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鯀禹治水

(中國古代神話傳説故事)

鎖定
鯀禹治水,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説故事。源自著名的上古大洪水傳説。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氾濫。作為黃帝的後代,(又稱大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唐堯、虞舜二帝,分別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事宜。
中文名
鯀禹治水
發生時間
三皇五帝時期
人    物
典    故
三過家門而不入

鯀禹治水神話出處

山海經·海內經》 山海經——海經——海內南經卷十八。《山海經》是中國第一部描述山川、物產、風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神話傳説的大彙編。全書共十八篇,分為《山經》和《海經》兩個部分。《山經》即《五藏山經》五篇;《海經》包括《海外經》四篇,《海內經》四篇,《大荒經》四篇和又一篇《海內經》。它以描述各地山川為綱,記述了許多當地的神話傳説。其中《精衞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鯀禹治水》、《黃帝擒蚩尤》等神話傳説,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
《山海經》傳世版本共計18卷,包括《山經》5卷,《海經》13卷,各卷著作年代無從定論,其中14卷為戰國時作品,4卷為西漢初年作品。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説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產、藥物、祭祀、巫醫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衞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説和寓言故事。《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的研究,均有參考,其中的礦物記錄,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

鯀禹治水相關文獻

原文
山海經·海內經》:“洪水滔天,鯀①竊帝②之息壤③以堙④洪水,不待帝命⑤。帝令祝融⑥殺鯀於羽郊⑦。鯀復⑧生禹,帝乃命禹卒⑨布⑩土以定九州⑪。” [2] 
呂氏春秋》:“禹娶塗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復往治水。”《呂氏春秋·音初》:“禹行功,見塗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塗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待禹於塗山之陽。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實始作為南音。"
淮南子》:“禹治洪水,通轘轅山,化為熊⑭。謂塗山氏曰:“欲餉⑮,聞鼓聲乃來。”禹跳石⑯,誤中鼓,塗山氏往,見禹方坐熊,慚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方生啓。禹曰:“歸我子!” 石破北方而啓生。”
註釋
1.鯀(gǔn):人名,禹的父親。
2.帝:指天帝。
3.息壤:一種神土,傳説這種土能夠生長不息,至於無窮,所以能堵塞洪水,故名。息,生長。
4.堙(yīn):堵塞。
5.不待帝命:沒有得到天帝的命令。
6.祝融:火神的名字。
7.羽郊:羽山的近郊。
8.復:通“腹”。傳説鯀死三年,屍體不腐,鯀腹三年後自動裂開,禹乃降生。
9.卒:最後,終於。
10.布:同“敷”,鋪陳,即陳設,佈置。
11.九州:古代分中國為九個州,這裏泛指全國的土地。西漢以前認為禹治水後劃定九州。
12.私:家事。
13.害:耽誤。
14.化為熊:古人覺得熊的力量大,所以認為禹化作熊有了強大的力量。
15.餉:送飯食給人叫“餉”。
16.跳石:踏動石塊。
精簡譯文
1、大水漫上天際,鯀盜取了天帝的息壤來堵塞洪水,違抗了天帝的命令。天帝讓祝融在羽山近郊殺死鯀 (一説是鯀被流放,老死於東方海濱的羽山)。鯀的部落裏分出了禹氏族,天帝就命令禹率部下鋪填土壤平治洪水來安定九州。禹採用疏導法來治水,平定水患。
鯀禹父子都是善良、冒着危險拯救百姓的英雄。
