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慎行年少聰穎,聲名早著。早年受教於黃宗羲,得陸嘉淑賞識、朱彝尊提攜。於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中舉,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赴殿試,賜進士出身,授翰林院編修,供職於南書房。後從軍西南,隨駕東北,所到之處均有所作。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乞休歸裏,築初白庵以居,潛心著述。雍正四年(1726年),受弟查嗣庭牽連被逮入京,次年放歸,不到兩個月即去世,享年七十八歲。
[2]
- 本 名
- 查慎行
- 別 名
-
查嗣璉
查初白
初白先生 - 字
- 夏重、悔餘
- 號
- 查田、他山
- 所處時代
- 清代
- 民族族羣
- 漢族
- 出生地
- 浙江杭州府海寧縣
- 出生日期
- 順治七年五月七日(1650年6月5日)
- 逝世日期
- 雍正五年八月三十日(1727年10月14日)
- 主要作品
- 《敬業堂詩集》《查初白詩評十二種》等
- 主要成就
- 位列“清初六家”之一
查慎行人物生平
編輯查慎行早年經歷
查慎行於順治七年五月七日(1650年6月5日)生於杭州府海寧一個漸有衰頹之勢的書香望族。查慎行幼年天性聰穎,五歲時,就能夠作詩,六歲時作的詩就已經聲韻協調、對仗工整。十歲時,查慎行作《武侯論》,總共數百言,受到了同鄉前輩範驤的稱讚,查慎行的神童之名得以傳遍鄉黨。就學於黃宗羲,精研《易經》,學問日漸精進。十八歲時,查慎行更是因為吟出“絕奇世事傳聞裏,最好交情見面初。”的詩句而獲得遺民詩人陸嘉淑的青睞,並迎娶陸氏之女為妻。
[5]
時值清初,清王朝統治地位尚未穩固,父親並不讓查慎行過多致力於科舉,待到清政權已相當穩固時,查慎行才赴武林吳山,從學於無錫慈溪的名宿葉伯寅。
[6]
二十歲,查慎行補為生員,出門遠遊,遍歷雲貴、華中、華北、東南各地,寫出大量詩作,名噪一時。
[5]
查慎行被迫謀生
康熙十年(1671年),查慎行開始參與科舉,應童子試。但考試未結束,母親病重,並於次年去世。
[7]
六年後父親也去世。
[8]
面臨着七年內父母雙亡、科考失利的局面,查慎行雖自負文名,對功名的進取之心絲毫不減,但窘迫的家境和“丁憂”期間不能參加科考的局勢,迫使查慎行改弦易轍,從舉業外另闢蹊徑來維持生計。
[9]
作為長子,查慎行挑起家庭重擔,外出謀生。同時未放棄科舉仕進之志。
當時不少讀書人選擇隨幕軍中以獲得保舉,撈取功名利祿。康熙十八年(1679年)夏,查慎行便跟隨從兄查容至荊州共赴同鄉貴州巡撫楊雍建的幕府,
[10]
並隨楊雍建遠征雲貴,討伐吳三桂殘部。
[11]
這一年,他把自己以前所做的詩歌、辭賦、文章等盡數毀去,其中也包括他學填的詞。
[9]
康熙二十一年(1680年)秋,查慎行聽到二弟查嗣瑮北遊,於是整理行李從貴陽回到家鄉,到家後與三弟查嗣庭同居。
[12]
期間作有《發貴陽留別大中丞楊公三首》留別楊雍建,途經雲頂關、清平縣、潕陽、沅州、辰溪、長沙、洞庭、嶽州等地都有詩句,隨後他將這段時間漂泊在外創作的詩編成《遄歸集》。
[12]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秋,查慎行住在黃宗羲杭州寓中,與其同遊。同年冬,查慎行赴西江入堂伯父查培繼幕府。
[13]
查慎行赴京求學
到北京後,查慎行從學於王世禎。他常參與詩文集會,結交了不少名士顯宦,如與朱之弼遊玩啜泉,與湯右曾借宿摩訶庵,與惠周惕、吳雯等小集,同姜宸英、惠周惕、魏坤、張雲章、湯右曾、查嗣韓、查昇等名士雅集,聲名漸起。
[11]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初,秋闈放榜,查慎行落第,打算離開北京。但恰逢楊雍建到北京出任少司馬,便再三挽留查慎行,最終查慎行還是選擇留下。之後他常常出入中表兄朱彝尊書齋與之談論詩文。這年秋,朱彝尊移居古藤書屋,查慎行等便常在此夜集。九月十日,與姜宸英、朱彝尊、朱載震、梁佩蘭、湯右曾等在長春寺宴會聯句,頗有樂趣。
[11]
查慎行命運坎坷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初,岳父陸嘉淑病重,查慎行回鄉扶侍。
[18]
出京時和弟弟查嗣瑮在城門偶遇錢澄之,二人在長幹寺暢聊許久,錢澄之有詩集相贈。
[19]
這年夏,查慎行在家作《廬塘放鴨圖》,趙俞、鄭梁、許汝霖、湯右曾、朱彝尊、吳雯、查嗣瑮、唐孫華、揆敍、魏坤、錢名世、王士禎等為其題詩。
[20]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二月,查慎行在處理完岳父喪事後才還京。八月,同右春坊右贊善趙執信等在洪昇家看伶人演《長生殿》,因康熙帝厭惡此劇,加之這次宴飲是在孝懿仁皇后病逝尚未除服的“國恤”期間舉行的,給事中黃六鴻趁機彈劾,趙執信被革職。
[21]
查慎行也遭受牽連,被以“國恤張樂大不敬”的罪名革去國學生籍,驅逐回籍。經此打擊,查慎行長夜深思,遂將原名嗣璉改為慎行,
[22]
意在提醒自己謹言慎行。
[21]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二月二十一日,查慎行離京。當時大司寇徐元文致仕南歸,邀請他和姜宸英與之同行。一路上查慎行與姜二人多有唱和。
[23]
秋,查慎行趕赴江蘇吳縣橘社書局,在此逗留許久。
[24]
九月十一日,渡洞庭時偶遇張雲章,此後半月,多有唱和,張雲章將這些唱和詩結集為《橘社倡和集》鏤刻出版。二人先後為為詩集作序。
[25]
年末,姜宸英趕赴北京參加鄉試落第,查慎行邀請其到橘社書局。
[26]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春,朱儼由刑部郎官出任九江知府,寫信邀請查慎行來其幕下,他欣然應允前往。路經桐城時拜謁左忠毅公祠,經過錢澄之山居時贈與藏山集。
[30]
二月底到達九江,原本多次計劃登廬山,但因阻撓作罷。
[31]
七月二十四日,朱儼為查慎行準備了半月乾糧,自城北登廬山,遊玩十日,略盡山南北。
[32]
作《廬山紀遊》一卷。
[31]
九月,查慎行辭別朱儼,從九江返鄉。
[33]
查慎行四處輾轉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二月底,查慎行與籌措赴北京參加鄉試的查嗣瑮在安徽不期而遇,遂一同進京,有詩唱和。到了北京,兄弟二人下榻自怡園,明珠得知查慎行到了北京,便邀其相見。
[34]
他的學生揆敍欣喜萬分,作《喜查夫子至都二首》,查慎行答詩《次韻答愷功二首》。在京期間,他與揆敍、唐孫華多有詩來往。
[35]
這年秋,查慎行第三次參加鄉試中舉,名列第二十,好友姜宸英則在他前一名。
[36]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春,查慎行參加會試,結果落第。當時主考官徐倬告老還鄉,與會試落敗準備回家的查慎行同行。
[37]
一路上查慎行與徐倬唱和數首,大多都被收入《白蘋集》。秋遊越州,得知揆敍升任翰林侍講,寄詩《閲邸報知揆愷功改官翰林侍講喜寄二首》祝賀。
[11]
同年冬,揆敍兩次寫信邀請查慎行進京,十二月十七日,查慎行動身北行,再次入京。
[38]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臘月前,查慎行抵達北京,與侄子查升同居宣武門外,與姜宸英、惠周惕相鄰。
[39]
正月,查慎行賀湯右曾四十壽,與陳奕禧話舊。元宵節夜,同唐孫華、趙俞、宮鴻歷、查升等人在姜宸英寓宴飲。花朝節時,唐孫華招徠他與姜宸英、趙俞、惠周惕、湯右曾、宮鴻歷、查升在其家中小聚,
[40]
查慎行都留有詩作。同學許霜巖赴任陳留縣令,邀查慎行同往,此行遍遊汴梁。
[41]
七月七日,姜宸英等好友在陳奕禧家為查慎行踐行。
[11]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春,查慎行應當時居住在安徽的徐倬邀請,與其孫徐任可一起前往。他由四安鎮取山路經宣城、池陽、抵黃湓口渡江,都是他之前沒有遊玩過的地方。
[42]
夏,從安徽到九江,再次入太守朱儼幕,歷時一個月。
[43]
隨後回到杭州,與趙俞等泛舟西湖,和趙俞登孤山。又因為唐孫華任浙江鄉試副考官,查慎行便同趙俞與他在西湖舟上雅集,即席附和趙俞韻二首。十月,同參加會試的兒子查克建一同入都。
[44]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二月底,查慎行離京南歸,在保定得知長子查克建中進士時,即興創作口占,而此時他自己仍然只是舉人。
[45]
