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崩潰論

鎖定
中國崩潰論是國際社會尤其是西方對中國的歷史定位和國際角色認知不完全,讓“崩潰論者”一方面是為了解釋其投資策略,另一方面製造相關輿論,使中國經濟受到打壓,以便從中牟利。
中文名
中國崩潰論
外文名
China collapse theory
類    別
哲學術語

中國崩潰論簡介

中國崩潰論並不是什麼新鮮的話題。早在蘇東劇變時,西方就興起了第一波的“中國崩潰論”。那時西方出現了“歷史終結論”,認為中國必然要“被西方資本主義所征服”。
但蘇東劇變後,中國不僅頂住了西方和平演變的壓力,而且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進程。西方的“中國崩潰論”不得不把重點轉向經濟,開始唱衰中國經濟和金融市場。
其實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進程中,西方有關“中國經濟崩潰”的論調比比皆是。而值得注意的是,西方興起新一輪“中國經濟崩潰論”同時,有關“中國機遇論”、“中國威脅論”、“同舟共濟論”等新的論調也不斷出現。
而2010年初以來,針對中國的對外政策,西方又接連出現了所謂“中國傲慢論”、“中國強硬論”、“中國必勝論”等各種奇談怪論。 [1] 

中國崩潰論源流

中國崩潰論20世紀80年代末期

當時東歐鉅變、蘇聯解體,再加上價格雙軌制、物價闖關等,讓全國各地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百姓不管有用沒用,反正見東西就搶購——食鹽、暖水壺、電風扇,等等。關於“中國即將崩潰”的言論甚囂其上。中國當時並未按照主流經濟學家所設計的“休克療法”進行改革,而是採取了漸進雙軌制改革,中國經濟改革向縱深發展,使經濟持續快速增長。

中國崩潰論1998年

當時,東南亞出現金融危機,各國貨幣貶值、外資逃離、工廠倒閉、工人失業、社會經濟蕭條,打破了“東亞奇蹟”。泰國、印尼和韓國是受那次金融風暴最嚴重的國家。而中國則出現了百年一遇的長江流域洪澇災害,國民經濟遭遇重創。
“中國崩潰論”再度興起,以索羅斯為代表的國際資本屯資聚集香港做空港幣。當時中國政府力挽狂瀾,對外承諾人民幣不貶值,對內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從那時起,國企深度改制,國家動用千億外匯保衞了港幣……中國安然度過那次危機,“中國崩潰論”再次破滅。

