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鹿上之盟

鎖定
公元前639年春,宋襄公召集齊國楚國在鹿上(鹿上今屬阜南縣城西谷河南岸的公橋鄉阮城村)會盟,希望楚國把附庸國分給自己幾個。楚成王心裏暗笑,表面上答應了宋國的荒唐要求,會盟取得了“圓滿成功”。但是,當年秋天的盂之會上,楚成王暗藏甲兵,突然發難,逮捕了宋襄公,並進攻宋國。幸虧宋國司馬子魚涉險提前逃回宋國,並積極組織抵抗,楚國的陰謀才沒有得逞。於是在當年冬天魯國組織的薄之會上,做人情釋放了宋襄公。
中文名
鹿上之盟
事件性質
宋、楚兩大國會盟
參會各方
宋襄公、楚成王等
事件原因
宋襄公欲瓜分楚國附庸
事件結果
楚國口頭答應,準備報復

鹿上之盟事件起因

春秋中期,宋襄公用仁義對待國人,積極發展經濟,國力迅速增加,本來就是中原大國的宋國開始強大起來。宋襄公見自己治國有方,羨慕其他大國附庸眾多,自己也想弄幾個“馬仔”。他分析了一下局勢:宋國的東邊是稱霸多年的齊國和資深強國魯國,西邊是強悍好鬥的鄭國,北邊是野心勃勃的霸主晉國,想要發展“下線”,只有遠在西南的楚國,勢力剛剛伸展到淮北,在這一帶的統治還很不穩固,而且主要是沿伏牛山脈向周王朝的統治中心洛陽一帶發展,從楚國手中分些附庸國,應該比較好辦。於是他就想與那些霸主一樣,召集諸侯會盟一次,過過盟主的癮。
公元前640年冬,宋襄公在與楚國商定以後,發出通知,約定公元前641年春天在鹿上(今安徽省阜南縣 [1]  ,楚地)會盟。消息傳到魯國,魯國大臣臧文仲幽幽地來了一句:“以欲從人,則可;以人從欲,鮮濟。”意思是:讓自家的想法隨着別人走,是可以的;想讓人家跟着你的想法走,很難做到。雖然沒有直接評論結果會如何,但是,明眼人一下子就明白其中深刻的含義和明確的指向。

鹿上之盟事件結果

公元前前639年春,鹿上之盟如期舉行。參加會盟的有:宋、齊、楚三國的國君。宋國通知的國家肯定不止這些,但是估計很多國家根本不甩它,所以都沒有來,例如魯國,從臧文仲説的那句話就可以知道魯國也接到了通知。由於會議通知是宋國下發的,所以宋襄公要作這次會盟的盟主。楚成王壓根沒想到宋襄公會如此不知進退,愕然之餘還是答應了。於是宋襄公主持會盟,當了一把理論上的盟主。
不僅如此,宋襄公還要楚國把它的附庸國分給自己幾個,好讓自己也當一回名副其實的盟主。楚成王心中暗笑,也沒費事就答應了。反正按照各國的規矩,新盟主還要召集附庸國然後才能給他進貢,而在楚成王的規劃中,根本就沒有給宋襄公留下附庸國進貢的時間。
鹿上之盟圓滿成功,宋襄公自以為已經成了盟主,傲然以霸主自居。大臣公子目夷子魚)看出了其中的危險,警告宋襄公説:“小國爭盟,禍也。宋其亡乎,幸而後敗!”(小國爭當盟主,這是禍事呀!宋國大概要滅亡了吧!如果只是失敗而不亡國,那真是萬幸!)但是,宋襄公並沒有把子魚的話放在心上。
鹿上會盟是齊、楚、宋三巨頭之會,其地點就在楚國的鹿上,今阜南縣。《水經注·淮水》:“(原鹿)縣即春秋之鹿上也。《左傳·僖公二十一年》宋人為鹿上之盟,以求諸侯於楚。”《史記索隱》卻認為宋國主盟,自然應該在宋地舉行,而鹿上是楚國的地盤,不應該在此會盟,並説“今濟陰(郡)乘氏縣(今山東菏澤)北有鹿城”,意思是那裏才是會盟之地。但《左傳》明説是“宋人為鹿上之盟,以求諸侯於楚”,有求於人,所以才在對方的地盤聚會。《左傳·昭公十三年》:“秋,晉侯會吳子於良”,此“良”地屬吳國。可見在對方國土內會盟並不稀罕。而且唐代(《史記索隱》作者的時代)的“濟陰乘氏縣”春秋時屬衞,並不是宋國的地盤,更不可能在那裏會盟。