夏,難掩兒子及第的喜悦,查慎行在家鄉老屋的原址上修建得樹樓,竣工後一氣作詩九首。
[46]
六月,查克建北上赴殿試,查慎行作《兒建赴殿試北上詩以示之》來激勵他。
[47]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春,查慎行往返嘉興、湖州兩地兩個月,三月後回家。
[48]
四月,與朱彝尊同遊閩南,乘舟經過富春江、七里瀧、蘭溪,入贛後,又經玉山、鉛山,至湖口登陸至福建崇安,遊武夷山。六月,至福州。七月,至建寧。往返五個月,秋天回家。
[49]
一路與朱彝尊多有唱和,如《初發江干》、《自漁浦掛席至富陽聯句》。
[50]
十二月,在浙江桐鄉縣舟中與朱彝尊告別。
[51]
查慎行連遭打擊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從去年起就卧牀不起的妻子陸氏病重,查慎行在家照顧其起居。
[52]
五月七日,查慎行五十生日,查嗣瑮作詩為兄壽,有詩《五十生日徳尹次二蘇兄弟生日唱和詩為壽次答二首》答之。
[53]
冬十月二十五日,陸氏逝世,查慎行居家為其治喪。終生不復娶。
[54]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查慎行到北京再次參加會試,二弟查嗣瑮進士及第,授翰林院庶吉士。查慎行再次落榜,族兄查嗣韓留他下榻其家中。
[55]
四月,對他關愛有加的族兄查嗣韓也猝然長逝,
[56]
本就因落第而感到失望的查慎行感到無依無靠,準備南歸。五月,查慎行在京重遇闊別十二年的好友朱載震,不禁感慨物是人非。讀其遊匡廬武當兩集,有詩相贈。七月,查慎行離京。
[57]
九月十三日,再次入京,次女嫁給朱儼之子,查慎行心有不捨,想到妻子和女兒都已經離開自己,老淚縱橫,寫下《送女詞二首》。
[58]
康熙四十年(1701年)正月,查慎行返鄉。四月,經過蘇州的時候遭遇盜賊,裝有詩集的箱篋同財物一起被洗劫一空。
[59]
到家後,囑咐禹之鼎為其作《初白庵圖》,取東坡“身行萬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頭”詩意,朱彝尊有《題初白庵主小像》。
[60]
六月,查嗣瑮六歲的兒子阿願夭折,而阿願的名字還是查慎行起的,查慎行作詩三首表達哀傷。秋,連續遭遇喪妻、落榜、喪兄、嫁女、遇賊多故的查慎行大病一場,病癒後與朱彝尊、查嗣瑮往來同遊。
[11]
查慎行偶得聖眷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仲春,瀝盡查慎行心血的《蘇詩補註》歷三十年終於完成。
[61]
四月初十日,陪徐倬泛舟紅橋,歸憩天寧精舍觀賞牡丹。同年夏,他因長子查克建以進士任直隸束鹿縣令而赴保定,借住在長子署中。
[62]
康熙帝南巡迴鑾,駐蹕德州,問大學士張玉書是否聽聞查慎行的姓名,當時巡撫李光地也在行殿,以查慎行的學問人品奏對。十月十七日,李光地傳達恩詔讓查慎行從直隸急赴德州。
[63]
二十日,康熙帝召對查慎行許久,甚是滿意,便賜御書“程子視箴”楷字一幅。二十八日,查慎行應召到南書房與長洲人韓元同試八股文《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一篇,再試《士先器識而後文藝論》,康熙閲後已有定奪,下旨:“查慎行、汪灝,著同查昇每日進南書房辦事。”內廷都由詞臣奉命輪班的傳統就是從這裏開始的。之後因大學士陳廷敬等推薦,康熙帝再次在南書房召試查慎行等十二人,查慎行僅次於揆敍,名列第二。
[64]
十一月初八日,南書房諸臣閲覽康熙帝的墨跡,查慎行作《南書房敬觀宸翰恭紀十二章》。
[65]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元月二日,查慎行入直南書房,
[66]
特授翰林院編修,康熙帝特賜石山綠硯。
[67]
元月四日,查慎行雪中隨聖駕赴西苑,晚上在自怡園留宿,有詩呈翰林院院長揆敍,揆敍有詩和之。
[68]
二月,熊賜履擔任會試正考官。三月,查慎行參加會試中二甲貢生,揆敍有詩祝賀。
[69]
三月二十六日,康熙帝分賜南書房諸臣瓶中牡丹,查慎行得鞓紅一朵,有詩謝恩。四月四日,查慎行參加殿試,爾後進士及第,位列二甲第二名,授庶吉士。二十一日,赴暢春園謝恩,有《二十一日赴暢春苑謝恩恭紀》。
[70]
而後查慎行三次隨駕巡遊塞外,
[71]
沿途風土及所見均成詩作,每次御試古詩文詞,康熙帝親自定甲乙等,查慎行總是被欽定為第一。只要是有作呈覽,康熙帝俱為稱讚。因此,查慎行深得皇帝器重,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帝親書賜予“敬業堂”匾額。
[11]
[72]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查慎行奉旨到武英書局編纂《佩文韻府》。
[75]
查慎行居家修書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七月初一日,查慎行請求長假獲批,於是離京,作《七月朔長假出都諸同年同學祖餞於廣寧門外即席留別》,揆敍贈與他千金,並説:“先生的初白庵還沒有建成,希望可以用這些錢來供您完成它。”查慎行感其情重,只接受了百金:“僅僅這些錢供此行的車馬費足矣。至於築造我腦海裏的初白庵的夢想,早已被擱置。今時今日我得以歸還自己的陋室,安度餘生,你的心意就已經到了。”使者往返再三,最終查慎行還是沒有接受。
[77]
從此家居十餘年,築初白庵以居,潛心著述,人稱初白先生。
查慎行飛來橫禍
雍正四年(1726年),因弟查嗣庭訕謗案,查慎行以“家長失教”獲罪,被逮入京。
[80]
雍正五年(1727年)三月二十一日,弟查嗣庭在獄中自殺。在查嗣庭案的審理中,當時的刑部尚書勵廷儀或許對查慎行等暗中有所庇護,因為勵廷儀與查慎行的二弟德尹同為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進士,又與查慎行同在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開始在南書房行走,二人之間並無矛盾。
[81]
雍正帝閲覽查慎行的詩集,翻到他曾經寫的謝恩詩詞,便對左右侍臣説:“查某忠愛惓惓,固一飯不忘君恩也。”出於雍正帝的評價,查慎行和他的幼子查克念都放歸田裏。五月七日,查慎行得知此案從寬,十日和查克念奉赦出獄,南歸回家。
[82]
查慎行自從遭遇家難,鬱鬱不樂,即使他受了皇帝的寬宥,但還是因為骨肉離遷,感懷傷心,南歸途中中暑。七月,查慎行到家後,就患上了脾泄,神氣衰耗,病痛漸劇。秋八月三十日辰時,查慎行逝世,享年七十八歲,葬於嘉興羅漢塘。
[83-85]
查慎行主要影響
編輯查慎行詩歌
- 題材
查慎行的《敬業堂詩集》多以山水遊歷詩為主,這些山水遊歷詩之中,不僅描摹了光怪陸離的邊域自然風光和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更有大量的山水田園詩作,表現出一種醉心山水田園的閒適恬淡之樂。
[5]
查慎行詩歌不僅集中描寫了自己一生的主要經歷,展現了他豐富的內心世界,在表達士人內心世界的深度上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且他的詩歌在表現社會生活的廣度和深度方面也毫不遜色,廣泛地反映了康熙、雍正年間政治軍事、社會經濟、文化現象、山川風物等多方面的歷史事實。
[81]
查慎行的山水紀行詩內容豐富,不僅真實生動地描繪出了祖國各地絢麗多姿的風光景色以及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而且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反映出詩人高尚的情操和不俗的審美情趣。
[3]
其詩中的景緻既有北國風光的生動描繪,也有南國四季的深情抒寫;他的詩歌中,不僅融入了詩人熱愛生活、嚮往自然、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樂觀精神,而且還熔鑄了他對世事的洞察和對歷史人生的思考。
[3]
查慎行詩作多有描寫農民的困苦生活,他久處民間,又曾漫遊大江南北,所以他對當時民生的艱苦有很深切、很直接的感受,他的詩集中就有較多的詩寫到當時百姓水深火熱的苦難生活,對當時的社會現實有相當深刻的揭露。雖然揭示深度不及杜甫、白居易尖鋭與激烈。但是,清初壓制輿論的法網極其嚴密,查慎行不但能在詩中反映農民的不幸生活,且對造成農民不幸的社會原因作了具有相當深度的分析,難能可貴。
[86]
查慎行的仕宦述志詩代表了其詩歌創作在藝術追求上的更高層次。他豐富的人生閲歷和生活體驗加之複雜矛盾的仕宦生涯,使仕宦詩意藴繁多、內涵豐富,也得益於他歷經盛衰寵辱,閲盡箇中百態,歷遍世間苦楚才有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豁達心境。同時這類詩也顯得蒼勁遒健,充滿着樂觀昂揚的人生態度和自信的人生豪情。
