮譽

2021年9月,榮獲第十五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 [4] 
2023年7月,入選首屆蘭花獎30名入圍名單。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