2、大禹娶了塗山氏的女人以後,沒有因為家事耽誤公事,每次回家住4天,再去治水。
3、禹治理洪水,要打通軒轅山。禹化作大熊開山,又怕妻子塗山氏看見,便囑咐妻子:“要送飯,聽我敲鼓再來。”禹化熊開山,踏動石塊,誤落在鼓上。塗山氏聽到鼓聲,前來送飯。她見丈夫這副樣子感到十分羞慚,於是逃開了,來到嵩高山腳下,化作一塊大石。她此刻已經懷孕,就要臨盆。禹趕來説:“把兒子還我!” 大石朝北的一面應聲破裂,禹的兒子——啓誕生了。
詳細譯文
1、據説中國在古代鬧過一次大水災,那水勢的浩大,災害的嚴重,簡直使人難以想象。大地一片汪洋,莊稼淹沒了,房屋沖塌了,人們扶老攜幼,都逃到山上或大樹上去。有的人雖然逃到了山上或樹上,但因為經不住風雨的吹打,特別是找不到食物,不久就凍死餓死了。有些人雖然僥倖逃到了比較大的山上,可以到山洞棲身,或用樹枝樹葉搭起窩棚躲避風雨,尋找樹皮、野菜充飢,暫時維持生命,但人多樹少,各種毒蛇猛獸也因逃避洪水上山,威脅人類,所以每天沒有被淹死、餓死、凍死,以及被野獸毒蛇侵害而死的人,真可以説是掐指可算。
這時,人們都苦苦地哀求天帝,祈求他斥逐洪水,把他們從死亡中拯救出來。但是高高在上的天帝,只顧自己在天庭中尋歡作樂,根本不把下方受害遭難的“蟻民”(在他的眼裏,下方的人民就像螞蟻一樣不值錢)放在心上,對於人們的苦苦哀號,毫不理會。
人們悲慘的遭遇倒是感動了天神鯀(gǔn),他命神鳥去偷竊能阻止洪災的“息壤”(神土,能生長不息),“息壤”雖小,分量卻不輕,鯀就叫來了神龜去馱,神龜將“息壤”放在地上,大地頓時好轉。
天帝知道了,就將“息壤”收回,並派火神殺死了鯀。三年後鯀的肚子突然裂開了,生出天神禹。禹出生以後,鯀就變成一條玄魚遊走了。禹決定像他的父親鯀一樣去治水,但他沒有求天帝(《山海經·海內經》原文中是天帝命令禹治水),而是率領他的部下,前去治水。他們殺死了引起水災的魔神共工的部下無支祈,但共工知道後,連忙逃走。
禹主要的目的是疏通河道,許多神知道後,都願意出一份力,伏羲送禹一幅八卦圖,河神馮夷送禹一幅河圖。禹收下後就開始治水了。連幫鯀偷“息壤”的神龜和應龍也來助陣,使得進展很快。但他們到龍門時問題就大了:龍門是個重要咽喉,禹和他的部下、朋友們花了5年時間才將龍門開鑿出一個豁口,使河水暢流而下,一瀉千里
禹的妻子生了一個兒子,叫啓,禹路過家門都沒有進去。就是這樣,禹在治水期間,曾經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一次都沒有進去過。
時間一天一天過去了。禹從南方走到北方,從太陽昇起的地方跑到太陽落下的地方,不顧風吹雨打,不顧艱險勞累,一直率領人們從事治水的艱苦勞動。經過了十三年,禹終於將大水治理好,完成了鯀的遺願。
2、上古時代,中國鬧過一次大水災。那時,大地一片汪洋,莊家、房屋都被淹沒了,人們只好逃到山上或樹上去。因為缺吃少穿,餓死、凍死的人很多。人們苦苦哀求天帝,祈求他斥逐洪水,可是天帝毫不理會。
一位叫鯀的天神非常同情人們的悲慘遭遇,決心想辦法幫助人們治理洪水。
鯀知道要治理洪水,只有偷出天帝的寶物——息壤(rǎnɡ)。息壤是一塊幾尺見方的黃土塊兒,只要把它放在地上,説一聲“長”,他便會迅速擴大,驅走洪水,露出陸地。鯀探聽到了秘藏息壤的地方以後,就請神鳥帶路,請神龜挖洞,偷出了息壤。鯀把息壤放在地上,説一聲“長”,果然,息壤馬上幾里、幾十裏、幾百裏地伸展開來。洪水慢慢被趕退了,陸地重新露了出來。逃到山上、樹上的人們重新回到了陸地,準備蓋房子、種莊稼,重建家園。
可是,天帝很快就知道鯀偷走了息壤。他大發雷霆(tínɡ),派火神祝融殺死了鯀,奪回了息壤。這樣一來,洪水又重新氾濫開來,人們又陷入災難之中。
鯀雖然死了,但他的屍體過了三年也沒有腐爛。一天,忽然一聲巨響,鯀的肚子裂開了,從裏面鑽出了他的兒子——大禹。
大禹同父親一樣,有一顆善良的心。他決心繼承父親的遺志,治理洪水,完成拯救人類的事業。
大禹走遍了山南海北,摸清了地形和水的走向等情況,決定用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來消除水災。
治洪工程開始了。大禹親自拿着鎬(ɡǎo)頭,率領成千上萬的人挖渠開山,疏通河道。曾經幫助鯀偷取息壤的神龜也來幫忙運送土石;神力很大的應龍也用堅硬的尾巴在地上劃出深溝,來導引洪水。
在治水過程中,最艱鉅的工程是開鑿龍門。龍門是一座大山,高高地橫在黃河當中,擋住了奔騰直下的河水的去路,河水只好繞道從山腳下一條狹窄的河道穿過。每當水量增大時,河水就四處橫溢,氾濫成災。大禹不怕辛苦,不畏艱險,帶領人們一點兒一點兒地開鑿。夏天,烈日當空,山石被曬得滾燙,大禹汗流浹背,仍然不停地幹着;到了晚上,還要對付毒蟲猛獸的襲擊。冬天,北風呼嘯,天寒地凍,大禹一鎬一鎬地挖着凍得堅硬的土地,手都磨出了血泡,可他毫不在乎,稍稍休息一下,又幹了起來。為了治水,大禹還曾經“三過家門而不入”。人們都被感動了,在大禹的帶領下,齊心協力地幹着。冬去春來,整整花了五年的時間,巨大的龍門山終於被劈開了一個大口子,河水流暢地流向了大海。看着滾滾流去的河水,人們個個興奮不已,圍着大禹歡呼雀躍。大禹的臉上也露出了笑容。
