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麓山寺碑

(李邕撰文並書,江夏黃仙鶴(傳説為李邕生託名)勒石)

鎖定
麓山寺碑唐開元十八年 (730) 著名書法家李邕撰文並書,江夏黃仙鶴(傳説為李邕生託名)勒石。原刻在古麓山寺中,後移至嶽麓書院右側,明知府錢澍建亭護碑。
中文名
麓山寺碑
拼    音
lù shān sì bēi
書寫時間
開元十八年 (730) [1] 
作    者
李邕撰文並書
原刻位置
古麓山寺中

麓山寺碑寺碑簡介

麓山寺碑,位於長沙市麓山嶽麓書院南面護碑亭內(護碑亭1962年建)。唐開元十八年(730),李邕撰文並書,江夏黃仙鶴(前人謂是李邕化名,真偽無考)勒石。麓山寺碑為青石,高272釐米,寬133釐米,圓頂。有陽文篆額"麓山寺碑"四字,清晰無損,碑文28行,每行56字,共1400餘字。字體行書。
麓山寺碑
麓山寺碑,因年久碑面風化,部分斷裂,現存1000餘字。碑文敍述自晉泰始年間建寺至唐立碑時,麓山寺的沿革以及歷代傳教的情況。

麓山寺碑歷史起源

麓山寺一覽
麓山寺一覽(11張)
麓山寺碑,詞章華麗,筆力雄健,刻藝精湛。因文、書、刻工藝兼美,故有"三絕碑"之稱。又因李邕曾官北海太守,故亦稱之為"北海三絕"碑。是長沙市尚存最早、價值最高的碑刻。麓山寺碑曾為歷代藝林、文豪所推崇,宋代米芾於元豐三年(1080)專程前來臨習,並刻"襄陽米黻同廣惠道人來,元豐庚申元日"16字於碑陰。
李邕(687~747),字泰和,揚州江都(今屬江蘇)人。曾官澧州(今湖南澧縣司馬,攻文、善書,取法二王(羲之、獻之)而有所造;夫天之道也,東仁而首,西義而成,故清泰所居,指於成事者已。地之德也,川浮而動,嶽鎮而安,故耆闍所臨,取於安定者已。茲寺大枑,厥旨玄同,是以迴向度門,纏於郭右,仰止淨域,列乎巖巔。寶堂岌業於太虛,道樹森梢於曾渚。無風而林壑肅穆,不月而相事澄明。化城未真,梵天猶俗。名稱殆絕,地位嘗高者,不其盛歟! [2] 

麓山寺碑文化意義

麓山寺碑文一覽
麓山寺碑文一覽(20張)
麓山寺者,晉太始四年之所立也。有若法崇禪師者,振錫江左,除結澗陰,嘗與炎漢太宗長沙清廟棟宇接近,雲霧晦冥,赤豹文狸,女蘿薜帶。山祗見於法眼,竇後依於佛光,至請舊居,特為新寺。禪師洎翌日,弘聚謀界眾表之。明詔行矣。水臬有制,丘墟盡平。太康二載,有若法導禪師,莫知何許人也。默受智印,深入證源。不壞外緣,而見心本。無作真性,而注福河。大起前功,重啓靈應。神僧銀色化身丈餘,指定全模,標建方面。法物增備,檀供益崇。廣以凌雲之台,疏以布金之地。有若法愍禪師者,江夏人也。空慧雙銓,寂用同轡。慈目相視,淨心相續。綜核萬法,安住一歸。
注大道經,究上乘理。永託茲嶺,克終厥生。逮宋元徽中,尚書令湘州刺史王公諱僧虔,右軍之孫也。信尚敬田,作為塔廟。追存寶相,加名寶山,矧乎弓冶筆精,陶甄意匠。留書藏石,緘妙俟時。候法宇之仾 ,期珍價以興葺。遠慮將久,遺事未彰。梁天監三年,刺史夏侯公諱祥。了義重玄,別構正殿。紹泰二年,刺史王公諱琳、律師法賢,或在家出家,或聞見眼見,建涅盤像,開甘露門。長沙內史蕭沆,振起法鼓,弘演梵言。
繼楗槌於景鍾,納貝葉於曾閣。陳司空吳明徹,隨侍中鎮南晉,安王、樂陽王,並佛性森然,國楨秀者。壯迴廊以雲構,蔚懸居以天覆。開皇九年,天台大禪師守護法庭,澄清悲海,嚴幢標聳,智火融明。襲如來堂,坐法華定。四行樂而不取,三賢登而更遷。有若曇捷法師者,伐林及樹,染法與衣。不墜一滴之油,有沾大根之雨。總管大將軍齊郡公權,公諱武。福德莊嚴,喜慧方便。疏寫四部,鎮重百城。有若智謙法師者,願廣於天,心細於氣。誦習山頂,創立花台。有若摩訶衍禪師者,五力圓常,四無清淨。以因因而入果果,以滅滅而會如如。有若首楞法師者,文史早通,道釋後得。遠涉吳會,幽尋天台。法界圖於剡中,真訣論於湘上。具究竟戒,敷解説筵。一法開無量之門,一音警無邊之眾。
麓山寺碑
方等有以復悔,雙林有以追遠。並建場所,樂為住持。惟慧龍禪師者,跡其武,憑其高,超乎雲門,絕彼塵網。深以為性有習,道有因,止於心,反於照,習也者。坐乎樹,居乎山,因也者。固,習而無因,則不往;因而無習,則不證。是以漚和正覺,阿若冥搜。想息而精進,甲堅,受除而煩惱殼散。百川到海,同味於鹹;千葉在蓮,比色於淨。起定不離於平等,發慧但及於慈慧。
故能聞者順其風,觀者探其道。牧伯萃心,洊 臻。啓焚香之上緣,託成佛之嘉願。上座惠杲寺主,惠亶都維那興哲等,皆靜慮演成,妙輪轉次。因差別而非法,隨品類而得根。去二見而入流,率一心而辦事。鹹以形勝之會如彼,修行之跡如此。而豐碑未勒,盛業不書,安可默而已哉?將何以發揮頌聲,披揚宿志者也?司馬西河竇公,名彥澄,碩德高闈,紹賢遠識,器宇嶽厚,檢操冰清。屬以師長闋官,攝行隨手。以家,而形於孝友;以己,而廣於詩書。以重,而雅俗自興;以明,而至道丕若。且猶歸心淨土,膜拜佛乘。摧喬慢之外幢,興開示之真語。建謀羣吏,乃命下寮。顧蚊山之易疲,嘆龍宮之難紀。