鹿上之盟變生盂之會

春秋時代的會盟,主盟者一般是強國(如楚國、齊國、晉國)或周王室的宗親(如魯國,當時國力也足夠強大)的君主主持,而宋國是殷商的後裔,不是王室宗親;論國力又不能與齊、楚相比,根本不具備主盟的資格,尤其是沒有資格跟不講中原規矩的楚國爭奪盟主的位子。鹿上之盟搶當盟主,讓楚成王認為自己受到了侮辱,非常窩火。
沒想到,當上“盟主”的宋襄公急於過癮,當年秋天就召集一些國家在盂(今河南商丘市睢縣西北)開會。大概是要辦理附庸國的移交手續,所以參會的除了宋、楚以外,還有陳、蔡、鄭、許、曹五個中等國家。這五個國家都靠近宋國,估計是楚國答應“轉讓”給宋國的附庸國。但是,這五國中除了許國十分弱小,只有一座孤城以外,其他四國都不弱,像蔡國、鄭國還很搗蛋,楚國的指示都不肯老實執行,交給宋國根本不甩它鼻。從這裏可以看出楚國壓根兒就沒打算分附庸給宋國。但是,宋襄公滿懷信心、歡天喜地地準備讓這些小國服從於自己。
春秋會盟,諸侯均以乘車(公務用車)參會,宋襄公也準備坐乘車參加。公子目夷告訴他:楚人以南蠻自居,根本不按中國的規矩來,希望您做好兩手準備,坐戰車參會。宋襄公説:“我作為盟主,帶頭破壞規矩,你讓天下的諸侯怎麼看我?”不顧公子目夷的苦苦勸阻,昂然乘乘車參加了會議。
楚成王可不講那一套,他見宋襄公竟然坐乘車來了,自己駕着戰車,帶着將士們直衝宋國大營,沒費事就把宋襄公抓了起來。宋襄公破口大罵,楚成王只管哈哈大笑。然後指揮部下進攻宋國。好在公子目夷提前逃回宋國,組織大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楚軍數次攻擊,都沒有得逞。楚成王讓宋襄公告訴城裏的人們投降,宋襄公不肯;楚軍又威脅殺掉宋襄公,宋人回答:“感謝上天保佑,我們已經有國君了!”就是不給楚國人開門。楚成王無奈,只好裹挾着宋襄公撤走。

鹿上之盟後續事件

楚成王抓住宋襄公,本想順勢拿下宋國,不料陰謀沒能得逞,現在宋襄公擱手裏簡直就是雞肋,殺了沒用,還會惹起中原諸侯的反感,尤其是怕犯了宋國的眾怒,想放了卻又不甘心。於是在盂之會、伐宋之後,不知道是誰出的點子,向魯國“獻捷”。魯國是周公的封國,周公曾經當過攝政王,有權代表周王室接受獻俘獻捷。但問題是楚國自稱王,與周天子是平起平坐的關係,都已經多少年不向周王朝進貢了,現在突然向魯國(代理國)獻捷,這明顯是想把這塊雞肋處理掉。魯國當時的國君僖公是一個非常聰明、較有作為的君主,很快明白了楚國的意思,是想讓魯國給它找個台階下。於是緊急召集諸侯會於薄(一作“蒲”),請求楚國釋放了宋襄公。楚國假模斯樣地把宋襄公批評教育一番後,“做人情”釋放了宋襄公。
宋襄公獲釋後,不好意思回國,在魯國漂着。公子子魚派人把他接了回來,並且解釋自己當時稱“宋國已有國君”其實是騙楚國人的,要不這樣,宋國會淪陷,你的老命也保不住。宋襄公羞愧難當,根本不計較這些。
但是,宋襄公並沒有熄滅他當霸主的雄心。第二年夏天,他就帶着衞、許、滕三國去打鄭國。當年秋天,楚國直接攻打宋國以解救鄭國,這是春秋時代的“圍魏救趙”,比戰國時代的圍魏救趙早了幾百年,足見楚人精通戰術,遠非愚蠢如宋襄公者流所可比擬。到了十一月初一,宋、楚兩軍展開決戰,即宋楚泓之戰,宋軍屢次錯失良機,大敗,宋襄公受重傷,不治身亡。 [2] 
鹿上之盟是宋襄公爭奪霸主、盟主的開始,也是他走向下坡路的開始。他由於高度愚蠢和不自量力,不僅沒有當成霸主,而且還屢受屈辱,直至丟掉性命。
毛澤東評價説:“我們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種蠢豬式的仁義道德。” [3] 
參考資料
  • 1.    太和縣  .太和縣人民政府.2012-1-1[引用日期2016-08-11]
  • 2.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0
  • 3.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