[3]
- 體裁
查慎行擅長五言絕句,《舟夜書所見》“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此詩寫於詩人離開京城途中夜泊大運河時所見的夜景,詩歌既生動地概括出了詩人夜泊舟中遠眺所見到的壯麗景象,又傳神地描繪出了一幅色彩斑斕、動靜結合的夜景圖。詩歌以“漁燈”的光亮作為描寫對象,寫其帶來的光明。“一點螢”三個字點出燈光的亮度,也寫出了它的重要作用,寫的是靜態,同時有悽清苦楚的意味,然而,當微風忽起,波浪湧動,又寫的是動態。而這幅夜景圖陰冷黯淡的基調頓時顯得波瀾壯闊,氣象萬千,充滿了審美情趣。這首詩語言淺顯,比喻生動,雖無一處用典,卻顯得空靈深邃,意境超脱,且動靜結合,顯得境界開闊。
[3]
查慎行的絕句《題杜集後二首》之二:“漂泊西南且未還,幾曾篙目委時艱。三重茅底牀牀漏,突兀胸中屋萬間。”其凝重有力,論列風發,亦近劍南。查慎行的詩多記行旅,所得即一一託於吟哦,故篇什極富,這種作風與陸游亦無二致。
[86]
查慎行的近體詩則頗具陸游情調。如他的《夜觀燒山和中丞公韻》:“寒空月黑焰初垂,照夜俄生萬嶺雲。赤熾千人爭趙壁,火牛百道走燕軍。危時莫以鋒為戲,我意方憂玉亦焚。不信劫灰吹不盡,草間狐兔尚成羣。”寫來屬對自然而工整,運意圓潤而靈活,使事熨貼而淺近,皆一如劍南。
[86]
- 風格
查慎行有《自題癸未以後詩稿四首》,其四説:“拙速工遲任客誇,等閒吟遍上林花。平生怕拾楊劉唾 ,甘讓西昆號作家。”可見查慎行是鄙棄西昆體重藻飾聲律、只講究形式美的傾向的。查慎行既宗宋而學蘇陸,他的詩也就自然地呈現一種不同於西昆體的特色。
[3]
他的詩歌自然質樸,感情真摯,想象豐富,意境開闊。有的氣勢雄壯,風格勁健;有的則細膩自然,直抒己意。諸體具備,清新生動。
[3]
對於前者,查慎行的詩在整體上體現出一種宗宋的審美取向,他的詩歌代表了清初詩壇宋詩派的最高成就,成為宗宋一派的旗幟與典範。他作為詩壇”清初六家“,為清初詩壇宗宋派的中流砥柱、集大成者。
[5]
這在其山水紀行詩中表現得尤其明顯,這類詩風格以雄放勁健為主,雄健而蒼涼。並且感情真摯、自然質樸,直抒懷抱。與當時神韻派那種“範山模水”、“批風抹月”的脱離現實的詩風迥然相異。
[87]
例如《京口和韜荒兄》是對朝代更替的一種感慨,也是他對個人前途命運的擔憂,從而表現出來的傷感。但由於感情的複雜性,這同時也表現出其內心的慷慨之氣。查慎行的山水詩充滿豪放,帶有陽剛壯美的風格,浪漫奇特的情趣,同時往往藉助議論來抒發內心的情感,而且議論多是與寫景緊密結合,這是深受宋詩的影響。
[3]
他的詩歌中較少功利性、説教性,更多的是摒棄社會功用,而只借山水紀行來表達個人的情感,更加註重對山水本身的審美意境的表現,這反映出他對自然和人生的審美觀照和對個體生命意識的體驗與感悟。
[3]
對於後者,查慎行主要效法的對象是蘇軾、陸游,黃庭堅,境界雄渾,氣勢開闊,表現出了蒼勁雄健、暢達豪邁的思想感情,
[3]
他學習蘇軾,取用其故事、語典而能巧妙化用,不留痕跡,更無生吞活剝之弊,絲毫沒有許多宋詩的艱澀、深衍的弊病。他學習蘇軾善用比喻和平淡的詩風,從而形成了自己的淺顯曉暢、自然質樸的詩風,卻絕無許多宋詩的拗折瘦硬之弊端,真正是得其長而無其弊。
[5]
- 特點
查慎行的詩歌最大地特點就是能夠集敍事、議論、抒情為一體,內涵深刻,內容豐富,而且充滿哲理。
[3]
查慎行不僅襲用蘇東坡詩歌善用比喻的習慣。還注重在時間中展示空間的變化,這也是其詩歌的一個特點。
[3]
查慎行詩善用白描手法,而極少藻飾,如他的《青溪口號八首》皆信口而出,寫來平平淡淡,不加任何修飾,顯得通曉明暢,純真自然之極。
[86]
整部《敬業堂詩集》最顯著的藝術特徵在於白描手法的運用,以淺顯的語言,空靈的筆觸,來生動形象地描繪自然萬物的形態與氣韻,或是抒發個人情感,娓娓道來,使讀者絕少閲讀及理解的障礙。
[5]
白描手法的運用,將真摯的情感運於輕雅質樸的語言和意境當中,做到生動自然,內涵豐富。他的《除夕與潤木分韻二首》既充滿了他對前途的想往,又有對兄弟情誼的珍惜,進退維谷,兩難境遇的彷徨與無奈,這與查慎行看盡人生百態,淡泊人生的境界是分不開的。由於其深受宋詩的影響,在詩歌中善用白描,藴含哲理,並能闡發議論,引人思考,而且他的詩歌不事雕琢,境界渾然天成,內容含蓄雋永,成為清初詩壇上的一道獨具特色的風景。
[3]
查慎行很多詩歌不是單純地以理説理,而是觸物成理,即景成趣,發掘自然中存在的物事之理,而能給人以啓發和思考,引起義理,即能用物理來顯示義理,二者融而為一,從而產生了一種更高層次上的詩美效果。
[81]
查慎行説理詩在融合物理與義理使詩歌具有理趣的過程中,常用類比、比喻等手法來實現這種融合。他的這類詩歌顯微闡幽、獨出己意而讀來又給人以行雲流水之感。查慎行以議論為主的詩歌,整體風格上大多屬於峨刻峭直,體現了詩人之詩和學人之詩的統一。
[81]
- 詩學
“唐宋互參”是查慎行的詩學思想核心。清初詩人多學唐,而查詩兼學唐宋,宗宋為本,包融並蓄。以空靈創新為尚,得力於陸遊很深;受蘇軾的影響亦大,曾著《補註東坡編年詩》50卷。此外,在其詩歌批評理論中不自立門派,而是反覆比較權衡諸多詩學流派的優劣短長,不斷汲取理論營養,進而通過自己具體而細緻的詩歌評點,使得宋詩派的詩歌理論切實可行又易於接受。
[2]
一是關於“熟處求生”與創新理論。 他對詩歌的創新性極為重視,提倡“熟處求生”與“追險搜奇”,即“熟處求生”的創新精神。二是在詩論中反對用典、提倡白描。詩作工於刻畫鍛鍊,又多采用白描手法,注重平淡自然,提倡高雅,反對庸俗與纖巧。三是“意厚”、“氣厚”、“空靈、”淡脱“的詩學主張。他認為詩之厚,在意不在辭;詩之雄,在氣不在直;詩之靈,在空不在巧;詩之淡,在脱不在易。
[2]
[3]
[86]
[88]
查慎行詞
- 風格
查慎行《餘波詞》取杜甫詩“獨步才趨古,餘波德照鄰”之意命名。
[87]
查慎行詞作受朱彝尊浙西詞派詞風影響較深。他在《餘波詞》序中寫道:“餘少不喜填詞,丁巳秋朱竹坨,表兄(朱彝尊)寄示《江湖載酒集》偶效顰焉。已而偕從兄韜荒夢遊舟中,多暇,遍閲唐宋諸家集,始知詞出於詩,要歸於雅。遂稱稱究心。”
[87]
朱彝尊認為詞要“醇雅”,不要多“硬語”、“新腔”。他專門提倡南宋姜夔、張炎一派清空、幽雅的詞風,在寫作上,避滑避俗,務歸於醇雅,以姜夔、張炎詞風為正。“不識秦七、不識黃九,倚新聲玉田差近”,這是朱彝尊的一貫審美追求。查慎行受朱彝尊的啓發,其《餘波詞》充分體現了這一點。他的詞,少有飛揚之氣,多是含蓄藴籍,辭微旨遠。用語清空雅緻,體現了浙西詞派搖曳曲折的特點,這也和他多習宋詩,尤其是蘇詩有關。後人曾指出“慎行與厲鶚俱習宋詩,鶚空靈而慎行疏雋,詞亦從之。《餘波詞》淡冶處,亦頗搖曳生姿。微遜鶚之神致,蓋一則務虛,一則從實也。”“淡冶處,亦頗搖曳生姿”説的是查詞婉轉曲申的語言風格“從實”,則指出了查詞中多用白描手法的特點,從這一點來説,查慎行與一味“務虛”的浙西詞風又有了一點區別。查慎行遊幕前期弔古述懷挾雜“稼軒風",遊幕後期“白石之調"更為濃郁。
[9]
- 題材
查慎行《餘波詞》中以遊歷詞的成就為高。他早期南行,這方面題材的詞作數量較多,成就較高。如《臨江仙·銅仁郡閣雨望》一詞寫黔中江村民俗,富有生活氣息;《掃花遊·清明後一日再遊枉山、興山學禪師茶話》寫景清麗脱俗,寫出了季節轉換早春時的情趣,引人入勝。
[87]
紀遊詞多以白描為主,不用濃麗的形容詞和繁複的修辭語,也不精雕細刻,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寫對象的特徵,用準確有力的筆觸,簡煉的語言,寥寥數筆就寫出活生生的形象來。後人評論他的詞為“白描繪景最為出色”,
[9]
《餘波詞》中也有不少的寫景之作。
[87]
查慎行詞中酬唱詞佔了不少的比例。情感真摯,較少假飾。《餘波詞》中還有為數不多的現實之作。如《閬州慢》一詞則反映了清初屠殺武陵“兵燹之餘,觸目荒涼”的現實,寫作手法是學習姜夔的《揚州慢》的。
[87]
查慎行註釋學
查慎行在註釋學上最為傑出的成就非他窮畢生精力編撰的《蘇詩補註》莫屬。他在編次上首開五十卷之規模,又開啓清人補註蘇注的先河,徵引廣博,註釋詳明,尤其在補錄被新刻本刪削的施、顧原注,駁分類注之訛誤,駁史籍之誤,解釋詩旨,考辨詩題,註釋所涉人物與地名,保存蘇軾自注等方面功績尤卓。另外,還在蘇詩系年、補遺、辨偽、校勘以及輯錄唱和詩諸端均有所發明,清代中後期的注蘇者都很重視查慎行的補註。該書以其重大的文獻價值,在清代乃至宋元以來註釋蘇詩的歷史上都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89]
查慎行的《蘇詩補註》。是清初詩歌註釋的典型代表。對“今典”的兩個方面,都進行了嚴格而仔細的考證,以解釋歷史名詞為基礎,通過考證背景與本事,以解釋詩意。而地理甚至成為該書的最大亮點。清代學者錢大昕曾指出:“竊謂王本長於徵引故實,施本長於臧否人倫,查本詳於考證地理。”