就這樣,大禹帶領人們,由南到北,由西到東,經過十三年的苦戰,終於疏通了河道,治服了洪水。人們重新返回家園,過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人們非常感謝、敬佩大禹,便一致推舉他為治理天下的君王。
3、傳説,古時候這裏洪水滔天,吞沒了大片的土地和山川,奪去了許多人的生命。舜帝派大禹到嵩山治理洪水。禹來到嵩山後,決定在太室山與少室山之間的轘轅山打開一條疏洪瀉流的通道。那時大禹的妻子塗山氏,為了支持丈夫治水,也來到嵩山,每天給大禹縫衣做飯。一天,大禹在上工以前,對塗山氏説:“你聽見我的擊鼓聲,就來送飯。”説完,就去治水了。塗山氏準備好飯食,單等着鼓聲傳來。
大禹為了儘快鑿開山間通道,就變了一隻大熊,在山間來來往往,開山鑿石,忙碌不停,連飯都忘了吃。誰知一不小心,竟把一塊石頭踢落崖下,恰好擊在鼓上,塗山氏聽到鼓聲,急忙把準備好的飯食送到轘轅山下。可是她東張西望卻不見丈夫的蹤影,只見一隻大熊在山間跳躍治水。她心中一驚,羞慚之下便向山下跑去。跑了一陣,塗山氏跑不動了,化成了一座巨石。大禹見此情景,大呼:“還我孩子!” 只聽一聲巨響,石破北方,一個男孩出生了。這個男孩就是夏朝第二代君主夏啓。石破生啓的巨石高約10米,圍長43米,人稱"啓母石"。所謂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就是指的這個地方。
由於大禹和妻子塗山氏治水有功,大禹被封為夏伯,後建都陽城。大禹和妻子死了以後,漢代為表彰啓的母親塗山氏支持丈夫治水的功績,便在中嶽嵩山72峯中的萬歲峯下,建了一座“啓母廟”,並立下《啓母闕》。
4、大禹變作熊去鑿山開道, 其實這是長期的勞頓改變了禹的形象。《莊子·天下篇》雲:“禹親自操橐耜,而九雜天下之川,腓無,脛無毛,沐甚雨,櫛疾風,置萬國。”相傳大禹患有半身不遂症,後步跨不過前步,只能勉強跳着走路,宛若巫師作法事,被稱為“禹步”;長年風吹日曬,渾身漆黑,瘦骨嶙峋,尖嘴猴腮,與悟空形神酷似,卻比不上悟空之靈巧。禹妻塗山氏見英雄的丈夫變成如此的形象,實在不堪,於情感上難以接受,她在羞愧逃避途中也變成了石頭。
而禹妻塗山氏女嬌其本來形象則似乎是白狐。《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雲:“禹三十未娶,恐時之暮,失其制度。乃辭雲:‘吾娶也,必有應矣。’乃有九尾白狐造於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者之徵也。塗山之歌曰:“綏綏白狐,九尾龐龐;我家嘉夷,來賓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際,於茲則行。”明矣哉!’ 禹因娶塗山,謂之女嬌。” [3] 
塗山氏若非白狐,為何有九尾白狐來造訪禹以為其婚娶之兆? 塗山氏若非白狐,何以塗山之歌曰:“綏綏白狐,九尾龐龐”——袁珂翻譯為:“尋求伴偶的白狐狸呀,九條尾巴充實而強壯。”如果此説成立,則塗山氏就是由白狐變成石頭的。有如花果山上的仙石能孕育生命,啓即是破石而生的。“啓”意即為“開”。
作品意義
作品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治理洪水的艱苦卓絕的鬥爭過程,他們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執着的信念和前仆後繼、不屈不撓的偉大斗爭精神,至 今依然閃爍着燦爛的光芒。
鯀禹治水的意義
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封堵"的辦法,率領民眾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
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於不顧,曾"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禹成功治理洪水,世人便把他敬為神人,尊為“大禹”“神禹”,將他與天地相齊名,所謂天大、地大、禹大。當時人們甚至把整個中國叫“禹域”,意為大禹治理過的地方,從而把治理江河、戰勝洪災的所有美好願望,都寄託在大禹身上。“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大禹幾乎成為無所不能的天神。
詩經》讚美道:“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
尚書》曰:“禹平水土,主名山川。”《左傳》雲:“美哉禹功! 明德遠矣。微禹,吾其魚乎!” 《史記》中也説:“大禹平活水土,功齊天地”。