麓山寺碑相關典故

李邕,揚州江都人,史書記載“邑之文,於碑頌是所長”。由於他任過北海太守,人稱“李北海”,所以這碑又名“北海碑”。李邕撰寫的此碑碑文為行楷書,詞句華麗,字體秀勁,集漢魏碑銘之長。
麓山寺碑 麓山寺碑
在李邕一生書寫過的眾多碑銘中,以麓山寺碑最為精美,碑的背面還有米芾等宋元名家的題名,因而歷代書家都將它視作珍品。由於此碑的文采、書法、刻工都精湛獨到,所以人們又稱它“三絕碑”。“三絕碑”在中國古代碑刻藝術中聲譽很高,碑字用行書是此碑新創,筆力雄健渾厚,後起書法大師,如蘇、米芾等都沿襲其法。元代書法大家趙孟頫自言:“每作大字一意擬之”。
自古至今,許多著名文人遊覽嶽麓山時都特意來觀摩此碑,宋代的張栻、明代的李東陽等都留下了吟詠它的詩篇,可見其對後人影響之大,由於此碑曾一度嵌入壁間,故碑陰拓本甚為罕見。加之後人妄刻題名於碑陰文字之上,致使碑陰字畫損傷,故碑陰拓本佳者亦極難得。碑側刻字,有米芾等題字,又有明及清人題字、觀款。因碑石不精,漫漶過早,曾被剜刻,而未剜拓本絕少。此碑是李邕53歲時所書,款署“前陳州剌史”,比《李思訓碑》晚九年。

麓山寺碑藝術瑰寶

麓山寺碑,歷來為人稱頌。明王世貞説:“《嶽麓寺碑》勝《雲麾》……其神情流放,天真爛熳,隱隱殘楮斷墨間,猶足傾倒眉山、吳興也。”評價極高。此碑的特點:用筆方面,由於李邕博採魏晉時期鍾、王書體和北朝碑刻書法之長,所以落筆堅實,謹嚴而開合得體。
麓山寺碑,在結字方面,結構寬博,向四面開放,中宮緊縮,充分體現了李邕行書奇崛多變的藝術特色
麓山寺碑,不僅是中國碑刻藝術的瑰寶,而且也是重要的湖南地方文獻。碑文敍述了自晉太始四年建麓山寺至唐立碑時,麓山寺的沿革和歷代住持禪師傳經弘法的情況,以及歷代官員對該寺所作的貢獻,可以折射出佛教在湖南傳播的歷史軌跡。

麓山寺碑地理位置

地址:湖南省長沙嶽麓區嶽麓山麓山寺內(古麓山寺)
參考資料
  • 1.    麓山寺碑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19-06-27]
  • 2.    (明)吳道行,(清)趙寧修纂,嶽麓書院志 精,嶽麓書社,2012.02,第1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