[90]
查慎行註釋地理,大部分精力放在解釋蘇軾當時的行政區域、山川、名勝古蹟等地名之上。因為對於清代讀者來説,宋、清兩代的地名大不相同,因此有必要利用北宋的地理方誌解釋蘇詩中的地名。
[91]
蘇軾的詩句主要使用了兩種表現方法:一是用“賦” 的方法直陳其事,或直接發表議論。二是用古代典故影射現實。解釋這兩類詩句,都必需聯繫當時的史實,考證出 “本事”。宋代蘇詩的類注本與施注本,在句注與題注方面,下了很深的功夫。查慎行在前人的基礎上,彌補其不足之處,對蘇詩又有所發明。
[91]
翁方綱《蘇詩補註》繼續補錄查氏補施、顧原注所未備者,馮應榴的《合注》以集施、顧注、分類注與查注為首任。而後世對查慎行《補註》的評價相當高。
[89]
查慎行文學評論
查慎行不僅在詩歌創作上卓有成就,在詩歌評點方面的造詣也極高。他一生在創作之餘,還精心選評了歷代大量詩人的詩集。
[92]
《初白庵詩評》的編撰者張載華即謂查慎行平生瀏覽博綜,參學甚廣,自漢魏六朝以迄唐宋元明諸家詩集皆有涉獵,每閲一編,輒施評點,珍如拱璧,遠近傳鈔。
[93]
他以詩人身份評點詩歌,諳熟詩歌創作規律,其評點往往有真知灼見,時人奉為圭臬。
[94]
然而,由於未能刻板刊印,其評閲原本多已散佚消亡。幸有查氏摯友許昂霄的弟子張載華,集數十年之力輯成《初白庵詩評》十二種。書分三卷,上、中兩卷彙集查評陶淵明、李白、杜甫、韓愈、白居易、蘇軾、王安石、朱熹、謝枋得、元好問、虞集諸家評語;下卷則專輯《瀛奎律髓》評語,且較之上、中兩卷所錄評説更多,用力也更精深,代表了查氏詩歌評點的偉大成就。查評《瀛奎律髓》創穫頗多,具體説來,有以下四個方面:第一,注重詩歌的抒情言志功能,善於“知人論世”地解讀詩歌,並能“以意逆志”,發掘詩歌所藴含的深層意涵;第二,以格論詩,提倡風骨錚錚、骨力勁健的詩歌氣格,偏好平淡自然、空靈雅緻的藝術風格,並重視與人品相關的詩歌品格;第三,重視詩法,在章法安排、字句錘鍊以及技巧掌握等方面都有精深的見解;第四,箋評結合、對比論析,在評點方法上進行了成功的嘗試。
[95]
查慎行的評點通常只有寥寥數語,但鞭辟入裏,簡單實用、切實可行是他評點最大的特點。
[94]
這一點在對杜詩的評點中尤其突出。查慎行的杜詩評點從字句校勘、考辨音韻入手,涉及杜詩的煉字、立意、風格、結構、技法等方面。他又善於將杜詩與其他詩人詩作加以比較,評價整體優劣,針對時人寫詩的弊端,查慎行以古喻今,加以總結,分析作詩經驗,其詩歌評點在當時被奉為學詩者之入門錦囊,晚清莫友芝《宋元舊本書經眼錄》中《初白庵詩評》條下寫道: “近日子弟為詩文,苦不得門徑者,或取老輩點堪過大家集子,及太史令其移鈔,每有悟入處。”
[96]
就學詩者而言,相對於“目眩心迷”的《漁洋詩話》,查慎行的評點是切實可行的。
[94]
查評有意識地將杜甫、蘇軾這兩位大詩人聯繫起來,指出其藝術創作上的前後因承關係,他對於蘇軾學杜,可謂獨具慧眼。
[94]
查慎行選評蘇詩之最可取者當是對蘇軾詩語言平淡與凝練所作的精闢分析,其次他對蘇詩章法與句法的剖析也時有令人會心解頤之處,再次是能精闢地指出蘇詩與莊子散文及杜詩的藝術淵源。查氏高度評價了蘇軾政治詩中所藴含的政治內涵與現實精神,對其感懷詩也能設身處地,從精神上產生共鳴。將蘇詩作為一個整體,前後比較,縱橫聯繫,以蘇注蘇,以蘇解蘇,這是查評在寫作方法上的顯著特點。
[92]
查慎行藏書
查慎行好遊山水,喜蓄典籍,七十三歲時退居里中,貯書萬卷,坐卧其中。查慎行家中“得樹樓”,藏書甚富。內有“敬業堂”為讀書之所。
[97]
康熙年間的錢曾在《讀書敏求記》中曾將私人藏書分為“藏書者之藏書”、“讀書者之藏書”、“售書者之藏書”等三類。查慎行的藏書就是典型的“讀書者之藏書”,他的藏書多為實用,質量應是上乘。
[98]
查慎行藏書中經部偏重於禮類,集部愛收隱逸忠節人士之書。多數書上有題識,考訂作者生平,校訂書中訛誤,增補闕漏。僅是批註隻言片語便可窺見查慎行的思想深邃,識大略叢勝,可見其讀書一絲不苟。
[98]
管庭芬《拜經樓藏書題跋記》稱其“國初吾邑東南藏書家,首推道古樓馬氏,得樹樓查氏,蓋兩家插架多宋刻元抄,而於甲乙兩部積有異本,其珍守已逾數世,不僅為充棟計也”。查氏兄弟均有藏書之好,查慎行家有“得樹樓”,藏書甚富;次查嗣僳,築“查浦書屋”藏書;季查嗣庭有“雙遂堂”藏書。查慎行所藏書鈐有“查氏初白”、“南書房史官”、“希古”、“得樹樓藏書”、“海寧查慎行字夏重又字悔餘”、“初白庵主人”等印。
[97]
查慎行歷史評價
編輯查慎行史書評價
《四庫全書總目》:明人喜稱唐詩,自國朝康熙初年窠臼漸深,往往厭而學宋,然粗直之病亦生焉。得宋人之長而不染其弊,數十年來,固當為慎行屈一指也。
[99]
查慎行歷代評價
範驤:援經證史,論斷精卓,曠世才也。
[100]
黃宗羲:嗣璉、嗣瑮從餘遊,皆有俊才。逸遠不令為科舉幹祿之學,而讀書為詩、古文,士林望風推服。
[101]
趙翼:梅村後,欲舉一家列唐宋諸公之後者,實難其人。惟查初白才氣開展,工力純熟,要其功力之深,則香山、放翁後一人而已。
[88]
王士禎:①夏重詩,黃晦木先生常比之劍南。餘謂以近體論,劍南奇創之才,夏重或遜其雄,夏重綿至之思,劍南亦未之過,當與古人爭勝毫釐。若五七言古體,夏重麗藻絡繹,宮商抗墜,往往有陳後山、元遺山之風。②黃宗羲比其詩於陸遊,士禎則謂:奇創之才,慎行遜遊;帛至之思,遊遜慎行……其五、七言古體,有陳師道、元好問之風;今觀慎行近體,實出劍南。但遊善寫景,慎行善抒情;遊善來事,慎行善運意。故長短互形。
[87]
沈德潛:施注蘇詩,行世久矣,敬業補所未及,兼多駁正。所為詩,得力於蘇,意無勿申,辭無勿達。或以少藴藉議之,然視外強中乾,襲面目而失神理者,固孰得而孰失耶?惟學之者勿更揚其波,斯為善學者爾。
[102]
袁行霈:查慎行受學於黃宗羲,詩歌學蘇、陸,尤致力蘇軾,得宋人之長,是浙派承前啓後的大家。詩歌擅長白描,氣求調暢,詞務清新,入深出淺,時見精妙。如《蕪湖關》等鋪寫時事,慷慨憤激;《閘口觀罾漁者》等,刻寫民瘼,情辭真切。旅途紀遊和登臨懷古,佳什聯翩,短章如《舟夜書所見》。長篇古風如《五老峯觀海綿歌》《中秋夜洞庭對月歌》等意境壯闊,筆墨雄放。近體凝練有力,如《題杜集後》,頗有陸游之風。在清初學宋詩人中他的成就最高。(《中國文學史》第一章 清初詩文的繁榮與詞學的復興)
[104]
查慎行軼事典故
編輯查慎行煙波釣徒
康熙帝到南苑遊行,垂釣湖邊,命隨行臣子賦詩。查慎行所作《紀恩詩》中有一句為:“笠檐蓑袂平生夢,臣本煙波一釣徒。”詩作呈送皇上後不久,康熙就命內侍宣“煙波釣徒查翰林”進殿。其也曾賦過“煙蓑雨笠尋常事,慚愧猶蒙記憶中”的詩句。
[84]
一時傳為嘉話。
[105]
查慎行儒臣之冠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五月,查慎行隨駕至古北口。一日,秋至塞外,天寒雨雪,查慎行戴青氈大帽,跟隨諸臣侍奉康熙帝左右。康熙帝見到查慎行的打扮,便對左右的隨從大笑:“查某風度爾雅,洵堪為儒臣冠。”撤御饌以賜,恩賚有加。查慎行有《雪中戴青氈大帽上顧見大笑口占紀之》。
[106]
查慎行康熙賜藥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五月,康熙帝要到避暑山莊,命查慎行扈駕隨行。出發前查慎行患腹疾,康熙皇帝賜他西洋藥,並派內侍傳示御札:“調飲食最為緊要。醫書有云‘非濕熱不作瀉,非停食不作痛’,又云‘通則不痛,痛則不通’,人皆知其調理,至飲食之時,則不能矣。”
[85]
查慎行堅守清貧
雍正五年(1727年),查慎行獲釋離京時,向同鄉親戚貸錢以供路費。等到回家後,他就立馬籌錢還清欠款。逝世前兩天,查慎行把自己的一些收藏古玩賣得數十金。力疾手緘致謝。當時參藥缺乏,查慎行的孫子查岐昌以後期為請。查慎行義正言辭地説道:“我自反生平無一事負人,脱有不幸,爾輩焉能如期踐約耶?”到了他死的那一天,架上沒有新衣,囊裏也沒有多餘的儲蓄,只有他生前刊刻的萬卷書。
[11]
查慎行人際關係
編輯海寧查氏是江南名門望族,家學淵源深厚。
輩分 | 關係 | 姓名 | |
---|---|---|---|
家世 | 六世祖 | 嘉靖十七年(1538)進士,户科給事中,刑部主事,歷順天府尹。有《覺庵稿》。
[107]
| |
高祖 | 查志文 | ||
曾祖 | 查允揆 | ||
祖父 | 查大緯 | ||
伯父 | 查培繼 | 順治九年(1652)進士,歷任東莞知縣、廣西道監察御史、饒九南通按察司副使。 | |
父 | 查崧繼 | ||
母 | 鍾韞 | 仁和人,明河南巡撫鍾化民孫女。著《長繡樓集》百卷,查慎行輯錄為《梅花園存稿》。
[112]
| |
岳父 | 明嘉興府學生,父歿後棄諸生,晚遊京師,以鴻詞薦不就。 | ||
堂叔 | |||
妻妾 | 妻 | 陸氏 | |
同輩 | 弟 | 康熙三十九年(1700)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升至侍講。 | |