中國崩潰論2002年

美國匹茲堡大學經濟學教授托馬斯·羅斯基在2000年發表了《中國GDP(國內生產總值)統計發生了什麼?》一文。他通過研究中國各省市的經濟統計資料,發現這些資料與中國國家統計局發表的數字有不相符合之處,因而提出了對中國統計數字的疑問。這篇文章剛發表時,並沒有引起美國輿論界的注意。因為當時正是“中國威脅論”大行其道的時候,該理論的基礎就是中國實力增長太快,會對世界造成威脅,而要證明“中國威脅論”,就需要肯定甚或誇大中國的統計數字。從這個角度上説,羅斯基是在質疑美國主流媒體當時流行的“中國威脅論”。羅斯基本人對此解釋説,他自己只是個學者,不是政治家,他只是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長率沒有“中國威脅論”者想象的那麼高。
羅斯基的觀點本是學術界的一家之言。這在有“學術自由”的美國大學裏是不足為奇的,而且當時他的觀點並非主流,所以並沒有受到重視。但是,風水輪流轉,羅斯基的觀點在被忽視一段時間後,突然變得身價百倍,成為西方媒體關注的熱點。美國的《新聞週刊》、《商業週刊》,英國的《金融時報》、《經濟學家》等西方主流媒體紛紛把他的觀點重新炒作起來,其原因是西方輿論此時已經改變了風向。在“中國威脅論”並沒有產生某些人預期的效果後,他們突然發現,羅斯基的觀點符合他們的期望,即“中國的經濟增長是虛假的”,“中國的經濟即將崩潰”。
在這一背景下,種種懷疑中國經濟增長的文章紛紛出籠。2002年1月,美國《中國經濟》季刊的主編斯塔德維爾在其出版的《中國夢》一書中把中國經濟比喻為“一座建立在沙灘上的大廈”。他預言中國將出現大規模的政治和經濟危機,並警告投資者“不要輕易把億萬美元的投資扔進中國這個無底洞”。4月1日,美國時代週刊也刊登了一篇題為《中國為什麼造假賬?》的文章,稱中國已“被虛浮的數字淹沒”,“在某種程度上,中國作為經濟大國的名聲是建立在純屬虛假的基礎上的”。
最極端的是美籍華裔律師章家敦2001年7月出版的《中國即將崩潰》一書。章家敦認為,中國四大國有銀行的壞賬“已經高到不能維持的地步”。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衝擊下,中國的對外貿易將出現逆差,而且由於全球經濟不景氣,對中國的投資也會減少。其結論是,“與其説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還不如説中國正在崩潰”。他斷言,“中國現行的政治和經濟制度最多隻能維持5年”,“中國的經濟正在衰退,並開始崩潰,時間會在2008年中國舉辦奧運會之前,而不是之後”。章家敦並不是經濟學家,對中國經濟也沒有深入的研究,他只是根據一些並不完整的數據,經過推理“論證”,得出這些荒唐結論。
大概以前的西方經濟學家只是質疑中國的經濟統計數據不真實或出了問題,還沒有人提出這樣大膽的“結論”,因此“中國即將崩潰”的觀點提出後,在美國引起了很大的反響。美國國會甚至為此專門舉行了聽證會,許多專家和學者也大談中國經濟存在的種種問題。一些人力圖使人相信,中國並不如前一段時間宣揚的那麼繁榮昌盛,中國正在崩潰。
這些謬論產生的原因,大致有三:
首先是學術上以偏概全的結果。中國一些企業和地方官員虛報統計數字的現象是存在的,中國的國有銀行也存在呆壞賬,對這點中國政府從來沒有掩蓋,而且正通過體制和法律改革的途徑加以解決。但這些問題有多嚴重?是否會導致中國經濟崩潰?需要有客觀的數據和準確的分析。知名經濟學家任若愚指出,羅斯基的結論過於簡單和草率。事實上,中國國家統計局對中國統計體系的狀況是很清楚的。國家統計局核算司司長許憲春説,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講,要做到GDP數據的百分之百準確都是不可能的,但中國的GDP數據基本反映了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客觀情況。中國國家統計局局長邱曉華説:中國經濟一枝獨秀靠的是經濟發展的支持,而不是虛假的數字。羅斯基因學術上不夠嚴謹,推出了錯誤的結論。至於有人別有用心地利用他的文章,就已經出了學術問題的範圍了。
第二是意識形態上的障礙。在西方一些人的頭腦裏,冷戰勝利證明了西方意識形態的正確,任何事情,按照西方意識形態去做才能做好,否則都要失敗。但偏偏中國的經濟發展不符合這一思維邏輯。當出現了與其思維邏輯不符的客觀現實時,他們不去反思這種邏輯是否有問題,而只是認為:事實是錯誤的,中國的統計數字是虛假的,繁榮是虛假的。他們沒有看到世界的多樣性和複雜性,更沒有看到中國這樣一個有眾多人口和地區經濟不平衡的大國,其發展決不是任何模式可以套用的。
第三,霸權主義心態膨脹。蘇聯解體後,美國的霸權主義心態膨脹。在這種心態的驅使下,美國自然容不得任何國家對其霸主地位構成挑戰。冷戰結束之初,美國曾患上“對手缺乏症”,找不到誰是敵人和挑戰者。中國崛起,而且發展潛力難以估量,美國國內的一部分人因而認定中國將是其主要對手。要打敗中國,就只有一廂情願地希望中國自行垮台。

