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温血動物

(調控自身體温在範圍內的動物)

鎖定
温血動物指那些能夠自己調節自身體温的動物,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恆温動物。我們人類、鳥類,以及包括身邊的貓、狗等在內的絕大多數哺乳動物都屬於温血動物。
温血動物都需要隔熱措施來適應氣温的變化,鳥的羽毛和哺乳類的毛皮能保温。人類只有光禿禿的皮膚,於是我們發明了羽絨衣。 [1] 
中文名
温血動物
別    名
恆温動物
熱血動物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魚綱、爬行綱鳥綱哺乳綱
含    義
能夠調控自身體温在範圍內的動物

温血動物簡介

温血動物的學名叫恆温動物,指的是那些能夠調節自身體温的動物。它們不像變温動物那樣依賴外界温度。身體的體温調節系統可以保證體温的恆定,並在外界氣温升高的狀態下排出熱鞋。鳥和哺乳動物都是温血動物。 [2] 
在鳥和哺乳動物會通過新陳代謝產生穩定的體温。這體現在基礎代謝率上。温血動物(恆温動物)的基礎代謝率遠高於冷血動物(變温動物)。
身體的體温調節系統保證體温的恆定,並且能在外界環境升高的狀態下排出熱量。這通常通過液體的蒸發實現,如人類的汗和狗的喘息,還有貓的舔舐。
温血動物
温血動物(16張)
冷血動物是沒有體內調温系統的動物。一般體温不平,或者以行動來調節體温。如蛇、鱷魚等較大的冷血動物早上需要曬太陽以使體温升高,這樣他們才能活動,因此它們幾乎都是白天活動,夜間休息。温血動物相反 ,温血動物比冷血動物更加適應生存環境 ,温血動物不會依靠外界因素、温度等影響身體指數。儘管同樣的環境可以有十倍於温血動物的冷血動物存活,可是温血動物大多時候可以把冷血動物逼到絕滅,因為温血動物可以找食物的時間比較多。

温血動物分類

温血動物(恆温動物)通常需要隔熱措施,陸生的動物會通過在羽毛或毛髮中封存空氣層實現。
鳥類披有羽毛。而絨毛的隔熱效果十分好,所以在人類社會常見有絨毛服裝,牀墊和睡袋產品。羽毛在一些恐龍中也有發現,因此人們推測部分恐龍也是恆温的。
陸生的哺乳類動物有毛髮(獸皮)。羊毛的隔熱效果極佳。它的螺旋度比鬃毛高,可以融入更多的空氣。
水生哺乳動物如海豹還有一些鳥類(企鵝)有一層特殊的隔離脂肪層(“鯨油”),羽毛和毛髮在水中就不再能如在陸上那樣保暖了。
但是一些哺乳類動物其實並不是嚴格意義上恆温的,例如在冬眠時,它們的體温會下降10°C或更多。這樣它們就可以節省能量,可以不吃或少吃(在間或的甦醒狀態下)的情況下度過數月的嚴冬。如刺蝟和冬眠鼠。
一些昆蟲也有恆温的趨向,例如蜂能夠在外界寒冷的情況下通過肌肉顫抖保持蜂巢的温度大致恆定。但這種恆温不是個體的,而是整個蜂羣的。
蜂鳥是當今世界上已知最小的温血動物。鴨嘴獸、大型昆蟲和魚則被稱為冷血動物(變温動物),它們的體温不恆定,但某種程度上卻是受新陳代謝調節的。
科學家發現第一種恆温魚類——翻車魚,它們能夠像鳥類和哺乳動物一樣保温身體恆温,它通過持續拍打胸鰭產生熱量,通過血液將熱量傳遞至全身。
温血動物
温血動物(6張)
植物也有調控體温的能力,如臭菘(Symplocarpus foetidus),它可以在外界低於0攝氏度的環境下保持20攝氏度的體温,熱量是通過花枝的線粒體產生的。

温血動物温血動物説

長期以來,科學家總是認為,爬行動物都是變温動物,那麼恐龍既然屬於爬行動物,自然也是變温動物。但是近幾年來,科學家們的研究結果卻讓大家出乎意料——恐龍竟是恆温動物。
首先,需要了解變温動物和恆温動物在身體組織上的差異。其一,凡變温動物能量轉換速率低,因此骨骼上的血管密度低,鈣磷迅速交換的場所——哈弗斯氏血管少,恆温動物則相反;其二,當變温動物冬眠時,由於生長變得緩慢,其鱗片或盾片、甲上就會出現疏密不等、與樹木年輪相似的生長環,而恆温動物則沒有生長環。此外對恐龍的進一步研究發現其骨組織中有較豐富的血管和較多的哈弗斯氏血管,且血管密度比某些哺乳動物還高,也沒有生長環,因此證明恐龍沒有冬眠,具有較高的體温,應該屬於恆温動物。
温血動物:企鵝 温血動物:企鵝
有些人認為恐龍是温血動物,因此可能禁不起白堊紀晚期的寒冷天候而導致無法存活。因為即使恐龍是温血性,體温仍然不高,可能和現生樹獺的體温差不多,而要維持這樣的體温,也只能生存在熱帶氣候區。恐龍沒有厚毛避免體温喪失,而且容易從其長尾和長腳上喪失大量熱量。温血動物和冷血動物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如果體温降到一定的範圍之下,就要消耗體能以提高體温,身體也就很快地變得虛弱。它們過於龐大的體驅,不能進入洞中避寒,所以如果寒冷的日子持續幾天,可能就會因為耗盡體力而遭到凍死的命運。 [3] 
參考資料
  • 1.    張哲編著,可愛的動物,現代出版社,2013.03,第48頁
  • 2.    青少年萬有書系編寫組編寫,揭秘恐龍世界,遼寧少年兒童出版社,2014.01,第27頁
  • 3.    吳永謙編著,發現已知的恐龍趣聞 精編版,吉林大學出版社,2011.01,第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