康熙四十五年(1706)進士,散館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 | |||
親家 | 朱儼 | 九江太守,其女嫁查克建。 | |
堂兄 | 康熙二十七年(1688)榜眼,授翰林院編修。 | ||
子輩 | 子 | 查克建 | 康熙三十六年(1697)進士,官束鹿知縣,户部主事,刑部郎中,鳳翔知府。 |
不第,畫家。 | |||
查克念 | 雍正二年(1724)舉人,工詩。 | ||
侄子 | 康熙二十七年(1688)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書法家。 | ||
孫輩 | 孫子 | 查岐昌 | 貢生,學者。 |
後人 |
查慎行主要作品
編輯查慎行存世詩歌結集《敬業堂詩集》,共收詩五千餘首,後經他刪定為4600餘篇,按時間、地點編次為《敬業堂詩集》48卷,《續集》 6卷,另有《詞集》2卷。文作所存有《敬業堂文集》3卷,《別集》1卷,共100餘篇,子孫搜訪彙編而成。其詩多紀遊弔古之作,又多作組詩。古體如《中秋夜洞庭對月歌》、《石鐘山》、《五老峯觀海綿歌》;近體組詩如《金陵雜詠二十首》、《荊州雜詩六首》、《邯鄲懷古三首》、《汴梁雜詩八首》、《建溪歌詞十二章》、《桂江舟行口號十首》等,都頗著名。內反映民間疾苦的篇章有《秦郵道中即目》、《蕪湖關》、《白楊堤晚泊》、《蘆洲行》、《憫農詩》、《賑饑謠》等。
[88]
詩歌點評集《查初白詩評十二種》(又名《初白庵詩評十二種》)闡明瞭其詩學觀點。
[2]
查慎行人物爭議
編輯查慎行生年爭議
關於查慎行的生年,持順治八年(1651年)説的遊國恩《中國文學史》的主要依據是《清史列傳·文苑傳》載查慎行“雍正六年卒,年七十八”。據此推生年恰為1651年。但遠在該書成之前,陳敬璋編《查他山先生年譜》(下文簡稱《年譜》) 即記載“世祖章皇帝順治七年(1650年)庚寅五月七日酉時,先生生於海寧瞞龍尾山故里”。
[115]
事實上,查慎行在《敬業堂集》中對生年多有透露。該集下《杖家集》小注“歲己卯,婦病沉綿。入冬悼亡治喪。又逾月北上,時餘年五十矣。”據《年譜》載,查慎行妻卒於己卯年(1699年)十月二十五日。此時查慎行已五十歲,則推生年為1650年。在《五言絕句四十首》詩後注中,查慎行也提到了“家長尤欣然,生機在生日。五月初七早,聞此案概從寬典,是日為餘誕辰。”此注與《年譜》相符。順治七年五月初七日即1650年6月5日。
[115]
另外《清代學者象傳》(下文簡稱《象傳》)記載查慎行“雍正五年卒於家,年七十有六。”據此推生卒年,應是1652年-1727年。然而《象傳》又有查慎行“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舉順天鄉試,年已四十四”等語。康熙三十二年時查慎行已四十四,據同樣此推生年應為1650年,而他在雍正五年(1727年)之時應是七十八歲,此説前後矛盾不一。
[115]
查慎行卒年爭議
關於查慎行的卒年,持1728年説的,主要是《清史列傳》。以後各書沿用,如《清代七百名人傳》《中國文學家大辭典》《中國曆代著名文學家續編》等。但根據前文《清史列傳》的相關記載不可信。《中國曆代著名文學家評傳續編》篇末載“雍正四年(1726年)十一月,查慎行入獄,於雍正五年五月被釋放,出獄南歸二月之後,一代詩魂飛碧落銜黃土。”而據此説推算時間,查慎行無論如何也應卒於雍正五年。
[115]
《中國大百科全書》則持1727年説,主要來源為《查他山先生年譜》、沈廷芳《翰林院編修查先生慎行行狀》、方苞《翰林院編修查君墓誌銘》記載的“查氏卒於雍正五年(1727年),年七十八”,與生年1650年剛好吻合。吳騫載《年譜》“考核詳審,而記載謹嚴”。《行狀》載沈廷芳與查師承關係緊密,而方苞與查交契甚深。這三樣史料權威性極高,查氏卒年在1727年當為確論。
[115]
查慎行後世紀念
編輯2018年6月9日,嘉興學院與嘉興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共同舉辦的“《查慎行全集》首發式暨嘉興歷史文化名人研討會”召開。嘉興市社科聯、中華書局、嘉興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及20餘位學者參加會議。嘉興學院黨委委員、人文社科處處長、嘉興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長富華教授主持會議。研討會上,《查慎行全集》整理者範道濟回顧了全集的整理、點校過程。《查慎行全集》責任編輯劉明介紹了全書編輯出版的過程。
[116]
查慎行史料索引
編輯- 參考資料
-
- 1. 朱則傑.兩種高校通用中國文學史教材亟須修訂——以清代詩人生卒年問題為主例[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4(01):9-13+20.
- 2. 劉國志.查慎行詩學研究.山東:山東師範大學,2017,5-36、44-45
- 3. 王倩.查慎行詩歌簡論[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4):76-79
- 4. 李典 .中國曆代名人圖典[M] :京華出版社 ,2006 :456
- 5. 朱浩磊.查慎行詩歌研究[D].湖南:湘潭大學,2010,6-10、34-35
- 6. 《查初白文集·先室陸孺人行略》:“餘早稟庭誥,不習舉業,年十九始從甬上葉伯寅先生, 學為檃括之文。”陳敬璋.《査他山先生年譜》:“讀書武林吳山,從慈溪葉伯寅先生學。逸遠公初不令習舉業,至是始為檃括 之文。”
- 7. 《查初白文集·先室陸孺人行略》:“又三年出應童子試,受知於郡邑守淮南稽公,未及終 試,而吾母病篤。”
- 8. 黃宗羲《南雷文定》卷三《查逸遠墓誌銘》:“卒某年戊午三月一日,年五十三。”《龍山查氏 族譜》卷三,“查崧繼”:“卒於康熙戊午三月初一日未時,葬龍山西阡。”
- 9. 韓曉蓮.查慎行《餘波詞》論[D].重慶:西南大學,2008,8-15、32
- 10. 楊雍建《敬業堂詩集》序:“己未春,餘奉命撫黔陽,而同邑查子夏重,短衣挾束,自吳涉楚, 追及之於荊江夢渚之間。其時疆埸未啓,豺虎塞途,餘提戈束馬,自銅仁間道崎嶇溪谷崖箐,孤軍轉戰, 一旅深入,帳下健兒,能從者,不過數十人。而夏重獨忼慨與俱,經年而後抵貴治,相與仰視飛鳶,俛 蹈荊棘,烽火晝紅,簫笳夜咽,未嘗一日不同之也。”《慎旃集》小序:“己未夏,同邑楊以齋先生,以 副憲出撫黔陽,招餘入幕。”
- 11. 張晨.査慎行年譜[D].廣西:廣西師範大學,2010,3-56
- 12. 楊雍建《敬業堂詩集》序:“又兩年始定,夏重則去餘歸裏,往謁其觀察世父於鄱江焉。”《遄 歸集》小序:“客楊中丞幕下且三年,徳尹以壬戌正月北遊。餘在黔聞之,遂束裝遄返,與季弟潤木, 侷促里居。合歸途所作,及家居詩,共成一卷,名曰遄歸集。”《年譜》:“秋,歸自黔陽。先生聞仲弟北 遊,遂束裝而歸,與季弟同居裏中。
- 13. 查克敏《龍山查氏族譜》(以下稱《族譜》)卷三,“查培繼”:“差巡江西饒九南道按察司副使”。《西江集》小序:“萬里歸來, 繼逢儉歲,家憲副伯,方攝西江臬篆,邀餘入署。自冬涉春,周旋六閲月,為治遊學之裝,到家五日北 行,不欲浮沉鄉曲,傷長者之惠也。”
- 14. 《逾淮集》小序:“甲子夏遊學京師,始渡淮而北。”《年譜》:“夏四月,入都,遊太學。”《逾淮集》。
- 15. 陳敬璋《査他山先生年譜》(以下稱《年譜》):“冬,館相國明公家。時楊公以乞假養親出都,相國明公朱延至私第,下榻自怡 園,令其子愷功揆敍受業焉。《人海集》小序:“故人吳漢槎歿後,有以不肖姓名,達於明相國左右者, 遂延置門館,令子若孫受業焉。下榻府西偏,去南城十里而遙,人事罕接,間有吟詠。率出傳題酬應, 自丙寅仲冬,迄戊辰初春,凡十五月,所得詩不滿百篇,合為一卷,即用人海記之名以名集。”
- 16. 王鴻緒《橫雲山人集》卷十四《皇清誥授光祿大夫議政內大臣前太子太師禮部尚書武英殿大 學士明公墓誌銘》:“公生於天聰九年十月十日。”《人海集》。
- 17. 《人海集·丁夘秋闈報罷呈諸先輩五首》之一:“慚愧上書頻見斥,僅留舌在敢論文。” 之四:“任是亡羊吾勿悔,燈前故策試重陳。”《年譜》:“秋闈復下第。”
- 18. 錢澄之《田間詩集》卷二十七《客隱集》戊辰:《都門送別查夏重還裏兼訂皖上之遊》注:“侍 令岳陸冰修病回。”《春帆集》小序:“客京師忽四年,戊辰二月,以外舅陸翁抱恙,扶侍南歸,水程濡 滯,凡四閲月。”揆敍作唐孫華《東江詩鈔》序:“及戊辰春,查先生南歸。”朱彝尊《曝書亭集》卷十 五:《查上舍慎行弟將南還過寓舍話別同魏坤小飲賦六言》:“江郎南浦欲別,小謝西陵未來。”《查初白 文集》:《先室陸孺人行略》:“戊辰二月,外舅客京師,抱危疾,餘買舟扶持旋里。”