中國崩潰論2008年後

美國爆發次貸危機後,世界經濟遭受重創,西方發達國家至今未能恢復,而中國再次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優勢,通過加大基建、擴大投資的方式拉動經濟。中國經濟在國際上一枝獨秀!中國經濟不僅沒崩潰,反而在高鐵、橋樑、機場等基礎設施方面領先於世界,讓西方羨慕不已。 [2] 

中國崩潰論2010年

2010年年初,有關“中國經濟站在懸崖”的論調開始在一些西方媒體露頭。進入四五月份,這早以不算“新聞”的舊調子愈發高漲了起來,麥嘉華、詹姆斯·查諾斯、肯尼斯·羅格夫等幾位西方大腕級對沖基金經理及經濟學家,集中向中國經濟的“軟肋”開火。
華爾街著名對沖基金經理查諾斯聲稱,中國飆升的房地產業,是由大量湧入的投機資本支撐起來的,中國的情況比“迪拜”糟糕1000倍,甚至更嚴重”。他甚至懷疑,超過8%的經濟增長,“是中國偽造”的。香港對沖基金“獨立戰略”總裁大衞·羅奇指出,作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的中國已“站在懸崖邊”,“面臨着銀行大規模放貸帶來的不可避免的衝擊”。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羅格夫也不無擔憂地説,中國“因過度放貸引起的經濟泡沫”破滅後,中國的經濟增長有可能將跌至最低2%的水平,並引發一場在10年內都會造成影響的地區性經濟衰退。

中國崩潰論理由

宣稱“中國經濟即將崩潰”的人,所持理由不外乎三個:投資、房地產、信貸三大領域存在泡沫,地方政府債務規模過大,人民幣匯率帶來的貿易優勢逐漸喪失。
麥嘉華就認為,中國投資長期過熱,導致產能大量過剩,投資回報率下滑,同時銀行大肆借貸,壞賬激增的危險顯著上升,加上房地產市場高燒不退和股市波動頻繁,中國經濟基本面不容樂觀。美國西北大學的中國問題專家史宗瀚則對中國政府的負債狀況表示擔憂。他估計,2004年至2009年底中國政府投資實體負債額達到11萬億元人民幣(約合1.6萬億美元),佔到了中國2009年GDP的1/3,並稱2010年中國政府累計負債或許會達到GDP的96%,這增大了危機爆發的風險。而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以高盛首席經濟學家奧尼爾為代表的一批人認為,人民幣匯率已經接近購買力平價水平,中國出口商在這方面的優勢將不復存在。
某對沖基金公司的分析報告發現,中國信貸拉動增長的有效性在迅速消減。2000年至2008,中國每1美元的GDP增長需要1.5美元的信貸,而2009年該比率惡化到了每1美元的GDP增長需要7 美元的信貸。信貸大量進入房地產與股市,對於實體經濟的拉動作用相當有限。

中國崩潰論意圖

華爾街有一些人專門選擇做空與中國有關的股票和債券,這些人向媒體散佈“中國經濟崩潰論”,一方面是為了解釋其投資策略,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製造相關輿論,使中國經濟受到打壓,以便從中牟利。
不少西方媒體也認為查諾斯等人的言論有嫌疑。因為每當被問及他的做空中國計劃時,查諾斯都毫不意外地拒絕正面回答。事實上,查諾斯等人已經在暗中佈局做空中國的計劃。有媒體曾披露,由於中國政府禁止外國投資者直接投資A股市場,查諾斯等人計劃從外圍入手,做空與中國信貸、房地產泡沫相關的資源型公司。巴西、澳大利亞的一些資源型公司都在其做空之列。
專家認為,除了利益驅動外,麥嘉華等人的言論,也源於少數西方人看待中國等新興經濟體時一貫持有的偏見。明金維提到,西方總是有人喜歡用放大鏡觀察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問題,一有風吹草動就大肆炒作,對自己的危機卻總是視而不見。通過美國次貸危機和爆發的希望債務危機可以發現,國際上的很多經濟評論人士都過多地強調新興經濟體的問題,卻忽視了對發達經濟體自身問題的反省和監督。 [1] 

