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鶴嘆

鎖定
《鶴嘆》是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美食家、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該詩描繪了鶴的神與形,借鶴感嘆詩人自己的人生飄零多舛,像鶴一樣清高傲岸孤芳自賞且孤苦伶仃,但在仕途上不僅難以前進,也難以脱離,故羨慕鶴還能有退卻的餘地。全詩託物寓志,詠物,而不泥於物。 [6] 
作品名稱
鶴嘆
作    者
蘇軾
創作年代
北宋
作品出處
《東坡集》
文學體裁
七言古詩

鶴嘆作品原文

鶴嘆
園中有鶴馴可呼,我欲呼之立坐隅
鶴有難色側睨予,豈欲臆對如鵩乎
我生如寄良畸孤,三尺長脛閣瘦軀
俯啄少許便有餘,何至以身為子娛
驅之上堂立斯須,投以餅餌視若無
戛然長鳴乃下趨,難進易退我不如 [2] 

鶴嘆註釋譯文

鶴嘆詞句註釋

⑴馴可呼:馴服聽從呼叫。
⑵坐隅(yú):座位旁。
⑶難(nán)色:為難的樣子。側睨(nì):斜視的樣子。
⑷“豈欲”句:語出漢賈誼鵩鳥賦》:“口不能言,請對以臆。”臆對,不用言語而用心中所想來對答。臆,胸,引申為心。鵩(fú):又名山鴞(xiāo),夜鳴,聲惡,古人認為是不詳之鳥,形似貓頭鷹。
⑸如寄:好像暫時寄居,比喻時間短促。良:確實,實在。畸孤:零落獨膽。
⑹脛(jìng):下肢。閣:同“擱”,托起,架着。
⑺啄:吃食物。
⑻“何至”句:言鶴不願以自身供人娛樂。晉人支遁好鶴,有人送他雙鶴,支遁説:“鶴投有凌雲之姿,何肯為人耳目玩乎?”便將鶴放了。
⑼斯須:頃刻,一會兒。
⑽視若無:視若無睹。
⑾戛(jiá)然:鳥鳴叫的聲音。
⑿“難進”句:用《禮記·表記》:“事君難進而易退”語意。 [1]  [3-5] 

鶴嘆白話譯文

園子中飼養的鶴馴服聽從呼叫,我便呼喚它站到我的身邊來。
鶴似乎面有難色,斜着眼睛打量我,難道是要我像面對山鴞一樣猜測它的心思嗎。
這鶴依靠別人生活,身材長得奇異修長,長長的腿上是瘦瘦的身體。
低頭吃少許食物便能存活,又何必以自身供人娛樂呢。
鶴來到堂上站了一會兒,餵給它食物它視若無睹。
長長地鳴叫一聲便又飛了下去,進堂難出堂易,這種個性使我自嘆不如。 [2] 

鶴嘆創作背景

該詩於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作於定州。這時正是朝廷中黨爭激烈、政壇即將發生大變化的關鍵時期,蘇軾雖遠任定州,卻始終關注着政局的發展,併力圖在越來越沒有原則的黨爭中保持住自已高潔的操守。 [1] 

鶴嘆作品鑑賞

鶴嘆文學賞析

此篇詩人先後呼鶴、對鶴、驅鶴、飼鶴,終至嘆鶴,借寫鶴來隱喻潔身自愛的高士形象。而全詩藝術上的最大特色就是模仿西漢賈誼所作的《鵩鳥賦》,以擬人的手法來與鶴交談。
詩的前四句是引子,寫詩人要讓鶴坐於身邊相娛,而鶴面有難色又顯得很輕蔑。
中間四句便是所謂的“臆對”,即想象中的鶴的應答之詞。“我生如寄良畸孤,三尺長腔閣瘦”,既是寫鶴之孤獨無依,同樣也是託物自況;“俯啄少許便有餘,何至以身為子娛”,更言明己身所求於世者不多,然卻有濟世之志,不肯俯仰於人,供人玩。
最後四句,寫詩人不顧鶴的想法,強行驅趕它到堂上站立頃刻,並投食給它。但是鶴卻不屑一顧,挺起頭頸長鳴一聲,便走下堂去。篇末則直抒胸臆——“夏然長鳴乃下趨,難進易退我不如”,表明主觀情感已外在投射於此鶴之身。詩人不禁感慨:“像鶴這樣不熱衷於求進而極願引退的做法,我是趕不上的啊。”
全詩像是在敍述一個小故事,形象生動,幽默有趣,卻又寄寓着詩人的人生思考。 [1]  [6] 

鶴嘆名家點評

北宋詩人唐庚《文錄》:“東坡作《病鶴》詩,嘗寫‘三尺長脛瘦軀’,闕其一字,使任德翁輩下之,凡數字。東坡徐出其稿,蓋‘閣’字也。此字既出,儼然病鶴矣。” [6] 
南宋詩人魏慶之《詩人玉屑》卷一七引《陵陽室中語》:“作《鶴嘆》,則替鶴分明”。 [6] 
清代詞人賀裳《載酒園詩話·蘇軾》:“着想俱不從人間,真化人出無入有之筆,然政如吞刀吐火,可暫不可常。” [6] 
清代詩人、文學家查慎行《初白庵蘇詩補註》卷三七:按《唐子西語錄》雲:“東坡作病鶴詩……”今題中無“病”字,疑有脱落也。又朱翌《猗覺寮雜記》雲:“《世説》有遺支道林雙鶴者,道林曰:‘既有凌霄之姿,何肯為人作耳目玩?’”詩中“何至以身為子娛”,正用此。 [6] 
清代文學家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五:“難進易退我不如”,此《鶴嘆》所以作也,卻只於結處一句收住。中雲:“豈欲臆對如鵬乎”,乃疑而問鶴之詞,而“我生如寄”四句便直代鶴作臆對語。章法奇絕,是方為善學賈賦者。 [6] 
清代文學家紀昀《紀評蘇詩》卷三七:純是自託,末以一語點睛,筆墨特為奇恣。 [6] 
清代文學家趙克宜《角山樓蘇詩評註匯鈔》卷一七:通體遒淨絕倫,中四語妙用代法,本旨極透。 [6] 

鶴嘆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州)人。蘇洵子。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治水名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福昌縣主簿、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召直史館。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知湖州時,以訕謗御史台獄,次年貶黃州團練使,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還朝,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紹聖元年(1094),又被劾奏譏斥先朝,遠貶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歸,次年卒於常州。蘇軾詩、詞、文、書、畫皆工,是繼歐陽修之後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古文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為傑出的詞人,開闢了豪放詞風,同辛棄疾並稱“蘇辛”;在詩歌上,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在書法方面,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東坡易傳》《東坡書傳》等,今存《東坡全集》150卷。 [7] 
參考資料
  • 1.    閆曉東注析.蘇軾詩文選[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1.05:88
  • 2.    (北宋)蘇軾著.東坡集[M].瀋陽:萬卷出版公司,2017.01:217
  • 3.    (北宋)蘇軾著;曹慕樊,徐永年主編;西南師範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室選注,.西南師範大學中文系 古典文學考古室選注 東坡選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08:281
  • 4.    鄧紹基,周秀才,候光復主編.中國古代十大詩人精品全集 蘇軾.大連:大連出版社,1997.01:320
  • 5.    劉乃昌選注.蘇軾選集.濟南:齊魯書社,2005.09:124
  • 6.    周新華,劉豔雲,李增壽編著.蘇軾定州詩文評註.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15.07:18-19
  • 7.    莊恆愷編著.廉吏傳.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21.08: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