- 19. 錢澄之《查浦詩鈔》序:“丁酉之秋,與海寧查君逸遠同客長幹塔寺,比舍而居……別去十數 年不相聞,有傳君死者,不信。每遇海昌人輒問,則信死矣……甲子夏唔陸冰修於邗溝,問逸遠身後, 則其婿夏重即逸遠子也,又有弟德尹,皆以文章名,越中稱查氏兩才子,予大喜。戊辰春予皆得見之都 門,謬以通家舊誼,執禮惟謹,夏重既有專集行世,頃以侍婦翁冰修疾返里。”《人海集》:《桐城錢田間 先生相遇都門出詩集見示中有丁酉寓長幹寺投贈先君子七律一章距今已三十二年先君下世且十一年矣 感而次韻》。錢澄之“丁酉詩”:“古寺秋聲夜不扃,客星幾點共飄零。鍾殘隔院禪香換,雨曉長廊塔火 熒。市隠定從江左覓,雅歌還在越中。聽道人入道無他術,只講牀頭一卷經。”按:錢澄之與先生父逸 遠公有舊誼,此次是初見。
- 20. 俞《紺寒亭詩集》卷三《題查夏重放鴨圖四首》其一:“須慮舟輕葦岸邊,一篙插處水紋圓。 舟中方作華胥夢,鴨亦晴灘相對眠。”許汝霖《德星堂詩集》卷二《題查夏重蘆塘放鴨圖》其一:“垂髫 抵掌話乘桴,高致倏然寄此圖。南北東西君已遍,秋江空餓一羣鳧。”湯右曾《懷清堂集》卷五:《題悔 餘蘆塘放鴨圖同錢石臣用鴨字》:“昔者崔白與徐熙,各各蘆塘畫秋鴨。君從十年圖此本,千里隨身在行 笈。”朱彝尊《曝書亭集》卷十四《蘆塘放鴨圖為查大弟慎行題二首》其一:“橫漲橋東宿雨殘,盡軀鴨 鴨出紅闌。蘆花兩岸冷如雪,十里秋容倚槳看。”吳雯《蓮洋集》卷十《題查夏重放鴨圖二首》其一: “斯人合是天隨子,顧清春深水漲時。歲晚那能收茗荈,且看閒鴨往來嬉。”查嗣瑮《查浦詩鈔》卷四: 《題兄夏重放鴨圖》:“不知何處稻米多,一片空灘插槳過。多少鷗羣上天去,惟應客爾佔滄波。”唐孫華《東江詩鈔》卷二:《題夏重放鴨圖》:“數羣飛破綠夢痕,水鳥相忘共一村。放去不須頻檢點,暮歸 自解識柴門。”揆敍《益戒堂自定詩集》卷一:《題查夫子放鴨圖四絕句》:“一笠朝朝坐柳蔭,養馴野鶩 雜家禽。”魏坤《倚晴閣詩鈔》:《題查悔餘蘆塘放鴨圖》:“斜塘近接鴨腳扇,日見一羣溪上游。妒煞書 圖人獨往,他時我亦弄輕舟。”查義、查岐昌《國朝詩因》:“錢名世《題查悔餘蘆塘放鴨圖》:‘鶴媒立 寒臯,雉媒立春壠。’”王士禎《蠺尾集》卷一:《題門人查夏重蘆塘放鴨圖四首》:“樓塘盡日雨濛濛, 間倚笭箵掛釣筒。坐愛琉璃一千頃,菱花風急罥鳧翁。”
- 21. 《清史稿》志六十七,禮十二:“聖祖皇后佟桂氏,二十八年七月崩…諡孝懿。”《洪昇年譜》: “八月,招伶人於宅中演《長生殿》,都下名士多醵分往觀;值孝懿皇后佟氏於上月病逝,猶未除服。 其劇素為明珠之黨所惡,昉思又與‘南黨’中人善,明珠黨人遂欲藉此與獄,排除異己。給事中黃六鴻 劾昉思等,於‘國恤’張樂為‘大不敬’。會康熙帝亦惡此劇,乃系昉思於刑部獄。已而獄決,昉思革 去國學生藉。與會者朱典、趙執信、甕世庸革職,查慎行、陳奕培亦革去國學生藉。”王應奎《柳南隨 筆》卷六:“時趙館給諫王某所,乃言於王,促之入奏,謂是日系皇太后忌辰,設宴張樂,為大不敬, 請按律治罪。上覽其奏,命下刑部獄,凡士大夫及諸生,除名者幾五十人,益都趙贊善伸符(執信)、 海寧查太學夏重(嗣漣)其最著者也。後查以改名慎行登第,而趙竟廢置終其身。”袁枚《隨園詩話》 卷五:“《長生殿》傳奇,為錢塘洪昉思所作。……會國忌日,貴人邸第有演此者,為言官所劾。趙秋谷 與查初白諸人,時因在座,皆罷職,昉思則逐歸。”
- 22. 《竿木集》:《送趙秋谷宮坊罷官歸益都四首》其一:“竿木逢場一笑成,酒徒作計太憨生。荊 高市上重相見,搖手休呼舊姓名。”注:“時秋谷與餘同被吏議。”
- 23. 《清史列傳》卷九,“徐元文”:“康熙二十九年……徐元文着休致回籍。”《題壁集》小序:“玉 峯大司寇徐公予告南歸,奉旨仍領書局。出都時邀姜西溟及餘偕行,兩人日有唱和,率多口占之作,本 不足存,存之所以記行跡也。”《題壁集》:《長新店重別孫愷似王令詒家荊州兄三首》其三:“別期長短 路連綿,春淺漁陽二月天。卻檢曆頭同此日,驚心南北忽三年。(前年南還去年北發今束裝出都,俱二 月二十一日亦一奇也。)”
- 24. 《橘社集》小序:“橘社在洞庭東山之麓,劉氏取以名園。秋冬間假館於此,與書局諸同人唱 酬不少,疁城張漢瞻為鏤刻於吳中者,非足本也。”《年譜》:“秋,在橘社書局。”《橘社集》:《將赴洞庭 書局雨中與徐淮江別二首》。按:洞庭東山在江蘇吳縣。
- 25. 張雲章《橘社倡和集》序:“餘在京師與海昌查子為莫逆交,及南還,不見五六年矣。查子 詩益工,名益盛,王公大人知查子者林立……今年夏重同客玉峯大司寇徐公所相見道,故舊甚歡,隨以 秋試散去……重陽後二日,餘絮舟渡洞庭,查子亦以是日適至,相視而笑,是夜與查子各賦二首,半月 中得詩六十餘首,其編曰《橘社倡和》,餘兩人自樂其所。——餘嘉定張雲章漢瞻氏也,康熙二十九年 九月晦日書。”查慎行《橘社倡和集》序:“庚午春,大司寇徐公請假出都,將開書局於太湖之東山,邀 餘同歸,遂欣然樂而許之。以重陽後二日買舟讀湖,行出胥有一帆隳我而前者,及抵岸則張子漢瞻也…… 次第編輯得詩如千首,其曰橘社集者,因寓園而名也。——庚午十月朔查嗣漣識。”
- 26. 《橘社集》:《姜西溟繼赴北闈今仍下第作詩招之》:“此愁除有詩能豁,亟買歸舠下洞庭。”
- 27. 《族譜》卷三,“查克念”:“字為聖,號雙峯,嘉興府學廩生,中雍正甲辰科舉人,候選知縣。 生於康熙辛未正月二十三日申時。”
- 28. 《族譜》卷三,“查恂”:“字其武,號勤補,生於康熙辛未二月初十日辰時。”《年譜》:“二月, 長孫恂生,克建出。字其武,號勤補,國子生。考授縣尹。”《勸酬集》:《新竹》:“主人愛竹老成癖,看 筍出林如子孫。”注:“二月得長孫名興祖故及之。”
- 29. 查嗣瑮《查浦詩鈔》卷四:《閏七夕禁用七夕故事同兄夏重弟潤木作》。《落葉詩同兄夏重作》。《勸酬集》。
- 30. 《湓城集》小序:“庚午春,朱恆齋由刑部郎出守九江,枉書見招逾年,始往踐約。”《雲霧窟 集》小序:“二月杪抵九江。”
- 31. 《雲霧窟集》:《自題廬山紀遊集後》。《廬山紀遊》序:“壬申二月,餘來湓城,亟擬作廬山之 遊,屢以失阻,因循過春夏,七月既望,同恆齋太守歸自彭澤,始定期決往。先一日,恆齋為餘治具, 明日辛未,天氣晴好,辰刻出九江西門,過龍開閘,從荷葉稻花中步入普潤庵……十日略盡山南北。”
- 32. 《雲霧窟集》小序:“因循至秋仲,恆齋為餘聚半月糧,遂策杖往自化城北登山,南下含鄱口 循而歸,凡十餘日得詩七十首。”
- 33. 《客船集》小序:“今餘與恆齋別正值楓葉蘆花。”《年譜》:“九月,歸自九江。”《客船集》。
- 34. 《並轡集》小序:“餘以新正束裝北上,徳尹初未有出門之約,二月杪忽相遇於淮上,遂偕翁 康飴巖定隅並轡而北,通計一春所作無過三十餘章,皆行役之詩也,故彚成一編。”查嗣瑮《查浦詩鈔》: 《同兄夏重坐驢車作》、《並轡集》。《年譜》:“春,入都,復下榻自怡園。”《冗寄集》小序:“不到自怡 園三年矣,相國明公聞餘至都,復下榻見招。”
- 35. 揆敍《益戒堂自定詩集》卷一:《和他山雨牕興見示韻》、《鷹坊歌和他山夫子》。唐孫華《東 江詩鈔》卷二:《鷹坊歌與夏重愷功同賦》。《冗寄集》:《次韻答愷功二首》、《雨牕遣與示愷功》、《鷹坊 歌同實君愷功作》、《次實君溪邊步月韻》。
- 36. 揆敍《益戒堂自定詩集》卷一:《九月朔接邸報知查夫子舉京兆喜而有寄》。唐孫華《東江詩 鈔》卷二:《喜夏重捷北闈》。《冗寄集》:《愷功將有塞外之行邀餘重宿郊園賦此志別》:“故人督我懶, 促我赴舉場。”《冗寄集》小序:“時唐實君亦以謁選北來,樂數晨夕,未幾實君因人遠遊,餘旋應秋試, 幸舉京兆,遂爾滯留自夏曆冬。”《甘雨集》:《聞同年顧書宣前輩湖廣訃音愴懷今昔成五十韻》:“癸酉同 舉京兆,書宣名在十八,西溟十九餘二十。”《查初白文集》:《秋影樓詩集序》:“《秋影樓詩集》者,餘 房師東山汪公所作也,癸酉秋,公舉京兆——海昌門生查慎行謹序。”
- 37. 《白蘋集》小序:“甲戌二月將出都,作詩留別諸同年,座主清溪公見而垂和,有‘下第情懷 刀劍傷’之句,蓋用東野詩語也。時公亦將南旋買舟通潞,命餘隨行。”《白蘋集》。
- 38. 《敝裘集》小序:“入都凡三度,多在春夏之交,未嘗從風雪中跨驢也,兩接愷功札,促餘 北行,遂於長至前五日束裝,一羊裘已十五年,裘則敝矣而行役尚不知止,可嘆也。”《年譜》:“冬,復 入都。揆侍講愷功馳書見招,遂北行。”
- 39. 《酒人集》小序:“甲戌逼臘抵都,偕家聲山僦居宣武門外,與姜西溟惠研溪寓舍相望。”
- 40. 唐孫華《東江詩鈔》卷三:《花朝招姜西溟惠研溪趙蒙泉查夏重聲山湯西崖宮恕堂寓齋小飲分 韻得正字花字》。《酒人集》。
- 41. 《遊梁集》小序:“中州,名勝之區也,同學許霜巖謁選得陳留宰,邀餘偕行,涉滹沱循大 行東麓,歷趙、衞、梁、宋之郊,按程計之古蹟不少,資其車騎供我吟眺,亦足以豪矣。”《年譜》:“秋, 遊汴梁。同學許霜巖北炎赴陳留縣令任,招先生同往,於是涉滹沱,循太行東麓,歷趙、衞、梁、宋之 郊,吟眺殆遍。”
- 42. 《皖上集》小序:“去冬,歸自汴梁。今年擬息勞筋稍理舊業,適承座主清溪公之命,與令孫 任可偕往皖城,避春江風浪之險,由四安鎮取山路經宣城、池陽抵黃湓口,始渡江,皆向來遊跡所未到 也。”
