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大仙

(農村流傳迷信説法)

鎖定
在中國農村地區流傳的民間迷信説法認為,黃鼠狼會“附身”,操縱人的心智,使人精神錯亂、舉止異常,甚至表現出被黃鼠狼“附體”的言行。一些地區為求安泰,供奉黃鼠狼牌位,尊稱其為“黃大仙”,民眾在好言勸誡被“附體”者時,也會以“黃大仙”來稱呼其所指的黃鼠狼。 [2] 
家畜等一直為人類養殖的温血動物外,在漫長的農耕時代,一直與人類相伴共生的高智慧野生哺乳動物,因其機智狡猾,往往被泛靈化,成為各種民間傳説中的妖化、仙化形象。在相對來説腦科學和精神疾病知識匱乏的年代,所謂“附體” 往往成了被用來解釋精神分裂及其他歇斯底里症候的可能原因。 [1] 
中文名
黃大仙
別    名
黃皮子
別    名
黃大仙等
類    屬
迷信説法

黃大仙傳説由來

黃大仙民間傳説

民間大量流傳的關於“黃大仙”之類“附體”的事件與説法,與狐、鼬等能釋放特殊氣霧狀液體的致幻作用有關,鼬類具有瘋狂“舞蹈”來邊接近其欲攻擊或報復的對象,邊釋放腺液並加速其散佈到空氣中以達到更快致幻的本能,由於此類致幻腺液容易誘發神經系統紊亂,有精神病史的受害人更容易被誘發。而歇斯底里及精神分裂症患在發作時也多見手舞足蹈,從而更容易讓人將兩者的舉止表現聯繫起來,表述為“附身操縱”。 [2] 

黃大仙合理解釋

相關傳説顯示,遭遇“黃大仙”“捆馬”的受害人,多為農村地區文化學識非常有限且體弱的婦女,而這類人羣往往也屬於精神違常發病率較高的羣體,羣體中的患者很少能得到及時的治療和正確的對待,容易和千百年來的心理疾患羣體一樣,陷入玄學的邏輯而易深受鬼神之説影響。 [3] 
其中一部分確有在受黃鼬釋放的腺液誘發精神分裂時,容易結合自身認知“即興發揮”,從而不斷深化和神化了“黃大仙”之説的影響。相關原理可參考 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論述。

黃大仙傳説依據

東西方各類民間傳説,往往都具有能夠重複再現的概率依據,其中與生產生活相關的説法,隨着時代的發展逐漸為後來的科學發展、技術進步所揭示;其餘一些未能及時為主流學界和當代生產力發展所重視的説法,因缺乏系統化的可靠研究和大量實證,往往淪為科普的盲區,成為滄海變桑田後,保留傳統文化神秘感的最後一塊窪地,而這些窪地,部分也是很多民俗文化旅遊資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應視同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般予以重視和恰當保護,發揮其增進旅遊體驗的文藝效應,而非片面、武斷地否定其價值。 [4] 
能夠廣為流傳的各類貌似不科學的説法,也是科普工作的重要着眼點和民間學者開展訪查式研究的選題範圍,在革命時期曾被過於武斷的一概扣以“封建迷信”的帽子,而遭致大量非常具有學術價值的史料、文物等被毀。當前正視並重視傳説的意義在於,千百年來,科學的進步、生產力的發展,相當部分正是源於從“傳説”中取經,並深入挖掘、觸類旁通,而獲得大量重要發現。

黃大仙“託仙”本體

民間供奉“五大仙”之一
正道之道教衰微後,“五大仙”被東北農村百姓供奉。“五大仙”又叫“五大家”或“五顯財神”,分別指:狐仙(狐狸)、黃仙黃鼠狼)、白仙刺蝟)、柳仙(蛇)和灰仙(老鼠)。
“黃仙”或稱“黃大仙”,即黃鼬,俗稱黃鼠狼,部分北方農村喚作“黃大仙”、“黃皮子”等,舊時在天后宮中供有其塑像。