中國崩潰論中國特色

“中國經濟崩潰論”是當前西方一些媒體學者的言論,並不代表西方政府的觀點,也並不是西方主流看法。這些言論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這些學者媒體對中國特色的不瞭解,低估了中國抵禦風險的能力,誇大了此次房地產政策調整的衝擊。  
首先,中國雖然存在資產泡沫和樓市泡沫,但這不能因此得出中國樓市泡沫破滅就會造成中國經濟破滅的結論。
實際上,中國政府此次出重拳打擊房地產業是早有準備的,對其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作過充分評估。在經濟快速增長而不是低迷時主動擠掉房地產泡沫恰恰表明了中國政府掌控了擠泡沫的主動權和迴旋空間。中國政府報告中把今年經濟增長的目標確定為8%而不是11%或更高,就是預留下了足夠的調整空間。  
其次從金融業系統來看,地產業的整頓必然會帶來銀行業的調整。但這並不意味着中國金融業會帶來系統性的危機。中國個人按揭貸款業務首付比例相對較高,一般在20%-30%,而且又將二套房首付提高至五成。所以與美國零首付相比,銀行個人按揭貸款風險不大。此外,中國無論國企、民企都留有一些閒置資金,可以承受這一輪緊縮政策。  
最後,中國處於發展上升通道。從2009年年報和2010年一季度數據顯示,中國企業增長依然處於快車道當中,中國經濟在此輪國際金融危機中率先走出低谷。因此,當前中國主要擔心的不是經濟低迷而是過度繁榮。
雖然中國樓市房產在某些方面與日本80年代經濟泡沫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的確應該警惕經濟泡沫風險,但中國政策調控得當,不會經歷日本式的迷失二十年厄運,因為今天的中國與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處於完全不同的發展階段。換句話説,中國仍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有巨大的向前追趕發達經濟體的空間。

中國崩潰論未來發展

西方唱“中國崩潰論”恰恰反映了面對日益崛起的中國,國際社會尤其是西方對中國的歷史定位和國際角色認知的複雜化和多元化。
這一方面源於中國崛起是首次以和平方式實現的,是在國內多元文化和諧共存、存在一些問題的背景下崛起的,因而導致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崛起從不同角度會解讀出不同的結論。
中國崛起如同一頭大象,國際社會是盲人摸象,往往都不能窺其全貌,抓住中國經濟政治社會的某一個方面的問題或成就隨意引申,就會得出完全不同甚至自相矛盾的結論。
另一方面,面對中國日益崛起,各國因為處在不同的角度、存在不同的利益關係,因而會做出不同的反應。有的期待,希望搭順風車;有的嫉妒,心懷不滿;有的感到威脅,力圖防範甚至阻遏。甚至同一個國家、同一個利益集團在不同時期對中國的看法和心態都會發生變化。
只要中國繼續和平發展,只要中國與世界關係進一步密切,有關中國的各種論調就會繼續存在,新的奇談怪論就會不斷湧現。對於日益崛起的中國而言,既要正視這些論調,妥善應對,避免謬論、偏見以訛傳訛,影響中國的國際形象和外部環境,但也不要過於敏感,草木皆兵。每種論調雖反映了一部分人的認知,但未必是國際社會的主流,叫一叫可能就最終會銷聲匿跡。中國應學會在坦然面對各種論調中走自己的路。

中國崩潰論調侃

針對不斷興起,而又一個接着一個不斷落空的所謂中國崩潰論,有網友對之進行了調侃,稱中國要“持續崩潰一百年”。事實上,之所以西方國家認為中國會崩潰,很大原因是他們並不真正的瞭解中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