- 43. 《中江集》小序:“留皖城兩閲月,九江郡守朱恆齋枉札見招,復買帆溯江而上,又逾月,乃賦歸。”《年譜》:“夏,自皖上至九江,復客太守朱公幕。”
- 44. 《中江集》:《秦郵道中即目》注:“十月北行。”《趙北口夾堤柳陰最密不知何故盡被斫伐存者 惟枯樁而已感嘆成詩命兒建同作》。《年譜》:“冬,由九江入都。”按:年譜此處似有誤,應是歸裏後再 入都。
- 45. 《得樹樓集》:《二月杪南歸涿州道中遇雪十八韻》。《年譜》:“春,出都。時長子克建捷南宮, 先生仍下第,遂挈之還家。”《得樹樓集》小序:“丁丑春大兒幸舉南宮,挈之還家。”
- 46. 《年譜》:“夏,築得樹樓,著雜鈔,積之得二十卷。”《得樹樓集》小序:“吾家自喪亂後,僅 存橫溪老屋與兩弟同居,餘所棲在西北隅,年深瓦落不足以庇風雨,丁丑春大兒幸舉南宮,挈之還家, 爰即舊址改築小樓,樓成而老木數十章皆在几榻間,因取少陵詩意顏曰得樹。”《得樹樓集》:《得樹樓初 成以詩落之九首》。
- 47. 《得樹樓集》:《兒建赴殿試北上詩以示之》:“今年夏苦旱,六月未徂暑,兒子將北行。”
- 48. 《年譜》:“春,至禾中,復遊苕上。”《近遊集》小序:“束廣微志狹九州島,爰作近遊之賦, 跡不越井裏,田園事不離,衣裳男女近則近矣,於遊之義奚。取乎餘自已未至今,南北往還約計七萬裏, 將收遊蹤自遠而近,茲集所以志也。”《近遊集》:《自入春來往返嘉興湖州兩郡凡六十餘日穀雨後還家花 事盡矣》。
- 49. 楊謙《朱竹垞先生年譜》。《賓雲集》小序:“戊寅四月。是夏復偕竹垞先生作閩南之行,淵明 所謂飢來驅我也,往返五閲月,共得詩若干首,唱酬者居其半,釐為三集曰賓雲者,紀遊武彝也。”《年 譜》:“夏,偕竹垞之閩中,及秋而還。”
- 50. 朱彝尊《曝書亭集》卷十八:《偕查孝廉入閩初發江干》:“清江自西來,海水逆流合。我帆掛 東風,遙指富春塔。”《自漁浦掛席至富陽二首》、《雨發東峯亭和查孝廉》:“巖巖東峯亭,其下百尺潭。 我來凡五泊,未果遊精藍。茲晨復前路,解纜亭西南。溪雲散成雨,水木紛參覃。”《自焦石塘抵鉛山湖 口兩岸石山獰劣上無寸土尺木查孝廉作詩嘲之賦以解嘲》。《賓雲集》:《初發江干》、《自漁浦掛席至富陽 聯句》、《雨發東峯亭》、《自焦石塘抵鉛山河口兩岸石山獰劣上無寸土草木不生作詩嘲之並邀竹垞先生同 賦以傳好事者》、《觀造竹紙聯句五十韻》、《和竹垞幔亭》、《和竹垞御茶園歌》。
- 51. 楊謙《朱竹垞先生年譜》:“康熙三十七年,至語溪(在今浙江桐鄉縣)與查慎行別。”《垂橐 集》。
- 52. 《查初白文集》:《先室陸孺人行略》:“去秋,餘歸自閩,未幾,孺人驟患崩下,氣血大虧, 百藥罔效。”《杖家集》小序:“歲己夘,婦病沉綿,為之料理醫藥。”
- 53. 查嗣瑮《查浦詩鈔》卷七:《己卯五月七日為兄夏重五十初度昔子由生日蘇東坡作詩壽之子由 蓋己卯生因次其韻以為兄壽》。《杖家集》。
- 54. 《查初白文集》:《先室陸孺人行略》:“孺人卒於康熙己卯十月二十五日戌時,享年四十有九。” 《年譜》:“冬十月二十五日,陸安人卒。安人體素羸弱善病,至是漸劇,聞先生將出遊,則掩衾而泣。 先生憐之,然固心知為不祥。蓋先生頻年往來萬里,安人從無離別可憐之色也。卒年四十有九。安人善 事舅姑,曲盡婦道,食貧茹苦,一以勤儉佐其不及,絕無幾微愠。先生心感之,歿後垂三十年,不置一 婢。恩義兼盡,尤為人所難。”《杖家集》小序:“入冬悼亡治喪,又逾月,始計偕北上,時餘年五十矣, 豈意杖家之日,乃為妻杖期之日乎。”許汝霖《德星堂文集》卷一:《查夏重序》:“悼亡一 賦,終其身不再娶。”
- 55. 《族譜》卷三,“查嗣瑮”:“聯捷庚辰進士,由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清史列傳》卷七十一 本傳同。《過夏集》小序:“三上南宮,今復報罷,家編修兄留餘下榻暫緩歸期。”
- 56. 《族譜》卷三,“查嗣韓”:“卒康熙庚辰四月二十六日,葬竹一灣東北。”
- 57. 《過夏集》。《年譜》:“秋七月,出都。”
- 58. 《年譜》:“九月,次女歸於朱為恆齋太守子婦。”《過夏集》:《送女詞二首》:“嫁女事瑣屑, 老翁非所知。母在當汝憐,母沒行告誰。遙遙三千里,閨閣從此離。兄嫂送及門,慰情多好辭。勸之勿 令哭,我淚反交頤。”注:“九月十三日再入都作。”
- 59. 《偷存集》小序:“辛巳四月,舟過吳門遇盜,出都以後詩約五十餘首,胠篋以去無一存者, 閒中記憶偶得十數章,題曰偷存集。”《偷存集》:《正月四日集朱悔人寓齋用郎左司鶯歸漢宮柳花隱杜陵 煙為韻分得歸字時餘將出都》。《年譜》:“夏四月,出都。”按:此處採用詩集説法,四月先生已到家, 年譜記載有誤。
- 60. 朱彝尊《曝書亭集》卷二十:《題初白庵主小像》:“玉台舊鏡已塵昏,何處驚看雪鬢痕。頗似 琅山查長老,新涼可有副衣存。”
- 61. 《四庫全書總目》:“初,宋犖刻施注蘇詩,急遽成書,頗傷潦草。邵長蘅等憚於尋繹,往往 臆改其文,或竟刪除以滅跡,並存者亦失其真。慎行是編,凡長蘅所竄亂者,並勘驗元書,一一考正。 又於施注所未及者,悉蒐採諸書以補之。其間編年錯亂,及以他詩混入者,悉考訂重編,凡為正集四十 五卷,又補青詞、致語、口號一卷,遺詩補編二卷,他集互見詩二卷,別以年譜冠前,而以同時倡和散 附各詩之後……現行蘇詩之注,以此本居最。區區小失,固不足為累矣。”《蘇詩補註》例略:“補註之 役,權輿於癸丑迨己未庚申後,往還黔楚,每以一編自隨己卯冬渡北上,冰觸舟裂,從泥河中檢得殘本, 淹浥破爛,重加綴葺,辛巳夏自都南還,夜泊吳門遇盜,探囊胠篋之餘,此節獨無恙也。自念頭童齒豁, 半生著述不登作者之堂,庶幾枉公詩以傳後,因閉門戢影,畢力於斯,追維始事迄今蓋三十年矣,雖蠡 測管窺,何足仰佐萬一,顧視世之開局,於五月藏事於臘月半年,限草促成書,淺深得失必有能辨之者。 ——康熙壬午仲春初白庵主查慎行識。”
- 62. 《翻經集》。《年譜》:“夏,赴保定。先生長子克建以進士謁選,得直隸束鹿縣令,迎先生就 養署中。”《翻經集》。按:束鹿即今辛集市,隸屬石家莊。
- 63. 《赴召集》:《赴召紀恩詩》序:“乃今十月十七日,直巡撫李光地傳旨,召臣趨赴行,臣即臣 子克建束鹿縣署中,星馳就道,匐伏宮門。”《赴召集》。揆敍《益戒堂自定詩集》卷七:《他山夫子於德 州行在召試稱旨賜御書喜而有作》。
- 64. 揆敍《益戒堂自定詩集》卷七:《與他山師同應御試於南書房有詩見示次韻奉酬》。《赴召集》: 《與揆愷功學士同試南書房感舊成句》注:“是日召試十二人,欽定愷功第一餘第二。”
- 65. 《赴召集》:《南書房敬觀宸翰恭紀十二章》序:“康熈四十一年十一月初八日,上御幹清宮發 御書一千四百二十七幅命大學士張玉書,吏部尚書陳廷敬,工部尚書王鴻緒,副都御史勵杜訥,右諭徳查升展閲分類以備頒賜,臣慎行亦得隨諸臣後仰瞻。”
- 66. 《赴召集》:《朝會樂器歌》序:“康熈四十二年正月初二日入直南書房,恩賜觀樂器。”
- 67. 《赴召集》。《查初白文集》:《御賜砥石山綠硯賦》:“康熙四十二年正月初二日,奉旨召翰林 院學士以下六十七人次日齋赴南書房,人賜砥石山綠硯一方。”
- 68. 《赴召集》。揆敍《益戒堂自定詩集》卷八:《奉次他山重至小園原韻二首》。
- 69. 揆敍《益戒堂自定詩集》卷八:《聞他山師南宮捷音喜而有寄》。
- 70. 《赴召集》:《初七日太和殿傳臚恭紀》注:“餘名在二甲第二。”
- 71. 《隨輦集》小序:“元時避暑,灤京百官皆有公署,今惟詞臣數人耳。癸未五月,大駕將幸 山莊,先十日傳旨南書房,翰林六人俱着隨行,六人者諭德、臣升編修、臣廷儀、臣名世庶吉士、臣灝、 臣慎行、臣廷錫也;臣壯履自請隨班,亦預焉。始而行宮檢書,既而圍場觀獵,往返計百二十日,毎有 所作輒呈御覽,附以入冬後詩共為一卷。”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卷十四,查嗣瑮《查初白先生事略》。
- 72. 《年譜》:“六月,蒙恩賜御書‘敬業堂’扁額及御書對聯,句雲;‘硯寒緊井水,檐動玉壺冰。’” 《考牧集》。
- 73. 《查初白文集》:《長假後告墓文》:“又四年丙戌奏請歸營窀穸。”《迎鑾集》小序:“丙戌逼 臘抵家,營先人葬事畢,將於西阡築舍為休息。”《年譜》:“冬,葬逸遠公暨鐘太君於龍山西阡。先生與 兩弟德尹、濬安焚黃祭告,哀感行路。先生外王母羅太君,太淑人生母也。歿後無子,權厝仁和縣北陸 邨。太淑人疾亟時,遺命同歸一域。先生志之不敢忘,西阡規制甫畢,即移葬新壟之西北隅,春秋省墓, 享祀必先之。”