黃大仙形態特徵

黃鼬 黃鼬
黃鼬體長28-40釐米,尾長12-25釐米,體重210-1200克。身體細長,雌性體型相對雄性小1/2-1/3。頭狹頸長,耳殼短而寬,稍突出於毛叢。尾長約為體長之半。冬季尾毛長而蓬鬆,夏秋毛絨稀薄,尾毛不散開。四肢較短,均具5趾,趾端爪尖鋭,趾間有很小的皮膜肛門腺發達。雄獸的陰莖骨基部膨大成結節狀,端部呈鈎狀。
黃鼬的毛色從淺沙棕色到黃棕色,色澤較淡。毛絨相對較稀短,針毛長25至29毫米,絨毛長15至18毫米,針毛粗118至130微米。背毛略深;腹毛稍淺,四肢、尾與身體同色。鼻基部、前額及眼周淺褐色,略似面紋。鼻墊基部及上、下唇為白色,喉部及頸下常有白斑。但變異極大,即使同一地點,有些個體缺如。有的呈大形斑,有的從喉部延伸至胸部。毛適合製作水彩或油畫的畫筆,稱為狼毫
黃鼬的頭骨為狹長形,頂部較平。鼻骨、上頜骨額骨頂骨完全癒合,不見骨縫顴弓窄。聽泡為長橢圓形。雄獸的矢狀嵴和人字嵴明顯,眶間寬較眶後突後之腦顱前端為寬。
牙齒的齒式為:3·1·3·1/3·1·3·2=34。上門齒成一橫列,第二下門齒着生位置略靠後。犬齒長而直。上裂齒前緣內側、下裂齒的後葉均有一明顯小尖。上臼齒橫列,內葉大於外葉。內葉中央小尖明顯,外葉具二個小尖。
黃鼬具有肛腺,亦稱肛周腺臭腺,可釋放出氣霧狀的臭液,以自衞。許多動物體內有臭腺,如放屁蟲肛門附近,椿象臭蟲後足基部附近。臭腺能分泌具有惡臭的臭液或臭氣,嚇退敵害以趁機逃脱,或者利用其致幻效用進行捕獵。

黃大仙環境分佈

分佈於西伯利亞以南、歐亞大陸中東部的北緯45°~60°之間,以及中國廣大的中東部、南部地區,除了新疆的沙漠地區以及青藏高原的貧瘠荒涼地區之外,它們常見於各類野生環境和人居環境之中,包括原始森林次生林、草原、平原和山地,村莊、耕地和城市,常穴居於建築、植被、石木等罅隙中。
分佈數量上,以長江中下游平原華北平原東北平原居多,其次是秦嶺四川盆地東南沿海丘陵地區,其他人居環境和温度水濕條件相對不佳的省區,則分佈明顯較少。

黃大仙生活習性

黃鼬在捕食老鼠 黃鼬在捕食老鼠
食肉,以各類小型蟲魚鳥獸為食。其中,在野外以老鼠和野兔為主食,據統計,一隻黃鼬一夜之間可以捕食6~7只老鼠;也吃鳥卵幼雛、魚、蛙和昆蟲;嗜血,在人居附近,常在夜間偷襲家禽,首先吸食其血液,再吃內臟及軀體。
夜行性,尤其是清晨和黃昏活動頻繁,有時也在白天活動。通常單獨行動。善於奔走,能貼伏地面前進、鑽越縫隙和洞穴,也能游泳、攀樹和牆壁等。除繁殖期外,一般沒有固定的巢穴。通常隱藏在柴草堆下、亂石堆、牆洞等處。嗅覺十分靈敏,但視覺較差。黃鼬冬季常追隨鼠類遷移而潛入村落附近,在石穴和樹洞中築窩。它們擅長攀援登高和下水游泳,也能高蹦低竄,在乾溝的亂石堆裏閃電般的追襲獵食對象。黃鼬的警覺性很高,時刻保持着高度戒備狀態。
性情兇猛,常捕殺超過其食量的獵物,遇到超過其體量數倍乃至數十倍的對手的追捕,也敢於在絕境中殊死反抗,並利用臭腺分泌物燻退敵人。遭到腺液攻擊的對象,多見頭暈目眩,噁心嘔吐,甚至精神暫時性錯亂,嚴重的還會倒地昏迷不醒。
每年3-4月發情交配,選擇柴草垛下、堤岸洞穴、墓地、亂石堆、樹洞等隱蔽處築巢。雌獸妊娠期為33-37天。通常5月產仔,每胎產2-8仔。

黃大仙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ver 3.1——低危(LC)。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