鯀禹治水相關考證

從吉爾伽美什到諾亞方舟大洪水是世界諸多民族遠古傳説中共有的成分。鯀禹治水是洪水傳説的中國版本,整個治水過程改變了黃河中下游文明的格局,為中國進入國家文明提供了契機與條件。大約在公元前24世紀至前22世紀,北半球氣候大幅降温。文獻記載舜派禹伐三苗時,“夏有冰……五穀變化”,氣候異常。前22、前21世紀交替時,氣候突變,普遍轉暖,遊牧文明逐漸轉向定居的農業生產。温度上升加速了冰川的融化,北半球許多河流的中下游聚居區域發生洪災。根據地質學研究,黃河在公元前2050±150年有過一次大變道,由東流(山東入海)轉為北流(河北、天津入海)。
這次洪水氾濫影響到中下游諸多互不相干的氏族部落,治水需要一個諸族聽命的中央權力來指導,於是鯀、禹被舉薦。他們來自洪水影響相對小的中游地區。治水成功後,夏后氏不僅沒有放棄非常時期授予的權力,反而集中權力建立王朝。
這次洪水可能延續了一、二百年,居於下游的商部族首領冥,在夏朝中期還會在治水過程中喪命。豫西、晉南的河南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中得到了延續,而洪水前興盛的山東龍山文化在此時衰落,甚至出現文化倒退。史前洪水發生的真實性從側面證實了夏朝前夕的歷史,同時也揭露了鯀禹治水記載中的一些可疑之處。
文獻歸結鯀治水的失敗在於堙障,而禹的成功在於疏導,但是堵障洪水是一貫的抗洪舉措,不至於使鯀被殛死。屈原質疑,“洪泉極深,何以窴之? 地方九則,何以墳之? 河海應龍? 何盡何歷? 鯀何所營? 禹何所成?”,無解大禹是如何制服洪水的。疏通九川,開闢九州等浩大工程非人力所及,這種千年一遇的大洪水即便在現代也難以控制,很難相信禹是僅靠疏導河流制服洪水的。
大禹在位時,氣候好轉,季風降雨正常化,植皮恢復,各大河流完成改道,洪災自然也隨着氣候的改善而減少,這可能更接近於事實。
《科學新證據:大禹治水可能真不僅僅是傳説》報道:一箇中美科研團隊在美國《科學》雜誌上宣佈,他們在黃河流域發現了古代一場超級大洪水的科學證據,這一洪水很可能就是“大禹治水”故事中提到的災難性大洪水。同時,這也為夏朝的歷史真實性以及起始年代提供了重要支持。 [1] 
這項研究的負責人、現南京師範大學聘用人員吳慶龍對新華社記者説,儘管很多人認為大禹治水的故事有一定事實基礎,但此前一直沒有發現這場大洪水存在的科學證據。2007年,他參加黃河上游積石峽地質考察時偶然看到了一些特殊的碎屑,後確認為上古一場巨大潰決洪水的沉積物。由於這一洪水規模巨大,他們推測,這很可能就是中國大洪水傳説的源頭。
他推測:當時可能有一場強烈地震在積石峽引發了大規模滑坡,滑坡堵塞黃河6到9個月,形成了巨大的堰塞湖,水量持續增加導致堰塞湖潰決,多達110億至160億立方米的湖水在短時間內快速下泄,形成流量巨大的洪水。
而造成這一堰塞湖的強烈地震同時嚴重損壞了下游25公里處的喇家聚落,包括兒童在內的一些遇難者被埋在坍塌的洞穴裏。研究人員通過對喇家遺址中被埋幼年人骨進行碳14年代測定,確定這場大洪水發生在公元前1920年左右。
傳統認為夏朝是中國的第一個王朝,是大禹在成功治理大洪水後建立的。另一名研究人員、台灣大學教授高德説,20世紀20年代以後,夏朝的歷史真實性受到一些質疑,甚至有研究者認為,夏朝是後來周朝的統治者為了政治需要而杜撰的。但中國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完全認可夏朝的存在,並將夏的起始年代定在約公元前2070年。
高德説,有些考古學家認為,最可能為夏朝文化遺存的二里頭文化(位於河南省)的開始年代為公元前1900年左右,兩者之間存在170年的差距,這使許多研究人員深感困惑。
基於潰決洪水的精確定年,以及大禹和其父治水約用20年的歷史記載,最新研究推斷,夏朝的起始年代約為公元前1900年,晚於早先的推斷,但與黃河流域考古記錄中社會重大轉型的年代一致,即與新石器文化衰落和青銅文化開始的年代一致。因此研究人員認為,他們解決了多年以來基於文獻的年代框架與基於考古的年代框架之間的矛盾。
參考資料