- 74. 《西阡集》小序:“凡詞臣請假葬親者,例移吏部,須六年俸滿方與彚題,餘自癸未入館,甲 申授職,通計前後歷俸未滿四年,丙戌秋杪隨駕歸自口外,於直廬冐昧陳情,叨蒙聖恩俯允所請,誠異 數也。回思先母見背,已三十五年,先君棄養已二十九年矣。長恐溘先朝露負土無期,今乃得買地西阡, 歸營大事,吾子若孫履斯阡也,當念貧家葬親之不易,益感聖朝恤下之深仁,則茲集所留,特涕泗之痕 而已。”《西阡集》:《恩賜白金二百兩恭紀十韻》、《乞假葬親南歸睿賜騾馬二匹恭紀二十韻》。《年譜》: “九月,乞假葬親。奉旨曰:‘不必停俸。’先生性至孝,己未以後遊學四方,暫歸省親,未嘗不詣兩親 柩前,號呼飲恨。既登仕籍,俸入僅供薪水。是年蒙恩賜白金二百兩,即寄與仲弟規計葬地一區。迴鑾 之日,力奏得請,遂星夜遄歸,經營窀穸。”
- 75. 《棗東集》:《四月廿二日早赴西苑送駕避暑幸山莊》,注:“自入武英書局三年,免扈從矣。”
- 76. 《長告集》小序:“辛卯臘月,左手病風,今春漸及右臂,蒙恩停免內直始得,因 病乞假前後滿百日,患猶未除,適兩院長俱遠岀,遂因循度歲。”
- 77. 《計日集》。《計日集》小序:“暑雨連旬,初秋就道,自去年二月引疾乞休,及是六百日矣。”
- 78. 《漫輿集》上小序:“餘年衰才盡,從前愧乏驚人之句,已鏤板問世,悔莫能追,自茲以往, 當日就頹唐,不知餘生尚閲幾寒暑,更得幾首詩也。”許汝霖《德星堂文集》卷一:《查夏重序》:“平生所作不下萬首,今手自刪定起己未迄戊戌凡四十八卷,取隨駕山莊時御書賜額,名曰‘敬 業堂集’,乞餘一言弁首藏諸家。餘與夏重生同裏,重以婚姻,晚又出餘門下,自其少時,伏處海濱迄 三十歲以後遊學京師,歷仕歸田數十年如一日,世之知夏重者孰餘若,遂不辭而為之序。”
- 79. 管庭芬《海昌藝文志》卷八,“查慎行”:“康熙己亥,公年七十,秋赴西江,中丞白近薇公之 故人,曰延修《江西通志》,入南昌書局,庚子冬竣事,並代為序。”《廬山志八卷》:“庚子輯《江西通 志》成,偶閲廬山舊志,患其割裂無序,文不雅馴,因搜討羣集成之。”
- 80. 《詣獄集》:《十一月十九日雪後發北關》注:“時率子侄輩少長九人同赴詔獄。”《又五言絕句 四十首》注:“潤木坐訕謗,九卿會訊,以家長失教為餘罪名。”
- 81. 於海鷹.查慎行詩歌研究[D].山東:山東大學,2008,26-142
- 82. 詣獄集》:《又五言絕句四十首》注:“五月初七早,聞此案概從寬典,是日為餘誕辰。”《生 還集》:《五月初十日出獄後感恩恭紀》注:“此案罪名,半年乃定,生者俱邀寬典,減等發遣,慎行及 兒念,尤蒙格外殊恩,放歸田裏。”《德尹將赴謫籍留別二章》注:“或山東或陝西,部議尚未定。”《清 史列傳》卷七十一,“查嗣瑮”:“亦以嗣庭罪逮,謫遣關西。”
- 83. 《族譜》卷三,“查慎行”:“卒於雍正丁未八月三十日辰時,壽七十有八,葬嘉興羅漢塘。” 方苞《望溪先生文集》卷十《翰林院編修查君墓誌銘》,沈廷芳《清代碑傳全集》:《翰林院編修查先生 行狀》,全祖望《鮚埼亭集》卷七《翰林院編修初白查先生墓表》、《年譜》均同。
- 84. 清史稿·列傳二百七十一·文苑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8-06-24]
- 85. 查慎行:十年為詞臣,畢竟是書生 .嘉興故事[引用日期2019-02-05]
- 86. 洪永鏗.查慎行和他的《敬業堂詩集》[J].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41-45
- 87. 韓逢華.海寧查氏文學家族研究.江蘇:蘇州大學,2008,16-20
- 88. 清代詩人——查慎行 .中國江蘇網[引用日期2019-02-09]
- 89. 王友勝.《蘇詩補註》的文獻詮釋與歷史價值.文學評論,2008,(3):73-77
- 90. 馮應榴.蘇軾詩集合注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636
- 91. 何澤棠.清初註釋學視野下的《蘇詩補註》.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9):79-83
- 92. 王友勝.查慎行的蘇詩選評.中國文學研究,2000,(2):69-73
- 93. 《初白庵詩評十二種》卷首《纂例》,上海六藝書局石印本。
- 94. 周燕玲.查慎行評杜甫詩.杜甫研究學刊,2015,(1):60-66
- 95. 田金霞.查慎行詩歌評點之學探論——以查評《瀛奎律髓》為例 .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30-35
- 96. 莫友芝.宋元舊本書經眼錄,初白庵詩評(附錄卷二),民國刊本
- 97. 周雙鶴.査慎行及其得樹樓藏書研究[J].青春歲月,2014,(15):45
- 98. 張一民.查慎行"得樹樓"藏書拾錄[J].文教資料,2004,(15):17-21
- 99. 詹福瑞。王新芳.論查慎行的詩學思想淵源.社會科學輯刊,2015,(3):165-170
- 100. 沈廷芳.翰林院編修查先生行狀[o]//清代碑傳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46-249
- 101. 孫京榮.論查慎行的詠懷詩.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14-18
- 102. 張金明.清代詩人査慎行研究述評[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109-115
- 103. 嚴迪昌.清詞史[M]: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 :331
- 104. 《中國文學史》 .文學史合集[引用日期2020-06-20]
- 105. “臣本煙波一釣徒”句出自《詩集》卷三十《隨輦集》中《連日恩賜鮮魚恭紀》詩。又《十八日駕幸釣台召臣 等隨行賜膳釣魚恭紀》詩自注雲:“午後奉旨翰林諸臣赴皇太子行幄釣魚。臣前謝賜魚詩有臣本煙波一釣徒之句。 東宮舉以示近侍,並記以志愧。”其時查昇亦值南書房,為區分叔侄兩翰林,康熙父子宣諭時內侍專以“煙波釣 徒查翰林”指查慎行,一時傳為佳話。
- 106. 《甘雨集》:《五月二十四日駐蹕密雲連夕大雨》。《考牧集》。
- 107. 《海寧州志·名宦傳·查秉彝》:“嘉靖戊戌進士,由黃州推官曆禮科給事中,屬朝議莊敬太 子冠服,未知上意,所指莫敢先發且憚。”《族譜》卷三,“查秉彝”:“明嘉靖戊戌進士。除黃州推官, 建言廷杖,謫定邊典吏,尋遷建寧推官,升刑部主事,改吏部文選司進郎中,遷太常少卿大理少卿,終 順天府尹。”《明史·列傳九十八》,“查秉彝”,亦同。
- 108. 《族譜》卷三,“查志文”:“太學生中隆慶丁卯舉人,任廬州府同知。”
- 109. 《族譜》卷三,“查允揆”:“字舜佐,號斗南,邑庠生。”
- 110. 《海寧州志稿·隱逸傳·查崧繼》:“父大緯,仕行朝,為武庫主事。”沈廷芳《清代碑傳全集》: 《翰林院編修查先生行狀》:“祖大緯,明武庫司主事,皇贈禮部侍郎。”《族譜》卷三,“查大緯”:“字 公度,號蘧庵,邑庠生,入北雍中,崇禎癸酉副榜,庚辰積分貢舉,考選通判,任兵部武庫司主事,以孫官誥贈通議大夫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卒於順治庚寅九月初十日辰時。”
- 111. 《海寧州志稿·隱逸傳·查崧繼》:“字柱青,後改名遺字逸遠,號學圃。”沈廷芳《清代碑傳 全集》:《翰林院編修查先生行狀》:“父崧繼,明縣學生,皇贈禮部侍郎。”黃宗羲《南雷文定》卷三, 《查逸遠墓誌銘》:“生某年丙寅十一月十五日。卒某年戊午三月一日,年五十三。”《族譜》卷三,“查 崧繼”同。按:天啓丙寅年即一六二六年,故時年二十四歲。
- 112. 《查初白文集》:《先室陸孺人行略》:“吾母鐘太孺人為鍾惠公女孫,司理公愛女。”按:其母 生年不詳。
- 113. 《查初白文集》:《先室陸孺人行略》:“孺人為辛齋陸先生第三女,孺人生順治辛卯四月十七 日未時。”王簡可《陸辛齋先生年譜》:“順治八年辛卯四月十七日,三女生,後適龍山編修查慎行。”
- 114. 洪永鏗.海寧查氏與查慎行世系考[J].浙江學刊,2007,(1):82-85
- 115. 顧曉宇.查慎行生卒年考辨[J].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4):123-124
- 116. 《查慎行全集》首發式暨嘉興歷史文化名人研討會召開 . 嘉興學院新聞網[引用日期2020-03-18]
- 117. 國史館.清史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7 .1564-1566
- 118. 李元度.查初白先生事略//[O]李元度撰、易孟醇校點:國朝先正事略.湖南:嶽麓書社,2008:1184-1186
- 119. 查慎行 唐宋互參的詩學觀及對康熙詩壇的影響 - 豆丁網 .豆丁網[引用日期2021-06-06]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